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

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芳 著,彭松乔,吴艳 编
图书标签:
  • 汉语词汇
  • 液体核心词
  • 语义学
  • 认知语言学
  • 词汇研究
  • 中国语言文学
  • 江汉大学
  • 学术文库
  • 语言学
  • 词义演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81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69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的“水”泛指一切水域或汁液(包括其物理变化形态)。
  《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系统归纳和整理汉语“水”语义场中的词语,采用“语义场一次语义场一词”三级比较的研究思路和比较词义的研究方法对于核心词“水”进行研究。
  《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第二章到第七章对“水”的语义场展开研究。采取“语义场一次语义场一词”的研究思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探讨其中词语的组合和聚合问题。同时比较汉藏语系和其他语系语言,探讨其中共同的语义演变规律。第八章和第九章系统运用“比较词义”方法,把汉语“水”的语义演变放入世界诸语言的背景下,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其共同的语义演变规律。

作者简介

  张芳,女,汉族,1980年2月出生,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主要研究汉语词汇和语言比较。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博士后。2011年9月起任讲师,目前任职江汉大学。迄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博士后基金、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五节 研究线索与脉络
第六节 本书语料来源
第七节 本书行文说明

第二章 上下义视点下“水”之语义场
第一节 “水”之上位词
第二节 小水
第三节 大水
第四节 清水
第五节 浊水
第六节 水滴
第七节 热水
第八节 卤水
第九节 其他水

第三章 水之状态
第一节 水流
第二节 水波
第三节 水泡
第四节 水面

第四章 汇聚之水
第一节 汇聚之水之上位词
第二节 沟渠
第三节 池塘坑
第四节 潭渊
第五节 水湾
第六节 瀑布
第七节 泉
第八节 小溪
第九节 江河
第十节 泽
第十一节 海洋

第五章 吃喝之水
第一节 酒
第二节 汁液
第三节 油脂
第四节 饮料
第五节 茶
第六节 醋
第七节 酪
第八节 糖
第九节 酱
第十节 粥

第六章 身体之水
第一节 体液之上位词
第二节 汗液
第三节 唾液
第四节 眼泪
第五节 鼻涕
第六节 尿液
第七节 精液
第八节 血液
第九节 黏液
第十节 骨髓
第十一节 脓汁

第七章 自然界之水
第一节 雨
第二节 雪
第三节 冰霜
第四节 露
第五节 气
第六节 泥
第七节 胶脂
第八节 涂料
第九节 墨

第八章 身体之水与相关动作——名动转换(1):一种常见的语义衍生方式
第一节 眼泪与流泪
第二节 鼻涕与流涕
第三节 乳汁与相关动作
第四节 口水与相关动作
第五节 尿与撒尿及相关动作
第六节 汗液与出汗及相关动作
第七节 血与相关动作
第八节 精液与相关词语及其动作
第九节 眼屎、耳屎及其相关意义
第十节 脓与腐烂及相关词语
第十一节 小结

第九章 名动/形转换与自然之水——名动/形转换(2):一种常见的词义衍生方式
第一节 雨与下雨及相关动作
第二节 雪/冰/霜与相关词语
第三节 雾与相关词语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水是万物之源,人的生活不可须臾离开水。水是纯洁的,水有个性,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正因为如此重要,如此多样,在人类自然语言里,水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张芳博士的专著《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对如此重要的水在语言里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犹如涓涓细流,积成一泓清水,这股出山的泉水,必将汇入语言学的汪洋之海。我能有幸在出版前再次读到这本著作,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何其幸也。作者让我写个序,却让我颇为踟蹰,因为作者用尽了水磨工夫,早已滴水成河。加之本书裁云剪水,故尔水陆毕陈,琳琅满目,让我写序,真好比是担水河头卖。
  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谈我读这本书的一点儿粗浅的体会。词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早期的词语可能量并不大,后来词义不断向外扩张,形成新的词语,构成一个个的大小词汇系统。研究词汇,理清这些系统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中国的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词汇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尔雅》里的《释诂》《释言》汇释的是单音节词,《释训》则是对双音节词语进行解释。这个区别,可以看作是从音节上来切分的。天地丘山水诸篇,很明显是专题的词汇研究。戴东原的《释车》,沈彤的《释骨》,是专题的名物研究,而王怀祖的《释大》,对汉语的“大”这个概念作了穷尽的研究。现代学者的《死雅》,继承的也是古代学者的这种传统。中国古今学者的这种研究思路,正符合西方语言学所倡导的语义场研究方法。古今殊途同归,要追求的目标大致是一样的。张芳博士的这本书,以汉语为中心,按照“语义场一次语义场一词”研究思路,对水的相关词语进行了穷尽性的爬梳,走的也是这条路子。这种研究,非常必要,要有更多的人参加进来。
  本书的次语义场是一个很巧妙的处理办法。次语义场包含一个语义场底下的词语,有些是同族词,有些则只是语义有关联,并没有派生的关系。用次语义场这个术语,正好把这些词语拢聚在一起。本书的第二章到第七章,采用“语义场一次语义场一词”的研究思路,对“水”的语义场展开研究。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探讨了水这一语义场中词语的组合和聚合问题。同时,也引进汉藏语系诸语言,以及世界其他自然语言,探讨水的语义演变。
  词义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水语义的演变,梳理起来更加明晰。汉语的词汇研究,进行得比较早,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积累的成果也最为丰富。可是以往的研究,大多仅仅局限在汉语内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没有跟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不大容易看出词语演变的一般规律。本书的讨论,大致是以语义类型为参照,收集和整理汉语的材料。尤其是第八章和第九章,集中笔墨,系统运用比较词义的研究方法,把自然之水和身体之水的语义演变放人世界诸语言的背景下,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其共同的语义演变规律。这是本文值得称赞的地方。
  2011年,张芳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经过几年的潜心写作,完成本书的草稿,并通过了答辩。2013年,张芳毕业,我推荐到我的师兄汪维辉教授处,进一步深造。张芳最近几年,一直在修订此书,现在终于出版,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词义的跨语言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的路要走。张芳年富力强,学术上有很好的积累,相信她能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结出更多的果实。
《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并非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第1辑)》深入探讨的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汇——“液体核心词”。这类词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并且在汉语的语义网络中扮演着核心的、辐射性的角色,能够衍生出大量具体的、与液体相关的概念。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广义上的“液体”,而是语言学意义上,与“液体”这一物理状态或概念在词汇系统内部产生深刻关联的那些词语。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和解释“液体”这一物理概念本身,而是聚焦于汉语词汇系统内部,如何通过“液体”相关的基础词语,构建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语义场。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这些核心词的词义结构、语义演变、语用功能以及它们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本书会深入探究“水”这一最基础的液体核心词,如何从指代具体的饮用水、江河湖海,扩展到比喻“水分”(含量)、“水货”(假冒伪劣)、“水深”(复杂)、“水性杨花”(不稳定)等抽象概念。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规律,是本书研究的核心之一。 本书并非以物理学或化学的视角来描述液体的性质。本书的出发点是语言学,关注的是这些与液体相关的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表现。例如,书中不会详细解释水的密度、粘度等物理特性,而是会分析“粘”(黏连)、“滑”(光滑)、“流”(流动)、“滴”(滴落)、“涨”(上涨)、“落”(落下)等词语,如何在汉语中构建出与“液体”相关的各种动态、状态和过程的表达。这些词语的组合和搭配,构成了汉语丰富多样的液体表达方式。 本书并非侧重于翻译或跨语言比较。虽然在某些地方可能会提及其他语言中类似概念的表达方式,但本书的主体研究是基于汉语自身的语言系统。研究目标是揭示汉语内部“液体核心词”的独特性和发展脉络,而不是将其与其他语言进行简单的类比或对照。每一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和语义结构,本书致力于在汉语的语境中,展现“液体核心词”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现有词汇的梳理和归类。虽然梳理和归类是研究的基础,但本书更进一步,试图揭示这些“液体核心词”的产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在汉语整体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作者会运用历史语言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多种理论工具,对这些核心词进行深度挖掘,阐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思维和社会因素。例如,为什么汉语中会出现“心如止水”这样的表达?“止水”作为一种理想的心理状态,其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文化观念?本书会尝试解答这类问题。 本书并非旨在为初学者提供简单的词汇学习材料。本书的读者对象更倾向于对汉语语言学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专业人士、研究者,或是希望深入理解汉语词汇背后机制的爱好者。书中涉及的理论分析和概念阐释,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学背景知识。 本书并非是一本关于“液体”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论文集。虽然“液体”及其相关的词语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但本书的研究范畴更广,不仅限于文学作品,而是覆盖了日常语用、古籍文献等各个层面。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只是“液体核心词”广泛影响力的一个侧面,本书的分析更加全面和系统。 本书并非一本收录所有与“液体”相关的词汇的词典。虽然书中会涉及大量的与“液体”相关的词语,但其核心在于“核心词”的识别、分析及其派生机制,而非穷尽式的词汇收录。重点在于探究那些具有辐射作用、能够构建语义场的“核心”词语,而非每一个微小的、具体的液体相关词汇。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的研究。尽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的研究重心始终是语言学层面的问题。作者会关注“液体核心词”在社会文化中的体现,但最终落脚点在于分析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功能。 本书并非是一本关于“液体”在科学技术领域应用的工具书。本书聚焦于语言本身,而非其在具体应用领域的效用。例如,不会去探讨“水”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而是分析“水”这个词在汉语中的各种衍生用法。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指南。本书的目标是语言研究,而非提供日常沟通的技巧。虽然对“液体核心词”的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汉语,但本书的主要目的并非此。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的儿童读物。本书的语言风格和研究深度,更适合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读者。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在历史上的起源和演变。虽然会涉及词义的演变,但更侧重于词语在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关系,而非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具体起源。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液体”在哲学上的抽象思辨。虽然某些“液体核心词”的用法可能带有哲学意味,但本书的研究方法是语言学实证性的,而非哲学思辨。 总而言之,《汉语液体核心词研究》一书,其核心内容是对汉语词汇系统中,那些与“液体”这一概念密切相关,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辐射能力的“核心词”进行深入的语言学分析。研究内容涵盖这些核心词的词义结构、语义网络、发展演变、语用功能以及它们在汉语认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书旨在揭示汉语中“液体”这一概念如何通过特定的核心词汇,构建出庞大而复杂的语义场,从而丰富和深化汉语的表达能力。本书的研究并非涉及广义的“液体”知识,也非简单的词汇罗列,而是对汉语词汇系统内部运作机制的一次深入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背景和出版机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江汉大学作为中南地区的学术重镇,其文库出品自然有着不容小觑的学术水准保证。这不像是一些市场化的畅销书那样追求哗众取宠的标题,而是扎扎实实地致力于推动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我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对语言现象的敏锐洞察力,那种仿佛能穿透字面意义,直达语感深层的能力。阅读它,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汉语语言结构复杂而又精妙的迷宫。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现代语言学工具,结合历史文献,来论证“液体核心词”这一概念的有效性和普适性的。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考据,我完全相信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大工夫。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后来的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辨和探索。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无可挑剔。字体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又透露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气息。我喜欢那种厚重的纸张带来的踏实感,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对知识的尊重。虽然我可能不是该领域最专业的学者,但我对语言的兴趣是持久而热切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核心传递给我,让我能够理解那些原本高悬于殿堂之上的语言学概念。它不仅仅是写给专家看的工具书,更应该是一本能点燃普通读者对母语探索热情的启蒙读物。如果作者能在某些地方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或者小故事来佐证理论,那就更完美了,这样可以有效地打破学术写作的沉闷感,让“液体”的生命力真正通过文字流淌出来。

评分

自从我开始关注汉语的演变规律,就发现很多传统的语言学著作往往陷入了对静止语料的分析,缺乏对语言在实际使用中那种“活泼性”的捕捉。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一股清流。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界定这个“液体核心词”的,它是否能更好地解释那些在不同语境下意义会发生微妙漂移的词汇?想象一下,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核心意义就像水流一样,虽然载体不变,但形态万千,这种动态的语义变化,恰恰是汉语最迷人的地方。我从书的某些章节的摘要中感受到了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汉语的复杂性至关重要。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一套系统的方法论,用来分析那些不断涌现的新词汇和旧词义的“复苏”现象。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现有汉语研究范式的一次有力补充,它似乎在提醒我们,语言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生生的有机体。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填补了当前汉语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空白地带。很多人关注词义的演变,但很少有人将这种演变视为一种“液态”的、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这种创新的视角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他的理论模型,特别是针对那些介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词汇群体,它们如何实现意义的“流动”与“凝聚”。这种研究范式,对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对外传播和内部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优秀的学术著作往往具有跨越学科界限的影响力,我猜想,这本书不仅对语言学家有用,可能也会对文化研究、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带来启发。它代表了一种前沿的探索精神,敢于挑战既有的分类体系,去捕捉语言世界中那些转瞬即逝的、但又至关重要的动态瞬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勇敢而富有洞见的学术尝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冲击力,让我这个常年沉浸在文字堆里的老读者都忍不住驻足细看。光是看到“江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这几个字,心里就对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有了一个基础的期待。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液体核心词”这个概念有点懵,感觉像是跨越了语言学和物理学的边界,充满了未知的探索欲。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并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让人想立刻解开它背后的奥秘。我特别留意了前言部分,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自然,既有学者的审慎,又不失一位文学爱好者的热情。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汉语的动态生命力,那种仿佛可以触摸、可以流动的语言本质。这本书的装帧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硬货”的感觉,这对于学术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