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信息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全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引进标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共分成三篇十五章,系统介绍了中医证候学概述、现代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临床辨证体系与方法学研究、中医证候信息学、标准化技术与方法、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技术与方法、临床数据库技术与方法、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数据挖掘在证候信息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医四诊信息规范化与量化应用研究、中医药信息分类与代码、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证候调控规律研究、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等内容。该书适应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人员和中医信息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向楠,女,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甲状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致力于中医药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主持参与多项中医药标准化专题研究。先后承担课题1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8部。培养20余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毛树松,男,教授,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副会长,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西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出版论著5部,发表论文30余篇。
我是一名对中医理论充满兴趣的普通爱好者,经常会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中医普及读物。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医证候信息学》这本书时,它的名字让我觉得有些新奇,同时也带着一丝期待。我猜测它可能是在介绍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整理和分析中医的辨证分型,或者开发一些辅助诊断的工具。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试图寻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时,我发现它所探讨的层次要比我预想的更深。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是什么”和“怎么做”,而是更侧重于“为什么”和“如何才能”。它可能是在讨论信息学中的某些模型,如何可以用来描述中医证候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模型来理解不同证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它可能会用一些数学模型来量化“湿热”或“气滞”这样的证候,并探讨它们在人体内的信息传递和变化。这种研究方向对我来说是相当陌生的,需要我具备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尽管如此,我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前瞻性,试图为中医的现代化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说实话,我并没有深入阅读,更多的是将它放在书架上,偶尔翻看一下标题和目录。它看起来是一本非常专业的著作,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散发着浓浓的学术气息。我平时对中医理论虽然有所涉猎,但对于“证候信息学”这个概念,一开始是有些模糊的。我猜想它可能涉及到如何将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进行量化、归纳和分析,也许会运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海量的中医文献和临床数据。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望而却步,细密的文字和专业术语,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一种压力,需要集中精力才能理解。我比较喜欢的是那些能够轻松阅读,瞬间就能获得一些启发或知识的书籍,这本书显然不属于这类。也许我还需要一些时间,等到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对信息科学有了更强的兴趣,才会真正投入精力去解读它。不过,它的存在本身,也让我对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多了一份期待。
评分收到《中医证候信息学》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我从事的领域和中医八竿子打不着,纯粹是出于个人好奇心想看看中医是如何与信息学结合的。翻开书,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还有一些我完全陌生的术语。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中医诊疗系统、电子病历或者辅助诊断软件的介绍,但这本书似乎完全走了一条更理论化的道路。它好像在尝试建立一套全新的中医证候的描述体系,用信息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医的“证”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演变。我看到了一些关于“状态空间”、“转移概率”之类的词汇,这让我联想到一些物理学或者计算机科学的概念。这让我感到很困惑,也很好奇,中医的这些古老智慧,竟然可以被如此抽象和量化。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奥之处,但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将中医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尝试。这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让我看到了中医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性,即便我目前还无法完全跨入门槛。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中医证候信息学》的书,本来是想了解一下中医在现代信息时代的进展,但读下来之后,感觉有些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侧重于介绍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分析中医证候,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然而,当我翻阅内容时,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对中医证候概念本身的梳理和理论构建,并且引入了信息学的相关概念来解释和描述这些证候。例如,它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将“风寒感冒”或“肝郁化火”这样的证候,用信息学的语言进行建模,比如将其视为一种状态、一种信号,或者一种信息模式。这种解读方式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有点挑战我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中医证候是相对模糊和经验性的,但这本书似乎在尝试给它注入一种更具逻辑性和结构性的内涵。我承认,这种跨界的尝试很有意思,也可能预示着中医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信息学原理不是很了解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需要花费不少功夫,常常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评分这本《中医证候信息学》的出现,让我对中医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一直认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个高度依赖经验和悟性的过程,是“意会”而非“言传”的艺术。然而,这本书似乎正在努力将这种“意会”的过程,转化为一种可以被分析、被计算的“言传”。它没有给我展示任何具体的病例,也没有直接告诉我要如何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判断某个证候。反而是从一种更宏观、更抽象的视角出发,探讨“证候”本身的信息属性。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信息熵”、“特征向量”的讨论,这让我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信号处理或者模式识别的教材,只不过里面的“信号”和“模式”换成了中医的“证候”。这种转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医的科学性。过去我可能觉得中医有些“玄乎”,但这本书却试图用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工具,去解构和阐释这份“玄乎”。虽然很多章节我读起来像是在“啃硬骨头”,但那种探索未知、挑战传统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