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佛教的概念与方法

【后浪直营】佛教的概念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正念
  • 冥想
  • 修行
  • 哲学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后浪
  • 生活方式
  • 东方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后浪直营】佛教的概念与方法
商品编号:12440348969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商品毛重:200.00g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著者:吴汝钧
书号:978-7-5100-6900-0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开本:690毫米*960毫米 1/16
印张:34.5
插页:2
字数:500千
页数:552
版次:2015年3月第1版
印次:2015年3月第1次印刷
定价: 68.00元




编辑推荐

推荐一:汉语学界著名佛教学者、佛学诠释学的倡导者、哲学家吴汝钧代表作。
推荐二:作者细致地研究了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研究方法和采用现代学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个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史料与思想并重。
推荐三:随文配有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名词解释,为读者提供准确理解佛学的方便途径,并为这些术语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论证配上图示,直观而精准,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著者简介

吴汝钧(1946— ),台湾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其研究专精于佛教,并旁及儒学、道家哲学、京都哲学、现象学、怀特海过程哲学。曾于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留学,研究梵文、藏文、佛教逻辑、哲学方法论。历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哲学教授、香港能仁书院哲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哲系教授。长期从事佛经编译、佛教哲学方法论和东西方哲学融通等研究工作,在佛学研究上提出文献学与哲学分析双轨研究法,目前着力于纯粹力动现象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学术专著40 余部、译著 4 部、编著 5 部。
已出版作品:《佛学研究方法论》《西方哲学析论》《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儒家哲学》《老庄哲学的现代析论》《金刚经哲学的通俗诠释》《纯粹力动现象学》《佛教中观哲学》《佛教思想大辞典》等。

内容简介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是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吴汝钧的佛教研究专著,初版于 1988 年,2000 年修订,兼用概念解释和逻辑论证两种方法来解读佛学思想,是运用西方哲学方法研究佛学的优秀范本。
本书根据不同主题,重新编排吴汝钧先生多年来撰写的佛学研究论文汇集而成。按内容分为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两部分,兼用概念诠释和逻辑论证的方法,比如借鉴主客二分法来诠释十二因缘,用直接、间接知识来对比解释现量、比量,阐释龙树的三谛论证、陈那的逻辑、法称的认识论则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符号逻辑、真值函蕴系统三个角度,既避免了只用佛教话语容易导致的狭隘观点,又澄清了许多西方佛学研究者的知识论框架容易造成的误解和曲解。阐释转识成智理论则分为原因、方法、理论根据、理论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等明确的步骤,让读者熟悉问题背景、解决思路、论证过程和最终结论。对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的研究则既用逻辑论证教义,又有禅诗譬喻佛理,兼有哲学研究和文学欣赏的双重优势。
本书析解名词,简练精准;论证观点,理据翔实。作者悉心研究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关系和逻辑论证过程配有文字说明和图解,学术性和可读性相得益彰。


目录
修订版序
初版序
第一篇 印度佛教之部
一、论十二因缘
二、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三、佛三身说
四、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
五、从逻辑与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
六、龙树之论空假中
七、否定式与中观辩证法有关年代的话
八、唯识宗转识成智理论之研究绪论
九、陈那的逻辑
十、法称的认识论
十一、Pratyaksa 与知觉
十二、“爱”的讨论
十三、印度佛教哲学名相选释
第二篇 中国佛教之部
十四、龙树与天台哲学
十五、天台宗哲学名相选释
十六、龙树与华严哲学
十七、华严宗的相即逻辑
十八、达摩禅
十九、从哲学与宗教看寒山诗
二十、禅佛教哲学术语选释
二十一、佛教的真理观与体用问题
二十二、宗密的灵知与王阳明的良知的比较研究
附 录
出版后记



《觉醒之路:探寻生命内在的宁静与智慧》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身心俱疲,被外界的喧嚣和内心的焦虑所裹挟。生活的压力、人际的困扰、对未来未知的担忧,无不啃噬着我们的平静。我们渴望找到一种方法,一种能够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抽离,回归内心深处,获得真正宁静与安稳的途径。这本《觉醒之路》正是为你而准备的,它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场充满生命力的探索,引领你走进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在觉醒之旅。 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去认识和理解我们自身的存在,以及生命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将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永恒的追问开始,剥离那些虚幻的、短暂的快乐,深入挖掘能够带来持久满足感的源泉。你会发现,幸福并非外在于我们,而是源自于内心的丰盈与平和。我们将探讨什么是“苦”,并非仅仅指代肉体的疼痛或物质的匮乏,而是深入剖析由执着、贪婪、嗔恨、愚痴等念头所引发的普遍性困境。理解“苦”的本质,是我们走向解脱的第一步。 接着,我们将开启对“无常”的深刻体悟。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从宏观的宇宙星辰,到微观的细胞代谢,再到我们自身的情绪起伏,无不遵循着变化的规律。接受无常,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以一种更开阔、更达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变化,从中找到安住的力量。我们将学习如何不被事物的变迁所困扰,而是从中汲取智慧,灵活应对,活在当下。 本书的核心在于引导读者认识“我”的本质。我们常常将自己等同于身体、情绪、思想、身份标签,以为这就是“我”。然而,这些都只是暂时性的聚合,如同流水一般不断变化。我们将一同探索,是否有一个更深层的、不随外境而动的“真实自我”。这个探索过程,将是一个不断审视、放下、再审视的历程,最终导向对“我”的更深刻理解,摆脱不必要的束缚。 在理解了“我”的构成之后,我们将转向“空性”的智慧。这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否定,而是理解一切事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独立自存、固定不变的实体。这种“空”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对事物的执着,减少因执着而生的痛苦,以一种更开放、更慈悲的心态去与世界互动。它是一种洞悉事物本质的明镜,照见万物的真实面貌。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慈悲”的力量。慈悲,并非简单的同情,而是源自于对众生痛苦的深刻理解,以及发自内心的、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愿望。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慈悲之心扩展到自己、家人、朋友,乃至所有生命,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广阔的爱。慈悲是连接万物的纽带,是化解冲突、带来和谐的强大力量。 为了帮助读者将这些深刻的理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且易于实践的“方法”。这些方法并非神秘莫测的仪式,而是基于对人心规律的深刻洞察,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逐步培养觉知力、专注力、平和力。 我们将从“正念”开始。正念,就是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觉察当下的经验。在日常的行走、饮食、呼吸中,都可以练习正念,从而提升对自身状态的觉察,减少自动化的反应,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念头和情绪。 “禅修”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练习方式,也将贯穿全书。我们将探讨不同层次的禅修方法,从简单的止息散乱的思维,到深入观照自身的念头和感受,帮助你培养内心的宁静,稳定情绪,并逐渐开启内在的洞察力。这些禅修练习,将是你在喧嚣生活中建立内心避风港的有力工具。 “观呼吸”将是另一项核心练习。呼吸是生命最直接的体现,它总是与我们同在。通过专注于呼吸,我们可以锚定自己的注意力,平息纷繁的思绪,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并在任何时刻都能找到一种回归平静的方式。 “感恩”的力量,常被我们忽视,却能极大地提升幸福感。我们将学习如何培养一颗感恩之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激所拥有的一切,从而化解不满和抱怨,让内心充满阳光。 此外,本书还将引导你审视自己的“行为”与“语言”。了解因果的规律,认识到每一个行为和言语都会产生相应的回响。我们将学习如何以更积极、更有益的方式去行动和表达,从而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积极的未来。 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致力于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觉醒之路”。它鼓励你带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每一次的练习,都是一次与真实的自己相遇的机会;每一次的体悟,都是一次向内在光明迈进的步伐。 这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和生命转化的旅程。它邀请你放下过往的包袱,停止无谓的挣扎,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拥抱生命的无限可能。无论你身处何种境遇,无论你拥有怎样的过去,这条“觉醒之路”都向你敞开。它将帮助你拨开迷雾,看见生命最本质的美丽,寻回那份属于你自己的、不被外境所夺走的宁静与智慧。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不凡的探索,开启属于你的生命圆满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这对于我这种习惯在晚上安静阅读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然而,阅读内容本身带给我的震撼感却远低于我对它外在品质的期待。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我对如何调整自身心态以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有着强烈的需求。我本以为作者会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重新诠释那些古老的智慧,比如如何通过呼吸训练来缓解焦虑,或者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世界观。书中虽然提到了“修行”二字,但其描述大多停留在宗教仪轨和历史典故层面,缺乏将这些实践步骤与现代生活的具体场景进行有效对接。比如,书中描述的静坐,更像是对禅宗历史中某次著名静坐事件的重述,而不是教导读者如何在家中十分钟内入门。因此,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知识层面是拓宽了,知道了更多“是什么”,但“怎么做”的部分却非常薄弱,像是一份详细的理论教科书,却缺少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操作示范,这让我感到有点意犹未尽。

评分

我花了好几周时间才读完这本实体书,它的装帧设计确实是没得说的,纸张的手感和印刷质量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坚持。但是,当我合上书本,试图回顾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具体“方法”时,脑子里却是一片模糊的轮廓。这本书似乎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对早期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的详尽描述上,那种学术的严谨性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阅读体验上的沉重感。举例来说,书中对于“空”这一核心观点的阐释,前后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角度和定义,虽然这可能反映了思想流派的多样性,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反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像是在迷宫里寻找出口,每条路都看似通向中心,却又被岔路口搞得晕头转向。我期待的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清晰指导,类似于一份操作手册,告诉我们面对特定情境时,应该如何激活并运用书中的理论支柱。这本书更像是对一个庞大知识体系进行了细致的考古挖掘,而非对其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与应用,这使得它的实用价值在我看来打了折扣,更适合那些已经具备扎实基础,想进一步钻研学术脉络的研究者。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相当老练,句式结构变化多端,时而长句连绵,时而短句有力,阅读时能明显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那些抽象的宇宙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诗意和宏大感。然而,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有时候反而成了理解内容的障碍。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这在快节奏的当下生活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更倾向于那种直截了当、直击要害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讨论“方法”的时候。这本书似乎更沉醉于描绘“彼岸”的景象,却很少谈及如何搭建从“此岸”到“彼岸”的桥梁。我一直在寻找的,是那种能立刻在我内心激起涟漪,让我有冲动去实践的“钩子”,但这本书提供的大多是精致的画面和深邃的思考,而非即时的行动指令。它更像是一份对某种世界观的艺术化呈现,而不是一本旨在改变日常行为的实用手册,这使得它更适合被放在书架上供人瞻仰,而非放在案头时刻翻阅指导。

评分

初次翻开时,我被它对某个特定教派历史分支的梳理所吸引,信息量之大令人咋舌,作者显然下了巨大的功夫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这本著作在学术文献的引用和交叉比对上做得非常到位,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参考书。但问题在于,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得到一种能够指导我个人精神成长的“路径图”。书中对概念的阐释虽然全面,却常常以“某某宗师在某年某月对某某概念的进一步界定”这样的方式呈现,这种“谁说了算”的权威性叙事,让我感觉自己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我渴望看到的是如何将这些繁复的理论体系,通过现代语言进行“去魅化”和“去中心化”的处理,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上手。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身处同一文化场域的学者准备的深度对话录,对于我这样一个试图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精神框架的普通读者来说,门槛略高,提供的实际操作指导,比如如何建立日常的冥想习惯或者应对道德困境的思维框架,内容相对稀疏,略显不足。

评分

这本新近入手的新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对传统文化中某些核心思想的深入探索欲望,我本来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概念”二字去的,想着至少能对某些哲学思辨有一个清晰的梳理。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感觉作者的笔触似乎更侧重于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对某些教派起源的考据,对于我期待的那种针对现代人生活困境的“方法论”探讨,着墨甚少。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某个古代高僧的生平轶事,这些故事固然引人入胜,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但对我理解“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应用于今天的职场压力、人际冲突”方面,帮助并不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提供一套清晰的脉络图,展示那些深奥的教义是如何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一种可操作的生活指南。遗憾的是,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美的学术导论,而非一本实用的心灵工具箱。它的语言风格偏向典雅和考究,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去跟上作者的论证步伐,对于轻松阅读或者快速获取答案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整体而言,它在知识的广度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在我个人寻求的深度应用层面,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