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现状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一个“窗口”: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近代日本的《论语》解读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
子安宣邦在书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本书并非对这些解读的完整呈现,而是记录了学者们接近孔子曾经面对的问题的努力。从中可见:日本人是如何解读《论语》的;他们如何面对一些常问常新的问题,如什么是“学”“仁”“道”“信”“天”“政”“礼”。子安宣邦的解读方法同样可以启示:再次思考《论语》中的“学”“仁”“道”“信”“天”“政”“礼”等核心问题,对于当今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子安宣邦,1933年生,日本著名思想史学者,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代表的时代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其思想卓然成家,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吴燕,文学博士,现于日本多摩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初与明治日本的文化交流。译著:《时尚的哲学》《叙述民族主义》等。
媒体评论子萱安邦作品系列
《孔子的学问》(2017.06)
《江户思想史讲义》(2017.07)
《何谓“近代的超克”》(即出)
《国家与祭祀》(即出)
《汉字论》
《现代日本的“亚洲”观》
《现代日本的中国观》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并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延的梳理方式,而是围绕几个关键的哲学议题展开,比如“君子”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异化与坚守,或者“孝”在家庭伦理和国家忠诚之间的张力转化。这种主题式的推进,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每一次深入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日文古籍和现代日文研究成果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这表明作者不仅掌握了中文原典的精髓,更是对日本学术界关于《论语》研究的前沿动态了如指掌。对于那些期望超越基础入门阶段,想深入了解东亚文化圈思想交流史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当一种思想体系被引入新环境时,那些被保留下来的部分,究竟是其核心价值,还是适应新环境的“工具性”外壳?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线索,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
评分读完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理解东亚思想史的桥梁。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概念,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和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之间,去探寻《论语》的不同“面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和”精神与儒家“礼”的关联性的探讨。这种对本土文化与外来经典的“嫁接”之处的精准定位,展示了深厚的学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通过对具体人物,比如近藤鸠彦或者某些著名学派代表人物的解读侧写,让抽象的学说变得鲜活起来。我感觉作者的笔触是极其细腻且充满同理心的,他似乎在努力理解日本人为何会从孔子的教诲中提炼出他们所需要的精神支柱,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适应过程,充满了智慧和妥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对《论语》的理解,也许我们自身的解读也带有了太多时代和地域的烙印。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那种跨文化的视角总是能带来不一样的启发。我一直对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流传和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毕竟,孔子的学说东传之后,必然会与当地的文化土壤发生奇妙的碰撞与融合。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地剖析这种“在地化”的过程,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翻译和阐释,更深层次的是,日本人是如何将《论语》中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仁、义、礼、智、信——融入到他们的社会结构、伦理规范乃至审美情趣之中的。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到朱子学在日本的盛行,以及明治维新时期《论语》如何被重新诠释以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更吸引我的是,现代日本社会,在面临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冲击时,他们又是如何继续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对话的。这种对经典在特定文化场域中生命力的追踪,远比单纯的文本解读要来得生动和有意义。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条思想河流的蜿蜒曲折,而不是一幅扁平化的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克制且富有学者的风范,但绝不晦涩难懂,这是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作者成功地将深奥的哲学思辨与清晰的历史叙事熔于一炉。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讨论日本“修身”观念时对《论语》中相关语句的援引和解释,那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我体会到“敬”与“诚”在日本文化中被赋予的特殊重量。它不仅仅是学术探讨,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自省之旅。通过理解他者如何阅读我们的经典,我们反过来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阅读经典的盲点和局限性。全书展现出的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宏大叙事的掌控力,让人由衷地敬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互鉴与自我审视的渴望。
评分坦白讲,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丝疑虑的,担心它会落入那种肤浅的“文化比较”陷阱,或者仅仅是罗列一些有趣的文化差异。但阅读过程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对日本思想史的把握精准到了微观层面,他能够清晰地区分出不同学派对同一句话的不同侧重,比如德川时代一些保守派如何借用《论语》来维护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而明治维新后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从中汲取自由和平等的种子。这种对语境变迁的敏感性,使得全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关于“日本人如何读《论语》”,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变形、再生和被利用”的精彩案例研究。阅读它,就像是在观察一个活的有机体,如何在新陈代谢中保持其核心的生命力,同时又不断地塑造出新的形态来适应外部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