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徐四海对诗词的解读和赏析,收录1901年至1976年76年间所创作的诗词136首,全面完整地展现了诗词的艺术风貌。更多的是考证事实,布列背景,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诗词的意义与情味。本书对于读者了解从学习创作期、成长期、直至成熟期,晚年进入衰退期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四海 编著 徐四海,江苏开放大学中文教授,兼任中国高教秘书学会理事、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出版著作《诗词鉴赏》(两种)、《细读诗词》、《诗词书法诗意画鉴赏》(合著)、《独领风骚:诗词赏析》(合著)、《指点江山:诗词故事》(合著)、《诗词学生读本》(合著)、《中华字源》、《语言与语言应用研究》、《实用古汉语字典》、《学生古汉语字典》、《常用汉字形音义字典》(合著)、《新华多功能学生字典》(合著)、《江苏文化通论》、《应用写作》等26部。发表论文《略论建国后诗词诗论的发展》、《《清平乐·六盘山》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等阅读这本诗集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一次情绪的跌宕起伏的旅程。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读物那样教条刻板,反而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初读那些早期的作品,如《少年行》,能感受到的是一股初出茅庐的锐气和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思,那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激昂,隔着岁月都能点燃人心。而当我翻到后期,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那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深邃与历史的沧桑感便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停下笔,陷入对历史洪流的沉思。最让我震撼的是其诗词中对自然的描写,那绝非平庸的景物描摹,而是将个体的意志融入天地造化之中。比如“莽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的磅礴,仿佛作者的眼界已经超越了个人得失,达到了对宇宙人生的宏大关照。这种将政治抱负、军事谋略与古典诗词完美熔铸一炉的艺术手法,是其他任何诗人群体都难以企及的,它让冰冷的信念拥有了炽热的诗意,令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精神上的激励。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系统地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传统文化与革命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的。这本书在史料的搜集和考证上做得非常扎实,远远超出了普通诗选的范畴。它不仅仅是诗歌的汇编,更像是一部带有私人印记的时代编年史。书中附带的背景资料,尤其是一些亲历者对特定诗词创作环境的回忆片段,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例如,在阅读《蝶恋花·答李淑一》时,原以为只是一首悼念故友的抒情之作,但通过附录中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梳理,我才明白,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个人的哀思,更有对革命道路上牺牲者的集体缅怀与坚定继承。这种将诗作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的做法,使得作品的厚度被极大地增加了。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知识与情感是如何被提炼成如此精悍而又充满力量的艺术形式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那个时代的独特钥匙。
评分我对这本《毛泽东诗词全集》的评价,必须从其语言的独特性来切入。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红色美学”体系,既继承了汉魏风骨的雄浑,又融入了唐宋格律的精巧,但最终又被一种强烈的时代精神所重塑。最明显的特点是,它大胆地打破了传统诗词中对某些意象的刻板运用。比如,“风雷激荡”不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成为了历史变革的象征;“鹰击长空”不再是单纯的写物,而是志存高远的隐喻。这种“化古为今,以意驭形”的创造力,使得他的诗词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时代感。在格律上,虽然偶有拗救之处,但这种“不拘泥于小节”的洒脱,恰恰服务于其要表达的宏大叙事,使诗篇的气势得以一泻千里,毫不滞涩。对比阅读《送瘟神》和《菩萨蛮·大柏地》,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语言风格的演变和成熟,从早期的“红旗卷起农奴戟”的直白呐喊,到后期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哲思拷问,每一次提炼都更接近于一种凝练的哲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不倦的求索精神。
评分这本《毛泽东诗词全集》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初见便觉其厚重与典雅并存。米黄色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触感温润而细腻,即便是印刷的文字,也仿佛被赋予了历史的温度。内页的排版极为考究,书法体的呈现尤为引人注目,笔力遒劲又不失飘逸,将诗词中的豪迈与细腻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上的详尽。对于那些典故晦涩、意象深远的诗句,编者并未草草带过,而是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有些甚至引用了当时的文献资料,让即便是初涉红墙诗歌的读者也能窥见其创作背景与心路历程。例如,解读《沁园春·雪》时,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地理与政治意境的分析,就远超我以往读过的任何版本。此外,书中对每一首诗词的创作时间、地点乃至当时的历史事件都有清晰的标注,这种编纂的严谨性,使得阅读不再仅仅是文学欣赏,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整体而言,这套书在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上,都体现了对原作的极高敬意和对读者的诚意,让人爱不释手,值得珍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面对“大人物”心灵深处的震撼感。读这些诗词,你无法将作者仅仅视为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他首先是一位以文学为载体来抒发其生命意志的诗人。我特别喜欢它在展现个人情怀与历史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在那些气势磅礴的篇章背后,偶尔也会闪现出极为细腻和人性化的瞬间,比如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不再是教科书上单薄的符号。例如,他笔下的长江、黄河,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名词,而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这种将个体情感提升到民族精神层面的能力,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读者得以绕开宏大的叙事,直接触摸到那个伟大灵魂深处的波澜壮阔与深沉思考,是一种非常直接、非常纯粹的精神交流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