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东方的“sheng经”,让中国人反思当下,找到人生之根;本书为冯友兰亲自审定并认可的唯独一个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独一拥有版权!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世界政要、专家、学者、名流一致推荐的著名经典!
◎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毕生的经典代表作!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
◎2014年世界读书日,14所知名大学的校长为大学生们开出了一份推荐书单。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推荐哲学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北大版),推荐理由是该书“视界高远,参古纳今,化繁为简,脉络分明,对当下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哲理思维不无裨益”。
◎在世界各地共有30多种译本,再版20余次,享誉中海内外!
所获荣誉:
“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教育部“全日制高中新课标”阅读书目
教育部“高校师生理论学习”书目
广东、重庆、河南、吉林、上海、浙江、辽宁、深圳等省市指定为阅读书目
被誉为30年影响中国的图书
《中国哲学简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中国哲学简史》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
冯友兰(1895-1990),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毕生的著述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知名国际问题专家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知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非常重要的书。
——全国政协前新闻发言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
★在我很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知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韩国史上首位女总统 朴槿惠
★向机关干部推荐《中国哲学简史》等书。
——全国知名劳模 丁晓兵
★对于中国的诸子百家,我没有选择一本本地去读,而是通过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来了解,它引起了我的很多的思考。
——知名作家 皮皮
★人生走到哪里,上升到什么高度,与你读多少书直接相关。阅读是一种伤害,思考是一种弥合。推荐《中国哲学简史》。
——知名节目主持人 王牧笛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充满睿智与卓识,是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能佐语文教师站在哲学高度思考一些问题。
——知名中学教育家 于漪
★我素以为《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出神入化的书。写这书时,父亲已有哲学史方面的研究成绩,又创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俱已流传。《简史》将两方面成就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内行不觉无味,外行不觉难懂。
——知名作家、冯友兰先生之女 宗璞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单鹏
★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可以轻松地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是怎样思考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发展或是被利用的。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名师,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董平
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人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以上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用的一般性讨论。以下就专讲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人虽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人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人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人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孑L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人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人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人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人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②,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③,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 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译文,书此志谢。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见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完美契合了书名所蕴含的厚重感和学术性。纸张的选择,摸上去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细腻和坚韧,翻阅起来非常舒适,即便长时间沉浸其中,指尖也不会感到疲惫。尤其欣赏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控制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极大地降低了视觉上的压迫感。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和廉价制作的时代,能够看到这样一本用心打磨的书籍,让人由衷感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强大的文化气息。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干燥气息,每次打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郑重的仪式,为即将到来的思想之旅做足了心理准备。这种由外及内的品质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时,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社的工作投入了极大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精神触动,或许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在快节奏的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常常感到一种文化身份的迷失,似乎传统的智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然而,读完此书,我强烈地感受到,那些看似古老的观念——比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实际上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普适价值。它们不是被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社会诸多困境的有效工具。这种重新唤醒文化自信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靠口号式的宣传,而是通过严密的学术梳理,让那些智慧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清晰度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让我明白,探索中国哲学,最终指向的是对我们自身如何安身立命的终极追问,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深刻的个人意义和现实关怀。
评分初涉此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晰逻辑和深邃洞察力。阅读西方哲学入门著作时,常会因为概念的抽象和历史脉络的庞杂而感到迷茫,但这本书却像是为迷途者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没有将中国哲学的历史简单地堆砌成一个编年史,而是巧妙地将各个学派和思想巨匠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使得每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有了合理的“缘由”。这种“因地制宜”的阐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的代入感。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而是在跟随作者的引导,一步步“推导出”那些古人是如何思考世界本源、人生价值和政治伦理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术语,作者总能用极其精炼且贴近日常经验的语言进行阐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体会的。这种行文风格,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又避免了学院派的刻板说教,让宏大的哲学体系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阅读体验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作者在引述原典时所表现出的审慎和克制。他并非大段引用原文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而是精准地截取那些最能体现核心思想的片段,并辅以自己的精妙解读。这使得全书的阅读节奏保持得非常好,既保证了对原意的忠诚度,又避免了内容变得冗长乏味。对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原著精髓,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读者而言,这简直是量身定做的指南。它不像是一份简单的二手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知识的迷宫中为你清晰地标记出关键的路标和捷径。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作者的评论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像是一位高明的向导,在我即将迷失在古籍的语境中时,及时将我拉回到现代思维的清晰轨道上。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张力和联系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平衡感。我特别留意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部分,以往的解读常常将二者描绘成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但在这里,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展现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互补性回应。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说哪家更“正确”或更“优越”,而是将它们视为中华文明在不同压力下自然生长的两种面向。这种中正平和的叙事态度,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看似矛盾的对立面之间,而非非黑即白的简单选择。这种“存异求同”的解读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哲学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式的僵硬划分,而是看到了它们活生生的生命力和演变过程。这种成熟的学术视角,无疑是此书价值的又一高峰。
评分帮公司购买的 不错 正版
评分包装挺好的,还没看,看了之后再来评价
评分书不错,送货也快,不错。
评分质量好,包装好。值得买。
评分书的质量很差,像是盗版
评分质量好,包装好。值得买。
评分包装挺好的,还没看,看了之后再来评价
评分包装挺好的,还没看,看了之后再来评价
评分正版 纸质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