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研究 第38辑

城市史研究 第38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利民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史
  • 历史学
  • 城市研究
  • 社会文化史
  • 地方史
  • 中国城市
  • 历史地理
  • 文化遗产
  • 学术专著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4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6388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3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史研究》创刊于1988年,是目前国内的城市史研究专业刊物,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原为年刊,2012年中国城市史研究会成立后,正式成为该会会刊,改为半年刊,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从第30辑起,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城市史研究的品牌和阵地,《城市史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同行和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各大图书馆和高校研究基地均有收录,刊物文章多次被转载和引用,2012年被收录入中国期刊网,并在人大复印资料《历史文摘》专题转载。 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集刊。*

作者简介

张利民,男,天津人,1953年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城市史、华北区域史、经济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

目录

区域体系与经济发展
从山陕会馆看清代晋商在汉口的活动【刁 莉 龚英姿 王敏芬】/1
清代安徽城市发展与不发展及原因分析【何一民 胡中华】/16
近代天津的妓女借贷与政府治理【冯 剑 马斗成】/26
民国时期武陵山区城市数量、规模与体系的变迁【王肇磊】/44
清代河南借贷行为初探【吴志远】/57

市政建设与社会控制
东鸣西应:英租时期威海卫警察制度的建立与调适【刘本森】/68
圮而不修:明代中都修城与地方政治【郑 宁】/82
公用与民营:近代鼓浪屿租界公用事业研究【水海刚】/97
上海工部局早期市政权的建立与扩展(1854~1863)【郭淇斌 郭 倩】/111
清代南京治安管理体制的演变【王玉朋】/129
从平民住所制度看民国青岛对乡村移民的公共卫生治理(1929~1937)【刘 亮】/144

空间结构与环境变迁
民国时期吴县人口与城市发展【张笑川 蒋晅正】/156
城居与防守:战争状态下民众避祸逃生的一个侧面
  ——以同治西北战争为例【路伟东】/170
本土和全球化视野中的立德乐与《扬子江峡谷及重庆游记》【周 勇 惠 科】/185
村落还是城市:开埠前夕天津县聚落类型分析
  ——以《津门保甲图说》为中心【杜 晨 毛 曦】/207
河流之“界”/“介”:城市的意义生成与变迁
  ——以上海为考察对象【陈 阳】/223

社会阶层与文化教育
他山之石:基督教与民国废娼运动的兴起【张天宇 刘 平】/249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以近代青岛为例【景菲菲】/267
乡村化城市:20世纪30年代前期游人眼中的曲阜【吕厚轩】/286
湖社画会天津分会【赵艳玲】/299
清前期江南士子北上天津的原因分析【高 鹏】/308

学术述评
城市人文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跨学科激荡
  ——“跨学科背景下的城市人文遗产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邹 怡】/323
“近代中国北方经济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熊亚平】/334
“近现代中国金融业发展与城乡经济”研讨会综述【刘凤华 郭金超】/340

Abstracts/346
稿 约/359
《城市史研究》第三十八辑 目录 卷首语 专题:城市记忆的在地性与流动性 重塑根基: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社区变迁与居民记忆的在地固化 摘要 引言:从“里弄”到“生活”——理解石库门社区的复杂性 第一章:历史的肌理:石库门里弄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结构 1.1 建筑形态与功能:功能主义与居住模式的互动 1.2 空间分割与社会等级:不同阶层在里弄中的生存状态 1.3 公共空间与私密领域:邻里关系与社区认同的塑造 第二章:流动的时光: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更新与居民的记忆重塑 2.1 经济发展与空间重塑:拆迁、改造与城市景观的变迁 2.2 居民迁徙与社会网络断裂:记忆的失落与迁移 2.3 “住改商”与“文化旅游”:石库门的新生命与记忆的商业化 第三章:在地固化:居民个体与集体记忆的抵抗与建构 3.1 日常生活的叙事:口述史中的“我家”、“我邻居” 3.2 物质载体与情感锚点:老物件、老照片与社区的“家园感” 3.3 社区组织与文化活动:集体记忆的传承与再生产 第四章:流动的未来:城市记忆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论挑战 4.1 移动性与记忆:当代城市居民记忆的碎片化与连接性 4.2 数字技术与记忆保存:虚拟空间中的社区记忆 4.3 历史的再叙事:如何平衡保护、发展与居民记忆 结论:石库门记忆的在地性与流动性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过去”的痕迹:北京胡同空间中的叙事性地理与身份认同的重构 摘要 引言:胡同,流动的历史,固定的乡愁 第一章:胡同的物质性:尺度、肌理与居民的生活实践 1.1 院落的构成:私密与公共的界限 1.2 街巷的渗透:邻里互动与社区网络 1.3 空间等级与社会关系:权力、秩序与日常 第二章:胡同的叙事性:口述、传说与集体记忆的生成 2.1 “老北京”的身份建构: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化 2.2 历史事件的嵌入:特定场所与事件的关联 2.3 邻里故事与社区传说:记忆的传承与变形 第三章:胡同的流动性:城市发展中的空间转型与记忆的断裂 3.1 拆迁与改造:物理空间的消失与身份认同的危机 3.2 “游客化”与“符号化”:胡同作为文化景观的再生产 3.3 迁入居民与在地记忆的冲突与融合 第四章:重构“家园”:当代胡同居民的身份认同策略 4.1 怀旧作为一种抵抗:对现代性与失落感的反应 4.2 社区参与与集体行动:守护“最后的胡同” 4.3 “新北京人”与胡同记忆的兼容性研究 结论:胡同空间中的叙事性地理与身份认同的动态演化 参考文献 穿越海岸线:港口城市中的迁徙记忆与文化融合的张力 摘要 引言:港口:连接世界,也汇聚记忆 第一章:海风吹拂下的起点:早期移民与港口空间的奠基 1.1 跨洋的召唤:经济驱动与社会因素 1.2 港口作为“入口”:初来乍到的冲击与适应 1.3 移民聚居区:形成独特的空间与社群 第二章:流动的血液:不同族裔群体在港口城市的迁徙与生活 2.1 贸易、劳工与新兴产业:职业选择与空间分布 2.2 社区网络的维系:语言、宗教与文化习俗的传承 2.3 世代传承的记忆:不同代际对港口生活的体验差异 第三章:岸边的张力:文化冲突、融合与认同的再协商 3.1 语言障碍与文化隔阂:初期的挑战 3.2 相互学习与借鉴:饮食、习俗与生活方式的交流 3.3 城市规划与空间改造:对移民聚居区的影响 第四章:记忆的容器:港口的历史遗迹与文化场所 4.1 码头、仓库与老街区:物质记忆的承载 4.2 博物馆、纪念馆与文化中心:记忆的官方与民间叙事 4.3 节日庆典与社区活动:活态的迁徙记忆 结论:港口城市中迁徙记忆的复杂性与文化融合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学术探讨 城市空间的意义建构: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后工业城市的更新与复兴 摘要 引言:后工业城市转型的多重维度 第一章: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特征与挑战 1.1 产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 1.2 传统工业遗存的再利用与改造 1.3 新兴产业与文化创意的崛起 第二章:空间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2.1 城市景观作为符号的意义 2.2 空间叙事与居民情感的联系 2.3 城市营销与形象塑造 第三章:后工业城市更新的社会学解读 3.1 资本主义逻辑与空间生产 3.2 地方性(Glocalization)的实践 3.3 公共空间与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第四章:案例研究:特定城市更新项目的意义建构分析 4.1 工业遗址的文化转型 4.2 新兴文化区的兴起 4.3 居民的参与与协商 结论:城市空间意义建构的社会学意义 参考文献 城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以某古城遗址为例 摘要 引言:技术赋能下的城市历史研究 第一章:城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框架 1.1 CHGIS的概念与核心要素 1.2 数据采集、处理与空间分析方法 1.3 CHGIS在历史研究中的优势 第二章:古城遗址的空间演变与 CHGIS 应用 2.1 遗址的选址、布局与历史变迁 2.2 利用 CHGIS 进行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空间分析 2.3 遗址地下空间的探测与可视化 第三章: CHGIS 在历史事件复原与社会模拟中的作用 3.1 历史事件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3.2 城市人口分布与社会活动的模拟 3.3 历史灾害的空间影响评估 第四章: CHGIS 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趋势 4.1 数据精度与历史文献的整合挑战 4.2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三维建模 4.3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结合 结论: CHGIS 在城市历史研究中的潜力和前景 参考文献 书评 评介:《城市,历史与记忆:一种理解过去的方式》 引言:本书的核心论点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历史梳理 第二章:记忆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案例分析的深度与广度 第四章:理论创新与方法论的贡献 结论:本书对城市史研究的启发意义 新书速递:《城市生活的多重奏:社会变迁与空间互动》 引言:本书关注的主要议题 简述各章节内容,突出其研究特色 结论:本书的阅读价值与潜在影响 学术动态 国际城市史研究前沿动态综述 引言:全球城市史研究的最新趋势 重点介绍几个重要学术会议、研究项目和学术出版物 分析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国内城市史研究机构与学术活动掠影 介绍国内主要的城市史研究机构和相关学科发展情况 梳理近期重要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出版动态 展望国内城市史研究的未来发展 征稿启事 《城市史研究》编委会 2024年10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有品味了。封面选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哑光纸张,触感温润而厚重,与“城市史研究”这个主题的学术深度非常契合。中央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沉稳的光泽,既不张扬又彰显了内容的价值。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版式和字体的选择,正文采用的是经典的小四宋体,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沉浸在密集的历史文字和图表中,也不会感到疲劳。页边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留白空间既保证了排版的呼吸感,又没有浪费宝贵的篇幅。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影印的地图和老照片的清晰度极高,细节纹理过渡自然,这对于研究城市变迁中的图像资料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保证。随便翻开一页,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每一个细节上倾注的匠心,这绝不是随便印制就能达到的效果,体现了对历史文献严肃的敬畏感。这种扎实的物理品质,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学术追求的宣告。

评分

总的来说,我倾向于将这本《城市史研究 第38辑》视为一种年度学术盛宴的集结。它带来的价值感是复合型的:既有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有力补充和修正,又有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潜在指引。从校对质量来看,我几乎没有发现明显的印刷或文字错误,这在动辄引用大量外文或拉丁文术语的学术著作中是极其难得的——这反映出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近乎偏执的坚持。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畅销书,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摩挲、经常翻阅的工具书和参考手册。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那些看似寻常的脚注和引文索引中,挖掘出新的关联和启发。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城市史、社会学或人类学研究者来说,将这一辑纳入其核心藏书系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评分

我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被推荐接触到这个系列的,最初的关注点在于其对非主流城市发展脉络的挖掘。通常的城市史研究多集中于那些光芒万丈的中心大都市,但这一辑的内容却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小城”或“功能性城镇”。例如,其中一篇关于近代早期某一特定工业聚落如何因资源枯竭而悄然衰落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叙事层面,而是引入了社会地理学和环境史的交叉视角,详细描绘了水文变化对人口迁移的连锁反应。论证逻辑严密得令人叹服,引用的史料包括地方志、家族信札乃至海关贸易记录,跨度之大,搜集之勤,令人敬佩。它成功地证明了,宏大的城市叙事,往往是由无数个沉默的、微观的个案积累而成的,这种对“隐形历史”的还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城市”定义的理解边界,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辑的内容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尤其值得称赞。以往研究地方历史,往往囿于档案的限制,容易陷入“地方自恋”的窠臼,即把本地历史写得过于独特和孤立。然而,这里的作者们显然更加注重“连接性”的研究。有一篇关于运河沿线城镇在不同帝国体系下身份转换的比较研究,它巧妙地运用了“节点理论”——将这些城镇视为跨区域网络中的关键连接点,而非孤立的实体。这种视角一下子将研究的格局拉高了,不再局限于地方的琐碎细节,而是考察这些地方是如何被更宏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流所塑造和定义的。这种跨学科、多尺度的分析方法,为我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操作框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阅读一般文献时很难获得的。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得说,这套书的学术水准稳定得令人安心。里面的文章似乎都经过了极为苛刻的同行评审流程,观点鲜明,但绝不偏激;论据充分,但措辞严谨克制。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篇关于二十世纪中叶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理论的批判性文章。它没有简单地否定现代主义规划的初衷,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特定社会文化土壤下,这些外来的理论是如何被“本土化”并最终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文章的笔触是冷静而深刻的,它引导读者思考,规划的完美蓝图与实际的市民生活之间,永远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深度思辨,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综述性文章可以比拟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但同时又以其清晰的结构和精准的术语解释,使得专业人士和资深爱好者都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