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几星霜:战后中日关系亲历记

风雨几星霜:战后中日关系亲历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德有 著
图书标签:
  • 中日关系
  • 战后史
  • 回忆录
  • 历史
  • 外交
  • 政治
  • 个人经历
  • 文化交流
  • 亚洲历史
  • 冷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2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477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4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曾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和日本领导人及各种代表团会谈时的翻译,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记者常驻日本15年,撰写过大量有价值的报道。本书循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历史脉络,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呈现了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历史时刻,回顾了两国领导人和民间各界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曾经达到的历史高度,带读者了解那段似乎熟悉又不为人深知的历史。

作者简介

日本文化研究者、记者、翻译家。

1931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1955年至1964年,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王震、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担任口译工作。

1964年至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首席记者在日本常驻15年。

1984年至198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助理。

此后,至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84年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成立后,曾任一届中方委员。

著作有《在日本十五年》《随郭沫若访日》《时光之旅》《战后日语新探》。译作有《山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哑》(大江健三郎)、《祈祷》(有吉佐和子)、《残像》(野间宏)。



《星火燎原:中国革命的黎明与转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到三十年代末期,即国共两党从初步合作走向决裂,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境中完成伟大战略转移的艰难历程。这不是一部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一部聚焦于关键人物决策、复杂社会背景以及意识形态冲突的深度历史还原。 全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亡之际,对“救亡图存”的道路进行的艰难探索。它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第一部分:合作的裂痕与探索的困境(1924-1927) 这一部分详尽梳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内在张力与最终破裂的复杂原因。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如何影响了合作的基础,以及共产党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指导下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战略抉择。 广州的空气: 细致再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与早期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不同政治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的相互渗透与猜疑。 北伐的荣耀与阴影: 考察了北伐战争中,革命力量如何迅速壮大,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分配不均和意识形态冲突如何埋下冲突的种子。 “四一二”的冲击波: 并非简单地记录屠杀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蒋介石集团对革命力量的系统性清洗,以及中共中央在面对突变时的摇摆与失策。我们通过大量史料还原了那一刻党内高层的紧急会议和基层党员的悲壮处境。 第二部分:城市暴动的代价与乡村的转向(1927-1930) 在革命中心城市遭受毁灭性打击后,本书转而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绝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南昌的枪声与秋收的抉择: 细致对比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战略意义与实际效果。重点分析了毛泽东领导下的部队如何在湘赣边界的山区,从城市夺权的尝试中汲取教训,转向依靠农民建立根据地的历史必然性。 井冈山的火种: 详细描绘了早期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包括土地分配政策的初步试验、红军的军纪建设以及如何应对国民党军队的早期“进剿”。这一章节着重展现了“星星之火”如何从理论变为实践,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革命根据地模式。 对“左”倾路线的批判与实践: 考察了二十年代末期,以“立三路线”为代表的城市中心论的错误及其在实践中的灾难性后果,为后续的路线斗争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中央苏区的兴衰与战略转移的酝酿(1931-1934) 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相对集中领导但充满外部威胁的阶段。 “围剿”与反“围剿”的较量: 本部分对比分析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的历次大规模“围剿”及其军事部署,以及红军如何运用游击战术和阵地战术进行反击。 路线的争论与博弈: 深入剖析了党内关于军事战略和土地政策的争论,特别是“左”倾领导层对根据地建设和红军指挥权力的影响。通过史料,力求还原出当时指挥层在战略决策上的误区与纠结。 长征的序曲: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本书聚焦于红军为摆脱巨大军事压力而不得不采取的战略性撤退——长征的准备工作、面临的困难以及做出重大战略转移决策时的内部情景。 本书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人”的关注。它避免了将历史事件简单地视为宏大力量的必然结果,而是通过考察当时关键领导者(如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毛泽东等)在面临历史十字路口时的思想动态、个人局限与伟大创见,来理解革命的进程。同时,本书对当时普通工农群众的生存状态、对革命的理解与参与,也进行了翔实的侧写,力求提供一个更具立体感和人情味的革命史画卷。 本书不仅适合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也对军事战略、政治哲学和历史决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它试图揭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一个政党如何在废墟之上,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和理论创新,最终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革命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充满启示的旅程。它没有采取那种咄咄逼人的批判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沉思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和解”与“隔阂”的边界究竟在哪里。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和高层决策的细节,展示了复杂博弈中的妥协与坚持。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文化和民心层面影响的描写,这种软性的连接往往比硬性的条约更难处理,也更能体现出历史的韧性。全书的叙事是内敛而深沉的,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味道复杂,但回味之后,便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层次感,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必须抓住那些关键的“亲历者”视角,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似乎拥有无与伦比的渠道和勇气,去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些“亲历”的细节,是任何档案文献都无法替代的,它们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烟火气。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紧张感和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当时空气中弥漫的微妙气氛。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际政治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宏伟而又精细的时代画卷。对于希望跳出教科书框架,去探寻真实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时间逻辑,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关系的演变轨迹。开篇的铺陈稳健有力,中段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收尾部分的思考更是引人深思,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一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入剖析。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求精神,非常令人敬佩。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精妙的总结,或者某个令人唏嘘的场景描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为稀缺的、跨越了数十年风雨的见证,是理解当代亚洲格局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让人惊叹,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带着我们穿越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那些鲜活的人物和真实发生的故事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口述实录,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极其敏锐,无论是外交场合的微妙互动,还是民间层面的复杂情感纠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对战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很多过去模糊的概念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来自内部视角的观察,这对任何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笔很有力量,但又保持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克制,这在处理敏感历史题材时尤为难得。它没有过度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梳理了那些错综复杂的外交脉络和民间情绪的暗流涌动。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多方立场的尊重和平衡,即便在描述冲突和分歧时,也能看到背后的无奈与挣扎。这种成熟的叙事态度,使得全书的观点非常可靠,不至于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论断。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关系的各个侧面,让人不得不反思历史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这本书读起来节奏紧凑,信息密度极高,需要细细品味,但每一次回味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