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总载》为中心

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总载》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东日,金禹彤 著
图书标签:
  • 朝鲜通信使
  • 日本
  • 《海行总载》
  • 历史
  • 文化交流
  • 外交
  • 江户时代
  • 社会观察
  • 风俗
  • 文献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0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29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总载>为中心》将朝鲜通信使纪行作品《海行总载》作为研究对象,分不同文化因子(日本人性格、服饰、礼仪、民俗、建筑、器物等)对《海行总载》进行系统研究,以跨文化、跨学科的方式揭示、解读日本形象,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出朝鲜通信使眼中丰富斑斓、充满张力和悖论的日本德川社会。通过细化的阅读,在纵横多维的论述中以异域之眼反观日本文化,通过不同主题的深入挖掘,系统而全面地呈现17-19世纪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及其嬗变轨迹,这对于理解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秩序下所出现的前近代东亚区域文化认同、社会总体想象、历史记忆、彼此认知等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当下东亚文化转型与自我意识再确认中,对重新思考东亚文明再建构与再塑路径等重大问题都具有现实观照意义。

作者简介

  徐东日,1963年生,吉林延吉人。现任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朝鲜一韩国文学、东亚比较文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朝鲜朝使臣李窗眼中的顺治帝形象》等论文70多篇。出版《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辨源析流:徐东日教授讲东亚文学关系》等专著十几部。主持、参与“明清东亚汉文纪行文学中他国形象认知比较研究”等国家、省部级课题近十项。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论文成果三等奖”。
  
  金禹彤,1971年生,吉林省延吉市人。现任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东亚比较文化。在《学习与探索》等期刊发表《朝鲜通信使眼中的婚俗与两性观念》等论文30多篇。出版《入元高丽人研究》等专著5部。主持“朝鲜半岛儒礼祀典建设与儒家化嬗变”等省部级课题3项。

目录

第一章 朝鲜通信使与《海行总载》
第一节 朝鲜通信使
第二节 《海行总载》的版本

第二章 朝鲜通信使的日本使行概况
第一节 朝鲜通信使的使日过程
第二节 朝鲜通信使与日本人的文化交流

第三章 朝鲜通信使笔下优美洁净的日本
第一节 秀美、壮美的日本自然形胜
第二节 洁净、优美的日本的寺院环境
第三节 净化、美化自然环境的日本人

第四章 朝鲜通信使笔下日本人奇异独特的生活习俗
第一节 日本人的服饰礼俗
第二节 日本人的婚姻礼俗及两性意识
第三节 日本人的丧祭礼俗

第五章 朝鲜通信使笔下日本人严谨循序的礼仪
第一节 日本人的日常接待礼仪
第二节 日本地方官吏的接待宾礼
第三节 日本幕府将军的国宾礼

第六章 朝鲜通信使笔下繁华的日本城市
第一节 日本城市的发达与物产的丰饶
第二节 日本人工艺水平的高超与科技的发达

第七章 朝鲜对日本的社会总体想象与日本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朝鲜对日本的社会总体想象及其日本形象的嬗变
第二节 朝鲜通信使的日本体验与日本形象的塑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总载》为中心》:
  受到了严重损失,对马岛主迫切需要恢复同朝鲜的通商贸易。最后对日本而言,继丰臣秀吉之后成立的德川幕府也认为有必要安定草创的政权,完全终结与朝鲜的战争状态。
  基于上述目的,对马岛主马上重启了与朝鲜的国交程序并提出交涉要求。根据部分资料所载,“壬辰倭乱”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599年,对马岛主奉德川家康之命派出了交涉讲和的使节。①此后,对马岛主以幕府代理人自居,强调与朝日和好是德川家康的意愿,并且明确了朝鲜与对马岛通交实际上就是与幕府政权恢复邦交。
  于是,朝鲜也答应了为重启国交而展开相关的外交交涉。朝鲜通过重启外交同意与日本幕府政权进行媾和,允许朝鲜在对马岛开市。不过作为重启国交的前提,朝鲜要求德川幕府提交题写日本国王号的国书。王号是以接受明朝册封为前提的,朝鲜想以此将德川幕府纳入到中华交邻体制之中,即把日本编人当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当中,借此安定朝鲜周边的国际秩序。朝鲜要求日本的国书要有对自己侵略行为表示谢罪之意的内容。②朝鲜还将引渡犯陵贼作为其讲和的条件之一,而提出这一条件的目的就在于验证日本德川幕府是否对朝鲜王室表示出相当的尊重。
  朝鲜在以对马岛主为媒介展开的重启国交的交涉中,将日本的德川幕府作为最终的外交对象。但如前所述,德川幕府政权对侵朝战争并不负直接的责任,因而要让它答应朝鲜的这种要求难度很大。当然,朝鲜也不会对自己提出的媾和条件做出让步。
  在这种情况下,在朝鲜与德川幕府之间起联络作用的对马岛主认为,朝鲜方面提出的重启国交的条件不容妥协,让德川幕府同意这样的条件也有问题。有鉴于此,对马岛主便寻找起既能满足朝鲜方面提出的条件,又能符合德川幕府重启国交旨意的方案。也就是说,对马岛主在朝日之间要同时满足互不相让的双方的要求。于是,他采取了一种苦肉计,即对马岛主伪造了国书,并将假冒的犯陵贼送到了朝鲜,从而用一种欺骗的手段满足了朝日重启国交的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朝鲜虽然察觉到伪造国书和捏造犯陵贼的事实,但因为判断日本方面已经在形式上满足了己方所提出的要求,因而,朝鲜向日本派出了兼有回复日本送交“国书”的回答使和迎回战时被掳走的朝鲜人的刷还使。正如这个使节的正式名称所反映的那样,朝鲜重启国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接回被掳去的朝鲜人。
  这样就在1607年,朝鲜朝派到日本幕府的回答兼刷还使转达了朝鲜宣祖的回复国书,并带着以德川秀忠名义所撰写的回答书回到朝鲜,即日本的幕府政权以“回答书”的形式将外交书信交给朝鲜的“回答兼刷还使”。由此,因“壬辰倭乱”而中断的朝日外交关系得以重新恢复。1609年,朝鲜与对马的贸易关系以通过“己酉条约”的形式得到全面恢复,该条约是由朝鲜宣慰使李志完和日本外交丞玄苏共同签署的。“己酉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朝鲜15世纪以来与日本交涉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对策。
  此外,要理解“壬辰倭乱”以后朝日两国间重启国交的相关问题,就要弄清朝鲜王朝应对日本幕藩体制的外交政策。众所周知,朝鲜对日本幕府政权所采取的是以交邻关系为前提的对等抗礼姿态。朝鲜在两国关系上坚持居于优越地位的立场,总是试图事先就杜绝日本对朝鲜的武力挑衅。
  对马岛用伪造、欺骗的方法满足了朝鲜方面要求日本重启国交的条件,朝鲜则默认了对马岛的做法并派遣了回答兼刷还使。对马岛在1607年也改作了国书、推进了重启与朝鲜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
《朝贡册封的时代》:朝鲜王朝视角下的东亚秩序与文化碰撞 本书以“朝贡册封”这一东亚历史的核心概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朝鲜王朝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这段动荡而变革的时期,如何理解并实践其在区域权力结构中的定位。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内部的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东亚世界,特别是朝鲜与中国、日本、琉球等国的复杂关系网络。通过对官方史料、宫廷档案、私人信件、游记、诗歌以及当时流行的通俗文学等多元史料进行细致解读,本书力图重构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东亚秩序图景,并揭示朝鲜王朝在这一秩序中如何审视自身、塑造认同,以及与周边国家进行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互动。 第一章:朝贡体系的逻辑与朝鲜王朝的实践 本章将首先梳理朝贡体系的理论基础,探讨其在中国朝贡国体系中扮演的“中心—边缘”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交流中。重点将考察朝鲜王朝如何理解并执行其作为“藩属国”的义务与权利,包括定期的朝贡、接受册封、以及在重大事件上的表态。我们将深入研究朝鲜王朝官方文献中关于朝贡的记载,分析其背后的政治考量,例如如何通过朝贡来巩固自身统治合法性,以及如何利用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来平衡与日本等国的关系。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朝贡体系在实践中出现的变通与复杂性。朝鲜王朝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来自中国的指令,而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身利益进行调整。例如,在外交礼仪、贡品选择、甚至信息传递方面,都可能存在朝鲜的主动性。我们将通过分析具体的朝贡事件,如朝鲜国王的册封仪式、使臣的行程安排、以及贡品的类型与数量,来揭示这些实践中的细微之处,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朝鲜王朝的外交智慧和政治策略。 第二章:儒家文明的认同与文化输出 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是理解这一时期区域秩序的关键。本章将考察朝鲜王朝如何将儒家思想内化为自身政治、社会和伦理体系的核心,并以此作为其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我们将分析朝鲜王朝的学者如何解读和践行儒家经典,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在朝鲜的教育、法律、社会风俗等层面得到体现。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探讨朝鲜王朝如何将自身理解为儒家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并在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中,主动或被动地输出其儒家文化。这包括其在文字、礼仪、服饰、甚至政治制度上的影响。我们将考察朝鲜学者在与中国、日本等国交流时,如何运用儒家伦理来评价对方的行为,以及朝鲜的文化元素如何在这些交流中被接纳或被拒绝。通过分析朝鲜使臣的日记、诗文集,以及当时流传的文化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理解、被误读,以及被重新创造。 第三章:地缘政治的博弈与国家利益的权衡 在朝贡体系之下,东亚地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地缘政治的博弈与国家利益的权衡。本章将聚焦于朝鲜王朝在地缘政治中的复杂处境,以及它如何在中国、日本等强邻之间游走,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我们将深入研究朝鲜王朝在应对外部威胁与机遇时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包括如何利用“大国平衡”原则,以及如何在不同势力之间进行斡旋。 特别地,我们将关注朝鲜王朝在与日本的关系上所面临的挑战。自丰臣秀吉侵朝战争(壬辰倭乱)后,朝鲜与日本的关系一度紧张。本书将分析朝鲜如何在新时期与日本建立新的外交联系,例如通过“通信使”的互访,以及这种交往中夹杂的警惕、戒备与有限的文化交流。我们将考察朝鲜通信使在出使日本时,如何观察和记录日本的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影响朝鲜对日本的认知。同时,我们也会分析日本方面如何看待朝鲜的使者,以及双方在信息交流中的权力不对等。 第四章:他者镜像:朝鲜视角下的日本形象塑造 本章将是本书的核心论述之一,将重点探讨朝鲜通信使在出访日本期间,如何观察、理解并记录他们眼中的日本。我们将深入分析通信使的日记、报告、诗歌以及其他书面记录,识别其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评价标准和情感倾向。这包括他们对日本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风俗、军事实力、宗教信仰、以及国民性格的描绘。 我们将考察朝鲜使臣在描述日本时,是如何运用他们自身的文化框架和价值体系来解读所见所闻。例如,他们可能会将日本的社会秩序与朝鲜的儒家礼教进行对比,评估日本的军事力量是否构成威胁,以及日本的文化表现是否符合或偏离了他们对“文明”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朝鲜使臣对日本的看法并非单一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日本某些方面(如经济发达、技术进步)的认可,也可能存在着鄙视、担忧或警惕。 本书将特别关注通信使在记录日本时所采用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他们是如何选择词汇来形容日本的建筑、服饰、饮食、甚至个人行为?他们是如何组织篇章来描述日本的城市风貌、乡村景观、以及人际交往?这些语言选择和叙事策略,本身就包含了朝鲜王朝对日本的某种预设和期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梳理,我们可以勾勒出朝鲜王朝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日本形象的建构过程。 第五章:信息流动与认知差异:朝鲜与日本的相互审视 本章将进一步深化对朝鲜与日本相互认知的探讨。除了朝鲜通信使对日本的观察,我们还将尝试从朝鲜王朝内部的信息流动角度,来分析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并传播的。这将包括官方对通信使报告的解读与利用,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在朝鲜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并可能影响到当时的舆论和决策。 同时,本章也将尝试触及日本方面对朝鲜的看法,虽然本书的主体视角是朝鲜,但了解双向的认知差异,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东亚区域内的互动。尽管本书主要聚焦于朝鲜通信使的视角,但我们会适时引用一些朝鲜文献中提及的日本对朝鲜的观察或回应,以期展现出一种相互审视的动态关系。 我们将分析信息在朝鲜与日本之间的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真、过滤和重塑。地理上的距离、语言的隔阂、以及政治上的考量,都可能导致双方对彼此的理解产生偏差。通过比对不同来源的记录,我们可以揭示这种信息流动中的“认知鸿沟”,以及它对双方外交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六章:文化交流的痕迹与认同的演变 在政治与军事的较量之外,文化交流也是朝鲜与日本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考察在朝贡体系的框架下,朝鲜与日本之间存在着哪些形式的文化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双方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何种影响。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佛教、汉学、艺术、医学、技术等领域的传播与借鉴。 我们将重点分析朝鲜通信使在日本所见到的,可能源自朝鲜或与朝鲜文化相关的元素,以及他们是如何评价这些元素的。反之,我们也会探讨日本文化中的某些元素,是如何被朝鲜使臣所注意到,并可能在他们的记录中留下痕迹。这些文化交流的痕迹,可能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有时甚至是微妙的,但它们却悄悄地塑造着双方对彼此的文化认知。 最后,本章将尝试总结朝鲜王朝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在与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演变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朝贡体系虽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框架,但区域内复杂而动态的互动,也在不断挑战和丰富着各国的文化内涵。朝鲜王朝对日本的审视,正是其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新审视自身地位与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通过对以上六个章节的深入研究,本书旨在呈现一幅更加丰富、立体和 nuanced 的东亚历史画卷。它挑战了过去那种以中国为绝对中心,其他国家仅是被动接受影响的单线叙事,而是强调了区域内各国之间复杂而多向的互动,以及在这些互动中,各国如何构建自身的认同、维护自身利益、并与其他文明展开对话。本书相信,通过深入挖掘朝鲜王朝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东亚世界,以及它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希望能看到一种叙事上的平衡感。一方面,它需要严谨的学术支撑,对史料的解读必须到位,不能流于主观臆测;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感染力,毕竟研究的是“形象”和“感受”,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果作者能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使者个人的心路历程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仿佛也跟随他们登上了那艘远航的船只,一同面对未知的国度,那就太成功了。我希望这本书不是干巴巴的文献解读,而是能带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理解那个时代信息不对称下,一个国家是如何被另一个国家想象和界定的。

评分

这部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总载》为中心》,光是想象那些远渡重洋的朝鲜使者,带着异域的目光审视着江户时代的日本,就让人心驰神往。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误解很感兴趣,而通过一个特定群体的视角来看待另一个国家,无疑是最能揭示双方真实面貌的途径。我猜想,书中肯定会细腻地描绘出日本的政治结构、社会风貌,以及那些使者们在面对完全陌生的文化习俗时的内心活动。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记录下那些他们眼中新奇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现象?那种跨越国界的观察,必然充满了微妙的张力和深刻的反思。我很期待看到,那些在当时被视为“他者”的日本人,在朝鲜使者的笔下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投射。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深挖特定历史文本的研究类书籍总是抱有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以《海行总载》这样具体的文献为核心,意味着作者必须投入极大的精力去考证、去辨析原文中的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时代含义。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庞杂的史料中,抽取出那些最能反映“形象”构建的段落的?是那些关于风土人情的细致描摹,还是对幕府统治者或底层民众言行的犀利评论?如果书的论述足够扎实,想必能让我们看到,在官方的外交辞令之下,朝鲜使者们私下里对日本的真实看法究竟是怎样的。这种“双重叙事”的挖掘,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复杂性,避免了脸谱化的简单概括,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史学探索。

评分

对我这个对东亚古代外交史略知一二的人来说,这部作品的价值显然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他者”的参照系。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或日本本土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但朝鲜通信使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侧面观察点”。他们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其外交使命本身就决定了他们观察的谨慎性与目的性。那么,他们的记录中,究竟有多少是基于官方要求的“礼节性赞美”,又有多少是带着强烈文化冲击的“真实反馈”?解开这个谜团,无疑能帮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当时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地缘政治中的复杂处境,以及他们如何在维护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去理解和记录这个强大的邻国。这绝不是简单的“谁看谁”的问题,而是关于权力、文化和自我定位的深刻探讨。

评分

我向来认为,历史的魅力往往在于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而这部作品的标题暗示着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视角。我设想,那些关于日本建筑、服饰、饮食,甚至是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都会被一一纳入观察的范围。我们今天谈论的日本形象,很多是经过现代滤镜美化或扭曲的,但通过一个近代的、非日本视角的记录,我们或许能触摸到更原始、更未经修饰的真实。我特别期待看到,在《海行总载》中,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如何被描述的?是令人畏惧的残暴,还是某种值得尊重的秩序?这种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绝对比教科书上的僵硬记载要生动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