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 | |
| 《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完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中国哲学史,也是现代中国影响大的哲学史名著。 陈寅恪评价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准。……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 本卷完整收录此书刊行以来的全部五篇自序及四篇审查报告。 附人名及书篇名索引。 |
| 内容简介 | |
| 冯友兰先生所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各地许多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现代中国影响哲学史名著。冯先生自谓就内容而言,《三松堂全集(第三版 第二卷):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有两点“发先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一是将先秦名家分为合同异、离坚白两派,二是区分了二程思想的不 同。实际上,如陈来教授所言,书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义,墨子的功利主义,孟子的理想主义,老庄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种派别,王充自然主义,《论衡》的唯 物主义,以及程朱异同,朱王异同,佛教的主观唯心论语客观唯心论”等诸多观点与法,亦皆属创见。 《汉译学术名著丛书:西方哲学史(上卷)》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该书的写 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体系盛行过的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 因”。故在这部哲学史中,作者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比如在此书中他专门分章讨论了雅典和罗 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人的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一些通常被认为与哲学并无太大关联的人物如拜伦等。在《汉译学术 名著丛书:西方哲学史(上卷)》中,作者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 阅读《汉译学术名著丛书:西方哲学史(上卷)》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
| 作者简介 |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我国知名的哲 学家和哲学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考取公费留美资格,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博士论文出版后,获博士学位。归国 后曾执教于中州大学、广东大学和燕京大学。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并曾任校秘书长、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抗战 期间随清华大学南迁,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冯友兰先生出的“释古”理论对 史学研究有方向性价值,“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论,则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他本人的学术成果,更是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出了 卓越贡献。“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是冯先生对其一生重要著作的总结:冯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 国哲学史;主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则标志其“新理学”体系的确立;1946年至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由其英文讲 稿整理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AShort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以及英译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至今仍是各地 许多校中国哲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结束后,冯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在“耳目失其聪明”的情况下,积十年之功,“不依傍别人”,重新撰写了 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他作为中国哲学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自强不息的精神涵养。冯先生的著作,是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的读作品,在全 范围内都享有崇声誉和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冯先生的著作更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韩国总统朴槿惠称,在她困难的时期,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令她“重 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 |
| 精彩文摘 | |
| 中国哲学史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向来所谓经学今文家以六艺为孔子所作,古文家以六艺为孔子所述。其说虽不同,要皆以为孔子与六艺有密切关系也。今谓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关于孔子未尝制作六艺之证据,前人及时人已举许多。余于另文中亦已言之(见《燕京学报》第二期),兹不具论。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 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即有“诗”、“礼”、 “乐”、“春秋”、“故志”等。《左传》、《国语》中所载当时人物应答之辞,皆常引“诗”、“书”;他们交接用“礼”,卜筮用“易”。可见当时至少一部分 的贵族人物,皆受过此等教育。不过孔子却是以六艺教一般人之一人。此点下文再详在我们只说,孔子之讲学,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 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 他教学生读书,学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论语》卷五,《四部丛刊》本,页五)《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 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 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 进》,《沦语》卷六,页一)又如子路之“可使治赋”;冉有之“可使为宰”;公西华之“可使与宾客言”;皆能“为千乘之国”办事(《公冶长》,《论语》卷 三,页三)。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以其时已有之成书教人,教之之时,略加选择,或亦有之。教之之 时,更可随时引申,如下节所说。如以此等随时选择讲解,“为删正六经”,则孔子实可有“删正”之事;不过此等“删正”实无非常的意义而已。后来儒家因仍旧 贯,仍继续用六艺教人,恰又因别家只讲自家新学说,不讲1日书,因之六艺遂似专为儒家所有,为孔子所制作,而删正(如果有删正)亦即似有重大意义矣。 《汉书·艺文志》以为诸子皆六艺之“支流余裔”。《庄子‘天下篇》,似亦同此见解。此言亦并非毫无理由,因所谓六艺本来是当时人之共同知识。自各家专讲 其自己之新学说后,而六艺乃似为儒家之专有品,其实原本是大家共有之物也。但以为各家之学说,皆六艺中所已有,则不对耳。 就儒家之名言之,《说文》云:“儒,柔也。术士之称。”《论语》云:“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雍也》,《论语》卷三,页十四)儒本为有知识材艺者之通称,故可有君子小人之别。儒家先起,众以此称之。其后虽为一家之专名,其始实亦一通名也。 总之,孔子是一教育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论语》卷四,页一),“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同上),正孔子为其自己所下之考语。 …… |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纸质感和内页的排版布局,透着一股子典雅和厚重,完全符合我对“哲学史”这个主题的期待。光是把这四本书摆在书架上,就感觉整个书房的“气质”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拿到手的时候,我立刻翻了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那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本土思想源流的深刻理解和梳理,让人感觉像是被一位睿智的长者带着,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去亲身体验那些先哲们的思辨火花。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仿佛不是在阅读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在听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尤其是在介绍诸子百家争鸣的那段,那种气势磅礴的感觉,真的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达。这套书在细节上的用心,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应有的尊重,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种集成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大部头,会不会内容过于庞杂,导致阅读体验比较碎片化。但实际阅读后发现,这个组合简直是绝配。冯友兰老师对中国思想的梳理,为理解“道”与“理”的东方智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罗素的视角则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注重逻辑建构的西方思维模式的参照系。当我读到苏格拉底的诘问与孔子的“仁”进行对比时,那种跨文化的对话感油然而生。这种“对比阅读”的乐趣,是单读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获得的。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哲学”这个人类共同的智力活动,在不同文明土壤中是如何生根发芽并开出各异的花朵的。对于想要建立一个全面哲学观的读者来说,这种配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配置,非常实用。
评分从实用性和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无疑是物超所值。它的内容深度足够支撑一个严肃的学者进行研究,同时其讲解的清晰度也完全能满足一个求知欲旺盛的普通读者的需求。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一套既能兼顾中国古典智慧的精微,又能全面涵盖西方理性精神的权威读物,而这套组合恰好满足了我的所有苛刻要求。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还是作为开启哲学思考旅程的第一步,它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每一本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工具,让你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能够拥有更清晰、更沉稳的内心力量。这是一套值得反复阅读,并能随着时间沉淀而展现出新光芒的珍贵藏品。
评分这四册书带来的知识冲击是持续性的,它不仅仅是让你了解“谁在什么时候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帮你构建起一套分析问题的底层逻辑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看社会现象时,不自觉地会代入一些哲学上的思考工具,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审视,对本质与现象的区分等等。这套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的境界,它教你的不是固定的答案,而是如何去提出更深刻、更有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在理解近代哲学思潮如何影响现代社会运作这一点上,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才是真正阅读经典带给我的最大收获,远远超过了单纯的知识积累。
评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它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侦探小说,充满了逻辑的严谨和批判性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用极为清晰明快的语言进行阐释,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西方哲学的读者来说,也不会感到太过吃力。这种“可读性”是很多哲学著作所欠缺的,但罗素做到了。读起来,你会忍不住想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思考他如何巧妙地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又充满张力的历史脉络。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评论,这种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叙述,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思想的碰撞,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