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證候信息學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全書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引進標準科學和信息科學的研究方法,共分成三篇十五章,係統介紹瞭中醫證候學概述、現代中醫證候學研究、中醫臨床辨證體係與方法學研究、中醫證候信息學、標準化技術與方法、中醫臨床信息采集技術與方法、臨床數據庫技術與方法、知識發現與數據挖掘技術與方法、數據挖掘在證候信息學研究中的應用、中醫四診信息規範化與量化應用研究、中醫藥信息分類與代碼、證候分布規律研究、證候演變規律研究、證候調控規律研究、臨床療效評價研究等內容。該書適應於中醫、中西醫結閤臨床、科研人員和中醫信息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嚮楠,女,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藥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0餘年。湖北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常務副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甲狀腺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聯閤會臨床評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等,緻力於中醫藥信息化與標準化研究,主持參與多項中醫藥標準化專題研究。先後承擔課題15項,發錶論文30餘篇,齣版專著8部。培養20餘名博士及碩士研究生。 毛樹鬆,男,教授,湖北省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世界中醫藥聯閤會標準化建設委員會副會長,全國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中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中西結閤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齣版論著5部,發錶論文30餘篇。
我是一名對中醫理論充滿興趣的普通愛好者,經常會閱讀一些通俗易懂的中醫普及讀物。當我在書店看到《中醫證候信息學》這本書時,它的名字讓我覺得有些新奇,同時也帶著一絲期待。我猜測它可能是在介紹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整理和分析中醫的辨證分型,或者開發一些輔助診斷的工具。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試圖尋找一些實際應用的例子時,我發現它所探討的層次要比我預想的更深。它並沒有直接給齣具體的“是什麼”和“怎麼做”,而是更側重於“為什麼”和“如何纔能”。它可能是在討論信息學中的某些模型,如何可以用來描述中醫證候的復雜性,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模型來理解不同證候之間的聯係和區彆。例如,它可能會用一些數學模型來量化“濕熱”或“氣滯”這樣的證候,並探討它們在人體內的信息傳遞和變化。這種研究方嚮對我來說是相當陌生的,需要我具備一些跨學科的知識纔能真正理解。盡管如此,我仍然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嚴謹和前瞻性,試圖為中醫的現代化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名為《中醫證候信息學》的書,本來是想瞭解一下中醫在現代信息時代的進展,但讀下來之後,感覺有些齣乎意料。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側重於介紹如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分析中醫證候,從而實現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然而,當我翻閱內容時,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對中醫證候概念本身的梳理和理論構建,並且引入瞭信息學的相關概念來解釋和描述這些證候。例如,它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將“風寒感冒”或“肝鬱化火”這樣的證候,用信息學的語言進行建模,比如將其視為一種狀態、一種信號,或者一種信息模式。這種解讀方式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有點挑戰我的認知。我一直以為中醫證候是相對模糊和經驗性的,但這本書似乎在嘗試給它注入一種更具邏輯性和結構性的內涵。我承認,這種跨界的嘗試很有意思,也可能預示著中醫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嚮,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信息學原理不是很瞭解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確實需要花費不少功夫,常常需要反復推敲,甚至去查閱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但說實話,我並沒有深入閱讀,更多的是將它放在書架上,偶爾翻看一下標題和目錄。它看起來是一本非常專業的著作,封麵設計樸實無華,散發著濃濃的學術氣息。我平時對中醫理論雖然有所涉獵,但對於“證候信息學”這個概念,一開始是有些模糊的。我猜想它可能涉及到如何將中醫的辨證論治過程進行量化、歸納和分析,也許會運用一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處理海量的中醫文獻和臨床數據。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望而卻步,細密的文字和專業術語,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一種壓力,需要集中精力纔能理解。我比較喜歡的是那些能夠輕鬆閱讀,瞬間就能獲得一些啓發或知識的書籍,這本書顯然不屬於這類。也許我還需要一些時間,等到我對中醫理論有瞭更深的理解,或者對信息科學有瞭更強的興趣,纔會真正投入精力去解讀它。不過,它的存在本身,也讓我對中醫的現代化發展多瞭一份期待。
評分收到《中醫證候信息學》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瞭。我從事的領域和中醫八竿子打不著,純粹是齣於個人好奇心想看看中醫是如何與信息學結閤的。翻開書,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錶,還有一些我完全陌生的術語。我本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中醫診療係統、電子病曆或者輔助診斷軟件的介紹,但這本書似乎完全走瞭一條更理論化的道路。它好像在嘗試建立一套全新的中醫證候的描述體係,用信息科學的語言來解釋中醫的“證”到底是什麼,它是如何産生的,又如何演變。我看到瞭一些關於“狀態空間”、“轉移概率”之類的詞匯,這讓我聯想到一些物理學或者計算機科學的概念。這讓我感到很睏惑,也很好奇,中醫的這些古老智慧,竟然可以被如此抽象和量化。雖然我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奧之處,但能感受到作者在試圖將中醫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方法相結閤,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嘗試。這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門,讓我看到瞭中醫現代化的另一種可能性,即便我目前還無法完全跨入門檻。
評分這本《中醫證候信息學》的齣現,讓我對中醫的理解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一直認為中醫的辨證論治是一個高度依賴經驗和悟性的過程,是“意會”而非“言傳”的藝術。然而,這本書似乎正在努力將這種“意會”的過程,轉化為一種可以被分析、被計算的“言傳”。它沒有給我展示任何具體的病例,也沒有直接告訴我要如何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來判斷某個證候。反而是從一種更宏觀、更抽象的視角齣發,探討“證候”本身的信息屬性。我讀到瞭一些關於“信息熵”、“特徵嚮量”的討論,這讓我感覺像是在閱讀一本關於信號處理或者模式識彆的教材,隻不過裏麵的“信號”和“模式”換成瞭中醫的“證候”。這種轉換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也讓我重新審視瞭中醫的科學性。過去我可能覺得中醫有些“玄乎”,但這本書卻試圖用嚴謹的邏輯和科學的工具,去解構和闡釋這份“玄乎”。雖然很多章節我讀起來像是在“啃硬骨頭”,但那種探索未知、挑戰傳統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