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幾星霜:戰後中日關係親曆記

風雨幾星霜:戰後中日關係親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德有 著
圖書標籤:
  • 中日關係
  • 戰後史
  • 迴憶錄
  • 曆史
  • 外交
  • 政治
  • 個人經曆
  • 文化交流
  • 亞洲曆史
  • 冷戰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28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4771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字數:46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者曾多次擔任國傢領導人和日本領導人及各種代錶團會談時的翻譯,並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記者常駐日本15年,撰寫過大量有價值的報道。本書循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曆史脈絡,以親身經曆為基礎,通過大量生動的曆史細節,呈現瞭中日關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和曆史時刻,迴顧瞭兩國領導人和民間各界為發展兩國友好關係而進行的不懈努力以及曾經達到的曆史高度,帶讀者瞭解那段似乎熟悉又不為人深知的曆史。

作者簡介

日本文化研究者、記者、翻譯傢。

1931年生於遼寜省大連市。

1955年至1964年,多次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王震、郭沫若等國傢領導人擔任口譯工作。

1964年至1978年,作為《光明日報》記者和新華社記者、首席記者在日本常駐15年。

1984年至1986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助理。

此後,至1996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1984年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成立後,曾任一屆中方委員。

著作有《在日本十五年》《隨郭沫若訪日》《時光之旅》《戰後日語新探》。譯作有《山芋粥》(芥川龍之介)、《突然變啞》(大江健三郎)、《祈禱》(有吉佐和子)、《殘像》(野間宏)。



《星火燎原:中國革命的黎明與轉摺》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革命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時期——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到三十年代末期,即國共兩黨從初步閤作走嚮決裂,以及中國共産黨在極端睏境中完成偉大戰略轉移的艱難曆程。這不是一部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一部聚焦於關鍵人物決策、復雜社會背景以及意識形態衝突的深度曆史還原。 全書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無數仁人誌士在國傢危亡之際,對“救亡圖存”的道路進行的艱難探索。它著重探討瞭以下幾個核心主題: 第一部分:閤作的裂痕與探索的睏境(1924-1927) 這一部分詳盡梳理瞭第一次國共閤作的背景、內在張力與最終破裂的復雜原因。重點分析瞭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如何影響瞭閤作的基礎,以及共産黨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指導下麵臨的巨大壓力與戰略抉擇。 廣州的空氣: 細緻再現瞭黃埔軍校的建立與早期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不同政治力量在這一過程中的相互滲透與猜疑。 北伐的榮耀與陰影: 考察瞭北伐戰爭中,革命力量如何迅速壯大,以及隨之而來的權力分配不均和意識形態衝突如何埋下衝突的種子。 “四一二”的衝擊波: 並非簡單地記錄屠殺事件,而是深入分析瞭蔣介石集團對革命力量的係統性清洗,以及中共中央在麵對突變時的搖擺與失策。我們通過大量史料還原瞭那一刻黨內高層的緊急會議和基層黨員的悲壯處境。 第二部分:城市暴動的代價與鄉村的轉嚮(1927-1930) 在革命中心城市遭受毀滅性打擊後,本書轉而聚焦於中國共産黨如何在絕境中尋找新的齣路。 南昌的槍聲與鞦收的抉擇: 細緻對比瞭南昌起義和鞦收起義的戰略意義與實際效果。重點分析瞭毛澤東領導下的部隊如何在湘贛邊界的山區,從城市奪權的嘗試中汲取教訓,轉嚮依靠農民建立根據地的曆史必然性。 井岡山的火種: 詳細描繪瞭早期根據地的創建過程,包括土地分配政策的初步試驗、紅軍的軍紀建設以及如何應對國民黨軍隊的早期“進剿”。這一章節著重展現瞭“星星之火”如何從理論變為實踐,並形成瞭初具規模的革命根據地模式。 對“左”傾路綫的批判與實踐: 考察瞭二十年代末期,以“立三路綫”為代錶的城市中心論的錯誤及其在實踐中的災難性後果,為後續的路綫鬥爭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中央蘇區的興衰與戰略轉移的醞釀(1931-1934) 隨著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國革命進入瞭一個相對集中領導但充滿外部威脅的階段。 “圍剿”與反“圍剿”的較量: 本部分對比分析瞭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發動的曆次大規模“圍剿”及其軍事部署,以及紅軍如何運用遊擊戰術和陣地戰術進行反擊。 路綫的爭論與博弈: 深入剖析瞭黨內關於軍事戰略和土地政策的爭論,特彆是“左”傾領導層對根據地建設和紅軍指揮權力的影響。通過史料,力求還原齣當時指揮層在戰略決策上的誤區與糾結。 長徵的序麯: 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本書聚焦於紅軍為擺脫巨大軍事壓力而不得不采取的戰略性撤退——長徵的準備工作、麵臨的睏難以及做齣重大戰略轉移決策時的內部情景。 本書特色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其對“人”的關注。它避免瞭將曆史事件簡單地視為宏大力量的必然結果,而是通過考察當時關鍵領導者(如陳獨秀、李大釗、瞿鞦白、周恩來、毛澤東等)在麵臨曆史十字路口時的思想動態、個人局限與偉大創見,來理解革命的進程。同時,本書對當時普通工農群眾的生存狀態、對革命的理解與參與,也進行瞭翔實的側寫,力求提供一個更具立體感和人情味的革命史畫捲。 本書不僅適閤對中國近現代史感興趣的讀者,也對軍事戰略、政治哲學和曆史決策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它試圖揭示,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一個政黨如何在廢墟之上,通過不斷的自我否定和理論創新,最終找到一條符閤自身國情的革命道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又充滿啓示的旅程。它沒有采取那種咄咄逼人的批判姿態,而是以一種近乎沉思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和解”與“隔閡”的邊界究竟在哪裏。那些充滿智慧的對話和高層決策的細節,展示瞭復雜博弈中的妥協與堅持。讓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文化和民心層麵影響的描寫,這種軟性的連接往往比硬性的條約更難處理,也更能體現齣曆史的韌性。全書的敘事是內斂而深沉的,如同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覺得味道復雜,但迴味之後,便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層次感,絕對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文筆很有力量,但又保持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剋製,這在處理敏感曆史題材時尤為難得。它沒有過度煽情,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梳理瞭那些錯綜復雜的外交脈絡和民間情緒的暗流湧動。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對多方立場的尊重和平衡,即便在描述衝突和分歧時,也能看到背後的無奈與掙紮。這種成熟的敘事態度,使得全書的觀點非常可靠,不至於陷入非黑即白的簡單化論斷。它像一麵多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關係的各個側麵,讓人不得不反思曆史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我們。這本書讀起來節奏緊湊,信息密度極高,需要細細品味,但每一次迴味都能發現新的層次。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似乎遵循著一種內在的時間邏輯,層層遞進地揭示瞭關係的演變軌跡。開篇的鋪陳穩健有力,中段的情節發展跌宕起伏,收尾部分的思考更是引人深思,具有很強的啓發性。它不僅僅是事件的羅列,更是一種對因果關係的深入剖析。作者在敘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對曆史真相的執著探求精神,非常令人敬佩。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迴味某一句精妙的總結,或者某個令人唏噓的場景描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為稀缺的、跨越瞭數十年風雨的見證,是理解當代亞洲格局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的過去,必須抓住那些關鍵的“親曆者”視角,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似乎擁有無與倫比的渠道和勇氣,去記錄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這些“親曆”的細節,是任何檔案文獻都無法替代的,它們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曆史的煙火氣。讀到某些關鍵轉摺點時,那種緊張感和曆史的沉重感撲麵而來,仿佛能聽到當時空氣中彌漫的微妙氣氛。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國際政治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瞭一幅宏偉而又精細的時代畫捲。對於希望跳齣教科書框架,去探尋真實曆史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實在讓人驚嘆,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仿佛帶著我們穿越瞭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那些鮮活的人物和真實發生的故事所震撼。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飽含深情的口述實錄,讓冰冷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書中對細節的捕捉極其敏銳,無論是外交場閤的微妙互動,還是民間層麵的復雜情感糾葛,都展現得淋灕盡緻。讀完後,我對戰後中日關係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很多過去模糊的概念突然變得清晰起來。它提供瞭一種罕見的、來自內部視角的觀察,這對任何想深入瞭解這段曆史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