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的知名度:知乎广受欢迎的历史类作者,其创办的专栏《祖先》已获173848 个赞、170119人订阅收藏。出版图书《祖先》系列深受历史爱好者、广大读者的追捧。
2.地图解读历史:四色印刷,结合大量精美插图和彩色地图讲述历史人物、战争、文明遗产、历史脉络,图文结合,给读者立体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3.切入角度新颖:将东西方文明史按时间维度进行穿插讲解、比较,让读者对世界历史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立体的认识,这是本书在内容上的特色。
4.语言通俗幽默:用通俗、简单、风趣的语言讲述东西方和中亚的历史,让读者轻松地遨游在历史的海洋。
5.讲解细致深刻:从地理、宗教、民族、国家多角度分析历史,从地理的视角和人类遗传分子学来解读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6.历史格局宏大:从智人开始,讲述世界各地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内容分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明;另一条是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为主的西方文明,按时间将东西文明穿插讲述。
这是一部更适合中国人阅读的《世界简史》。本书将内容分为东方和西方两条主线,按时间的维度进行对比穿插讲解,以期能让读者以更高、更宽、更远的视角看待世界文明史。通过这种全新的视角,本书将重新定义读者对世界历史的传统认知,将带给读者一个与以往印象中截然不同的世界新面貌——这个世界和它的历史与你想象中竟然如此不同,世界原来并没有那么大,它的历史也没有那么长、那么复杂,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或许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推动历史进步的或许也不是我们曾经认为的那些原因。
安森垚,黑龙江哈尔滨市人,自小对与地图有关的一切充满兴趣和好奇,希望探寻到所见所闻中的一切东西与星球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过往。15岁便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习,后留学日本,在校期间担任过助教及校刊主编等工作,而后升入日本京都工业大学就读研究生。在异国他乡并不想放弃对个人爱好的探讨和追寻,经朋友推荐,在知乎网回答以历史为主的问题后,受到读者热捧,尤其是创办的“祖先”专栏,更是深受历史爱好者的追捧。出版图书《祖先》《祖先II》因角度新颖、语言生动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一、神人石勒
公元318年,司马睿知道北方彻底沦陷,已经无法收回,随后在江南称帝,这就是历史上“东晋”的开始。真是应了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的那句话,江南的这把椅子,最终果然到了司马氏的屁股下。
引见归命侯及吴降人。登殿稽颡。帝谓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资治通鉴》
刘渊的儿子刘聪不久之后死了,随后当年和刘渊打天下的养子刘曜篡权得位,更改国号为“赵”,所以刘渊的“汉”也被称为“汉赵”。一直和刘渊并肩作战的石勒当然不会臣服于刘曜,说难听点儿,这天下一大半都是石勒打下来的。换句话说,“五胡乱华”虽然是刘渊打的头,但是“功臣”却是石勒。随后不久,石勒也独立,国号也是“赵”,这就是十六国里的“后赵”,北方就这样又分裂了。
如果看《资治通鉴》的话,总会看到刘渊、石勒、苻坚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不过前面没有太详细地说石勒这个人,这里就简单地讲一下。
我们都知道所谓“五胡”就是匈奴、羯、氐、羌、鲜卑,但是这位羯族的石勒是五胡十六国里面唯一的一个羯族首领。羯族本是早年活动在中亚一带的塞种,属于东伊朗的白种人。汉朝的时候,贵霜帝国坐镇中亚,而北匈奴也控制西域,看过《祖先II》班超那一章的话,也应该知道当年班超是怎么利用这两股势力的。
总之,匈奴和贵霜交界地带拥有大量的这种白人,其中有不少因为连年的部落兼并就成了匈奴的一部分。后来匈奴跑的跑、归汉的归汉,这群白人就这样进入了北方。由于匈奴在北方人看来本来就是游牧民,况且他们还只是游牧民的别部,所以就一直很难和汉人融合。他们在汉地(并州为主)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部落集团,混不下去的基本就都成了汉人的奴隶,一直也是挺受压迫的。
石勒这名字是后来起的汉人名字,原名叫匐勒,现在也不知道在东伊朗语是什么意思了。父亲乞翼加是一个部落的小首领,但是脾气不太好,部落里的人也都不怎么听他的,最后乞翼加就让石勒去试试看能不能管理好。没想到从小这小孩子就展现出了高超的管理才能,恩威并施,让部众十分顺从,甚至汉人的乡老都说这个胡儿以后应该是能成大器的。
公元303年,西晋还在轰轰烈烈的“八王之乱”中,司马们互相倾轧攻伐,并州又发生了大饥荒,石勒这一波羯人已经被卖得到处当奴隶了,光石勒一个人就不知道当了多少人的奴隶了。我们知道西晋的司马们不仅仅内斗不止,就是对待胡人的政策也确实远远比不上曹魏时期,就更别说汉朝了。并州刺史司马腾开始迁徙这群胡人到太行山东边的冀州贩卖来赚军费,负责捕捉胡人的张隆还总打人,一路上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这也就给羯人和汉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不过到了冀州后石勒就遇到贵人了,他被卖给一个叫作师懽的人当奴隶,师懽觉得石勒怎么看都不像个一般人,气质不凡,就不把他当作奴隶,两人相处得非常愉快。
师懽家旁边有个叫汲桑的牧民统帅,还算是个有点势力的小头领。石勒就毛遂自荐,说自己会相马,汲桑也觉得这个人谈吐不凡,是个人才,再加上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和游牧民差不多,就很器重石勒。汲桑早期也是个发国难财的主,再说反正西晋这些豪族也都鱼肉百姓,那石勒也就帮着汲桑“盗亦有道”了。在汲桑的支持下,石勒集结了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郭敖、刘征、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这十七个不同民族的壮士,号称“十八骑”,到处抢劫富人,然后再回馈给汲桑。
后来就是《祖先Ⅱ》里说的,“八王之乱”里河间王司马颙废了原来在邺城活动的司马颖皇太弟的身份。司马颖当年在冀州还是搞得很不错的,所以这些河北人就比较同情司马颖,司马颖原来的手下公师藩就打着司马颖的旗号在冀州造反了。汲桑和石勒一看,这是好机会啊,就带着自己这群多民族土匪投奔了公师藩。
投奔了公师藩后,汲桑一看,你也别叫“匐勒”这个听不懂的名字了,给你个中文名字就叫“石勒”吧,石勒就改名了。公师藩觉得石勒看起来很能打,就和他去攻打邺城的司马模,结果这哥儿俩寡不敌众战败。战败的公师籓想从白马渡黄河,可能他忘了当年曹操官渡之战怎么赢的了,最终被杀死。
公师藩死后,石勒与汲桑又重新当了土匪,到处召集活不下去的亡命徒。失去公师藩这座靠山的汲桑自称大将军,表示要给司马颖报仇。这个时候八王之乱已经要结束了,西晋也就走向灭亡了,石勒跟汲桑混得还挺好,这一波杂牌军竟然直接攻陷了邺城,然后这群土匪就是继续烧杀抢掠。
这么一来汲桑的野心更加膨胀,打算把幽州也拿下来,如果做到的话,这就大有当年袁绍的味道了。石勒果然不负众望杀死幽州刺史石鲜,这之后政府军就开始和石勒僵持。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一看这帮人这么厉害,亲自带人跑到官渡支援晋朝大将军苟晞,最终汲桑军大败,汲桑被杀。石勒一看确实不是对手,还是另谋生路吧,于是就这么投奔了自称“汉”的刘渊。
石勒投汉国后,接着就是不出意外地南征北战,山西也被其平定,刘渊给他封了个“平晋王”。后来,乌桓部落的伏利度不愿意臣服刘渊,刘渊令石勒前去收服,于是石勒假称得罪了刘渊而投奔伏利度,后在伏利度的部落里非常得人心,最后在部众的支持下政变。刘渊看他这么能干,而自己现在在西边忙着对付晋朝不方便,就把这些胡人都给了石勒,让石勒东征,去把山东也打下来。
石勒就这样在失败后抱住刘渊的大腿迅速崛起,随后再次攻陷邺城。不久后刘渊称帝,石勒带着自己这些不要命的胡人迅速攻占了巨鹿和常山,对历史比较了解的都知道,这些地方全都是军事重镇,属于最重要的战略位置。
公元310年,石勒在没有统一河北的情况下南渡黄河,攻陷白马,开始入侵徐、豫、兖三州。经受多年战乱的汉人竟然大量投奔石勒,随后石勒更是所向披靡,连战皆捷。结果也就是这一年汉国发生大变故,刘渊死掉了,刘聪又因为军功赫赫杀了哥哥刘和继位。石勒因为和刘聪混得也熟,和刘粲、刘渊养子刘曜、王弥攻洛阳,但是到了洛河就没有前进。
而石勒的战术也非常有意思,可能因为他是游牧民,所以很喜欢迂回战。石勒想要取得中原,但是却从南阳绕道襄阳最终攻克荆州的江夏,然后又回到中原拿下了许昌。可以说司马越已经被石勒搞得焦头烂额了,完全没法控制局面。
公元311年,司马越被石勒搞得实在是筋疲力尽,最终病逝了。魏晋豪族王衍也在不久后被石勒的骑兵追杀,晋朝在北方是越来越待不下去了。
趁着形势大好,刘聪、石勒又合兵进攻洛阳。洛阳城破后晋怀帝被俘虏,最终连苟晞都被石勒擒获,晋朝最后的生力军也没了。
其实这个时候的石勒就已经开始被其他人忌惮了,刘聪的将军王弥就想搞个计谋陷害石勒,结果被石勒觉察反杀。刘聪本来很生气,但是他此时已经不敢处罚石勒了,最后还给升了官。
晋朝的北方领土基本全部沦陷,刘聪和石勒已经有点貌合神离了。晋朝的并州刺史刘琨还想最后一搏,就把石勒当年因为流落各地而失散的老妈和侄子石虎送返,还给了一堆官,想要招降石勒。石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刘琨,当然了石虎还是回来了,不过石勒也想不到后来石虎搞出那么大一个篓子。
这时的石勒还是继续拓宽自己的势力,希望南伐。不过这个时候皇族司马睿也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知道北方已经离全部沦陷不远了。在北方豪族王导的支持下,司马睿移居建业,开始在原来孙吴的地盘上大力笼络江东豪族。要说西晋才灭了吴三十多年,很多江东贵族是很不待见司马氏的。但是司马睿利用各种方式自降身段来获得江东豪族的支持,而王导作为豪族,豪族和豪族又非常有共同语言,他们很快地结成了一个利益网络,所以这么一来江东人士也都开始依附司马睿。但是南方的重心实际上牢牢地掌握在了王导、王敦的手里,同时北方豪族的谢家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石勒虽然想入侵建业,但是江东合力的抵抗再加上瘟疫,就让石勒暂时放弃了南下的策略,而是开始打算大力经营北方。那么第一个最需要除掉的就是前面说的并州的刘琨了。
公元316年,石勒开始转向山西,可是这个时候山西也出现了一个神奇的问题,也就是北边的鲜卑索头部。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历史阅读有相当高门槛的人,很多“通俗读物”往往因为过度简化而让我感到不屑。但《祖先三部曲》(以我的理解)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学术严谨”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黄金平衡点。它的考据细节足以让专业人士点头,但其叙事节奏和表达方式又完全不会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文化符号和日常细节的关注,比如古代的饮食习惯、服饰变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等等,这些“边角料”往往是揭示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最佳窗口。通过这些细微的切片,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古代社会。它不是在讲“发生了什么”,而是在探索“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和“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种视角转换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被这个书名吸引,是冲着它“火热专栏”的名头去的,但真正翻开后,才发现它的内涵远超预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主题式、交叉对比的方式来展开论述,这使得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争议时的那种克制与公允。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将各种证据和观点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构建认知框架。这种“启发式”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探索的欲望。特别是关于社会变迁那几章,那种对权力更迭背后深层动力的分析,逻辑链条严密到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让你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邀请你加入这场高级的思维游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太绝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把握精准得如同外科手术刀,但笔触却又带着一种温暖的人情味。我特别喜欢那种在宏大叙事背景下,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比如,书中描绘古代某个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那种深刻的代入感让我几度放下书本,陷入沉思。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电影,画面感十足,人物的对话充满了那个时代的韵味,让人仿佛能闻到历史尘埃的味道。而且,作者对于史实的考据非常扎实,很多我原以为是“常识”的知识点,在书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和修正,让人在阅读的乐趣中,知识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晓”历史,更在于“理解”历史背后的逻辑与人性。读完之后,我对很多历史的“为什么”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顿悟的感觉,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很少能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那股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很多历史书读起来像在解剖尸体,而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与一群鲜活的先人对话。作者似乎拥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能让早已化为尘土的人物重新栩栩如生地站在你面前,带着他们那个时代的骄傲、恐惧、梦想和遗憾。他们的喜怒哀乐,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符号,而是可以触摸的情感实体。我感觉自己像是通过一个时光隧道,亲眼目睹了那些关键时刻的发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得阅读过程中的专注度极高,常常一连几个小时都无法停下来。而且,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又变得极其幽默风趣,即便是最严肃的历史话题,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沉闷,反而充满了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时间观”。我们习惯于用线性的、进步的眼光看待历史,但这本书却反复提醒我们,历史的演进充满了循环、倒退与不可预测性。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对现代社会现象的隐喻和反思,让读者不得不思考,那些古老的教训,在今天是否依然适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它迫使我去质疑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特别是关于权力结构和群体心理分析的部分,其深刻程度令人叹服,绝对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故事会”性质的历史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思考,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它能真正地重塑你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