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他是齣色的通俗作傢,偉大的文化普及者,他的目標是嚮人類的無知和偏執挑戰。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識與真理,使它們成為盡人皆知的常識。
★房龍作品內容豐富、知識廣博,文字通俗,文筆優美、真知灼見發人深省,貫穿著理性、寬容和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房龍在中國廣受歡迎,許多人把閱讀房龍著作作為瞭解西方曆史、接受人文主義啓濛教育的捷徑。
內容簡介
《房龍地理》打破瞭傳統地理書羅列數據的寫作方式,用生動感性的文學語言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會貫通。房龍講述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中的人類是如何去適應自然環境,又如何去嘗試改變環境,進而獲得幸福的過程。這是一本深入淺齣的科普書,也是一本不同國傢、不同民族的發展史。“曆史是地理學的第四維,它賦予地理學時間和意義”,體現在這部著作中,那就是以曆史為經、地理為緯的人類生存史。
作者簡介
房龍(1882—1944),荷蘭裔美國作傢和曆史學傢。房龍擅長用輕巧俏皮的文字撰寫曆史、文化、文明和科學等方麵的通俗著作,1921年齣版的《人類簡史》(另譯《人類的故事》,使他一舉成名,享譽世界。
房龍一生著述頗豐,寫瞭30多部涉及曆史、文化、文明和科學等方麵的通俗著作,單槍匹馬將人類各方麵的曆史幾乎全都復述一遍。主要作品有《人類簡史》《世界簡史》(另譯《房龍地理》)《文明的開端》《太平洋的故事》《人類的藝術》《寬容》《美國的故事》《與偉人談心》等。
房龍的著作文筆優美、知識廣博、幽默風趣、發人深省,貫穿著理性、寬容和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作為一個文化普及者,他一生都緻力於“嚮人類的無知和偏見挑戰”。
目錄
第一章 人類及其傢園/1
第二章 地理學的定義/7
第三章 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的
特點、規律和狀況/10
第四章 地圖/29
第五章 地球的四季及其形成/43
第六章 海洋中的陸地/46
第七章 歐洲和生活在那裏的民族/53
第八章 連接古老亞洲和新興歐洲的橋梁
——希臘/58
第九章 意大利/70
第十章 西班牙/89
第十一章 法國/101
第十二章 比利時/115
第十三章 盧森堡/120
第十四章 瑞士/121
第十五章 德國/127
第十六章 奧地利/136
第十七章 丹麥/141
第十八章 冰島/145
第十九章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148
第二十章 荷蘭/158
第二十一章 英國/163
第二十二章 俄國/181
第二十三章 波蘭/195
第二十四章 捷剋斯洛伐剋/199
第二十五章 南斯拉夫/202
第二十六章 保加利亞/206
第二十七章 羅馬尼亞/210
第二十八章 匈牙利/212
第二十九章 芬蘭/215
第三十章 亞洲的發現/217
第三十一章 亞洲與世界/221
第三十二章 亞洲中部高原/223
第三十三章 亞洲西部高原/227
第三十四章 阿拉伯半島/241
第三十五章 印度/245
第三十六章 亞洲東南半島/254
第三十七章 中國/259
第三十八章 朝鮮與濛古/273
第三十九章 日本/277
第四十章 菲律賓/289
第四十一章 荷屬東印度群島/293
第四十二章 澳大利亞/299
第四十三章 新西蘭/307
第四十四章 太平洋群島 /310
第四十五章 非洲/312
第四十六章 美洲/348
第四十七章 新的傢園/374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人類及其傢園
盡管這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然而卻是真實存在的。關於人類,如果我們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假設地球上每一個人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寬、1英尺厚(這比真實的人要高大,很多人還達不到這樣的尺碼),那麼,隻要用一個長、寬、高各半英裏的巨型集裝箱就能夠像裝沙丁魚一樣,把所有的人類(根據最新統計資料,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大約有20億人)全部裝進去。就像我前麵所說的,這聽起來似乎荒誕無稽,讓人不可思議,但如果你不相信的話,隻要你動手略加計算,就會發現我的計算是正確的。
我們把這個大箱子運到亞利桑那州的科羅拉多大峽榖,那是一個自然界的神奇之境,它是由永恒之手在靜默之中創造齣來的。我們就把這裏作為人類最後的安息之地。大峽榖的美景是那麼雄偉壯觀,為瞭避免人類被它所震撼而望斷瞭脖子,我們把那個塞滿人類的集裝箱巧妙地放在那道低矮的石牆上,然後,找來一條德國種的小獵犬(這個小傢夥非常聰明,而且非常聽話),讓它用它那棕褐色的小軟鼻子拱嚮那個笨重的龐然大物。大木箱往下掉的時候,不時地撞擊山石、灌木和喬木,發齣長長的轟隆聲和撕裂聲,裝著人類的集裝箱一路砸樹碾石,從山崖一直朝榖底滾落,隨著最後的一聲訇然巨響,集裝箱的邊緣撞上瞭河岸,人類便撞進科羅拉多河的懷抱之中。
爾後,一切復歸於沉寂。
很快,人類就會被遺忘在墓穴之中,好像一切從未發生過一樣,任由月圓月缺,而大峽榖將一如既往,依舊與風霜雨雪相伴。在這個神秘的宇宙間,地球也將繼續在太空中按照既定的軌道運行。
對地球上發生的這個變化,星際間的遠居近鄰,還有那些外星球上的天文學傢即使天天觀察太空,也不會注意到究竟發生瞭什麼異乎尋常的事情。
一個世紀之後,也許那個小小的青塚依然覆蓋著一層層密密麻麻的綠色植物,而這就是人類曾存在過的唯一物證。
人類的故事到此落下帷幕。
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有些讀者不大會喜歡這個故事。把不可一世的人類貶抑到這樣微若塵芥的地步,看到引以自豪的人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他們感到非常難受。然而,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這個角度把人類數量的微小和弱小軀體的無助變得具有深遠的意義。
人類在這裏實際上隻不過是一群哺乳動物罷瞭,既卑微軟弱,又孤立無助。從齣生的前一天黎明開始,我們就被成群結隊的其他物種包圍著,它們已經為生存鬥爭做瞭更充分的準備,因此比我們更適應這個物競天擇的環境。在人類早期的對手中,有長達100英尺、重得像小火車一樣的龐然大物;有牙齒像鋸一樣鋒利的猛獸;也有身披像中世紀騎士盔甲、每天隻是吃喝玩樂的傢夥;還有一些是人的肉眼所無法看見的,但它們卻以驚人的速度成倍地繁殖,如果沒有以同樣驚人的速度去消滅它們的天敵存在的話,它們可能用不瞭一年的時間就會占據整個地球。很顯然,人類的鄰居具有在任何自然條件下生存的能力與決心,對高寒的山峰、深邃的海洋,它們從無半點畏懼。然而,人類隻有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纔能生存,隻能在高山與大海之間那些小塊的乾燥陸地上擇地而棲。
根據確鑿的證據我們瞭解到,有些種類的昆蟲能夠在石油中歡快地嬉戲(如果讓我們把石油這種東西作為日常飲食的主要成分,實在令人難以想象),還有一些昆蟲可以在極大的溫差條件下生存,而這種懸殊的溫度可以在幾分鍾內奪去我們的生命。更讓人驚奇的是,那些令人討厭的棕色小甲蟲似乎非常熱愛文學,總是不厭其煩地光顧我們的書櫥,即使失去兩條腿,甚至三條、四條腿,仍能日復一日地在書櫥中爬行。而我們人類呢?隻要有一個腳趾被針紮瞭一下,都可能會行動艱難,甚至臥床不起。這時我們開始認識到,在這個冷漠的宇宙間,為瞭避免有一天消亡在某個黑暗的角落裏,從我們齣生在這個鏇轉的星球上開始,我們不得不進行不懈的鬥爭,以確保繼續生存下去。
對於我們這些麻木不仁的現代人,人類的經曆似乎有些可笑。我們站在一旁,看著他們拋開樹枝、手杖,努力學習用後肢走路,一開始這也許有些滑稽可笑。然而,正是由於這笨拙的行走,人類纔開始瞭從原始嚮文明的邁進。
而那些昔日的主宰者,它們曾憑藉蠻力和機智狡猾對地球上兩億平方公裏的陸地和海洋進行過至高無上的統治,如今它們的命運又如何呢?
它們中的大部分在地球上已經永遠地消失瞭,隻有在自然博物館中,它們纔能以“展品A”或“展品B”的形式占有一席之地。還有一部分生存下來瞭,但它們不得不降尊屈貴,被迫從事勞動,而且僅僅為瞭生存,做瞭人類的傢畜。為瞭取悅人類,它們隻好把自己的皮毛、蛋、奶以及肋間的肌肉貢獻齣來,甚至由於人類的懶惰,它們不得不替人類拖拉一些人類力所不及的重物。還有不少動物則是遷徙於荒郊野地,人類允許它們在那裏吃草,保存和延續它們種族,其實人類也隻是認為那些地方現在還不值得一爭,沒必要把它們的土地占為己有。於是,這些可憐的生物纔得以暫時在那裏生息、繁衍。
簡單來說,在僅僅二三十萬年的時間內(對於無盡的時間長河而言,這隻不過是短短一瞬間),人類已使自己成為這個星球上每一塊土地不容置疑的統治者,而且現在又有可能把大氣層和大海納入自己的版圖。所有這一切竟然是由幾億人類成員創造齣來的。然而,除瞭神奇的理性之外,人類所具有的優勢並不比那些競爭對手多。
在這兒,我有些言過其實瞭。實際上,盡管這種神授理智和為自身利益打算的能力是以最高貴的形式齣現的,但也隻是人類中一小群男女纔能擁有的特權,其他大多數成員並不被允許擁有這種權力。因此,這一小群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瞭大多數人的主人。其他人無論對現實如何憤憤不平,也隻能俯首聽令。人類的進步就變成瞭這樣一個怪誕而躑躅的進程。不管人們如何努力,數韆個不斷奮鬥的人中真正的先鋒隻有一個。
我們不知道,也無法預料這條人類前進的道路會把我們引嚮何方。但在過去4000年文明之光的引導下,人類一定能夠創造齣更加輝煌的未來——除非我們被自身奇異的、固有的殘忍性所引誘而偏離瞭正常的發展道路。這種殘忍使得人類自身之間的殺戮比對待一頭牛、一條狗甚至一棵樹更加殘暴。
地球及其萬物都處於人的支配下。人類的足跡幾乎遍及瞭地球的每一塊土地,縱然還有洪荒曠野,但憑藉其卓越的智慧、遠見和手中的獵槍,人類最終也會將它們置於自己的主宰之下。
我們有一個非常美好的傢園。它生産齣足夠多的食物,讓人類不再飢餓;它奉獻齣充足的岩石、泥土和森林,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利用這些東西建房以禦寒安居;那牧場上馴順的羊群、盛開著藍色花朵的如同波浪一樣起伏的亞麻田,還有中國的桑樹上勤奮工作的蠶寶寶,都嚮我們提供瞭豐富的原料,使我們的身體免受鼕季的寒冷和夏季的灼曬。地球這個美好的傢園,它給予我們的是如此之多,每個男人、女人以及兒童在未來的歲月中隻需要稍做投入就可分享其成。
但是,大自然也有它自身的法則。這些法則既是冷酷無情的,卻也是公正的,在這裏不存在上訴法庭。大自然毫不吝惜地給予我們以無數恩賜,無私地關愛著人類,而作為迴報,它要求我們學習它的法則,並遵從它的規定。
在一塊隻能放養50頭牛的牧場上放養瞭100頭牛,就會引發災難,這是每個農夫再熟知不過的道理。在一片土地上,如果本來隻夠10萬人生活,卻居住瞭100萬人,這就意味著人滿為患,擁擠、貧睏和痛苦就將會齣現在這一地區。然而,這一事實顯然被那些期望支配人類命運的人忽略瞭。其實在人類犯下的許多錯誤中,這還不是最為嚴重的一個。我們還在其他方麵傷害瞭我們這位寬宏大量的慷慨母親。在現存的生物群體中,敵視同類的唯一生靈就是人類。狗不會吃狗,老虎也不會吃老虎,甚至最凶殘、最令人嫌惡的鬣狗也能與同胞和平相處。可是,人類卻是互相仇恨、互相殺戮。今日世界,為瞭屠殺鄰國或者防止來自鄰國的殺戮而做齣最快的反應,就是每個國傢的頭等大事。
大自然的第一條法則就是要求人們彼此之間和平共處,友善相待,而人類卻公然違抗這一法則,這使我們不得不憂心忡忡,擔心人類會麵臨種族滅絕的境地,因為人類生存競爭中的敵人一直都在戒備著。如果智人(這個稱謂太具有諂媚色彩瞭,它是由玩世不恭的科學傢賦予我們這個種族以錶示我們的智力要優於動物界其他成員的)不願意或無力繼續擔任這個世界的主宰者,那麼,將有成韆上萬的候選者等著把人類打倒,自己登上主宰者的寶座。看來,一個由貓、狗、大象或者彆的什麼高級昆蟲(它們是多麼焦急地等候著這個時機啊)作為主宰者的世界,比一個充斥著戰艦和攻堅大炮的星球大概有著更多毫無疑問的好處。
由於祖先的愚笨與無知,人類誤入瞭歧途,身陷悲慘而危險的環境。人類到底該何去何從?擺脫這種可悲可恥的事態的齣路在哪裏?這本小冊子試圖撥開迷霧,試圖冒昧地尋找一條唯一的途徑,以走齣充滿悲哀和災難的死鬍同。
我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需要接受數百年緩慢、乏味而又痛苦的教育,纔能尋找到一條真正的獲救之路。這條齣路會使我們意識到我們大傢都在同一個星球上,我們是同行者,是鄰居,是旅伴。一旦我們認識到這個確定不移的真理,明白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共同的傢園,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的棲身之地,我們決不會離開這個太空中的小點時,我們就會像火車或者輪船上的遊客,學會互相尊重。這樣,我們就會邁齣解決這個可怕問題的第一步,而且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個可怕的問題也是我們麵臨的所有睏難的根源。
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同一個星球上的旅伴,應該榮辱與共,同舟共濟,一人的禍福就是我們大傢的禍福。
稱我為夢想者吧,叫我空想傢吧,或者乾脆就稱我為傻瓜,也可以去叫警察把我抓走,或者叫救護車把我送進瘋人院,使我不再有機會散布這令人不快的“異端邪說”。但是,請記下我的話,在人類將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小把戲,把福祉移交給更有資格的繼任者那性命攸關的時刻,再想想我的話。
下麵這句話就是人類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我們大傢都是同一個星球上的夥伴,為瞭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福祉,所有人都應對人類世界的幸福美滿肩負起責任。
……
前言/序言
我現在將對你10年前的來信進行答復。下麵是你寫給我的信的內容(我引用瞭原文):
“……是的,地理學究竟是什麼呢?對於我來說,我所需要的隻是屬於自己的地理學,而不是那種全新的地理學。我的地理學裏有我想瞭解的東西,我不想瞭解的東西則絲毫不會提起。你要為我寫的就是這樣的地理學,這是我所希望的。我任職的那所學校對所有的課程都有著一絲不苟的態度。所有國傢的大緻情況以及它們的疆界形成的原因,我都學習瞭;不同城市的概況以及各個城市的人口數量情況,我也學習瞭;同時,我還學習瞭所有高山的名稱和高度,連同它們煤的年産量。但遺憾的是,我剛剛學習完,又全都忘掉瞭。這些東西就像一個被塞滿瞭圖片的博物館,又如同一場冗長的音樂會,彼此之間沒有關聯,又混亂無序。對我而言,這些東西是毫無價值的。在需要瞭解事實的真相時,我隻有去翻閱地圖和地圖冊,或者去求助於大百科全書以及藍皮書。對於我這樣的經曆,我想應該有很多人碰到過吧!在此,我代錶所有可憐的受害者對你提齣懇切的請求,希望你能為我們寫齣一本有實際幫助的新的地理書。請把所有的高山、城市、大海一個不落地全部寫進這本地理書裏,這本書隻需要嚮我們講述生活在那裏的居民的情況、他們居住在那裏的原因、他們從什麼地方來以及他們來做什麼,諸如這些人類關心的故事,請你寫進地理學中去。並且,請不要對那些隻有一個名稱的國傢浪費過多的筆墨,應該將那些著實有趣味的國傢放在突齣的位置,這樣的話,我們就有可能記住它們瞭,不然的話……”
一如從前,當你們的命令到達的時候,我就急切地去完成。
“親愛的,就是這個!”
亨德裏剋·威廉·房龍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房龍地理》的書籍的詳細簡介,但請注意,這份簡介不會包含任何關於《房龍地理》本身內容的描述,而是聚焦於與地理學、曆史、探險、文化等相關的主題,旨在構建一個獨立、詳盡的圖書內容背景,以滿足您不希望描述該書內容的具體要求。 --- 《世界地貌的脈絡與人類文明的拓印:一部宏大的地理敘事》 導言:當我們談論地球的肌理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地理學派或某一時期的曆史事件,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幅橫跨數百萬年地質變遷與數韆年人類活動的宏大畫捲。它探討的是地球錶麵的物質如何塑造瞭文明的形態,以及人類如何在這些無形的邊界中刻下瞭自己的印記。我們追溯冰川的退縮留下的U型榖,聆聽闆塊漂移的低語,並試圖理解河流的走嚮如何決定瞭帝國的興衰。 第一部分:地質的史詩——地球的骨架與皮膚 第一章:造山運動的呼吸:從褶皺到高原的誕生 本章深入剖析瞭地球內部的熱力學過程如何轉化為地錶壯麗的景觀。我們從闆塊構造理論的基石齣發,詳細闡述瞭俯衝帶、裂榖以及洋中脊的形成機製。重點考察瞭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等主要山係的生命周期,以及它們對區域氣候、水文係統的決定性影響。我們還將討論火山活動作為地球新物質創造者的角色,分析超級火山爆發的曆史影響,以及它們如何在短期內顛覆區域生態平衡。地貌的形成,並非瞬時事件,而是億萬年間持續作用的結果,本書試圖揭示這一“慢動作”的戲劇性。 第二章:水流的雕刻刀:河流、冰川與海岸的塑造力量 水,作為最活躍的地理塑造者,其作用無處不在。本章細緻描繪瞭河流係統的演化過程,從幼年的陡峭V型榖到成年期的蜿蜒麯流,以及最終形成的衝積扇和平原三角洲。我們考察瞭河流對人類聚落選址的關鍵作用,以及水資源在現代地緣政治中的核心地位。緊接著,我們將視野轉嚮冰川時代。冰川如同巨大的砂紙,打磨瞭無數山脈和低地,留下瞭冰磧物、冰鬥和冰蝕湖。最後,本部分關注海岸綫——這一動態的、不斷被海浪重塑的前沿地帶。海陸交互作用如何塑造瞭海蝕柱、沙嘴和潮間帶生態係統,並以此決定瞭古代航海民族的生存空間。 第三章:風的低語與沙的堆積:乾旱區的獨特地理 在降水稀少的區域,風成為瞭主要的雕塑力量。本章聚焦於全球範圍內的沙漠與乾旱區。我們不僅研究沙丘的形態學(新月形、星形、縱嚮沙丘的形成條件),更關注風蝕地貌,如雅丹地貌的奇特結構。深入探討瞭土壤的鹽堿化過程,以及人類過度放牧或不當灌溉如何加速土地退化,將綠洲推嚮荒漠化的邊緣。此部分強調瞭在極端氣候下維持生態平衡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人與地的對話——文明的地理基礎 第四章:宜居帶的鎖定:古代文明的地理基石 文明的誕生往往與特定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關。本章係統考察瞭尼羅河、兩河流域、印度河以及黃河文明的地理區位優勢。分析瞭河流的周期性泛濫如何帶來瞭肥沃的淤泥,以及這種自然恩賜如何催生瞭復雜的灌溉工程和中央集權的社會結構。我們對比瞭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開放性(易受侵略)與古埃及的封閉性(受自然屏障保護),探究地理屏障對早期政治形態的塑型作用。 第五章:山脈的阻隔與通道:古代貿易路綫的構建 山脈不僅僅是屏障,它們也定義瞭通道。本章研究瞭關鍵的山隘(如隘口、山口)如何成為曆史的咽喉。我們詳細分析瞭絲綢之路的地理選擇,它如何繞過戈壁與高寒地區,並精確地在綠洲之間建立起補給網絡。探究瞭安第斯山脈中的印加交通係統,及其在極端垂直環境下的工程奇跡。這些路綫的選擇,是人類對地形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和適應的體現。 第六章:資源的地理學:礦藏、森林與早期工業革命的燃點 地理的饋贈決定瞭工業化的起點。本章追蹤瞭特定礦産資源(如煤、鐵、鹽)的地理分布如何影響瞭早期區域經濟的崛起。我們分析瞭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煤炭與鐵礦的鄰近性如何催生瞭鋼鐵工業的集聚效應。同時,探討瞭森林資源(木材)的過度砍伐在歐洲和北美早期殖民擴張中的角色,以及這種資源消耗如何反作用於局部氣候與水土保持係統,留下長期的地理遺産。 第三部分:現代世界的重塑——流動與邊界的地理 第七章:水權的博弈: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的衝突與閤作 在水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共享的河流係統成為瞭地緣政治的焦點。本章深入分析瞭湄公河、尼羅河、約旦河等跨國界河流的水資源分配曆史、現有條約以及潛在的衝突點。討論瞭大型水利工程(如水壩)在改變下遊生態環境、影響農業生産和引發跨國緊張關係方麵的復雜角色。這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關於主權、生存與環境倫理的地理難題。 第八章:城市群的擴張與郊區化的擴散:人類聚居模式的轉變 二十世紀以來,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瞭地錶景觀。本章探討瞭“大都市圈”的地理學模型,分析瞭交通基礎設施(高速公路、鐵路)如何嚮外延伸,導緻功能性的城市區域超越行政邊界。我們研究瞭“衛星城”的興起,以及這種擴散如何加劇瞭土地利用的競爭、通勤時間的增加,並對周邊鄉村生態係統構成瞭壓力。地理區位理論如何解釋瞭這些集聚與擴散的模式,以及城市發展對碳足跡的纍積影響。 第九章:氣候變化與地理空間的重定義 本章聚焦於全球變暖對地理環境的直接衝擊,以及人類社會如何被迫適應新的物理現實。詳細審視瞭海平麵上升對低窪沿海城市和島嶼國傢的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氣候移民”問題。分析瞭極端天氣事件(如持續乾旱、超級颶風)的頻率增加如何破壞現有基礎設施,並迫使社會重新評估其在特定地理位置的長期風險承受能力。地理空間,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正經曆一場根本性的價值重估。 結語:無止境的探索 本書的終極目的,在於培養一種動態的地理視角: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並非靜止不變的背景闆,而是由深厚的曆史力量、活躍的自然過程和復雜的人類決策共同塑造的、持續演化的復雜係統。對地理的理解,即是對我們自身存在的基礎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