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逻辑学

身边的逻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伯纳·派顿 著,黄煜文 译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思维训练
  • 日常推理
  • 批判性思维
  • 问题解决
  • 实用逻辑
  • 生活技巧
  • 学习方法
  • 科普读物
  • 思维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4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223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懂一点逻辑学,你将成为卓越的沟通者,不用再害怕自己总是讲错话。
懂一点逻辑学,还能让你识破别人的谎言,远离骗局与陷阱。
同样,在职场上,你也将游刃有余,无往不胜!

当你有以下症状:

?与人争辩时,明明理亏的是对方,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对方的伶牙俐齿搞得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回家生闷气。
?虽然已经小心提防,却还是担心手法不断更新的诈骗团伙会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想要投资理财,却不知道什么才是万无一失的方法,或是害怕明天一早醒来,手中的股票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
?谈恋爱时,始终摸不清所爱之人的真正心思,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对的时间说了对的话,做了正确的事。

不用苦恼,读了这本有趣又实用的逻辑书后,你所有的问题都将烟消云散!
在此,祝你越活越明白!

内容简介

《身边的逻辑学》是美国莱斯大学著名教授伯纳·派顿写给普通读者的逻辑入门书,它以无数生活细节讲解逻辑,教人如何“清晰思考”。书中,你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形形色色的关于政治、经济、投资、广告方面的说辞,一些貌似合理,一些完全是谎言。通过这些事例你会明白,唯有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学会用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假,学会破解隐藏的信息,面对光怪陆离现象与混乱脱序的社会,才不会不知所措,不会成为无意识的牺牲品。

作者简介

伯纳·派顿
曾任贝勒大学医学院神经肌肉部主任、神经学系副主任、神经科主治医生。目前于休斯敦莱斯大学任教,教授清晰思考、心灵体操、逻辑学与神经学等课程。

目录

导论 简单的真理不简单1
逻辑与清楚思考有什么用?2
一厢情愿的思考行不通!4
没有简单的答案这回事!6
无论如何,清楚思考利多于弊10
当心电视与大众媒体!13
第一章 过度概括19
概括与过度概括有何不同?20
当心政治人物的鬼话!41
避免非黑即白的思考错误47
动脑时间到了!52
广告中的过度概括65
三段论法69
第二章 模糊定义75
不同的定义,导致不同的结论?76
你真的知道“民主”是什么意思吗?84
is惹出的大麻烦87
看到不懂的字,就该查字典!92
嗅出隐藏意义,可以让人生与事业完全改观!94
运用逻辑来做出明智的投资理财选择!101
第三章 在此之后,因此之故119
不下雨吗?杀个人来献祭就好了!120
迷信与奇迹都是胡扯127
又到了该动脑的时候了!130
第四章 错误模拟135
国家不会像骨牌一样倒下136
毛要长多少,才能算是胡子?138
会说蠢话的,还有科学家142
向药物宣战?152
第五章 片面拣选证据165
当情感强过理性时166
葡萄那么酸,我才不想吃呢!171
让我们一起跳下悬崖吧!174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86
几种转移焦点的论证形式192
第六章 集体思维197
我们怎么会这么蠢?198
世界末日到了!201
太空兄弟要接我们回去了!203
第七章 诈骗205
牢记并辨识诈骗的六个部分206
假卖淫真诈财211
果壳游戏与三张牌赌局212
连锁信诈骗213
股市诈欺214
装神弄鬼的骗局219
第八章 回避问题223
固定联想224
套套逻辑225
诱导性问题227
第九章 读我235
证据的相关性237
证据的适当性253
第十章 爱丽丝的逻辑269
掉进兔子洞271
眼泪池塘276
热身赛跑和漫长的故事277
毛毛虫的建议280
小猪与胡椒283
疯狂的下午茶293
王后的槌球场297
假海龟的故事298
谁偷了馅饼303
爱丽丝的证词306
再会315
名词解释316

精彩书摘

“逻辑(logic)没有爱情的一半重要,”奥斯卡?王尔德说道,“但它能证明事情。”
它能证明什么?
它能证明人们是不是在跟你胡扯。
但那又怎样?
能听出人们是不是在跟你胡扯是很重要的。
是吗?
这样你就能知道实话是什么。
实话?
没错,实话。
据说有个伟人说过:“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有人认为这句话很重要,所以将它刻在弗吉尼亚州兰利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总部入口。
为什么?这个叫做耶稣的伟人的意思又是什么?
耶稣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摆脱限制我们自由的文字与钢铁枷锁,因为它们要求我们听命于权威,不管是电视名嘴、教会、政府或公司主管、报纸,还是任何人和事物。唯有思考以及正确地思考,我们才能认识真理。
清晰思考能保护我们。
以投资为例,身为安然公司的投资者或员工,难道你不想在公司破产前知道内幕?在这种情况下,真理可以派上用场。知晓与安然公司有关的事实真相,会让你卖掉它的股票。事实真相能让你看紧钱包,阻止你把钱交给骗子。
清晰思考使我们洞悉现实,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真理还能让你洞悉现实,也就是事物的真貌,而不是事物的理想面貌。事实上,这就是所谓的真理:真理指的是实际存在之物,而不是不存在之物。
现实是存在的。因为现实存在,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实的角度处理现实事物。
如果我从得克萨斯州明湖开车往南走,不到一小时,就会看到一片汪洋。这片汪洋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早在人类还没在水中游泳之前,就有这片海洋了。当人类放弃地球,迁移到其他星球时,它可能还在那里。就算美国国会或总统否认它的存在,它的波浪仍将继续冲刷海岸,鱼儿仍将在水中嬉戏,鹈鹕仍将继续潜水捕食。
这些客观事实为什么存在,我不知道,我猜你也不知道。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有些事物并非因为人类的思想、期望或努力而存在。这些事物是现实的,它们就在那里,独立于我们的思想或喜好之外,它们的存在就像墨西哥湾一样,是真实的。
由于现实就在那里,所以我们必须实际地面对它,否则它将在实际中无情地对待我们。
没错,这是你我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存在的关键,因为现实会猛烈地报复我们。现实有一种卑劣的习性,它找到我们,接着迫使我们面对种种棘手的问题。虽然情况很悲惨,但这是实情: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处理现实,它就会纠缠并惩罚我们。这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现实的实际之处。
不相信?听不懂?不同意?还是心里想着:“那又怎么样?”

一相情愿的思考行不通

一相情愿的思考是行不通的,它还可能带来危险。
容我说明一下:我想挥舞双臂飞到月球上去,有时我还希望能下一场啤酒雨,但这些事不会发生。想飞行,我必须搭乘飞船、直升机或飞机等科技发明,而这些发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如果我试图实践幻想,挥舞双臂从大楼一跃而下,那我会受重伤。想喝啤酒,我必须到超市或酒吧购买,或是向朋友或邻居讨个几瓶。恐怕到死,我都等不到下啤酒雨的那天。
嗯,问题就在这儿。
一相情愿的思考会让人觉得快乐、温暖、惬意,但如果要在真实世界里付诸实践,就难免会遇到阻碍:轻者给你带来不便,重者则会让你有生命危险。
当理性让位,一相情愿的思考掌权,会发生什么事?假设你驾驶着飞机,你暂时将目光从眼前的美丽景致移开,瞅了一眼油表。糟了!燃料快用完了。你该怎么办?
问题来了,你该怎么办?我们一生中总会遇到几次极为重要的问题。对此,我们通常有许多答案与选择,有些好,有些不好。
有些选择有用,有些没用;有些能让你安然无恙,有些却会带来灾祸。该选择哪一种?怎么知道自己作了正确的选择?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怎么知道自己是以现实为根据,作出安全的选择的?
想一想其中一种选择:假定油表是错的,那继续飞行。这种思路假定飞机还有燃料,只是油表出了问题,所以什么都不用担心。
这种思路有什么问题?据此而采取的行动是否妥当?放下这本书,暂时思考一下:这为什么行不通?
因为油表很可能是正确的,因此,你很可能就要耗尽燃料。因为飞行需要燃料,一旦燃料用尽,飞机就会从高空坠落到地面,届时免不了人员伤亡,而这将会发生在你身上。
我希望你不会坠机,但如果情况果真如此,至少还有一点值得安慰,飞机不会爆炸,也不会起火,因为飞机上已没有燃料。
另一种选择是:完全不去在意燃料的问题,否认它的存在,忘了这件事;你只要凝视无际的蔚蓝天空,看着白云飘浮而过。这种做法又叫鸵鸟心态,就是“眼不见为净”。鸵鸟遭遇危险时,会将头埋在沙里。它以为问题解决了,因为它再也看不见问题。然而,问题仍纠缠着它,不会因为它不想见而远离。现实不会只因为鸵鸟要它走开就走开;问题会留在原地,通常还会造成麻烦,有时甚至会吃了它。如果确实有危险,那么鸵鸟最好是逃跑、直接对抗,或是采取任何可行的做法,但就是不能把头埋在沙里。
当你选择忽视危险时,危险并不会离开;通常它只会继续带来麻烦,而且是越来越多的麻烦。这就是为什么考虑与感知现实如此重要的缘故。
第三种选择是:假定油表是正确的,并假定飞机不需要燃料也能飞行;或者,假定你的飞机很特殊,消耗燃料的方式不同于其他飞机。不管是什么情况,继续飞行只会再一次对自己或他人、向现在或未来证明,飞机确实需要燃料才能飞行。同时也再次证明,当飞机燃料用尽时,无论它是什么机型或由谁驾驶,都一样会坠落。
是的,这就是现实原则,这就是规范现实情况的法则,没有方法可以回避,无例外可循,不管对你或对别人都是一样。你要不就是知道法则,要不就是一无所知,但如果你不知道现实原则,或者如果你明知故犯,那麻烦将不请自来。当你用尽燃料,你会坠机。
第四种选择:做合理的事,基于现实而采取行动。你可以降落,加油,保住性命,第二天再继续飞行。
让我们进一步模拟飞行的例子,将它运用在你的个人生活上,看能得出什么启示。意想不到的状况、自欺欺人以及其他阻碍,是否会限制你的能力,使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复杂局势时,无法充分理解与适当反应?如果不会,那我们就不用研究清晰思考、逻辑或科学,也不用读这本书。
《身边的逻辑学》并非一本涵盖以下内容的图书: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与思维训练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逻辑学的世界,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建立起清晰的思维框架。我们将深入探讨“命题”的本质,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例如包含、并列、矛盾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命题的剖析,读者将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含糊不清和逻辑矛盾。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推理”这一核心逻辑活动。读者将学习到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基本法则,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我们将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如侦探故事中的破案过程、科学实验中的结论推导,来展示推理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们会分析“如果下雨,地面就会湿;现在地面湿了,所以一定是下雨了”这个经典的三段论的有效性,并探讨其背后的推理模式。 此外,本部分还将强调“概念”的清晰化。我们将研究概念的界定、分类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属种关系、并列关系等。清晰的概念是准确思考的前提,我们将通过举例说明模糊概念如何导致误解和争议,以及如何通过精确定义来避免这些问题。读者将学习到如何辨别和构建清晰的概念,从而在复杂的讨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思维训练是本部分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旨在锻炼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练习涵盖了从简单的判断真假到复杂的推理链条,从识别逻辑谬误到构建有效论证。通过这些练习,读者将亲身感受到逻辑训练带来的改变,学会如何更敏锐地捕捉信息中的逻辑漏洞,更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批判性思维与论证分析 步入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批判性思维”这一现代社会必备的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审慎、独立、客观的思考方式。我们将剖析批判性思维的几个关键要素:理性分析、证据评估、观点辨析以及有效反驳。读者将学会如何超越表面的信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结构和潜在假设。 我们将详细讲解“论证”的构成要素,包括前提、结论以及连接前提与结论的推理。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一个论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将区分“有效论证”和“可靠论证”,理解为什么一个论证即使在形式上有效,其结论也未必真实。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商业广告、政治演讲、社会评论中的论证,读者将学会如何辨别虚假论证,避免被误导。 “逻辑谬误”是本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常见的逻辑谬误,如稻草人谬误、滑坡谬误、人身攻击谬误、诉诸权威谬误、循环论证谬误等等。每一个谬误都将配以详细的解释和生动的例子,帮助读者快速识别和避免在自己的思考和交流中犯下这些错误。例如,我们会分析“如果你不相信我,那你就是不爱国”这种偷换概念、转移视线的谬误。 此外,本部分还将指导读者如何构建一个强有力的论证。我们将探讨如何选择恰当的前提、如何运用可靠的证据、如何进行严谨的推理,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读者将学习到如何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论点,并用逻辑证据来支持它。这对于学术写作、工作汇报、日常辩论都将大有裨益。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的逻辑应用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把逻辑学的原理“带回家”,展示它如何在最寻常不过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将分析“沟通中的逻辑”,探讨如何通过清晰的逻辑表达来避免误解和冲突。例如,在家庭对话、同事协作、朋友交流中,如何准确地陈述自己的需求,如何理解对方的意图,如何通过逻辑化的语言化解矛盾。 “决策的逻辑”是本部分着重探讨的内容。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逻辑工具来分析和评估不同的选择。从购买商品、选择职业、规划旅行,到更重大的个人和职业决策,逻辑都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我们将介绍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多准则决策等逻辑工具,帮助读者做出更理性、更明智的决策。 “媒体信息的辨析”将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识别偏见至关重要。我们将教授读者如何运用逻辑工具分析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信息、广告宣传等。我们将重点关注信息的来源、证据的可靠性、论证的逻辑性,以及是否存在隐藏的议程或操纵。例如,我们会分析一些“标题党”新闻背后隐藏的逻辑陷阱。 此外,本部分还将触及“法律与合同的逻辑”、“科学研究的逻辑”等领域。虽然这些领域可能显得更专业,但其基础都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推理。我们将简要介绍逻辑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让读者感受到逻辑学的广泛渗透性。例如,我们会简单阐述法律判决中证据链条的逻辑严密性,以及科学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的逻辑考量。 第四部分:逻辑与科学思维 本部分将进一步深化逻辑学与科学思维之间的联系。我们将探讨“科学方法”的逻辑基础。从假设的提出,到实验的设计,到数据的分析,再到结论的得出,每一步都充满了逻辑的身影。读者将理解科学的非神圣性,理解科学结论是如何通过严谨的逻辑推导和实证检验而产生的。 我们将深入探讨“因果关系”的逻辑分析。许多科学研究和日常推理都围绕着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我们将学习如何从相关性中区分因果性,认识到“相关不等于因果”这一重要的逻辑原则。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如“吃糖会导致蛀牙”的因果链条,以及“某项政策出台后犯罪率下降”这一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解释。 “概率与统计的逻辑”也将被纳入讨论。概率和统计在现代科学和数据分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以及统计推理的逻辑。读者将了解如何正确理解概率陈述,如何避免对统计数据的误读,以及统计学如何为我们提供认识世界的不确定性并做出合理预测的工具。 最后,本部分将强调“科学假设的检验”这一核心环节。我们将阐述如何通过逻辑推理和设计合理的实验来检验科学假设。读者将理解科学理论是如何在不断被证伪和修正中发展的,以及逻辑在这一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将展示,正是严谨的逻辑推理,使得科学研究能够不断逼近真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份极其精美但略显过时的工具箱清单。它详尽列出了所有必要的逻辑工具——扳手、螺丝刀、锤子等等,并且详细说明了每种工具的精确尺寸和材质。然而,当我真正想去修理家里那个经常漏水的旧水龙头时,我发现清单上没有提到如何处理生锈的管道,也没有关于如何借力卸下卡住的部件的技巧。在“日常沟通中的逻辑”这一领域,这本书的笔墨明显不足。它对抽象的论证结构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在处理那些充满情感色彩、涉及个人价值判断的日常辩论时,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关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这个话题,书中只是简单地将其归入某一类需要注意的陷阱,但没有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处理两个持有根本对立价值体系的人之间的有效对话。它成功地教会了我如何识别一个形式逻辑上的错误,却没能有效指导我如何在家庭会议上,说服一个固执的亲属接受一个基于事实的、但与他情感认知相悖的观点。这本书的逻辑是清晰的,但它的“情商”似乎有些欠缺,未能完全将逻辑的严谨性与人类思维的复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身边的逻辑学”的实践性大打折扣。

评分

这本名为《身边的逻辑学》的书,从书名上看,着实让人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开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刻哲理的逻辑之门。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织的理论迷宫,虽然结构精巧,但对于一个初次接触逻辑学,期望能在生活中找到即时应用指南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过于“学术化”。书中对各种逻辑谬误的分析,虽然全面且准确,但往往停留在概念的罗列和形式化的论证上,缺少了那种鲜活的、贴近生活的案例作为支撑。比如,当书中探讨“滑坡谬误”时,我脑海中自动浮现出那些新闻报道或网络辩论中的经典场景,可作者却倾向于用更抽象的命题来演绎,这使得理论与现实的连接产生了一定的断裂感。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像一个耐心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菜市场讨价还价、职场汇报、乃至家庭日常争执的场景中,去亲手触摸逻辑的纹理,而不是仅仅递给我们一张详尽的地图,让我们自己去辨认方向。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理解逻辑的价值,往往在于它如何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和更有效地决策,而不仅仅是掌握一套辨析真伪的工具箱。这本书在工具的精密度上无可挑剔,但在使用说明的亲和力上,却略显不足,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为已经掌握基础语法的学者准备的进阶读物,而非面向“身边”大众的启蒙之作。总体而言,它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石,但将这些基石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砖瓦,还需要读者自己付出更多的想象和努力去搭建。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到近乎冷峻的学术气息,这种气息贯穿始终,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深厚功力。全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平稳,几乎没有情绪上的起伏,它更像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有条不紊地展示着逻辑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于那些习惯于故事性叙事或带有强烈个人色彩解读的读者来说,这种“去人化”的写作风格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书中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分,用大量的符号和严格的定义进行界定,这无疑是教科书式的典范,它确保了概念的纯粹性。但这也带来了副作用:逻辑的“人味”似乎被稀释了。我曾希望看到,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类思维是如何自然地偏离这些纯粹的逻辑轨道,以及我们该如何温柔地将思维拉回正轨。这本书似乎更关注“应该如何”的规范性,而非“实际如何”的描述性。它没有太多关于“思维定势”或“认知偏差”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日常判断的探讨,这使得“身边的逻辑学”这个标题显得有些名不副实——它展示了完美的逻辑结构,却很少触及我们这些“有瑕疵”的思考者本身。与其说它在教我们如何运用逻辑,不如说它在展示逻辑的理想形态,这对于希望立刻解决日常困惑的人来说,可能需要更耐心地去消化和转化。

评分

阅读此书,最显著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而非深度。它试图囊括逻辑学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定义到复杂的论证结构,无所不包。然而,这种广度带来的一个潜在问题是,许多重要概念的阐述都显得较为简略,缺乏深入挖掘。例如,在探讨“模棱两可”的语言陷阱时,书中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剖析特定文化背景或特定语境下,这种模糊性是如何被策略性地利用或被无意中制造出来的。对于一个希望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读者而言,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谬误”,更重要的是想知道“这种谬误为什么如此有效”以及“如何针对特定对象进行有效的反驳”。这本书更偏向于对概念本身的剖析,而不是对“人与人之间逻辑冲突的动态过程”的描摹。它提供的工具是理想化的,但现实世界的交流往往是充满噪音和情感干扰的。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应对那些“不讲逻辑”的沟通者的策略,而不是仅仅指出他们逻辑上的不当之处。如果说逻辑学是一门武术,这本书提供了所有招式的分解图,但缺少了对实战中如何应对对手出乎意料的变招的实战演练和心得分享。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搭建一栋稳固的知识大厦的某一根承重柱。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毋庸置疑,遣词造句都精准到位,没有一句废话,直奔主题。但是,这种极致的效率感,反而让我在阅读体验上产生了一种“被赶进度”的感觉。它就像一份详尽的参数说明书,告诉你每一个螺丝钉的规格和用途,但却缺少了组装过程中的那些“小窍门”和“经验之谈”。例如,在讨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作者给出了教科书式的解释和练习题,但对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商业谈判中,如何在压力下迅速判断出哪些条件是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书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心理学或实践层面的指引。我期待的“身边”的逻辑,是那种能够在电光石火之间帮助我们做出取舍的直觉辅助工具,而不是需要停下来翻阅公式才能验证的严密推导。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对于系统性学习者是极好的参考资料,但对于寻求快速、实用的“生活黑客”式的逻辑技巧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它的实用性被理论的厚重感所掩盖了。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自学能力和理论转化能力,才能真正将书中的知识“活化”到日常生活中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