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克扬 著
图书标签:
  • 洛阳
  • 历史
  • 文化
  • 小说
  • 架空历史
  • 唐朝
  • 古风
  • 情感
  • 治愈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61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52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240
字数:11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们在大地上规划和修建起伟大的城市和建筑。城市中的分隔、边界和那些希望上通天界的高塔佛寺,世俗的努力无一不代表着人类精神上的愿望与希冀。城市的生活空间,真实地展示出一个时代中人们不同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时间、空间和永恒的理解。
  在《洛阳的最后时光》中,这座数度毁于兵灾战火的城市被还原和重生,街巷相通,人声鼎沸,北魏洛阳这座中国古代辉煌的都市之一的时光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纸上。
  洛城的兴衰牵系着中国人一段失落的过去。

内容简介

  洛阳城永宁寺的大火不久,有人从靠近高欢老巢的东莱郡来,说在东海中看到了世间不存的佛塔——浮图:
  “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作者简介

  唐克扬,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现从事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研究、实践工作。曾策划“活的中国园林”(德国国家收藏馆,2008)、欧罗巴利亚中国园林展(布鲁塞尔,2009)等展览。任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为2009年纽约当代亚洲艺术周入选艺术家。

目录

引子
荆棘铜驼:追忆的传统
时间×空间:繁华前传
癫狂的洛阳
坊墙内外:洛城人
洛阳伽蓝记
永宁寺塔
乱中洛阳与永宁寺塔的倒掉
千年万岁阳春曲
两种视角中的城市
尾声:一部写不尽的“解构”史
别处青山:繁华后传

精彩书摘

  中古洛阳城:一个在劫灰中倒叙的故事
  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美国汉学家谢弗(EdwardHetzelSchafer)提到洛阳的时候流露出不一般的艳羡语气:
  “洛阳古城与它西面的长安城相比,无论规模还是历史都不相上下,但洛阳还有某种更为温馨,更加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围……”
  当得住这样的美谀,洛阳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
  我们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概已经忽略了一切具体的时间空间,忘记了百代的光阴是无法用一张地图来描绘的。但是,人们在提到历史上的伟大城市时,多半又都是如此的“印象派”,而且越是深刻的误会,这理想中的城市便越是光彩夺目。日本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以来,就一直流传着因洛阳而得名的“洛中洛外”图绘,那时代的绝大多数日本人从未来过中国,更不用说身临其境地感受洛阳的繁盛,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这样的图绘中,雾里看花,把“洛阳”两字当成一切人间锦绣的最高象征。
  日本人所艳羡的中国的“理想城市”,也有自己的“地形图”。这图的最紧要处,是容得下各种误会和暧昧的“自然”。对于洛阳而言,“理想城市”是“花”和“尘”的并存。阳春好景时的“洛阳花下”呼应着不那么美妙的“衣袂京尘”,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古中国城市最显着的景观。这景观同时也是“自然”和“人工”的平局,是中国式人生的一对寓言。
  “花”对于洛阳来客并不陌生。宋人后来总结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这,大概就是“温馨……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围”之一种吧。但是,今天的人们不太容易体会的,是看花客眼前拂面而至的“紫陌红尘”,它随着人情的涨落时隐时现,既曾托起了芳华丛中的十里春风,也让古代的城市变得肮脏、困顿,并在城市的末日里将其直接埋没。它提醒着我们,繁盛的时间也映照着过往的苦恼人生,城市如同其构成物之一的建筑材料,在建构、累积的同时也崩塌、污损,而万古不变的自然将欢笑如初。通过这种对比,“自然”最终揭示和凸显了“人事”的有限。
  和短暂的人类生命一样,城市自有其生与死。对于有一类城市而言,“过去完成时”中那些已经不可见的风景,才是其对于当代历史的意义所在。
  在陇海路边,今天的“花之洛阳”仅仅活在对上个春天的追忆中,我们所要讲述的北魏洛阳的故事,也恰恰是从它的身后劫灰说起的。
  547年,也就是哥特王托提拉洗劫罗马的后一年,一个名唤杨衒之的北平人—此“北平”大概只是现生灭灭的宿命。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将来完成时”设定于杨衒之生活时代的两百多年前。依然是在这座城市,有一位出身河西敦煌的著名书法家,已经准确地窥见了洛阳未来的命运—对于将文化当作物品收藏、只关心其面值而不在意其价值的当代人而言,索靖的大名联系着《出师颂》,一件2003年拍出两千二百万元人民币高价的书法名作,但对于历史学家而言,索靖被记住却是因为他一千七百余年之前一句神奇的谶语:
  “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循环律,为中国城市带来了奇怪的喜剧和悲剧并存的传统,或者是现实与它的最终结局间不祥的映射—历史时间在此不再是一根绵延的线,而是被压缩成了一个有着黑洞般密度的点,它吞噬了所有“进步”或者“演进”的意义。
  ……

洛阳赋:古都风华与时代脉动 第一部分:河洛之源——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建制 本书旨在描绘洛阳这座千年古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重点聚焦于其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早期奠基与发展。洛阳,古称雒邑、神都,地处中原腹地,伊水与洛水交汇之地,自古便被视为“天下之中”。 第一章:仰韶的余晖与二里头的初现 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洛阳盆地已展现出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记。本书将详述仰韶文化晚期在洛阳周边的遗址发现,特别是陶器纹饰、聚落形态的演变,为我们理解早期农耕社会的萌芽提供了实物证据。随后,我们将重点探讨二里头文化遗址群的地位——它究竟是夏朝的都邑,还是独立发展的早期国家形态?书中将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对二里头的城市规划、宫殿建筑的规模与等级,以及青铜礼器铸造技术的突破进行细致分析,力求还原一个充满活力与神秘色彩的早期文明中心。我们不仅关注礼器的精美,更深入剖析其背后所反映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组织。 第二章:周室东迁与洛邑的崛起 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营建洛邑”的决策,标志着洛阳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本书将详细阐述周公营建洛邑的政治意图:如何通过这一战略支点,拱卫新兴的王朝统治,并确立礼乐制度的典范。从史料记载中复原洛邑的初建规模,分析其“周公治洛”的具体实践,以及洛邑在西周早期作为东部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的运作机制。同时,探讨犬戎之乱后,洛邑如何逐步演变为东周的政治舞台,见证了诸侯争霸的序幕拉开。 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血与火——王室的衰微与思想的激荡 随着周王室的衰微,洛阳地区成为列国角力的焦点。本书不回避这一时期的残酷性,通过对史籍中相关战役的梳理,展现洛邑城池的易主与损毁,以及平民生活的艰辛。然而,衰落的王室却催生了思想的繁荣。洛阳周边及中原地区,是诸子百家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我们将探讨儒家、道家、法家等学说在洛阳环境下的萌芽与传播,分析特定历史背景如何塑造了这些深刻影响后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洛阳学派”早期思想倾向的初步考察,强调中原地区对“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早期影响。 第二部分:帝国的中心——汉魏洛阳的辉煌与转折 秦汉大一统的格局,使得洛阳再次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一个辐射全国的帝国枢纽。 第三章:汉魏气象——两京制度下的洛阳 汉代初期,洛阳作为西汉的东部陪都,其政治地位虽不及长安,但其作为战略后方的作用不容忽视。本书将侧重分析汉代洛阳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光武帝刘秀“光复旧都”的决心,以及汉魏之际洛阳在政权更迭中的关键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起伏。曹魏定都洛阳,是其历史上又一高峰。我们将细致描绘曹魏时期对洛阳的重建与规划,探讨其在制度、文化上如何试图复兴周礼,对抗东汉的余风。这一阶段,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在洛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书中会专门分析洛阳作为早期译经和寺院重地的地位。 第四章:北魏迁都——胡汉交融的文化熔炉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将都城迁至洛阳,这一举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详述北魏洛阳的城市布局如何融合了鲜卑旧制与汉族规划的特点,描绘这座城市中胡汉精英共存、文化激烈碰撞的生动图景。重点分析北魏洛阳的宗教艺术,特别是云冈石窟艺术风格向龙门石窟的转移与融合过程,龙门石窟的开凿不仅是宗教的胜利,更是汉化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探讨北魏洛阳在军事、财政上如何支撑其庞大的帝国体系,以及其最终走向衰亡的内部原因。 第三部分:隋唐盛世——神都的巅峰与辐射 隋唐时期是洛阳历史的黄金时代,其作为东都的地位,确立了其在中国历史版图上的核心地位。 第五章:隋唐的“双京制”与大运河的命脉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将洛阳与江南紧密联系起来,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洛阳的战略价值和经济活力。本书将详细解析隋唐“两京制”的运作模式,长安为政治中心,洛阳则作为军事指挥、后勤保障和文化辐射中心。我们将重点描绘唐代洛阳城的宏伟规划——坊市制度的严格执行,以及洛阳作为“天下之脊”的经济繁荣,探讨漕运物资如何支撑起唐帝国的强盛。 第六章:武周改制与盛唐气象 武则天定都洛阳,将其升格为“神都”,这一时期是洛阳建筑艺术和宫廷文化的巅峰。书中将细致描述明堂、天堂等标志性建筑的恢弘气势,分析武周时期洛阳如何成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石。盛唐时期,洛阳作为东都,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文人墨客。我们将探讨唐代洛阳的诗歌、音乐和风俗,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在洛阳交融,形成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重点分析安史之乱后洛阳的破坏与中唐时期的艰难重建,见证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第四部分:五代十国的硝烟与宋金的对峙 唐末的藩镇割据,使洛阳再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地位几经沉浮。 第七章:战乱中的洛阳——龙争虎斗的舞台 黄巢起义对洛阳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本书将回顾这一悲剧,并分析战乱结束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在洛阳的短暂更迭,展现五代时期中原政权更迭之频繁与动荡。我们将侧重探讨在这一“碎裂”的时代里,洛阳的城市功能如何被削弱,以及地方势力对古都资源的争夺。 第八章:宋金对峙与东京的阴影 北宋定都开封(东京),洛阳的政治中心地位被削弱,但其作为西京和陪都的军事和文化地位依然重要。本书将描绘宋代洛阳在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其文化地位的“复苏”——特别是金石学的兴起与发展,洛阳丰富的历史遗存成为宋代学者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源。金占领中原后,洛阳成为金朝西京,书中将考察金代对洛阳的改造和利用,以及宋金对峙背景下,洛阳在南北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的角色。 本书通过对洛阳从史前到宋金各个历史阶段的深入剖析,旨在展现这座城市如何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处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成为不同时代权力、文化与思想交汇的永恒舞台。读者将从中看到一个历经兴衰,却从未褪色的“天下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层次感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通俗读物。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伏笔或暗示。作者的叙事结构极其巧妙,采用了非线性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和某种模糊的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迷宫般的阅读体验。尽管情节的线索看似散乱,但到最后却奇迹般地汇聚成一个完整而令人唏嘘的整体。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逝去”的探讨,没有落入俗套的怀旧情绪,而是探讨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主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消融。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这本书具备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足以让我向所有热爱严肃文学的朋友们郑重推荐。

评分

这本小说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老建筑在夕阳下投下的斑驳光影,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与历史的气息。故事的推进不是那种急风骤雨的快节奏,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偶尔泛起层层涟漪,每一个波澜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隐喻。尤其是在描写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环境变迁的对比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衰落,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不可逆转的变迁时,内心的无力和坚韧。读完合上书本,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它那种略带疏离感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的地方俯瞰着一切,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描绘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种冷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流于煽情的段落,反而显得更加有力。书中对细节的捕捉尤其出色,比如某件旧家具的纹理,某个街角微弱的灯光,都成了推动情节和烘托气氛的关键元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空间感,文字的堆叠像是搭建起了一个可以实际走进的布景,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最后的时光”所特有的,既华丽又颓败的美学。这本书需要你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急躁的读者可能会错过许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语境下的精确与克制。阅读时,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词语的精准运用而感到震撼,仿佛作者穷尽了所有可能的表达方式,最终选择了最恰当的那个。书中充满了象征性的意象,比如反复出现的某些物件或天气现象,它们如同暗语般贯穿始终,引领着读者去解码隐藏在故事表层之下的寓言。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人物对话的方式,台词简洁,但背后蕴含的情绪张力却十分巨大,有时候一个停顿比长篇的独白更有力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而不是被动接受,这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变成了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探险。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氛围营造是顶级的。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特定历史转折点上,人们特有的那种“知道一切即将结束,但又无力阻止”的复杂情绪。作者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大量笔墨投入,使得“洛阳”这个地理名词,彻底升华为一个承载着集体记忆和文化宿命的符号。这本书读起来,与其说是读故事,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氛围的浸泡。那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感伤,如同背景音乐一般贯穿始终,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恰到好处地拿捏住了悲剧的边缘感。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诚实的凝视——凝视着消逝的必然性,以及在消逝中仍试图抓住些什么的、微弱却执着的人性光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