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了没? 中信出版社

哲学了没?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智皓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通俗哲学
  • 思维方式
  • 人生思考
  • 文化
  • 中信出版社
  • 知识
  • 阅读
  • 畅销书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8125
商品编码:1362990308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周读懂哲学,系统学习好吸收
随时翻阅,轻松掌握哲学专业知识
释疑解惑,真正能派上用场的生活指南

内容简介

一周时间,读懂哲学
Day 1 囊括哲学5个基本主题,2个重要方法
Day 2 2500多年的哲学发展历程一览
Day 3 15位哲学大师的理论思想精华 
Day 4 认识与哲学“擦出火花”的5个分支学科
Day 5 解读影响生活的11个哲学最热点问题
Day 6&7 锻炼哲学思考的的5个工具

作者简介

张智皓,中正大学哲学系、经济学系双学士,现就读于中正大学哲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应用伦理学。热衷哲学教育,关注社会议题。曾主办“中正清华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多次担任哲学讲座讲师,致力于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谈论哲学议题,推广哲学教育。

目录

星期一 导论
什么是哲学?
原始定义—热爱智慧的人
探讨主题—宇宙、知识、伦理规范、宗教、心灵、人与政府
探讨方法—演绎论证、归纳论证
西方哲学三大基本问题—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
星期二 起源与发展脉络 
哲学从发轫到开展,历经哪些重要阶段 
苏格拉底之前
雅典与三位哲人
希腊化时期
中世纪哲学
近代哲学  
当代哲学
星期三 重要人物与理论 
哪些人物对哲学发展贡献卓著? 
苏格拉底(469-399 B.C.)—西方的孔子
柏拉图(427-347 B.C.)—哲学家皇帝
亚里士多德(384-322 B.C.)—科学之父
奥古斯丁(354-430)—基督教教父
阿奎纳(1225-1274)—神学泰斗
笛卡儿(1596-1650)—近代哲学之父
洛克(1632-1704)—哲学界的牛顿
休谟(1711-1776)—彻底的怀疑者
康德(1724-1804)—哲学界的哥白尼
黑格尔(1770-1831)—矛盾的协调者
罗素(1872-1970)—分析哲学的典范
维根斯坦(1889-1951)—最难懂的哲学家
波普(1902-1994)—哲学爵士
罗尔斯(1921-2002)—正义的代言人
蒯因(1908-2000)—哲学家的哲学家
星期四 学科分支 
哲学与其他学科激荡出了哪些火花?
政治哲学
心灵哲学
宗教哲学
语言哲学
科学哲学
星期五 用哲学看世界
原来这些议题都和哲学有关? 
我们可不可以吃肉?
国家有权利设立死刑吗?
公众人物感情出轨,为什么要跟大家道歉?
机器人可不可以有人权啊?
恐龙法官真的很恐龙吗?
人可不可以自杀? 
堕胎有没有不道德?
媒体中立性真的很重要吗?
有不违背道德的战争吗?
我所存在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恶法算是法律吗?
周末 放下书,实践哲学 
锻炼哲学思考的五大工具 
透过询问来确认问题
模拟法的善用
归谬法的善用
思想实验的善用
简单性原则以及最佳说明推论原则

精彩书摘

公众人物感情出轨,为什么要向大家道歉?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公众人物的感情生活一直是大家好奇的对象。在媒体们不停挖掘与跟拍的紧迫盯人之下,公众人物曝出婚外情的事件层出不穷。在婚外情被曝出之后,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这些公众人物或者招开记者会,或者发表声明稿,为自己的行为向社会大众道歉。或许我们会同意这些人确实需要向某些人道歉,但是,他们真的需要向“社会大众”道歉吗?
(一)公众人物扮演的角色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思考,公众人物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公众人物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政治人物、运动明星、演艺人员。以政治人物为例,我们希望这些被选出来的政治人物能够带领国家走向正确的方向。执政方必须通过其专业素养制定出好的决策,监督者要恪尽其责监督政府之责,做好百姓的守门人角色。以运动明星与演艺人员为例,他们之所以成为公众人物,获得许多人的支持,不外乎是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有优秀的贡献,因此获得了名气与粉丝。
看起来,公众人物扮演的角色必定与他们的职业相关。我们可以因为一个政治人物没有达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没有好好制定国家政策,或者没有好好监督政府、贪污等,从而责备这些人,要求这些人道歉与下台。同样地,我们也会因为各自支持的运动明星没有好好锻炼自己,荒废自己的运动能力,从而指责他们没有身为运动员的自觉。此外,当我们因为喜欢某些艺人的表演而购买他们的表演产品时,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这些产品质量下降,从而要求他们给个交代。
我想说的是,我们通常会同意,当这些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却又仰赖这样的身分来获得财富时,我们确实可以指责他们不应该这么做,而他们也应该向人们道歉。接着,我的问题是:这些人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外,是否还扮演了其他的角色?比方说,扮演者要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观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他们“应该”要扮演的,还是我们“擅自”扣在他们身上的呢?如果这些人“应该”要扮演这样的角色,那么我们就会同意,当他们违背了社会主流道德观时,应该向社会大众道歉,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些角色是我们“擅自”扣在他们身上的话,当他们违背这个角色时,似乎就没有向社会大众道歉的“义务”。
(二)公众人物应该扮演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观的角色?
因此,让我们来想想看,有哪些理由可以用来支持我们主张“公众人物除了其专业之外,还应该扮演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观的角色”。首先,最直觉的理由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了。我们大多会认同,身为公众人物确实拥有比一般人还要多的影响力。当他们比一般人更有影响力时,就必须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负责任。如此一来,“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就成为了他们应该扮演这个角色的原因。
一旦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就得自动扮演这样的角色,这个原因足够具有说服力吗?首先,怎样才算是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呢?能够影响一百人算不算足够?一千人、一万人呢?显然,“足够”的定义是十分模糊的。
接着,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就势必要自动扮演这样的角色吗?让我们将对象抽离人,考虑电影。我相信许多电影都具有足够的影响力,那么这是否代表电影也必须扮演类似的角色,电影的内容必须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观呢?我们大概不会这样认为。
为什么我们不去要求同样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却要求人扮演这个角色呢?有人可能会响应,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电影是假的啊,所以不会被影响,但公众人物却是真实的,因此容易受影响。
这样的响应真的成立吗?试问,当看到公众人物发生丑闻时,我们是持“这些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态度而感到愤怒,还是持“又有一场好戏看了”的态度而感到好奇?对许多人来说,看着公众人物的丑闻,就跟看一场戏一样,没什么差别。我们时常看到人们模仿电影情节,反而不常看到人们模仿公众人物的行为。因此,“人们可以判断电影是假的,公众人物是真的,因此公众人物对人的影响远大过电影”这样的想法,不是这么容易可以成立的,可能还需要其他更多的论述。
也可能有人说,感情出轨在道德上是错的,这些人本来就应该道歉,跟他们是不是公众人物无关。这样的说法对了一半,错了一半,确实,如果感情出轨在道德上是错的,这些背叛者当然必须承担某些责任,为了自己的行为道歉。但是,如果只是基于这种理由,他们道歉的对象不会是社会大众,而是那些被他们伤害的人,比方说他的配偶、父母与小孩。这就好像我们大概不会认为隔壁老王发生婚外情之后,在不影响邻居的情况下,也应该跟他的邻居道歉吧?
(三)公众人物何时该向社会大众道歉?
但是,我们是否真的无法要求公众人物道歉呢?其实也未必。我们时常看到许多公众人物帮各种产品代言,比如说,有些公众人物通过自己好父亲、好丈夫等形象,代言保险、奶粉、尿布等与其形象相关的产品。这些公众人物是通过自己的形象获得代言机会,然后赚取金钱,因此,一旦他们发生丑闻,使其代言产品所仰赖的形象崩坏,他们就应该向许多人道歉,除了向他们代言的厂商道歉之外,还必须向基于他们的形象而购买产品的人道歉。假设这个产品的使用对象是社会大众,这时此位公众人物似乎就应该向社会大众道歉了。
最后,除了上述的说法外,我们还可以有什么理由,主张公众人物做出违反社会主流道德观的行为之后,应该向社会大众道歉呢?虽然先前我反驳了“足够的影响力”可以作为理由,但是我的反驳真的成立吗?是否还可以有其他说法加以响应呢?读者可以再想想看。  
《哲学了没?》 探索思想的边界,唤醒你的好奇心 你是否曾站在星空下,仰望深邃的夜空,心中涌起对宇宙起源的疑问?你是否曾面对人生的选择,徘徊于众多的可能性中,渴望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你是否曾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怒,思考着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这些看似遥远而抽象的问题,实际上触及了我们存在的根本。它们是哲学探寻的起点,也是《哲学了没?》这本书想要与你一同深入挖掘的宝藏。《哲学了没?》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次充满活力的思想之旅,它将带领你穿越古今,横跨东西,领略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质疑、如何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的。 为何选择哲学?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被各种即时性的需求和表面的热闹所裹挟。然而,在喧嚣之下,一种深层的迷失感也悄然滋生。我们忙于“做什么”,却常常忽略了“为什么”。我们精于“如何去做”,却可能忘记了“该往哪里去”。 哲学,恰恰是帮助我们找回“为什么”和“往哪里去”的智慧。它不是为了告诉你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你提问的方法,引导你独立思考的能力。哲学,能让我们跳出日常生活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世界,审视我们自己。它挑战我们的固有认知,激发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构建意义。 《哲学了没?》正是这样一个邀请,邀请你放下手机,远离碎片化的信息洪流,沉下心来,与那些最深刻的思想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 本书将带领你走进哲学史的长廊,与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先驱者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古希腊的黎明: 我们将从古希腊的智者们开始,探寻西方哲学的源头。苏格拉底如何以其“产婆术”点燃求知的火花?柏拉图如何构想了那理想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又如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你将了解到,这些古老的思想,为何至今仍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为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中世纪的沉思与东方智慧的碰撞: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中世纪,感受信仰与理性的交织,了解那些在神学框架下进行的哲学探索。同时,本书也绝不会忽视东方哲学独特的魅力。我们将一同走进中国古代的思想殿堂,体验儒家的仁爱与礼制,感受道家的逍遥与自然,思考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我们会探讨佛陀的觉悟,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独树一帜的精神追求。 近代思想的革命: 17世纪至19世纪,是西方哲学迎来巨变的时代。笛卡尔那句“我思故我在”是如何开启了理性主义的新纪元?康德如何试图调和经验论与理性论的对立,为人类认识能力划定界限?黑格尔的辩证法又如何描绘了历史发展的壮丽图景?你将看到,这些思想家们如何在科学革命的浪潮中,重新思考人类的理性和自由。 现代哲学的多元与挑战: 进入20世纪,哲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面貌。存在主义如何直面生命的荒谬与自由?分析哲学又如何试图通过语言和逻辑来澄清概念?后现代主义又对宏大叙事提出了怎样的挑战?本书将梳理这些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帮助你理解当代世界各种思潮的根源。 本书的独特之处: 拒绝枯燥,倡导启发: 《哲学了没?》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以一种轻松、生动、富有趣味的方式呈现哲学。我们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富有洞察力的解读,让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哲学专家,而是点燃你对哲学的好奇心,让你发现哲学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 问题导向,引发思考: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展开。例如: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正义?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本书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贯穿古今,融汇中西: 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融。《哲学了没?》打破了地域和时代的界限,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你将看到,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与东方智慧的圆融,如何相互启发,共同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全面的世界观。 激发内在潜能,重塑思维方式: 哲学不仅仅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如何与世界建立联系。通过阅读《哲学了没?》,你将学会如何更清晰地思考,如何更有逻辑地表达,如何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这将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最终活出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阅读《哲学了没?》,你将获得: 批判性思维的利器: 学会质疑,学会辨别,不再轻易被表象迷惑。 深刻的自我认知: 探索“我是谁”,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开阔的国际视野: 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之光。 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 用哲学的智慧,应对生活中的复杂难题。 点燃思想的火花: 唤醒你内心深处对真理和智慧的永恒追求。 这本书适合谁? 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理解“为什么”的读者。 感到迷茫,希望找到人生方向和意义的年轻人。 希望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做出更明智决策的职场人士。 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感兴趣,希望从哲学角度获得更深层理解的读者。 任何愿意走出舒适区,进行一场智识冒险的人。 《哲学了没?》是一扇门,它通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思想王国。它是一盏灯,它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迷雾中找到方向。它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得以清晰地看见自己。 别再犹豫,翻开《哲学了没?》,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哲学之旅。你准备好了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反思密度”。虽然文字看似流畅易读,但每一句话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思辨的重量。作者似乎在每一个段落的结尾都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钩子,迫使你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去消化刚刚吸收的那些“思想养料”。这不像是一本从头读到尾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随时受益的工具书,但它的工具性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我发现自己经常在阅读完某个章节后,会合上书,起身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这种强迫读者参与到思考过程中的互动性,是这本书最强大的生命力所在。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遥远的学科,拉近到我们每天的呼吸和行走之中,让哲学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哲学了没?》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叙述方式如同在和老友聊天,轻松幽默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洞见。我尤其欣赏他如何将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用极其生活化的例子娓娓道来。比如,他谈论“存在主义”时,不是堆砌枯燥的理论名词,而是描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做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释然,那种感觉就像是照镜子,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困惑和迷茫,但又被一种新的理解所点亮。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深入探讨,时而俏皮一转,让人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致,完全没有传统哲学书籍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距离感。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琐事和人际交往的角度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不再那么轻易地下定论,学会了从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个体命运的意义。这绝不是一本让你合上书就忘掉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悄悄地为你开启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当代性”。许多哲学书读起来总觉得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仿佛是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但《哲学了没?》却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和迷惘,并用哲学工具进行精准的解剖。无论是关于信息爆炸时代的认知偏差,还是现代人对“意义”的集体失语,作者都给出了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回应。它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是潜移默化的,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地开始质疑那些你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常识”。比如,书中对“效率至上”的反思,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被时间追赶的生活状态,并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的生活“留白”。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重塑你的思维习惯,让你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中信出版社这次的出品真是体现了极高的水准,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这本书的“叙事冒险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做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他更像是一个知识的探险家,带领我们穿越不同文化和历史的迷雾。阅读过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每翻过一页,眼前的风景就越发开阔。他善于运用类比和隐喻,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人在哈哈大笑中领悟了复杂道理。我尤其喜欢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困扰我很久的某个哲学难题,经过作者的层层剥茧,突然间变得清晰明了,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维的,它既满足了智识上的求索欲,也慰藉了精神上的漂泊感。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哲学”二字摆在那里。但《哲学了没?》的文字功底和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展现了一种近乎古典文学般的细腻和张力,句子长短错落有致,论证逻辑环环相扣,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书中对西方哲学史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线性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思想家的观点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让人清晰地看到思潮是如何碰撞、继承与演变的。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上的重大争论时所表现出的中立和深刻的同理心,他不是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带领读者去体验每一个思想体系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驱动力。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些思想交锋的黄金时代,亲历了人类理性光芒的每一次闪耀。

评分

适合初中生,可以了解一定的哲学知识,不错

评分

适合初中生,可以了解一定的哲学知识,不错

评分

适合初中生,可以了解一定的哲学知识,不错

评分

适合初中生,可以了解一定的哲学知识,不错

评分

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很不错。

评分

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很不错。

评分

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很不错。

评分

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很不错。

评分

适合初中生,可以了解一定的哲学知识,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