2018年是馬剋思誕辰200周年,隆重舉辦馬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活動,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識的重要舉措。為配閤相關紀念活動,我社計劃專題齣版一係列相關圖書,本叢書是這一係列幾年齣版物的一部分。 書目包括:1.馬剋思 恩格斯《共産黨宣言》 2.馬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3.馬剋思《德意誌意識形態》(節選) 4.馬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 5.馬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 6.馬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7.馬剋思《法蘭西內戰》 8.馬剋思《哥達綱領批判》 9.馬剋思《資本論》(節選) 10.馬剋思 恩格斯《馬剋思恩格斯論中國》 11.恩格斯《反杜林論》 1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13.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14.恩格斯《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 15.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馬列主義經典作傢文庫》精選和匯集馬剋思、恩格斯、列寜的重要著述,采用經過校訂的新譯文,並附有各種必要的參考資料,以滿足廣大讀者學習和研究的多層次需要。編譯者力求在時代特色、學術質量和編排設計方麵體現新的水準。文庫包含三個係列:一是單行本係列,收錄經典作傢獨立成書的重要著作;二是專題選編本係列,收錄經典作傢集中論述有關問題的短篇著作和論著節選;三是論述摘編本係列,輯錄經典作傢對有關專題的論述,按邏輯結構進行編排。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他者”的視角,一個強大而批判性的外部觀察鏡。在那個信息閉塞的時代,馬剋思和恩格斯所依賴的西方新聞報道和駐華使節報告,雖然帶著明顯的時代烙印和文化偏見,但其對清朝官僚體係低效、腐敗以及社會矛盾激化的描摹,卻意外地精準地印證瞭中國內部知識分子對國傢危機的感知。這種外部印證,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化的起點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參照點。我特彆關注瞭他們對中國農民起義的解讀,那種將社會經濟基礎的瓦解與政治動蕩直接掛鈎的分析角度,即便是今天來看,依然是理解社會動蕩的有力工具。它強迫讀者跳齣狹隘的民族主義敘事,去審視那些驅動曆史齒輪的更宏大、更冷峻的經濟力量。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進行一次深入的“去魅”過程,剝離掉曆史錶麵的喧囂,直抵其經濟結構的深層肌理。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選集顯然是為嚴肅的學術研究者準備的,注釋詳盡,考證紮實,這極大地增強瞭其可信度。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獲在於,它顛覆瞭我過去對某些曆史事件的刻闆印象。比如,書中對於太平天國運動的某些側麵分析,不再是簡單地將其歸類為封建王朝末期的農民暴動,而是將其放在一個更廣闊的全球貿易擴張和白銀流動的背景下進行重新審視。這種多維度、多層次的解析框架,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它讓我們意識到,曆史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多重力量交織作用的結果,絕非單一因素可以簡單概括。對於想要深入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或全球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繞不過去的一座高峰,它以一種沉甸甸的文獻重量,確立瞭一個分析中國近代性轉摺點的經典參照係。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需要讀者對19世紀歐洲的政治經濟思潮有基本的瞭解,同時也需要對清末中國的特定曆史背景有所涉獵。然而,一旦跨過這些初期的障礙,隨之而來的智識上的迴報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曆史資料的堆砌,更是一場關於“現代化”這一宏大敘事的早期辯論現場記錄。書中揭示的,是如何一個工業革命的後來者,麵對一個曾經領先世界的文明體時所采取的“技術性”和“文化性”的碾壓策略。恩格斯對英國工業資本如何利用其技術優勢瓦解中國傳統手工業的描述,讀來令人不寒而栗,那是一種結構性的、非道德層麵的“徵服”。這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政治評論,上升到瞭對全球資本流動與文明衝突的哲學探討層麵。它讓我思考,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傳統是如何被不可逆轉地推嚮變革的深淵的。
評分這部作品集簡直是一部思想的活化石,它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細緻,將馬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曆史時期針對中國議題的零星論述和深入分析匯集一堂。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兩位偉大的思想巨匠,穿越瞭19世紀中葉到晚期風雲變幻的中國大地。我尤其欣賞編者在選取材料時的那種審慎與精準,沒有做過度的解讀或生硬的嫁接,而是讓曆史文獻本身說話。那些關於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以及晚清政局的論述,雖然篇幅不長,但其穿透曆史迷霧的洞察力令人嘆服。他們如何從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的宏大敘事中,精準地捕捉到中國社會內部結構性矛盾的爆發點,這不僅是對當時中國政治經濟狀況的評判,更是對全球體係中弱勢文明如何被捲入現代性進程的深刻反思。那種超越時代的理論預見性,讓人在掩捲沉思時,不禁對當下國際格局中權力轉移與文化碰撞的邏輯,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對於任何一個想從源頭追溯西方經典理論如何審視東方古老帝國的知識分子來說,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時,我的期待是能讀到一些關於古典唯物史觀在中國具體情境下應用的教科書式案例,但實際的閱讀體驗遠比預想的要復雜和富有張力。書中收錄的通信和文章片段,展現瞭馬剋思和恩格斯在麵對一個龐大而陌生的東方帝國時的那種謹慎的、不斷修正的求索過程。他們並非拿著一套僵硬的公式去套用中國的問題,而是在接收來自遠東的第一手觀察和第二手資料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分析框架。這種動態的學術建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啓發性的教材。特彆是他們對“亞洲生産方式”的早期探討,在與中國個案的對照下,顯得格外微妙和充滿辯證法。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與現實的復雜性發生碰撞,以及思想巨人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努力構建一個盡可能接近真相的解釋模型。這種展現思想“工作現場”的特質,比任何最終定論都更具學術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