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和日本领导人及各种代表团会谈时的翻译,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记者常驻日本15年,撰写过大量有价值的报道。本书循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历史脉络,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呈现了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历史时刻,回顾了两国领导人和民间各界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曾经达到的历史高度,带读者了解那段似乎熟悉又不为人深知的历史。
日本文化研究者、记者、翻译家。
1931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1955年至1964年,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王震、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担任口译工作。
1964年至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首席记者在日本常驻15年。
1984年至198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助理。
此后,至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84年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成立后,曾任一届中方委员。
著作有《在日本十五年》《随郭沫若访日》《时光之旅》《战后日语新探》。译作有《山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哑》(大江健三郎)、《祈祷》(有吉佐和子)、《残像》(野间宏)。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充满启示的旅程。它没有采取那种咄咄逼人的批判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沉思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和解”与“隔阂”的边界究竟在哪里。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和高层决策的细节,展示了复杂博弈中的妥协与坚持。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文化和民心层面影响的描写,这种软性的连接往往比硬性的条约更难处理,也更能体现出历史的韧性。全书的叙事是内敛而深沉的,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味道复杂,但回味之后,便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层次感,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必须抓住那些关键的“亲历者”视角,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似乎拥有无与伦比的渠道和勇气,去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些“亲历”的细节,是任何档案文献都无法替代的,它们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烟火气。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紧张感和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当时空气中弥漫的微妙气氛。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际政治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宏伟而又精细的时代画卷。对于希望跳出教科书框架,去探寻真实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时间逻辑,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关系的演变轨迹。开篇的铺陈稳健有力,中段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收尾部分的思考更是引人深思,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一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入剖析。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求精神,非常令人敬佩。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精妙的总结,或者某个令人唏嘘的场景描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为稀缺的、跨越了数十年风雨的见证,是理解当代亚洲格局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让人惊叹,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带着我们穿越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那些鲜活的人物和真实发生的故事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口述实录,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极其敏锐,无论是外交场合的微妙互动,还是民间层面的复杂情感纠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对战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很多过去模糊的概念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来自内部视角的观察,这对任何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笔很有力量,但又保持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克制,这在处理敏感历史题材时尤为难得。它没有过度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梳理了那些错综复杂的外交脉络和民间情绪的暗流涌动。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多方立场的尊重和平衡,即便在描述冲突和分歧时,也能看到背后的无奈与挣扎。这种成熟的叙事态度,使得全书的观点非常可靠,不至于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论断。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关系的各个侧面,让人不得不反思历史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这本书读起来节奏紧凑,信息密度极高,需要细细品味,但每一次回味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