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研究領域翹楚、德國知名學者塞巴斯蒂安?康拉德代錶作,文筆優雅,內容簡潔,考察瞭過去二三十年間全球史在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迅速興起,細緻闡釋全球史的興起、特質、方法論、前景及局限,深刻闡述全球史作為一門學科的獨特價值,是一本重要的全球史研究入門讀物;
★以世界整體的連貫性為齣發點,挑戰我們之前的史學方法;闡明瞭全球史與世界史、全球化以及大曆史之間的區彆,還厘清瞭與之相關但又有所不同幾種路徑,諸如後殖民主義和世界體係論,將有助於係統且條理地探究地域與全球之間復雜的曆史關係;
★全球史研究在國內已蔚然成風,是目前曆史學科裏發展迅猛討論激烈的熱門領域,在曆史研究領域也已成為一個富有活力和創新性的學科。本書闡釋瞭全球史的前景、潛能和局限。全書綱舉目張,簡明扼要,錶述清晰,很適閤用於課堂教學,為廣大學生和教師所用;
★杜贊奇、於爾根?奧斯特哈默、夏德明、塞繆爾?莫恩、斯文?貝剋特、劉新成等多位曆史學傢聯袂推薦。
現今,我們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它徹底改變瞭我們的認知方式,我們已無法孤立地研究民族國傢,也不再可能認同世界曆史源自西方這種說法。
全球史是目前曆史學科裏發展迅猛討論激烈的熱門領域,在曆史研究領域也已成為一個富有活力和創新性的學科,它以世界整體的連貫性為齣發點,有力地挑戰瞭我們之前的史學方法。
《全球史是什麼》全麵概述瞭曆史學中這一令人振奮的新取徑,探究瞭全球史學科在21世紀將要麵臨的某些重大問題:全球史與其他世界史詮釋有何差彆?我們如何擺脫歐洲中心論,卻又不陷入新的中心論,進而書寫一部全球史?曆史學傢如何比較諸多社群,並找到不同地域之間的兼容性?全球史有什麼政治意涵?此書還深入淺齣地探討瞭這種新範式的局限乃至風險,以及全球史的受眾等諸多問題。
《全球史是什麼》細緻剖析瞭全球史的興起、特質、方法論、前景及局限。作者塞巴斯蒂安?康拉德為當下全球史研究的領軍人物,他認為:全球史既是一個研究對象,又是一種審視曆史的獨特方式;既是過程,又是視角;既是研究主題,又是方法論;全球史的核心關懷是流動、交換、各種跨越邊界的事件以及大規模結構性轉型和整閤進程。
曆史學傢如何經由整體地理解世界曆史,為我們當今全球化的世界重繪曆史學圖景?本書將給齣答案。
-------------
全球史譯叢(見識城邦齣品):
01:全球史是什麼[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
02:墮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英]佩裏格林?霍登(Peregrine Horden)[英]尼古拉斯?普塞爾(Nicholas Purcell)著
03:19世紀大轉型[德]安德烈?貢德?弗蘭剋(Andre Gunder Frank)著
04:萬國一邦:美國在世界史中的地位[美]托馬斯?本德(Thomas Bender) 著
05:公司與將軍:荷蘭人與幕府時代日本的相遇[英]亞當?剋盧洛(Adam Clulow)著
06:近代早期世界的全球互動(1400—1800年)[美]查理斯?帕剋(Charles Parker)著
07:蚊子帝國:1620—1914年間加勒比地區的生態戰爭[美]J. R. 麥剋尼爾(J. R. McNeill)著
08: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1650—1815年)[美]理查德?懷特(Richard White)著
09:美國憲法的全球史(1776—1989年)[美]喬治?A.比利亞斯(George Athan Billias)著
10:現代世界的誕生(1780—1914年)[英]C. A. 貝利(C. A. Bayly)著
11:交換之物:荷蘭黃金時代的商業、醫學與科學[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著
12:鳥糞與太平洋世界的開啓:全球生態史[美]格裏高利?庫什曼(Gregory T. Cushman)著
13:氣候變化與全球史[美]約翰?L. 布魯剋(John L. Brooke)著
14:大轉型:中世紀晚期世界的氣候、疾病與社會[英]布魯斯?M. S. 坎貝爾(Bruce M. S. Campbell)著
……後續新品,敬請關注……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1966—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曆史與文化研究係教授,研究涉及全球史、殖民史、帝國史、思想史及史學史等多個領域。
主要作品有《全球化與德意誌帝國時期的國傢》(Globalisation and the Nation in Imperial Germany,2005)、《德國殖民主義簡史》(German Colonialism: A Short History,2008)、《全球史是什麼》(2016)等,並與夏德明(Dominic Sachsenmaier)閤編《多元視野下的世界秩序》(Competing Visions of World Order,2007),與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閤著《現代世界的形成(1750—1870年)》(An Emerging Modern World: 1750—1870,2018)。
------
譯者簡介:
杜憲兵,天津師範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曆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興趣為英帝國史、醫療文化史、全球史。譯有《歐洲霸權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體係》。
《全球史是什麼》是一部傑作。該書文筆優雅,內容簡潔,考察瞭過去二三十年間全球史在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迅速興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是有條不紊的思想者,也是名副其實的理論傢。他察覺到全球史的方法論問題,並給齣瞭周全的應對之策。論及對全球史的描繪及其未來圖景的規劃,無書能齣其右。
——德國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冷靜且敏銳地闡明瞭一個道理,即麵對令人興奮的景緻,我們的首要任務並非不假思索地一頭紮入其中。這一道理完全適用於當下蔚然成風的全球史研究。我們這位老練的嚮導草繪瞭這一領域的地圖,倡導以某種整閤方法穿越其間,並在結尾部分不偏不倚地探討瞭全球史是否如同它的信眾所認定的那般放之四海而皆準。《全球史是什麼》對這場眾說紛紜的革命做齣瞭切實可靠且通俗易懂的思考。
——哈佛大學曆史學、法學教授塞繆爾?莫恩(Samuel Moyn)
康拉德所著關於全球史這一新興領域的這本《全球史是什麼》簡潔有力,闡明瞭全球史與世界史、全球化以及大曆史之間的區彆,還厘清瞭與之相關但又有所不同幾種路徑,諸如後殖民主義和世界體係論。該書將有助於係統且條理地探究地域與全球之間復雜的曆史關係。
——芝加哥大學曆史學係及東亞語言文明係教授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全球史是什麼》對*近幾十年裏一個深刻的曆史學動嚮做齣瞭重要評定,及時地為初學者提供瞭引導,並嚮活躍於這一領域裏的學者呈現齣新穎且迷人的視角。
——德國哥廷根大學講席教授夏德明(Dominic Sachsenmaier)
《全球史是什麼》發人深思,卓爾不群,對曆史學中*令人興奮的一個新領域貢獻不菲。
——斯文?貝剋特(Sven Beckert),《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作者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是同輩史傢之翹楚,他以廣博的學識寫就《全球史是什麼》一書,全麵、曉暢地論述瞭全球史的議題、要點和關懷。他的加入,實乃日漸壯大的全球史團隊之幸事。康拉德的學問無可挑剔。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帕特裏剋?奧布雷恩(Patrick O'Brien)
全球史蓬勃發展,但學界尚未就其內涵達成共識。《全球史是什麼》灼見迭齣,引人入勝,文筆優美,闡釋瞭全球史的前景、潛能和局限。全書綱舉目張,簡明扼要,錶述清晰,很適閤用於課堂教學。
——安德魯?薩托利(Andrew Sartori),《帝國之中的自由主義:另一種曆史》(Liberalism in Empire: An Alternative History)作者
“全球史譯叢”總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導 語
第二章 全球性思考簡史
第三章 百傢爭鳴
第四章 全球史的獨特之處
第五章 全球史與整閤形態
第六章 全球史中的空間
第七章 全球史中的時間
第八章 位置性與中心論取徑
第九章 世界的建構與全球史的概念
第十章 為誰而作?全球史的政治意涵
謝 詞
索 引
譯後記
導 語
“如今,所有曆史學傢都是世界史學傢,”C.A.貝利不無激越地如是說,不過,他又補充道,“隻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尚未意識到這一點。” 誠如斯言,目前全球史/世界史的確正在蓬勃發展。在美國以及英語世界的其他國傢,全球史一連數十年都是曆史學科裏發展最快的領域。歐洲和東亞的某些國傢也呈現齣類似趨勢,全球史蒸蒸日上,日漸為更年輕一代的曆史學者所青睞。相關期刊和學術會議如雨後春筍,在很多情況下,“全球維度”幾乎成為成功的項目提案的必備特色。但是,這種飆升的人氣真的就意味著每個曆史學傢都是全球史學傢嗎?全球史的哪些特質使其備受推崇呢?這種現象為何齣現在當下?
眾多原因使然。其中最要者, 在於人們在冷戰結束和2001 年“9?11 事件”後對全球進程的密切關注。鑒於人們普遍視“全球化”為理解當下的關鍵,那麼,迴眸往昔以探究這一進程的曆史起源,似乎就很有必要瞭。在很多地區,尤其是那些移民社會中,全球史既是對某些社會挑戰的迴應,也是對某種更包容、更寬泛的民族國傢史觀的籲求。美國的課程設置將西方文明史調整為全球史,就是此類社會壓力下的典型結果。而在學界內部,這種趨嚮反映瞭曆史學從業者在社會構成、文化構成和種族構成等方麵的變化。另外,知識社會學的變革,進一步強化瞭人們對如下這種長盛不衰且無處不在的趨嚮的不滿:將國彆史看作眾多彼此離散、自給自足的空間的曆史。
始於20 世紀90 年代的通信革命,也深刻地影響瞭我們對過去的闡釋。曆史學傢——以及他們的讀者——前所未有地在更為廣闊的世界中遨遊,這種日漸增強的流動性進而得到瞭互聯網的提升,促成瞭網絡體係的誕生,使得曆史學傢參與全球論壇成為可能——盡管不容否認的是,先前被殖民國傢的聲音往往鮮為人知。因此,今天的曆史學傢麵對著百花齊放的敘事,而他們恰恰在這些多元敘事中看到瞭獲得新知的潛能。最後,計算機技術激發的網絡邏輯也影響瞭曆史學傢的思維,他們逐漸用網絡和節點這類術語取代舊式的領域邏輯。21 世紀的曆史書寫已今非昔比。
全球史如何脫穎而齣?超越內在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
全球史萌生自這樣一種信念,即曆史學傢用於分析過去的既有工具已經顯得捉襟見肘。全球化從根本上衝擊瞭社會科學以及關於社會變化的主流敘事。現今時代以“纏結”(entanglement)和“網絡”(network)為標誌,而這個時代自身就是互動體係和交流體係的産物。
但是,從許多方麵來看,麵對網絡化、全球化的世界現狀,社會科學已無力提齣恰切的問題,也無法給齣閤理的解釋。尤其需要指齣的是,現代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兩個“先天缺陷”,妨礙我們對跨越世界範圍的進程做齣係統認知。這兩個缺陷都可以追溯到現代學科在19 世紀歐洲的形成過程。首先,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創立與民族國傢綁縛在一起。曆史學、社會學和哲學等領域,在研究主旨、議題,乃至社會功能方麵依然受製於某個國傢自身的社會。此外, 各個學科中的“方法論民族主義”(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在理論上將民族國傢預設為基本的研究單位,並視其為一個領土實體,該實體充當著某個社會的“容器”。曆史學比它的一些相鄰學科更加直白地委身於這些具有領土界限的容器。由此一來,與世界有關的知識就經由話語和製度,以某種方式預先構建齣來,以緻遮蔽瞭交互關係(exchange relationship)在其中的作用。大多數地區的曆史學都拘泥於國彆史之中。
其次,現代學科具有濃重的歐洲中心論色彩。這些學科將歐洲的進展置於顯要位置,並把歐洲視為世界曆史的核心推動力。更為甚者,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所使用的一係列最基本的概念工具,都從歐洲曆史中提取齣一套具有普適性的發展模式。諸如“國傢”、“革命”、“社會”和“進步”等一些貌似分析術語的詞匯,將歐洲的具體經驗轉換成一種(普遍適用的)理論語言,而這種語言很可能為世界各地所采用。於是,從方法論層麵來講,現代學科將歐洲特有的範疇強加在他人的曆史之上,並藉此把所有其他社會渲染為歐洲的殖民地。
全球史試圖直麵上述觀察結果所帶來的挑戰,並祛除現代學科那兩塊令人不快的胎記。因此,對於曆史學傢們久已關注的諸如移民、殖民主義和貿易等議題而言,全球史是一種修正方法,縱使這種方法仰賴於諸多前人的研究。學界早已對跨界現象産生興趣,但現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語。全球史意欲改變曆史學傢們所考量的領域,因此它具有易於引發論戰的一麵,對基於民族國傢容器的多種範式(其中主要是國彆史)構成威脅。一如我們將於第四章詳述的那樣,全球史是對力圖從內部路徑來解釋曆史變遷的內在主義或係譜式曆史思維方式的一種矯正。
除瞭諸多方法問題,全球史還力圖讓知識的組織和固有秩序有所改觀。在很多國傢,那種長久以來被稱作“ 曆史學”的東西實際上等同於各國自身的國彆史:意大利的大多數曆史學傢都在研究意大利,而他們的韓國同行大都在研究韓國;一代代的學生經由講述民族國傢過往的讀物接觸曆史,世界各地概莫能外。在這一背景下,全球史呼應瞭對包容性和更寬廣的視野的籲求。他人的曆史,也是曆史。
即便在那些人員齊備、有能力覆蓋較廣區域的曆史學院係中,課程設置也往往孤立地呈現各個國傢和文明的曆史。比如,中國的世界史教材就徑直將中國排除在外,而中國史則由另一個係進行講授。這種將曆史事實分門彆類,劃為國彆史和世界史、曆史學與區域研究的做法,意味著“平行”(parallel)和“纏結”很難受到重視。如此一來,全球史也呼應瞭剋服此類碎片化現象的籲求,有助於更加透徹地理解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的互動(interaction)和關聯(connection)。
當然,全球史並非解決上述問題的唯一路徑,也絕非天生就有優勢。它隻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比較適於處理某些議題,卻不適於處理其他議題。全球史的核心關懷在於流動(mobility)和交換(exchange),以及超越國界與各種邊界的進程(process)。其齣發點是互聯的世界(interconnected world),其主要議題則是物質、人口、觀念、製度的流動和交換。
初步而言,廣義上的全球史就是一種將現象、事件和進程置於全球脈絡(global context)之中的曆史分析。不過,對於如何最好地達成這一目標,學界觀點不一。從比較史、跨國史,到世界史、大曆史,再到後殖民研究和全球化史,都在各抒己見。它們也像全球史那樣緻力於探究曆史中的關聯性。
這些範式各有側重,我們將在第三章中擇其要者加以闡釋。不過,它們也有諸多共性和交疊,我們不應誇大它們之間的差異。其實,我們也難以明確指齣全球史的獨特之處。結閤目前對全球史這一術語的使用情況,我們便可知道完成上述任務絕非易事。隻需隨便掃一眼現有文獻,就立即可知該術語被用於,甚至被劫持到五花八門的場閤,而且時常與其他術語相互替換。人們對“ 全球史”的廣泛使用,彰顯齣這個概念的吸引力,但也透露齣它的隱晦性,而非方法論上的專一性。
一、“全球史譯叢”總序
全球史(global history)也稱“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20世紀下半葉興起於美國,起初隻是在曆史教育改革中齣現的一門從新角度講述世界史的課程,之後演變為一種編纂世界通史的方法論,近年來已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史學流派。
一般認為,1963 年麥剋尼爾齣版《西方的興起》一書是全球史誕生的標誌。40 多年來,全球史在西方史學界蓬勃發展。在美國,2000年全美已有59%的公立大學開設瞭全球史課程,5 年後又提高瞭10個百分點;加利福尼亞州政府甚至以法律形式要求所有中學講授全球史。在加拿大,全國26 所研究型大學中已有14 所開設瞭名為“全球史導論”的研究生課程;2005年有些大學把全球史列入瞭本科生教學計劃;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和魁北剋兩省,75%以上的中小學校開設瞭全球史課程。在德國,世界史教育已有上百年曆史,但近來齣現瞭有關如何講授世界史問題的熱烈討論,不少教師和學者主張用“全球史觀”改造乃至取代傳統的世界史教育體係;2005年在德國召開的“ 歐洲全球史學大會”更把這一討論推嚮高潮,年輕一代史學傢多數是全球史的積極擁護者。在意大利,2001年全球史課程進入中學;在2002年意大利曆史學傢大會上,雖然仍有許多史學傢堅持認為世界曆史隻能是國彆史和地區史的總和,不可能存在全球一體的曆史,但同時他們也承認,進行國彆史和地區史研究也應該具有全球視野。在哥倫比亞,雖然全球史尚未列入正式課程,但全球史的理念和方法已被史學界廣泛接受;許多曆史學傢主張,由於拉丁美洲的曆史與印第安人的曆史,
與歐洲史、非洲史以及其他許多民族和地區的曆史都有密切關係,因此應當將拉美各國、各個地區的曆史放在全球史的宏觀背景之下重新進行審視和描述。全球史的魅力在於其學術取嚮,也即“把全球化曆史化,把曆史學全球化”。
所謂“把全球化曆史化”,是要追溯全球化的發展曆程。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使得人們,首先是西方人,越來越熱切地想要瞭解世界一體化的起源與過程,這種熱切的要求促使史學傢從一體化的角度對世界曆史進行新的觀察與思考。西方國傢的學校課程設置一嚮注重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全球史首先被當作“ 教學內容”,然後纔逐漸發展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這個過程就錶明,全球史是時代和社會需求的産物。
所謂“把曆史學全球化”,體現瞭全球史的學術立場。如果說曆史學傢追溯全球化的發展曆程是由於時代的使命和社會的要求,那麼怎樣追溯這一曆程則是當代學術思潮決定的。後現代主義思潮構成瞭全球史産生的最重要的學術背景。後現代主義從批判現代社會的弊端齣發,顛覆瞭現代主義“神話”,進而對以解釋“ 現代主義神話”為己任的西方人文社會學科進行反思。深受後現代主義影響的全球史學者指齣,當前學術的任務不是“解釋”,而是“重新理解和認識”人類曆史;因為“ 解釋”是從既定的理論框架齣發,戴著有色眼鏡來看曆史,而“ 重新理解和認識”則意味著突破舊框架,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西方人類學傢對文化因素的高度重視和平等對待異質文化的主張對全球史學者也有重要影響。近半個世紀以來,東西方之間學術交流擴大,西方學者對非西方世界曆史文化的認識明顯加深,這為他們破除成見、將非西方曆史文化納入研究視野提供瞭條件。基於以上背景,全球史學者將自己的學術任務確定為:在闡述全球史的同時,建立“全球普適性的曆史話語係統”,“使曆史學本身全球化”。
經過40 餘年努力,全球史在以下四個方麵獲得瞭令人矚目的突破和進展。
第一,否定瞭“ 國傢本位”,以“ 社會空間”而不是“ 國傢”作為審視曆史的基本單元。現代人文社會學科形成於19 世紀的德國,當時的德國內憂外患,內部四分五裂,外部強敵環伺,在這種形勢下,增進民族認同、促進國傢統一就成為包括曆史學在內的人文社會學科的使命之一。同時,當時德國盛行科學崇拜,曆史學也追求“ 絕對客觀”,主張“ 讓史料自己說話”,檔案特彆是國傢檔案成為描述曆史的唯一可靠依據。這樣的結果就是,曆史學剛一問世即成為以國傢為本位的政治史學。後來先後齣現的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國際關係史等曆史學分支學科,同樣都以國傢作為基本分析單元。
在西方史學中,最早突破“ 國傢本位”的是20 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於意大利的“微觀史學”。“微觀派”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最值得關注的研究對象,而與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並非國傢,而是一個個具有內聚力的生活圈子,這個生活圈子就是“ 社會空間”。全球史接受瞭“ 社會空間”概念,但將其從微觀放大到宏觀。全球史學者認為,在描述人類曆史進程時,以國傢為單元存在兩個明顯缺陷:一是物種(包括農作物、動物等等)傳播、疾病蔓延、氣候變化等等“ 超越國傢”的現象被忽略,而這些現象對全球曆史發展曾經産生過重要影響;二是每個社會都是全球的組成部分,但每個社會都不是孤立存在,社會與社會之間互為發展條件,相互之間的競爭、交融、碰撞以及力量對比關係都是推動全球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由於這些動力不發生在國傢政治框架之內,因而長期被忽視。全球史學者認為,世界曆史的基本敘述單元應該是具有相互依存關係的“社會空間”,這個“社會空間”可能覆蓋一個局部地區,也可能覆蓋整塊大陸、整個大洋、半球,乃至全球。
第二,關注大範圍、長時段的整體運動,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全球史學者認為,社會空間是因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不斷進行重組的統一體;決定其統一性的因素既可能是自然地理環境,也可能是人類自身的組織行為;無論由哪種因素決定,“社會空間”的不斷重組都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彼此密切關聯的人類生存空間。基於這一認識,全球史學者的視野空前開闊,他們所關注的不僅是跨越國傢和種族的經濟互動、技術轉移和帝國擴張,而且包括影響各個文明之間互動的自然環境變化、移民潮流、疾病傳播、觀念和信仰的演變等等,許多被傳統史學研究所忽略的重要現象因而被揭示齣來。在公元600 年以後的上韆年時間裏將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印度尼西亞甚至東非等文明區連為一體的“環印度洋網絡”,以及從生態變化和物種交流角度重估地理大發現意義的“哥倫布交流說”,就是由全球史學者提齣並震動世界史壇的“新發現”和新見解。
第三,重估人類活動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在西方史學史上,20世紀是科學化的世紀,強調客觀社會結構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認為人類主觀行為在社會結構的“鐵律”麵前無能為力。布羅代爾高度宏觀的“大結構、大過程、大比較”敘事是結構主義史學的代錶,而後現代主義總體而言是反對結構主義的,認為所有結構框架都是啓濛運動以來理性主義話語係統編織的神話,是約束人類行動、剝奪人類選擇權的欺人之談。全球史學者雖然深受後現代主義影響,但他們並未徹底否定“結構說”,而是對這一理論進行豐富和補充。比如關於地理大發現,全球史學者指齣,由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病毒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而殖民者從非洲販來充當勞動力的黑人奴隸具有適應熱帶氣候的天然優勢,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徵服獲得瞭成功,而由於歐洲殖民者成功地徵服瞭美洲,玉米、馬鈴薯等美洲作物品種纔能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從而造成全球的糧食産量和人口數量顯著增加;由此可見,地理大發現之後的全球巨變並不是社會經濟結構運動的必然結果。但是全球史學者也提齣,社會經濟結構運動也並非對這一曆史巨變毫無影響,因為地理大發現畢竟始於哥倫布等人的冒險遠航,而這些人之所以冒險遠航,也是由於各種利益和願望驅動,是當時歐洲的社會經濟條件決定的。由此全球史學者得齣結論:人類活動雖然具有多嚮性,雖然有著選擇的餘地,但選擇並非憑空進行,也不是絕對自由的,而是由既定條件決定的;因此,既不能認為社會經濟結構決定一切,也不能忽視社會經濟條件的決定作用,而應當把自然生態變化、人類主觀活動以及自由選擇餘地等等因素與社會經濟結構放在一起,綜閤考慮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從而避免片麵性。
第四,從學理上破除“歐洲中心論”。對“歐洲中心論”的批評由來已久,既包括意識形態層麵的批判,也包括在學術實踐層麵上對非西方世界給予更多關注。但這樣是否就意味著擺脫瞭“ 歐洲中心論”呢? 自20 世紀末以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錶示懷疑。他們認為,僅僅宣稱抵製西方立場,或僅僅在曆史著述中增加非西方世界的比重,並不能真正超越“ 歐洲中心論”;因為“ 歐洲中心論”本質上是學術話語權的問題,是現代話語係統的一種錶現形式;隻要無法改變歐洲國傢在當代世界的強勢地位,隻要資本、市場、帝國等等一係列與現代性相關的概念依然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知識界感知、解釋和評價世界的基本齣發點,那麼就不可能徹底擺脫“ 歐洲中心論”。所以美國學者迪佩什? 查剋拉巴蒂悲觀地預言,既然整個現代知識體係都是歐洲人確定的,並且已經被全世界所接受,那麼徹底改造曆史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就是無法想象的。
全球史學者卻不像查剋拉巴蒂那樣悲觀。作為西方學者,他們承認跳齣自身的局限是很睏難的,但他們並不願意因此而無所作為。在學術實踐中,全球史學者為從學理上顛覆“ 歐洲中心論”的確做齣瞭很多努力,這主要錶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他們自覺地抵製“ 從現實反推曆史”的思辨邏輯,即反對從歐美國傢處於強勢地位的現實齣發,苦心孤詣地在歐洲國傢內部尋找其“ 興起”原因,圍繞“ 西方有什麼而東方沒有什麼”的問題兜圈子,不遺餘力地挖掘“ 歐洲文化的優秀傳統”,為其貼上理性、科學、民主、進取精神、宗教倫理等等光彩的標簽,直至將歐洲樹立為全球的榜樣。全球史學者通過宏觀綜閤分析指齣,所謂“ 歐洲興起”,隻是人類曆史上特定時期的特定産物,從中挖掘“ 普世性”的“ 文化特質”隻能是製造神話。二是他們自覺地突破強調社會特殊性、文化排他性、經驗地方性的史學傳統,轉而強調各社會之間發展的相關性和互動性,突齣影響各個社會的共同因素,將每個地區的發展都視為更為宏大的自然與社會結構運動的一部分,淡化單一地區或國傢的個性和特殊性,這樣也就淡化瞭歐洲國傢的榜樣作用。
作為時代的産物,全球史反射齣當今世界的七色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純粹學術現象透射齣的明顯的政治色彩。在意大利,在21 世紀初中左派政府當政期間,全球史教育在中學和大學全麵啓動,而中右派在大選中獲勝以後,全球史教育普及的趨勢戛然而止。在美國,全球史的積極鼓吹者和推動者大多屬於左翼知識分子。由於全球史試圖糾正西方人在認識人類文明史,特彆是世界近代史方麵存在的傲慢和偏見,帶有消解西方傳統價值觀的傾嚮,所以它在西方的影響力超齣瞭史學界,乃至學術界,逐漸變成一種政治態度,以至齣現“ 全球史信仰”之說。全球史略顯激進的政治傾嚮也導緻瞭學術上的得與失,這是我們在評價全球史時需要注意的。作為一種建構世界曆史的新方法和新理論,全球史觀目前還不能說完全成熟,還存在明顯的理論缺陷,舉其要者,至少有兩點。其一,忽略社會內部發展的作用。雖然全球史學者承認,無論是對社會自身的發展而言,還是從推動全球發展的角度來看,各社會內部的發展即內因的作用都是重要的,但也許是考慮到前人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的緣故,他們對這一方麵的關注顯然還很不夠。其二,作為深受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的史學流派,全球史學者從解構現代主義齣發,否認“ 終極真理”的存在,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又對探討自然與社會相結閤的整體結構影響人類曆史的規律孜孜以求;兩者之間,豈非矛盾?
如何構建世界曆史體係,是我國史學界一個曆久不衰的話題。20世紀80 年代吳於廑先生曾經指齣,對世界各地之間橫嚮聯係的研究不足,是我國世界史學科的薄弱環節。吳先生此說在史學界同人中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是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瞭,對橫嚮聯係的研究仍然沒有明顯起色。由此可見,藉鑒全球史觀,在全球整體視野下著重審視各個地區、各個社會、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傢之間的橫嚮互動關係,這對於我國世界曆史學科的發展來說,的確是很有意義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全盤照搬全球史觀,中國學者對於人類曆史進程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錶達。目前世界各國的全球史學者正在共同努力搭建世界史學科平等對話的平颱,我們應當利用這種有利條件,發齣我們自己的聲音。
劉新成
2006 年5 月
--------------
二、中文版序
本書於2016年2月首次付梓時,我曾在開篇寫道——全球史風頭正勁。但是,眼下的情形是否依然如昨?全球史是否依然如日中天?每位曆史學傢是否依然都是世界史學傢?自此迄今,僅略略一年有餘,有些讀者或許不以為然,但這個世界確已今非昔比。歐美地區齣現瞭民粹主義和旗幟鮮明的反全球化運動,多地推行保護主義和限製移民的舉措。麵對這股抵製全球化的強流,全球史的盛景是否已時日無多?
我不這麼認為。首先,民族主義的重新抬頭,包括“美國優先”此類口號的齣颱,都不能視為對全球化的反抗。自19世紀以降,民族主義就與跨國性的全球力量緊密相聯。從多個方麵而言,民族主義是日漸增強的跨區域互動的一個結果。因此,2008年以來民族主義議程的復興,並不昭示著全球化的終結,而是象徵著全球化的高歌猛進。
其次,有人猜測當前的反全球化潮流或許裁定瞭以流動和纏結為研究對象的全球史的命運。我認為這種觀點缺乏遠見。全球史學者或曾迷戀於運動與關聯,但很多關於全球進程的論述都極具批判性,指明瞭市場一體化和殖民主義的社會成本,以及各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均。左派抑或右派對全球化的批判,並不等同於對全球史這種取徑的批判。
最後,我們無法單憑內部衝突和國內因素,來理解政治領域裏對民粹主義的籲求以及仇外情緒的高漲。看似自相矛盾的是,盡管從字麵意思而言,民粹運動意味著絕然孤立,但世界各地的民粹運動卻相互影響。另外,如果我們意識不到全球衝擊帶給它們的影響,將難以解釋這些運動的同步發生。近年來的諸多變革性事件,從金融危機到阿拉伯之春,再到眼下的民粹主義大潮,無不呈現齣跨國之勢。換言之,為瞭認清當前這個時代,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全球取徑。
本書大部分內容最初以德文版本見諸於世,那時我心目中的閱讀對象是德語讀者。爾後我主要針對英語讀者,以英文進行瞭改寫,本書方有瞭現在這個版本。本書被譯為多種語言,比如中文,但正文內容並未作齣改動,亦即並未因中國的國情而調整內容,也未專闢段落論及中國題材以及中文史學。這無疑是一個缺憾。不過,我堅信這種改寫將會發生。即便不是由我親自操刀,也會有中國的下一代全球史傢接手此事。他們將從自身立場齣發,運用並改進全球史這種取徑,進而推動學術交流。那時,此類學術交流不僅在內容上關乎全球,交流活動本身也將真正是全球性的。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
紐約,2017年6月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練,它似乎懂得何時需要拉遠鏡頭展示全局,何時又需要聚焦於某個微觀的斷裂點進行深度挖掘。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對“區域性世界”的重新定義。它沒有急於將所有曆史整閤進一個單一的“全球”敘事中,而是巧妙地劃分齣幾個具有內在聯係但又相對獨立的曆史場域,比如“印度洋世界”“伊斯蘭核心地帶”或者“中美洲文明圈”,然後重點探討這些場域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相互滲透、競爭或閤作的。這種處理方式避免瞭早期全球史敘事中那種為整閤而整閤的生硬感。當我閱讀到關於資源分配和環境史的部分時,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將人類活動置於地球係統的限製之下進行考量。這提醒我們,技術和政治的進步並非沒有代價。如果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探討環境因素對不同文明興衰的製約,比如氣候變暖或火山爆發對古代帝國的衝擊,那麼它將不僅是社會史或政治史的拓展,更是對人類生存睏境的深刻反思。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詞匯選擇和概念引入上錶現齣極高的謹慎性,這錶明作者深知“全球史”這一概念本身的曆史性與爭議性。它似乎試圖避開那些已經被過度使用的宏大理論框架,轉而采用一種更加“經驗主義”的路徑來組織材料。例如,它可能不會直接拋齣一個關於“世界體係”的結論,而是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文化在麵對相似挑戰(如帝國崩潰或技術革新)時所采取的迥異策略,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曆史的復雜性。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權力轉移”時的剋製。作者沒有簡單地宣布某個文明的衰落或另一個文明的崛起,而是展示瞭一個動態的、相互競爭的權力平衡場。這種處理方式很有趣,它迫使我思考:我們今天所認定的“進步”方嚮,在當時的曆史參與者眼中,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不在於提供一個終極答案,而在於提供瞭一套工具和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批判性地審視我們自己的“現在”是如何被曆史塑造成的。它鼓勵的是一種質疑精神,而不是盲從接受。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初步印象,我感覺它在試圖構建的不是一條筆直嚮前的綫性時間綫,而更像是一張錯綜復雜的巨型蜘蛛網。它似乎很熱衷於展示那些看似不相關的事件是如何在特定的時間節點上相互激發、産生“蝴蝶效應”的。我特彆關注它處理“觀念傳播”的方式。例如,宗教改革的影響力是如何藉助新的貿易路綫和印刷術迅速超越歐洲本土,深刻改變瞭美洲殖民地乃至東南亞的社會結構?又或者,像“瘟疫”這樣非人為的因素,是如何以一種全球化的速度,重塑不同文明的人口結構和政治權力分配的?這種對“非政治性”因素的重視,是它區彆於傳統宏大敘事的地方。我個人認為,真正的全球史應該關注那些看不見的聯係——信息的流動、技術的擴散、生物的遷徙。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全球化在早期階段的萌芽與挫摺,比如早期跨太平洋貿易網絡的構建,而非僅僅停留在概念的闡述上,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希望它能夠提供足夠的細節和案例,讓抽象的“連接性”變得可感可知。
評分這本《全球史》的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宏大敘事的期待,它似乎承諾要帶領讀者跨越地理、文化和時間的界限,去審視人類文明演進的整體圖景。然而,我真正感興趣的是,它會如何處理那些常常被傳統民族史觀所忽略的連接點和互動網絡。我希望它能跳脫齣那種以西方為中心的敘事框架,真正做到“全球”的視角。比如,當探討15世紀的航海大發現時,這本書能否平衡地呈現歐洲的擴張欲望與美洲、非洲和亞洲社會因此遭受的衝擊與轉型?我想知道作者如何看待那些跨越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在塑造早期世界格局中的關鍵作用,他們不隻是被動的背景闆,而是主動的交流媒介。另外,對於工業革命這一人類曆史的重大分水嶺,我期待看到它如何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考察——比如,它與同時期亞洲手工業的衰落、原材料來源地的社會變遷之間的復雜因果鏈條。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隻是一部曆史教科書的翻新,而是一次對曆史理解範式的深刻挑戰,引導我們認識到,任何一個孤立的“國傢故事”都無法完整解釋我們當下的世界狀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坐標係”,讓我重新定位人類文明的過去。
評分這本書的文本結構給我帶來一種探索未知地圖的感覺,每翻開一章,就像是打開瞭一個新的、但又與之前發現的地域有所關聯的闆塊。我發現它在連接不同文化群落的日常經驗方麵做得尤為齣色。比如,通過追蹤一小件商品——或許是一塊香料、一錠白銀或一張絲綢——作者就能夠勾勒齣一個橫跨數韆公裏的經濟網絡和權力網絡。這種“由微觀摺射宏觀”的手法,比枯燥地羅列政治事件要生動得多,它讓曆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帝王將相的故事,而變成瞭普通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掙紮與適應。此外,我對它在處理文化認同和身份構建方麵的論述印象深刻。在全球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地方文化是如何在吸收外來元素的同時又堅守自身特性的?書中對這種“創造性轉化”的描繪,揭示瞭人類社會在麵對外部壓力時的強大韌性。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極具張力的曆史閱讀體驗,它既有宏觀曆史的磅礴氣勢,又不乏微觀細節的人性溫度,引導讀者跳齣“我們”的圈子,真正去理解“他們”的世界是如何與“我們”的世界交織在一起的。
評分Very Good~
評分書籍裏頁麵有髒找服務,服務態度非常好能換新的書!京東快遞速度快!
評分書籍裏頁麵有髒找服務,服務態度非常好能換新的書!京東快遞速度快!
評分書籍裏頁麵有髒找服務,服務態度非常好能換新的書!京東快遞速度快!
評分Very Good~
評分書籍裏頁麵有髒找服務,服務態度非常好能換新的書!京東快遞速度快!
評分Very Good~
評分書籍裏頁麵有髒找服務,服務態度非常好能換新的書!京東快遞速度快!
評分Very Goo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