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語液體核心詞研究/江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文庫(第1輯)》的“水”泛指一切水域或汁液(包括其物理變化形態)。
《漢語液體核心詞研究/江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文庫(第1輯)》係統歸納和整理漢語“水”語義場中的詞語,采用“語義場一次語義場一詞”三級比較的研究思路和比較詞義的研究方法對於核心詞“水”進行研究。
《漢語液體核心詞研究/江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文庫(第1輯)》第二章到第七章對“水”的語義場展開研究。采取“語義場一次語義場一詞”的研究思路對其進行瞭係統的整理和歸納,探討其中詞語的組閤和聚閤問題。同時比較漢藏語係和其他語係語言,探討其中共同的語義演變規律。第八章和第九章係統運用“比較詞義”方法,把漢語“水”的語義演變放入世界諸語言的背景下,從類型學的角度探討其共同的語義演變規律。
作者簡介
張芳,女,漢族,1980年2月齣生,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主要研究漢語詞匯和語言比較。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中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博士後。2011年9月起任講師,目前任職江漢大學。迄今發錶論文十餘篇,主持博士後基金、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三節 研究現狀和述評
第四節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五節 研究綫索與脈絡
第六節 本書語料來源
第七節 本書行文說明
第二章 上下義視點下“水”之語義場
第一節 “水”之上位詞
第二節 小水
第三節 大水
第四節 清水
第五節 濁水
第六節 水滴
第七節 熱水
第八節 鹵水
第九節 其他水
第三章 水之狀態
第一節 水流
第二節 水波
第三節 水泡
第四節 水麵
第四章 匯聚之水
第一節 匯聚之水之上位詞
第二節 溝渠
第三節 池塘坑
第四節 潭淵
第五節 水灣
第六節 瀑布
第七節 泉
第八節 小溪
第九節 江河
第十節 澤
第十一節 海洋
第五章 吃喝之水
第一節 酒
第二節 汁液
第三節 油脂
第四節 飲料
第五節 茶
第六節 醋
第七節 酪
第八節 糖
第九節 醬
第十節 粥
第六章 身體之水
第一節 體液之上位詞
第二節 汗液
第三節 唾液
第四節 眼淚
第五節 鼻涕
第六節 尿液
第七節 精液
第八節 血液
第九節 黏液
第十節 骨髓
第十一節 膿汁
第七章 自然界之水
第一節 雨
第二節 雪
第三節 冰霜
第四節 露
第五節 氣
第六節 泥
第七節 膠脂
第八節 塗料
第九節 墨
第八章 身體之水與相關動作——名動轉換(1):一種常見的語義衍生方式
第一節 眼淚與流淚
第二節 鼻涕與流涕
第三節 乳汁與相關動作
第四節 口水與相關動作
第五節 尿與撒尿及相關動作
第六節 汗液與齣汗及相關動作
第七節 血與相關動作
第八節 精液與相關詞語及其動作
第九節 眼屎、耳屎及其相關意義
第十節 膿與腐爛及相關詞語
第十一節 小結
第九章 名動/形轉換與自然之水——名動/形轉換(2):一種常見的詞義衍生方式
第一節 雨與下雨及相關動作
第二節 雪/冰/霜與相關詞語
第三節 霧與相關詞語
第四節 小結
第十章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水是萬物之源,人的生活不可須臾離開水。水是純潔的,水有個性,水可載舟,亦能覆舟,正因為如此重要,如此多樣,在人類自然語言裏,水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就一點兒也不奇怪瞭。
張芳博士的專著《漢語液體核心詞研究》,對如此重要的水在語言裏的演變,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本書猶如涓涓細流,積成一泓清水,這股齣山的泉水,必將匯入語言學的汪洋之海。我能有幸在齣版前再次讀到這本著作,是近水樓颱先得月,何其幸也。作者讓我寫個序,卻讓我頗為踟躕,因為作者用盡瞭水磨工夫,早已滴水成河。加之本書裁雲剪水,故爾水陸畢陳,琳琅滿目,讓我寫序,真好比是擔水河頭賣。
不得已,隻好硬著頭皮,談我讀這本書的一點兒粗淺的體會。詞匯是一個龐大的係統,早期的詞語可能量並不大,後來詞義不斷嚮外擴張,形成新的詞語,構成一個個的大小詞匯係統。研究詞匯,理清這些係統是很重要的一個工作。中國的學者,很早就意識到詞匯係統研究的重要性。《爾雅》裏的《釋詁》《釋言》匯釋的是單音節詞,《釋訓》則是對雙音節詞語進行解釋。這個區彆,可以看作是從音節上來切分的。天地丘山水諸篇,很明顯是專題的詞匯研究。戴東原的《釋車》,瀋彤的《釋骨》,是專題的名物研究,而王懷祖的《釋大》,對漢語的“大”這個概念作瞭窮盡的研究。現代學者的《死雅》,繼承的也是古代學者的這種傳統。中國古今學者的這種研究思路,正符閤西方語言學所倡導的語義場研究方法。古今殊途同歸,要追求的目標大緻是一樣的。張芳博士的這本書,以漢語為中心,按照“語義場一次語義場一詞”研究思路,對水的相關詞語進行瞭窮盡性的爬梳,走的也是這條路子。這種研究,非常必要,要有更多的人參加進來。
本書的次語義場是一個很巧妙的處理辦法。次語義場包含一個語義場底下的詞語,有些是同族詞,有些則隻是語義有關聯,並沒有派生的關係。用次語義場這個術語,正好把這些詞語攏聚在一起。本書的第二章到第七章,采用“語義場一次語義場一詞”的研究思路,對“水”的語義場展開研究。係統的整理和歸納,探討瞭水這一語義場中詞語的組閤和聚閤問題。同時,也引進漢藏語係諸語言,以及世界其他自然語言,探討水的語義演變。
詞義比較的研究方法,對漢語水語義的演變,梳理起來更加明晰。漢語的詞匯研究,進行得比較早,是中國傳統語言學中最早的分支學科,積纍的成果也最為豐富。可是以往的研究,大多僅僅局限在漢語內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沒有跟其他的語言進行比較。沒有比較,就不大容易看齣詞語演變的一般規律。本書的討論,大緻是以語義類型為參照,收集和整理漢語的材料。尤其是第八章和第九章,集中筆墨,係統運用比較詞義的研究方法,把自然之水和身體之水的語義演變放人世界諸語言的背景下,從類型學的角度探討其共同的語義演變規律。這是本文值得稱贊的地方。
2011年,張芳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經過幾年的潛心寫作,完成本書的草稿,並通過瞭答辯。2013年,張芳畢業,我推薦到我的師兄汪維輝教授處,進一步深造。張芳最近幾年,一直在修訂此書,現在終於齣版,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
詞義的跨語言研究,剛剛起步,還有許多的路要走。張芳年富力強,學術上有很好的積纍,相信她能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結齣更多的果實。
《漢語液體核心詞研究》並非本書的核心內容。本書《漢語液體核心詞研究/江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文庫(第1輯)》深入探討的是漢語中一類特殊的詞匯——“液體核心詞”。這類詞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並且在漢語的語義網絡中扮演著核心的、輻射性的角色,能夠衍生齣大量具體的、與液體相關的概念。本書的研究對象並非廣義上的“液體”,而是語言學意義上,與“液體”這一物理狀態或概念在詞匯係統內部産生深刻關聯的那些詞語。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和解釋“液體”這一物理概念本身,而是聚焦於漢語詞匯係統內部,如何通過“液體”相關的基礎詞語,構建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語義場。研究的重點在於分析這些核心詞的詞義結構、語義演變、語用功能以及它們與其他詞語之間的復雜關係。例如,本書會深入探究“水”這一最基礎的液體核心詞,如何從指代具體的飲用水、江河湖海,擴展到比喻“水分”(含量)、“水貨”(假冒僞劣)、“水深”(復雜)、“水性楊花”(不穩定)等抽象概念。這種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規律,是本書研究的核心之一。 本書並非以物理學或化學的視角來描述液體的性質。本書的齣發點是語言學,關注的是這些與液體相關的詞語在漢語錶達中的錶現。例如,書中不會詳細解釋水的密度、粘度等物理特性,而是會分析“粘”(黏連)、“滑”(光滑)、“流”(流動)、“滴”(滴落)、“漲”(上漲)、“落”(落下)等詞語,如何在漢語中構建齣與“液體”相關的各種動態、狀態和過程的錶達。這些詞語的組閤和搭配,構成瞭漢語豐富多樣的液體錶達方式。 本書並非側重於翻譯或跨語言比較。雖然在某些地方可能會提及其他語言中類似概念的錶達方式,但本書的主體研究是基於漢語自身的語言係統。研究目標是揭示漢語內部“液體核心詞”的獨特性和發展脈絡,而不是將其與其他語言進行簡單的類比或對照。每一個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詞匯和語義結構,本書緻力於在漢語的語境中,展現“液體核心詞”的特殊價值和意義。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現有詞匯的梳理和歸類。雖然梳理和歸類是研究的基礎,但本書更進一步,試圖揭示這些“液體核心詞”的産生機製、發展規律以及在漢語整體認知體係中的地位。作者會運用曆史語言學、語義學、認知語言學等多種理論工具,對這些核心詞進行深度挖掘,闡釋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思維和社會因素。例如,為什麼漢語中會齣現“心如止水”這樣的錶達?“止水”作為一種理想的心理狀態,其背後蘊含瞭怎樣的文化觀念?本書會嘗試解答這類問題。 本書並非旨在為初學者提供簡單的詞匯學習材料。本書的讀者對象更傾嚮於對漢語語言學有一定興趣和基礎的專業人士、研究者,或是希望深入理解漢語詞匯背後機製的愛好者。書中涉及的理論分析和概念闡釋,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語言學背景知識。 本書並非是一本關於“液體”在文學作品中象徵意義的論文集。雖然“液體”及其相關的詞語在文學創作中常常被賦予豐富的象徵意義,但本書的研究範疇更廣,不僅限於文學作品,而是覆蓋瞭日常語用、古籍文獻等各個層麵。文學作品中的運用隻是“液體核心詞”廣泛影響力的一個側麵,本書的分析更加全麵和係統。 本書並非一本收錄所有與“液體”相關的詞匯的詞典。雖然書中會涉及大量的與“液體”相關的詞語,但其核心在於“核心詞”的識彆、分析及其派生機製,而非窮盡式的詞匯收錄。重點在於探究那些具有輻射作用、能夠構建語義場的“核心”詞語,而非每一個微小的、具體的液體相關詞匯。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液體”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的研究。盡管語言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書的研究重心始終是語言學層麵的問題。作者會關注“液體核心詞”在社會文化中的體現,但最終落腳點在於分析語言本身的結構和功能。 本書並非是一本關於“液體”在科學技術領域應用的工具書。本書聚焦於語言本身,而非其在具體應用領域的效用。例如,不會去探討“水”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而是分析“水”這個詞在漢語中的各種衍生用法。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液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指南。本書的目標是語言研究,而非提供日常溝通的技巧。雖然對“液體核心詞”的理解有助於更準確地使用漢語,但本書的主要目的並非此。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液體”的兒童讀物。本書的語言風格和研究深度,更適閤具有一定學術素養的讀者。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液體”在曆史上的起源和演變。雖然會涉及詞義的演變,但更側重於詞語在語言係統內部的結構和關係,而非其在曆史長河中的具體起源。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液體”在哲學上的抽象思辨。雖然某些“液體核心詞”的用法可能帶有哲學意味,但本書的研究方法是語言學實證性的,而非哲學思辨。 總而言之,《漢語液體核心詞研究》一書,其核心內容是對漢語詞匯係統中,那些與“液體”這一概念密切相關,並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輻射能力的“核心詞”進行深入的語言學分析。研究內容涵蓋這些核心詞的詞義結構、語義網絡、發展演變、語用功能以及它們在漢語認知體係中的重要地位。本書旨在揭示漢語中“液體”這一概念如何通過特定的核心詞匯,構建齣龐大而復雜的語義場,從而豐富和深化漢語的錶達能力。本書的研究並非涉及廣義的“液體”知識,也非簡單的詞匯羅列,而是對漢語詞匯係統內部運作機製的一次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