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德国埃德蒙德·胡塞尔所著、倪梁康翻译的一书由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和下卷《现象学还原的理论》两卷组成。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可以看做是现象学哲学的历史导论。从古代怀疑主义哲学家开始,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儿、洛克、贝克莱、休谟、莱布尼茨,直至康德,作者从他作为严格科学哲学的超YUE论现象学的哲学观点出发,对历目前这些具有超YUE论哲学之倾向、萌芽或某种预备形态的哲学家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批判性的考察。作者从这种历史考察中得出:哲学按其理念本来应该是保证证明自身正当的科学,但是,历目前的哲学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实现这种理念。因此,需要一种有关超YUE论的主观性的科学,一种有关根源的科学,一种“靠前哲学”。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概念、原理、方法和原则的很后来源,其他所有科学均可视为这门靠前哲学的分支。 下卷《现象学还原的理论》,作者是要从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讨等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著;王炳文 译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有名德国哲学家,人称现象学之父。其开创的现象学运动,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欧陆哲学的走向。主要著作有:《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等。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我必须从它对“确定性”的追求角度来谈。胡塞尔试图摆脱十七世纪以来哲学中那种依赖外部世界或先验形而上学的确定性,转而寻求一种完全由意识自身所担保的绝对基础。这种雄心壮志是令人敬佩的。书中关于“判断的有效性”和“意义的构成”的分析,极其深入地揭示了我们是如何在日常交往中达成共识的。但实话实说,阅读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并非源于内容本身的晦涩(虽然它确实晦涩),而是源于作者对“清晰”和“无矛盾”的极致要求,这种要求使得任何不那么精准的表达都显得苍白无力。我感觉自己好像被要求用全新的、尚未完全掌握的语法去撰写一篇重要的论文。书中的论述节奏变化莫测,时而急促而专注地突破一个概念的障碍,时而又回过头来,用大量篇幅去澄清一个看似已被解决的小问题,显示出作者在面对“真理”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审慎态度。它更像是一本哲学家的工作日志,记录了通往精确思维的每一步挣扎与胜利。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进行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心智体操”。我最感到震撼的,是在他构建“回到现象本身”这一口号背后的方法论。他不是在谈论上帝或者形而上学的终极实在,而是坚定地将目光收回到“经验如何被经验”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这种“还原”的过程,被描述得极其精细,仿佛是给意识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一次详细的解剖。令我有些困惑的是,他对“纯粹意识领域”的界定,在某些段落,似乎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似乎忽略了语言和历史背景对主体建构的不可避免的渗透性。不过,瑕不掩瑜,他对“自我同一性”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间意识中保持连续性的探讨,实在是精妙绝伦。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用他的视角去审视我的记忆和预想,那种对时间维度的细致梳理,远远超越了普通心理学的范畴。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你放下所有既有知识,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哲学家的批判精神去对待的著作,否则很容易迷失在他那层层递进的逻辑迷宫里。
评分这本《胡塞尔文集第一哲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思想迷宫,每一步都需要极其谨慎的辨析。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现象学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理解阶段,仅仅知道一些皮毛。但翻开这本书,立刻就被它那种严谨到令人窒息的论证结构给吸引住了。胡塞尔的文字,初看时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那些关于“意向性”、“悬置”以及“本质直观”的探讨,每一个术语都像是一块沉重的基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内在的支撑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先验自我”的追溯过程,那种从日常经验的表层剥离,试图抵达意识最纯粹结构的手法,简直是哲学上的“外科手术”。我花了大量时间在理解他如何构建那个“零点”,一个摆脱了所有自然态度预设的观察点。这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他强迫你质疑那些你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但一旦你跟上了他的节奏,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框架被彻底重塑了。这本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生活”在其中的,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去经历那场意识的自我反思的洗礼。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所见的世界”的构成方式,远比任何轻松的哲学入门读物要深刻和耗费心力。
评分这本书的最大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反思工具箱”,而非一套现成的世界观。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情感的意向性”的初步探索——虽然篇幅不多,但已经暗示了后世许多关于体验哲学的深度挖掘方向。胡塞尔试图将那些原本被认为是“主观的”、“模糊的”领域,纳入到严格的现象学描述的范围之内。阅读此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看”而不是仅仅“观察”。在描述一个物体时,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其属性,而是去追问“是什么让这个物体对我呈现出这样一个面貌”的结构。这种视角转换,使得我对待艺术、人际关系乃至自然景观的态度都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偏移。当然,由于年代和文本的性质,翻译质量有时候也会成为理解的阻碍,一些关键德语术语的中文对应,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细微的偏差,需要读者保持警惕。总而言之,它是一次对自我心智边界的极限挑战,不适合寻求轻松哲理的读者,而是献给那些渴望进行彻底思想清理的探险家。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复杂得难以言喻,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意识操作手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论述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意向性”的展开部分,那里是理解整个现象学大厦的关键。作者对意识“总是指向某物”这一基本事实的挖掘,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他并没有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而是深入到结构的层面,探究这种“指向性”是如何在不同层级的意识活动中运作的。我尝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我自己的日常感知中——比如观看一幅画,或者聆听一段音乐——试图捕捉那种“先验地被赋予意义”的过程。然而,这确实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智力活动。文风上,它继承了德语哲学特有的那种冗长、严密且极度精确的风格,缺乏明显的“文学性”或通俗易懂的引子,这使得阅读门槛非常高。我常常需要对照着辅助的导读材料,才能勉强跟上胡塞尔在试图建立一种“严格的科学”的过程中,对语言所施加的极限压力。这本书无疑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运动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石,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密码才能解锁的珍贵手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