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的“水”泛指一切水域或汁液(包括其物理变化形态)。
《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系统归纳和整理汉语“水”语义场中的词语,采用“语义场一次语义场一词”三级比较的研究思路和比较词义的研究方法对于核心词“水”进行研究。
《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第二章到第七章对“水”的语义场展开研究。采取“语义场一次语义场一词”的研究思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探讨其中词语的组合和聚合问题。同时比较汉藏语系和其他语系语言,探讨其中共同的语义演变规律。第八章和第九章系统运用“比较词义”方法,把汉语“水”的语义演变放入世界诸语言的背景下,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其共同的语义演变规律。
作者简介
张芳,女,汉族,1980年2月出生,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主要研究汉语词汇和语言比较。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博士后。2011年9月起任讲师,目前任职江汉大学。迄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博士后基金、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五节 研究线索与脉络
第六节 本书语料来源
第七节 本书行文说明
第二章 上下义视点下“水”之语义场
第一节 “水”之上位词
第二节 小水
第三节 大水
第四节 清水
第五节 浊水
第六节 水滴
第七节 热水
第八节 卤水
第九节 其他水
第三章 水之状态
第一节 水流
第二节 水波
第三节 水泡
第四节 水面
第四章 汇聚之水
第一节 汇聚之水之上位词
第二节 沟渠
第三节 池塘坑
第四节 潭渊
第五节 水湾
第六节 瀑布
第七节 泉
第八节 小溪
第九节 江河
第十节 泽
第十一节 海洋
第五章 吃喝之水
第一节 酒
第二节 汁液
第三节 油脂
第四节 饮料
第五节 茶
第六节 醋
第七节 酪
第八节 糖
第九节 酱
第十节 粥
第六章 身体之水
第一节 体液之上位词
第二节 汗液
第三节 唾液
第四节 眼泪
第五节 鼻涕
第六节 尿液
第七节 精液
第八节 血液
第九节 黏液
第十节 骨髓
第十一节 脓汁
第七章 自然界之水
第一节 雨
第二节 雪
第三节 冰霜
第四节 露
第五节 气
第六节 泥
第七节 胶脂
第八节 涂料
第九节 墨
第八章 身体之水与相关动作——名动转换(1):一种常见的语义衍生方式
第一节 眼泪与流泪
第二节 鼻涕与流涕
第三节 乳汁与相关动作
第四节 口水与相关动作
第五节 尿与撒尿及相关动作
第六节 汗液与出汗及相关动作
第七节 血与相关动作
第八节 精液与相关词语及其动作
第九节 眼屎、耳屎及其相关意义
第十节 脓与腐烂及相关词语
第十一节 小结
第九章 名动/形转换与自然之水——名动/形转换(2):一种常见的词义衍生方式
第一节 雨与下雨及相关动作
第二节 雪/冰/霜与相关词语
第三节 雾与相关词语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水是万物之源,人的生活不可须臾离开水。水是纯洁的,水有个性,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正因为如此重要,如此多样,在人类自然语言里,水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张芳博士的专著《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对如此重要的水在语言里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犹如涓涓细流,积成一泓清水,这股出山的泉水,必将汇入语言学的汪洋之海。我能有幸在出版前再次读到这本著作,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何其幸也。作者让我写个序,却让我颇为踟蹰,因为作者用尽了水磨工夫,早已滴水成河。加之本书裁云剪水,故尔水陆毕陈,琳琅满目,让我写序,真好比是担水河头卖。
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谈我读这本书的一点儿粗浅的体会。词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早期的词语可能量并不大,后来词义不断向外扩张,形成新的词语,构成一个个的大小词汇系统。研究词汇,理清这些系统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中国的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词汇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尔雅》里的《释诂》《释言》汇释的是单音节词,《释训》则是对双音节词语进行解释。这个区别,可以看作是从音节上来切分的。天地丘山水诸篇,很明显是专题的词汇研究。戴东原的《释车》,沈彤的《释骨》,是专题的名物研究,而王怀祖的《释大》,对汉语的“大”这个概念作了穷尽的研究。现代学者的《死雅》,继承的也是古代学者的这种传统。中国古今学者的这种研究思路,正符合西方语言学所倡导的语义场研究方法。古今殊途同归,要追求的目标大致是一样的。张芳博士的这本书,以汉语为中心,按照“语义场一次语义场一词”研究思路,对水的相关词语进行了穷尽性的爬梳,走的也是这条路子。这种研究,非常必要,要有更多的人参加进来。
本书的次语义场是一个很巧妙的处理办法。次语义场包含一个语义场底下的词语,有些是同族词,有些则只是语义有关联,并没有派生的关系。用次语义场这个术语,正好把这些词语拢聚在一起。本书的第二章到第七章,采用“语义场一次语义场一词”的研究思路,对“水”的语义场展开研究。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探讨了水这一语义场中词语的组合和聚合问题。同时,也引进汉藏语系诸语言,以及世界其他自然语言,探讨水的语义演变。
词义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水语义的演变,梳理起来更加明晰。汉语的词汇研究,进行得比较早,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积累的成果也最为丰富。可是以往的研究,大多仅仅局限在汉语内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没有跟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不大容易看出词语演变的一般规律。本书的讨论,大致是以语义类型为参照,收集和整理汉语的材料。尤其是第八章和第九章,集中笔墨,系统运用比较词义的研究方法,把自然之水和身体之水的语义演变放人世界诸语言的背景下,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其共同的语义演变规律。这是本文值得称赞的地方。
2011年,张芳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经过几年的潜心写作,完成本书的草稿,并通过了答辩。2013年,张芳毕业,我推荐到我的师兄汪维辉教授处,进一步深造。张芳最近几年,一直在修订此书,现在终于出版,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词义的跨语言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的路要走。张芳年富力强,学术上有很好的积累,相信她能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结出更多的果实。
《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并非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深入探讨的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汇——“液体核心词”。这类词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并且在汉语的语义网络中扮演着核心的、辐射性的角色,能够衍生出大量具体的、与液体相关的概念。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广义上的“液体”,而是语言学意义上,与“液体”这一物理状态或概念在词汇系统内部产生深刻关联的那些词语。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和解释“液体”这一物理概念本身,而是聚焦于汉语词汇系统内部,如何通过“液体”相关的基础词语,构建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语义场。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这些核心词的词义结构、语义演变、语用功能以及它们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本书会深入探究“水”这一最基础的液体核心词,如何从指代具体的饮用水、江河湖海,扩展到比喻“水分”(含量)、“水货”(假冒伪劣)、“水深”(复杂)、“水性杨花”(不稳定)等抽象概念。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规律,是本书研究的核心之一。 本书并非以物理学或化学的视角来描述液体的性质。本书的出发点是语言学,关注的是这些与液体相关的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表现。例如,书中不会详细解释水的密度、粘度等物理特性,而是会分析“粘”(黏连)、“滑”(光滑)、“流”(流动)、“滴”(滴落)、“涨”(上涨)、“落”(落下)等词语,如何在汉语中构建出与“液体”相关的各种动态、状态和过程的表达。这些词语的组合和搭配,构成了汉语丰富多样的液体表达方式。 本书并非侧重于翻译或跨语言比较。虽然在某些地方可能会提及其他语言中类似概念的表达方式,但本书的主体研究是基于汉语自身的语言系统。研究目标是揭示汉语内部“液体核心词”的独特性和发展脉络,而不是将其与其他语言进行简单的类比或对照。每一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和语义结构,本书致力于在汉语的语境中,展现“液体核心词”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现有词汇的梳理和归类。虽然梳理和归类是研究的基础,但本书更进一步,试图揭示这些“液体核心词”的产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在汉语整体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作者会运用历史语言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多种理论工具,对这些核心词进行深度挖掘,阐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思维和社会因素。例如,为什么汉语中会出现“心如止水”这样的表达?“止水”作为一种理想的心理状态,其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文化观念?本书会尝试解答这类问题。 本书并非旨在为初学者提供简单的词汇学习材料。本书的读者对象更倾向于对汉语语言学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专业人士、研究者,或是希望深入理解汉语词汇背后机制的爱好者。书中涉及的理论分析和概念阐释,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学背景知识。 本书并非是一本关于“液体”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论文集。虽然“液体”及其相关的词语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但本书的研究范畴更广,不仅限于文学作品,而是覆盖了日常语用、古籍文献等各个层面。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只是“液体核心词”广泛影响力的一个侧面,本书的分析更加全面和系统。 本书并非一本收录所有与“液体”相关的词汇的词典。虽然书中会涉及大量的与“液体”相关的词语,但其核心在于“核心词”的识别、分析及其派生机制,而非穷尽式的词汇收录。重点在于探究那些具有辐射作用、能够构建语义场的“核心”词语,而非每一个微小的、具体的液体相关词汇。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的研究。尽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的研究重心始终是语言学层面的问题。作者会关注“液体核心词”在社会文化中的体现,但最终落脚点在于分析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功能。 本书并非是一本关于“液体”在科学技术领域应用的工具书。本书聚焦于语言本身,而非其在具体应用领域的效用。例如,不会去探讨“水”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而是分析“水”这个词在汉语中的各种衍生用法。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指南。本书的目标是语言研究,而非提供日常沟通的技巧。虽然对“液体核心词”的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汉语,但本书的主要目的并非此。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的儿童读物。本书的语言风格和研究深度,更适合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读者。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在历史上的起源和演变。虽然会涉及词义的演变,但更侧重于词语在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关系,而非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具体起源。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在哲学上的抽象思辨。虽然某些“液体核心词”的用法可能带有哲学意味,但本书的研究方法是语言学实证性的,而非哲学思辨。 总而言之,《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一书,其核心内容是对汉语词汇系统中,那些与“液体”这一概念密切相关,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辐射能力的“核心词”进行深入的语言学分析。研究内容涵盖这些核心词的词义结构、语义网络、发展演变、语用功能以及它们在汉语认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书旨在揭示汉语中“液体”这一概念如何通过特定的核心词汇,构建出庞大而复杂的语义场,从而丰富和深化汉语的表达能力。本书的研究并非涉及广义的“液体”知识,也非简单的词汇罗列,而是对汉语词汇系统内部运作机制的一次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