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與邊疆新政(上下冊) [New Policy Reforms in Provinces and Frontiers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Late Qing]

清末新政與邊疆新政(上下冊) [New Policy Reforms in Provinces and Frontiers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Late Qing]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西北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 著
圖書標籤:
  • 清末史
  • 新政
  • 邊疆
  • 民族關係
  • 近代中國
  • 政治史
  • 社會史
  • 改革
  • 清史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248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818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晚清史學科
外文名稱:New Policy Reforms in Provinces and Frontiers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Late Qing
開本:16開
齣版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清末新政是繼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之後,清政府發動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改革運動,其力度遠遠超齣前兩次改革,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與社會生活及邊疆地區的改革。本論文集是2014年7月17~18日在蘭州召開的第六屆晚清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輯集,共收錄論文40篇,內容涉及新政各項改革及清末邊政思想、邊防政策、新政在邊疆、邊疆民族關係及邊疆新政與近代化等議題,對推動晚清史和清末新政史、清末邊疆史和清末民族關係史的研究,都不無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正式組建於1978年,其前身為著名馬剋思主義史學傢劉大年所主持的“中國近代史組”,主要任務是研究晚清和民國初年(1840~1919)的中國政治與中國社會。1999年,因學科調整,原中國通史研究室並入,本研究室的研究範圍也相應有所擴大,即包含瞭整個明清史(主要是清史)在內,但重點仍在晚清和民初。本研究室在劉大年、羅爾綱、張海鵬等知名學者的帶領下,在學科建設方麵形成瞭既重視晚清斷代史研究又兼顧中國近代通史的研究特色,在諸多研究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其中晚清史學科於2003年被確定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本研究室現有研究人員9人,其中研究員4人(博導3人),副研究員4人,助理研究員1人。研究室現任主任為崔誌海研究員。

目錄

上 冊
早期全球化背景下清代多民族帝國的大一統話語重構
  ——以《皇朝文獻通考》若乾問題為中心【〔美〕趙 剛】
介紹西方學術界的新政改革研究狀況【〔美〕麥金農】
“在乎山水之間”——《清史·地理誌》審改劄記【薑 濤】
從民間傳說看近代中國穆斯林的皇帝觀
  ——以《迴迴原來》為中心【〔日〕山崎典子】
清廷國史《章學誠傳》的編纂:章氏學說實際境遇之補證【戚學民】
長生、濟世及一統:鄭觀應與近代道教【馬平安】
清末邊疆危機應對與邊疆觀念變化【郭麗萍】
晚清變革中史學觀念的變化【劉俐娜】
1901~1905年清末政治改革述論【崔誌海】
清末法製習慣調查再探討
  ——基於清末新政預備立憲脈絡的曆史梳理【邱誌紅】
“乙全本”不是“李汪憲草”【彭 劍】
汪榮寶與資政院速開國會案【章 博】
伍廷芳與中國法律近代化【張禮恒】
清末鐵良南下再研究【彭賀超】
清末革命團體和秘密會黨
  ——以同盟會武裝起義為主【〔韓〕李平秀】
晚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學術史認知【段金生】
略論同光之際鐵路問題的復雜性【熊月之】
地方性外交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以東三省總督锡良鐵路交涉為例【馬陵閤】
張蔭桓與英德續藉款【馬忠文】

下 冊
光宣之交清理財政前夕的設局與派官【劉增閤】
清末各省財政監理官人員考【任智勇】
A Coin for China? Emergent Nationalism,Technology Transfer and Minting Silver
  Coins in the Guangxu Period (1887-1899)【〔美〕Austin Dean】
晚清北京的學堂創辦與白話報
  ——以宗室女教育傢繼識一和葆淑舫郡主為例【〔日〕阿部由美子】
道光帝與旗人書院【顧建娣】
光緒癸卯年經濟特科考述【張海榮】
袁世凱與地方統治、官員教育
  ——以法政學堂與日本人教習為中心【〔日〕水盛涼一】
淺論清末新政對上海近代法學教育的推動【袁 哲】
光緒朝泰州單毓年以荷據爪哇之施政於治藏方略之考量【硃悅梅】
聯豫奏請裁撤駐藏幫辦大臣改設左右參贊的動機與背景【硃恩澤】
晚清新政與滇東南土司【範德偉】
鳳全“籌邊新政”與晚清川邊統治【李德英 張 楊】
承前啓後:锡良督川時期籌瞻川屬考【潘 崇】
晚清東三省巡邊製度研究【王宏斌】
清末新政時期東三省治濛機構的新置【詹 奪】
關於袁世凱與東三省改製的幾個問題【廖大偉 張 昊】
局部與整體:清末濛古王公貢桑諾爾布的改革及其曆史意涵【廖大偉 張華明】
清末“開濛智”探微——以代錶性濛旗為中心【柳嶽武】
升允與清末陝甘新政【張華騰】
清末新政期間在寜夏采取的措施【張天政】
逆勢的博弈——西北危局與秦州獨立【嚴斌林】

後 記
近代中國邊疆治理的轉型與挑戰: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時期——清末至民國初年,這一階段國傢權力如何從傳統的“羈縻”體係逐步轉嚮現代意義上的“有效治理”,尤其聚焦於中國廣袤的邊疆地帶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復雜互動。 本書旨在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清廷在麵對內憂外患時,如何試圖通過一係列製度、軍事和文化上的“新政”來重塑其對邊疆地區的控製與認同。我們摒棄瞭將邊疆視為被動“客體”的傳統史學視角,而是著力於展現邊疆內部社會力量、地方精英與中央政策之間的動態博弈與相互塑造過程。 第一部分:帝國黃昏與“邊患”的重塑 這一部分首先對清朝中葉的邊疆治理模式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們考察瞭傳統的“理藩”製度,即通過冊封、和親、駐防和土司製度構建的鬆散但富有彈性的宗藩關係網絡。重點分析瞭乾隆盛世後,隨著內陸人口壓力增加和西方列強勢力滲透,這一模式如何逐漸顯露齣其結構性缺陷。 核心議題之一是“邊患”概念的演變。本書追蹤瞭自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邊疆”概念如何被捲入全球地緣政治的競爭中。無論是沙俄嚮西的擴張,英國對印度的鞏固並覬覦緬甸、西藏,還是日本在東北的活動,都迫使清廷認識到,過去賴以維係的緩衝帶正在迅速“前沿化”。這種外部壓力,直接催生瞭內部的“重構”需求。我們詳細分析瞭甲午戰後,中國喪失藩屬國(如朝鮮、越南)後,邊疆地區從“外部緩衝區”轉變為“國傢核心領土”的心理與行政上的巨大轉變。 第二部分:製度的移植與行政的滲透:從“改土歸流”到“行省建製” 本書的核心分析集中在清末推行的具體改革措施上。我們認為,這些“新政”並非簡單的製度移植,而是帶著強烈的現代化、中央集權化的意圖,試圖將原先由軍事或世襲領主控製的區域,納入由中央任命的文官係統之下。 西南地區(雲貴、四川):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對土司製度的全麵改造。我們對比瞭不同省份在“改土歸流”執行上的差異,分析瞭地方士紳、漢族移民與被改造的少數民族上層之間的利益衝突與權力轉移路徑。改革的初衷在於統一稅製、徵兵和推行新式教育,但其短期效果往往是打破瞭原有的社會平衡,為後來的地方武裝割據埋下瞭伏筆。 東北地區(關外三省): 東北的治理模式因其特殊的“滿濛”背景和俄日勢力的直接乾預而獨樹一幟。本書著重分析瞭“新政”中“開發東北”的政策——修築鐵路、鼓勵移民屯墾(“柳條邊”的瓦解)如何實質上改變瞭當地的人口結構和土地所有權模式。我們探討瞭這種人口遷移如何加速瞭對當地濛古族和滿族社會結構的衝擊,以及地方官員在執行“新政”時如何利用政策為自身謀利。 西北地區(新疆、濛古): 新疆的改革,特彆是光緒末年設立行省,被視為中央試圖加強對遙遠綠洲城市的控製。我們審視瞭清廷如何試圖平衡對維吾爾、哈薩剋等族群的宗教和部落管理,與引入漢族官員和建立新式軍隊之間的矛盾。在濛古地區,本書側重於分析“盟旗製度”在麵對俄國滲透和內部王公“西化”傾嚮時的艱難維係,以及新政對盟旗世襲權力帶來的潛在侵蝕。 第三部分:國傢認同的構建與地方的抵抗 “新政”的深層目標是塑造統一的“國民”身份,而非僅僅是管理“藩屬”或“羈縻”之眾。 教育與文化: 本書細緻考察瞭新式學堂在邊疆地區的建立情況,以及這些學堂如何成為傳播國傢意識形態(如“五族共和”的雛形)、教授標準漢語和“國史”的工具。我們分析瞭地方知識分子和傳統宗教精英對這種文化同化的反應,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地方性的文化資源來詮釋或抵製中央的文化政策。 軍事化與經濟整閤: 邊疆的新政往往與軍事行動(如平叛、清剿地方武裝)緊密相連。我們研究瞭新式練軍(如新軍的組建)在邊疆的部署,以及這些軍事力量如何成為地方行政權力的延伸。同時,經濟政策——如統一幣製、徵收新稅——是如何從上而下地將邊疆經濟納入國傢資本主義的軌道,及其對地方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體係造成的衝擊。 第四部分:清末新政的遺留與民國初年的延續 本書的終點落在辛亥革命之後。我們探討瞭清末的邊疆新政(特彆是新式行政區劃和文官體係的建立)如何被民國初年的中央政府繼承和利用。革命的爆發並未立即中止邊疆的“現代化”進程,反而因中央權力的真空化,使得地方軍閥和新式精英得以更激進地推行旨在鞏固其地方統治的“邊疆改造”。這一時期的研究揭示瞭清末改革的長期效應:它為現代中國的疆域概念奠定瞭基礎,但也製造瞭深刻的社會矛盾,成為日後民族關係緊張的伏筆。 總體而言,本書的貢獻在於將清末的中央“新政”置於邊疆的實際操作環境中進行考察,揭示瞭國傢權力在試圖滲透和重塑一個復雜多樣的地理與族群空間時所展現齣的復雜性、妥協性與內在的內在張力。它不僅關乎中央的意圖,更關乎地方精英的適應、抵抗與重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對“邊疆”概念的重新界定與考察的深度。很多研究往往將焦點集中於內地省份,而本書則大膽地將視野投嚮瞭那些在清末被重新納入“國傢視野”的邊疆地帶。作者對於內亞邊疆在麵對新政衝擊時,其原有的民族和地方治理體係所作齣的反應,提供瞭極其細緻的描摹。比如,滿濛地區的行政改革與經濟開發政策的微妙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到當地的社會階層結構,都得到瞭充分的論述。這使得我對清朝後期“一體化”的努力及其內在的緊張關係有瞭更立體的認識。它提醒我們,近代中國的形成,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綫性的過程,而是充滿瞭復雜且充滿張力的多中心互動。

評分

這部鴻篇巨製實在令人沉醉,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洪流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清末官場的復雜生態描摹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他對地方精英如何在新政的推行過程中,既要周鏇於中央的威權,又要應對地方固有的勢力盤根錯節的復雜博弈的刻畫。那些鮮活的個案研究,如同透過曆史的放大鏡,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如何在製度的變革與傳統的慣性之間艱難求生。特彆是關於新式警察的建立與地方士紳階層的抵觸與閤作的論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分析。讀完後,我對晚清權力結構的變遷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簡單地將新政視為自上而下的強行推入,而是看到瞭多方力量拉鋸、妥協與重構的動態過程。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深思良久。

評分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品讀的佳作。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清末改革細節的翔實記錄,更在於其提供瞭一種看待中國轉型期的全新視角。尤其是對新政中財政和司法改革的批判性審視,揭示瞭許多“進步”措施背後隱藏的結構性睏境與未竟的理想。作者的論證邏輯清晰,層層遞進,每每在看似無懈可擊的分析中,又會拋齣一個新的、令人不安的曆史悖論。我閤上書捲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是一係列關於權力、現代化與社會變遷的深刻反思。這部作品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從傳統帝國嚮現代國傢過渡的復雜路徑,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參照係。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雖然材料詳實,但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之感。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時代背景與具體的行政實踐巧妙地結閤起來。我特彆關注到作者對於“新政”在不同地域實施差異性的深入挖掘。比如,沿海通商口岸與內陸省份在推行新式教育、改革稅收製度時所展現齣的截然不同的阻力與成效,被梳理得井井有條,極富啓發性。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描述,更包含瞭對地方治理邏輯的深刻洞察。它揭示瞭一個核心問題:在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的背景下,地方的能動性是如何被激活或壓製的。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我對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方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簡直是結構主義曆史學的典範之作。

評分

作者對檔案史料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使得整部著作充滿瞭無可辯駁的實證力量。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未陷於史料的堆砌,而是用非常富有文學性的語言將冰冷的數據和文書,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軍事改革與地方團練轉化的章節印象深刻。它不僅關注瞭新軍的編製和裝備,更深入探討瞭士兵的招募、地方社會對新式軍事力量的接納程度,以及這種轉變對傳統宗族和鄉村權力結構産生的衝擊。讀罷此部分,我仿佛能聽到軍鼓聲聲,感受到那種從舊式武備嚮現代軍隊過渡時的陣痛與混亂。這種兼具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的寫作風格,在曆史學著作中實屬罕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