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口译实践入门》是作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口译实践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为本科阶段口译专项课程撰写的教材。本教材按照主题情景分为8个单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以下特点:
创新教学方法:遵循纠错教学法的基本原则,编入学生课堂翻译实践中的典型错误,以错为镜,以纠为学。
锁定课程目标:走出"外语好则翻译好"的误区,强调口译技巧,穿插口译讲评,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口译能力。
还原口译实践:单元内的模块设计完整还原口译员接到委托、准备委托、进行口译和自我总结各个步骤,渗透了作者关于口译实践工作的宝贵心得。
方便教学操作:按照本科高年级的普遍周课时安排材料,提出具体教学意见。
配套资源丰富:配套口译单词手册,供学生在口译实践中随时按主题查找词汇;外研社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提供样课录像及配套视频资源,供教师、学生下载和收看。
《汉德口译实践入门》是复旦大学刘炜教授以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iams在复旦大学德语系开展“汉德口译实践入门课”多年经验的总结。作者刘炜教授创新采用“纠错教学法”,通过课堂实际演练、学生自我记录总结,使学生自己发现和反思口译当中出现的问题。全书涵盖了口译入门的重要话题领域,包括介绍、商务会谈、正式讲话、宴请等常见情景,将师生从语言知识的层面解放出来,讲解详细实用的翻译技巧。书中所有内容均来自作者课堂上收集的第一手资料。
《新经典高等学校德语专业高年级系列教材》总序 I
教材使用说明 1
致辞 4
1. 引言 Einführung 9
第一单元 接人 Abholung 20
第二单元 情况介绍与说明 Vorstellung und Erkl?rung 40
第三单元 饮食 Essen und Trinken 74
第四单元 参观游览 Sehenswürdigkeiten 132
第五单元 官方机构间的事务性会谈 Ein sachliches Gespr?ch zwischen zwei offiziellen Institutionen 176
第六单元 正式场合的致辞 Offizielle Begrü?ungsrede 214
第七单元 商务谈判 Gesch?ftliche Verhandlung 250
第八单元 会议报告 Konferenzvortrag 294
Anhang 1 学生评价 Kommentare aus Studentenperspektive 358
Anhang 2 推荐书目和链接Empfehlenswerte Literatur und Webseiten zum Thema Dolmetschen 362
后记 369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感到非常佩服,它似乎是以一种近乎心理学的方式来构建学习路径的。它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口译模型,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语言感知和听力输入习惯的调整开始切入。比如,它在初期花了不少篇幅来讨论如何进行“非线性信息捕获”的训练,这在我以往接触的口译材料中是比较少见的,通常都是直接进入同传技巧的讲解。这种由表及里、由细微习惯到宏观技能的递进,让我感觉每一步的攀登都有坚实的立足点,而不是凭空空中楼阁。更妙的是,教材在引入新的理论点时,都会先通过一个现实场景的微型案例进行情境铺垫,确保读者在接触理论之前,已经对“为什么需要这个技巧”有了直观的理解。这种“先体验,后总结,再练习”的教学闭环设计,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吸收效率和实用性,避免了纯理论的空泛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纸张的触感,微微的哑光处理,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精致的学术气息。初次翻开时,内页的排版布局便吸引了我——字体选择上兼顾了易读性和德语专业教材应有的严谨感,行距和段落划分处理得非常得当,使得即使是面对密集的专业术语和长句时,视觉疲劳感也大大降低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一些关键的理论阐述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字重和色彩的引导线来区分核心概念和辅助解释,这对于自学者而言简直是福音,因为它让知识的层级结构一目了然。封面色彩的搭配,那种低饱和度的深蓝与象牙白之间的平衡,也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德语学习的深度与专业性,让人感觉拿在手里就仿佛进入了一个高效的学习情境。整体而言,这本教材在“硬件”上的投入和用心,已经超越了一般教学用书的水准,它像一件精心打磨的工具,为接下来的学习旅程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是衡量一部优秀教材能否真正走进学习者内心的第一步。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转换艺术有执着追求的人,我发现这本书在对“文化语境”和“思维模式”的探讨上,展现出了罕见的深刻性。它不仅仅停留在词汇和语法的对等转换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德语思维结构与汉语表达习惯之间的深层差异,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德国社会、法律或哲学概念时,教材提供的语境转换策略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合”与“形合”在口译中冲突与调和的章节,作者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剖析了在不同场合下,是应该优先保证信息完整性,还是应该优先保证表达的流畅性和地道性。这种对“翻译伦理”层面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层次一下子拔高了,它不再仅仅是一本技巧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跨文化交流哲学的入门读物。它引导我思考,一个优秀的口译员,其内在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其口译的上限。
评分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的练习设计简直是为“刻意练习”量身打造的。它所提供的模拟场景非常贴近真实的会议环境,从学术研讨会到商务谈判,乃至日常的外事接待,覆盖面相当广。而且,练习的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科学合理,初级的练习侧重于句子层面的准确复述与重构,而高阶部分的任务则直接要求进行连贯的、有论证结构的段落口译。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为每一组练习都预设了“最优解”之外的“多种可行解”,并在讲解中分析了不同译法背后的语用考量,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定势。我感觉,与其说是在做习题,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场高水平的“语言沙盘推演”,每完成一个模块,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对复杂语流的掌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点,是它对学习者心理的细致关怀。面对“口译”这样一项高压力的技能,许多教材要么过于高冷,要么过于鸡汤,而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平衡点。它在讲解专业技巧的同时,穿插了一些关于如何管理口译过程中的焦虑感、如何进行高效的会前准备和会后复盘的实用建议。例如,关于如何应对“大脑空白”瞬间的即时调整策略,以及如何利用肢体语言来争取思考时间的小技巧,这些都是在实战中极其宝贵的心法。作者的语气一直是鼓励性的,但绝不敷衍,它承认了学习过程的艰辛,同时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减压阀”。这种将心理调适纳入技术训练体系的做法,体现了编写者对口译学习者整体福祉的深切关注,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强大的心理建设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