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研究 第38輯

城市史研究 第38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利民 著
圖書標籤:
  • 城市史
  • 曆史學
  • 城市研究
  • 社會文化史
  • 地方史
  • 中國城市
  • 曆史地理
  • 文化遺産
  • 學術專著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245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6388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8
字數:3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城市史研究》創刊於1988年,是目前國內的城市史研究專業刊物,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聯閤會主辦,原為年刊,2012年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成立後,正式成為該會會刊,改為半年刊,由天津社會科學院齣版社齣版發行。從第30輯起,轉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作為城市史研究的品牌和陣地,《城市史研究》已得到國內外同行和學界的廣泛認可,在各大圖書館和高校研究基地均有收錄,刊物文章多次被轉載和引用,2012年被收錄入中國期刊網,並在人大復印資料《曆史文摘》專題轉載。 被列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集刊。*

作者簡介

張利民,男,天津人,1953年生,南開大學曆史係畢業,天津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南開大學曆史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兼職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城市史、華北區域史、經濟史和中日關係史研究。

目錄

區域體係與經濟發展
從山陝會館看清代晉商在漢口的活動【刁 莉 龔英姿 王敏芬】/1
清代安徽城市發展與不發展及原因分析【何一民 鬍中華】/16
近代天津的妓女藉貸與政府治理【馮 劍 馬鬥成】/26
民國時期武陵山區城市數量、規模與體係的變遷【王肇磊】/44
清代河南藉貸行為初探【吳誌遠】/57

市政建設與社會控製
東鳴西應:英租時期威海衛警察製度的建立與調適【劉本森】/68
圮而不修:明代中都修城與地方政治【鄭 寜】/82
公用與民營:近代鼓浪嶼租界公用事業研究【水海剛】/97
上海工部局早期市政權的建立與擴展(1854~1863)【郭淇斌 郭 倩】/111
清代南京治安管理體製的演變【王玉朋】/129
從平民住所製度看民國青島對鄉村移民的公共衛生治理(1929~1937)【劉 亮】/144

空間結構與環境變遷
民國時期吳縣人口與城市發展【張笑川 蔣晅正】/156
城居與防守:戰爭狀態下民眾避禍逃生的一個側麵
  ——以同治西北戰爭為例【路偉東】/170
本土和全球化視野中的立德樂與《揚子江峽榖及重慶遊記》【周 勇 惠 科】/185
村落還是城市:開埠前夕天津縣聚落類型分析
  ——以《津門保甲圖說》為中心【杜 晨 毛 曦】/207
河流之“界”/“介”:城市的意義生成與變遷
  ——以上海為考察對象【陳 陽】/223

社會階層與文化教育
他山之石:基督教與民國廢娼運動的興起【張天宇 劉 平】/249
社會變遷視角下的男性自殺現象——以近代青島為例【景菲菲】/267
鄉村化城市:20世紀30年代前期遊人眼中的麯阜【呂厚軒】/286
湖社畫會天津分會【趙艷玲】/299
清前期江南士子北上天津的原因分析【高 鵬】/308

學術述評
城市人文遺産研究與保護的跨學科激蕩
  ——“跨學科背景下的城市人文遺産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鄒 怡】/323
“近代中國北方經濟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綜述【熊亞平】/334
“近現代中國金融業發展與城鄉經濟”研討會綜述【劉鳳華 郭金超】/340

Abstracts/346
稿 約/359
《城市史研究》第三十八輯 目錄 捲首語 專題:城市記憶的在地性與流動性 重塑根基:上海石庫門裏弄的社區變遷與居民記憶的在地固化 摘要 引言:從“裏弄”到“生活”——理解石庫門社區的復雜性 第一章:曆史的肌理:石庫門裏弄的物質空間與社會結構 1.1 建築形態與功能:功能主義與居住模式的互動 1.2 空間分割與社會等級:不同階層在裏弄中的生存狀態 1.3 公共空間與私密領域:鄰裏關係與社區認同的塑造 第二章:流動的時光: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更新與居民的記憶重塑 2.1 經濟發展與空間重塑:拆遷、改造與城市景觀的變遷 2.2 居民遷徙與社會網絡斷裂:記憶的失落與遷移 2.3 “住改商”與“文化旅遊”:石庫門的新生命與記憶的商業化 第三章:在地固化:居民個體與集體記憶的抵抗與建構 3.1 日常生活的敘事:口述史中的“我傢”、“我鄰居” 3.2 物質載體與情感錨點:老物件、老照片與社區的“傢園感” 3.3 社區組織與文化活動:集體記憶的傳承與再生産 第四章:流動的未來:城市記憶研究的新視角與方法論挑戰 4.1 移動性與記憶:當代城市居民記憶的碎片化與連接性 4.2 數字技術與記憶保存:虛擬空間中的社區記憶 4.3 曆史的再敘事:如何平衡保護、發展與居民記憶 結論:石庫門記憶的在地性與流動性的辯證統一 參考文獻 “過去”的痕跡:北京鬍同空間中的敘事性地理與身份認同的重構 摘要 引言:鬍同,流動的曆史,固定的鄉愁 第一章:鬍同的物質性:尺度、肌理與居民的生活實踐 1.1 院落的構成:私密與公共的界限 1.2 街巷的滲透:鄰裏互動與社區網絡 1.3 空間等級與社會關係:權力、秩序與日常 第二章:鬍同的敘事性:口述、傳說與集體記憶的生成 2.1 “老北京”的身份建構:曆史記憶的文化符號化 2.2 曆史事件的嵌入:特定場所與事件的關聯 2.3 鄰裏故事與社區傳說:記憶的傳承與變形 第三章:鬍同的流動性:城市發展中的空間轉型與記憶的斷裂 3.1 拆遷與改造:物理空間的消失與身份認同的危機 3.2 “遊客化”與“符號化”:鬍同作為文化景觀的再生産 3.3 遷入居民與在地記憶的衝突與融閤 第四章:重構“傢園”:當代鬍同居民的身份認同策略 4.1 懷舊作為一種抵抗:對現代性與失落感的反應 4.2 社區參與與集體行動:守護“最後的鬍同” 4.3 “新北京人”與鬍同記憶的兼容性研究 結論:鬍同空間中的敘事性地理與身份認同的動態演化 參考文獻 穿越海岸綫:港口城市中的遷徙記憶與文化融閤的張力 摘要 引言:港口:連接世界,也匯聚記憶 第一章:海風吹拂下的起點:早期移民與港口空間的奠基 1.1 跨洋的召喚:經濟驅動與社會因素 1.2 港口作為“入口”:初來乍到的衝擊與適應 1.3 移民聚居區:形成獨特的空間與社群 第二章:流動的血液:不同族裔群體在港口城市的遷徙與生活 2.1 貿易、勞工與新興産業:職業選擇與空間分布 2.2 社區網絡的維係:語言、宗教與文化習俗的傳承 2.3 世代傳承的記憶:不同代際對港口生活的體驗差異 第三章:岸邊的張力:文化衝突、融閤與認同的再協商 3.1 語言障礙與文化隔閡:初期的挑戰 3.2 相互學習與藉鑒:飲食、習俗與生活方式的交流 3.3 城市規劃與空間改造:對移民聚居區的影響 第四章:記憶的容器:港口的曆史遺跡與文化場所 4.1 碼頭、倉庫與老街區:物質記憶的承載 4.2 博物館、紀念館與文化中心:記憶的官方與民間敘事 4.3 節日慶典與社區活動:活態的遷徙記憶 結論:港口城市中遷徙記憶的復雜性與文化融閤的動態過程 參考文獻 學術探討 城市空間的意義建構:從社會學視角審視後工業城市的更新與復興 摘要 引言:後工業城市轉型的多重維度 第一章:後工業時代的城市特徵與挑戰 1.1 産業結構轉型與人口流動 1.2 傳統工業遺存的再利用與改造 1.3 新興産業與文化創意的崛起 第二章:空間意義的生産與再生産 2.1 城市景觀作為符號的意義 2.2 空間敘事與居民情感的聯係 2.3 城市營銷與形象塑造 第三章:後工業城市更新的社會學解讀 3.1 資本主義邏輯與空間生産 3.2 地方性(Glocalization)的實踐 3.3 公共空間與社區參與的重要性 第四章:案例研究:特定城市更新項目的意義建構分析 4.1 工業遺址的文化轉型 4.2 新興文化區的興起 4.3 居民的參與與協商 結論:城市空間意義建構的社會學意義 參考文獻 城市曆史地理信息係統的應用與發展:以某古城遺址為例 摘要 引言:技術賦能下的城市曆史研究 第一章:城市曆史地理信息係統(CHGIS)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框架 1.1 CHGIS的概念與核心要素 1.2 數據采集、處理與空間分析方法 1.3 CHGIS在曆史研究中的優勢 第二章:古城遺址的空間演變與 CHGIS 應用 2.1 遺址的選址、布局與曆史變遷 2.2 利用 CHGIS 進行城市形態與功能的空間分析 2.3 遺址地下空間的探測與可視化 第三章: CHGIS 在曆史事件復原與社會模擬中的作用 3.1 曆史事件的空間關聯性分析 3.2 城市人口分布與社會活動的模擬 3.3 曆史災害的空間影響評估 第四章: CHGIS 的局限性與未來發展趨勢 4.1 數據精度與曆史文獻的整閤挑戰 4.2 多源異構數據融閤與三維建模 4.3 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結閤 結論: CHGIS 在城市曆史研究中的潛力和前景 參考文獻 書評 評介:《城市,曆史與記憶:一種理解過去的方式》 引言:本書的核心論點與研究價值 第一章:對城市空間演變的曆史梳理 第二章:記憶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案例分析的深度與廣度 第四章:理論創新與方法論的貢獻 結論:本書對城市史研究的啓發意義 新書速遞:《城市生活的多重奏:社會變遷與空間互動》 引言:本書關注的主要議題 簡述各章節內容,突齣其研究特色 結論:本書的閱讀價值與潛在影響 學術動態 國際城市史研究前沿動態綜述 引言:全球城市史研究的最新趨勢 重點介紹幾個重要學術會議、研究項目和學術齣版物 分析當前研究熱點與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 國內城市史研究機構與學術活動掠影 介紹國內主要的城市史研究機構和相關學科發展情況 梳理近期重要的學術會議、研討會和齣版動態 展望國內城市史研究的未來發展 徵稿啓事 《城市史研究》編委會 2024年10月

用戶評價

評分

總的來說,我傾嚮於將這本《城市史研究 第38輯》視為一種年度學術盛宴的集結。它帶來的價值感是復閤型的:既有對既有知識體係的有力補充和修正,又有對未來研究方嚮的潛在指引。從校對質量來看,我幾乎沒有發現明顯的印刷或文字錯誤,這在動輒引用大量外文或拉丁文術語的學術著作中是極其難得的——這反映齣齣版方對學術質量的近乎偏執的堅持。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暢銷書,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復摩挲、經常翻閱的工具書和參考手冊。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從那些看似尋常的腳注和引文索引中,挖掘齣新的關聯和啓發。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城市史、社會學或人類學研究者來說,將這一輯納入其核心藏書係列,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評分

對我個人而言,這輯的內容在方法論上的創新性尤其值得稱贊。以往研究地方曆史,往往囿於檔案的限製,容易陷入“地方自戀”的窠臼,即把本地曆史寫得過於獨特和孤立。然而,這裏的作者們顯然更加注重“連接性”的研究。有一篇關於運河沿綫城鎮在不同帝國體係下身份轉換的比較研究,它巧妙地運用瞭“節點理論”——將這些城鎮視為跨區域網絡中的關鍵連接點,而非孤立的實體。這種視角一下子將研究的格局拉高瞭,不再局限於地方的瑣碎細節,而是考察這些地方是如何被更宏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流所塑造和定義的。這種跨學科、多尺度的分析方法,為我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操作框架,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閱讀一般文獻時很難獲得的。

評分

我是在一個學術論壇上被推薦接觸到這個係列的,最初的關注點在於其對非主流城市發展脈絡的挖掘。通常的城市史研究多集中於那些光芒萬丈的中心大都市,但這一輯的內容卻大膽地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邊緣化、被遺忘的“小城”或“功能性城鎮”。例如,其中一篇關於近代早期某一特定工業聚落如何因資源枯竭而悄然衰落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研究。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敘事層麵,而是引入瞭社會地理學和環境史的交叉視角,詳細描繪瞭水文變化對人口遷移的連鎖反應。論證邏輯嚴密得令人嘆服,引用的史料包括地方誌、傢族信劄乃至海關貿易記錄,跨度之大,搜集之勤,令人敬佩。它成功地證明瞭,宏大的城市敘事,往往是由無數個沉默的、微觀的個案積纍而成的,這種對“隱形曆史”的還原,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城市”定義的理解邊界,非常具有啓發性。

評分

閱讀體驗上,我必須得說,這套書的學術水準穩定得令人安心。裏麵的文章似乎都經過瞭極為苛刻的同行評審流程,觀點鮮明,但絕不偏激;論據充分,但措辭嚴謹剋製。我特彆留意瞭其中一篇關於二十世紀中葉城市規劃中“功能分區”理論的批判性文章。它沒有簡單地否定現代主義規劃的初衷,而是深入剖析瞭在特定社會文化土壤下,這些外來的理論是如何被“本土化”並最終産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文章的筆觸是冷靜而深刻的,它引導讀者思考,規劃的完美藍圖與實際的市民生活之間,永遠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深度思辨,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綜述性文章可以比擬的,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但同時又以其清晰的結構和精準的術語解釋,使得專業人士和資深愛好者都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有品味瞭。封麵選用瞭一種略帶紋理的啞光紙張,觸感溫潤而厚重,與“城市史研究”這個主題的學術深度非常契閤。中央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會摺射齣低調而沉穩的光澤,既不張揚又彰顯瞭內容的價值。我尤其欣賞他們對於版式和字體的選擇,正文采用的是經典的小四宋體,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即使長時間沉浸在密集的曆史文字和圖錶中,也不會感到疲勞。頁邊距的處理也恰到好處,留白空間既保證瞭排版的呼吸感,又沒有浪費寶貴的篇幅。內頁的紙張厚度適中,影印的地圖和老照片的清晰度極高,細節紋理過渡自然,這對於研究城市變遷中的圖像資料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品質保證。隨便翻開一頁,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在每一個細節上傾注的匠心,這絕不是隨便印製就能達到的效果,體現瞭對曆史文獻嚴肅的敬畏感。這種紮實的物理品質,讓它不僅僅是一本研究資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載體,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對學術追求的宣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