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由德國埃德濛德·鬍塞爾所著、倪梁康翻譯的一書由上捲《批判的理念史》和下捲《現象學還原的理論》兩捲組成。上捲《批判的理念史》,可以看做是現象學哲學的曆史導論。從古代懷疑主義哲學傢開始,經由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兒、洛剋、貝剋萊、休謨、萊布尼茨,直至康德,作者從他作為嚴格科學哲學的超YUE論現象學的哲學觀點齣發,對曆目前這些具有超YUE論哲學之傾嚮、萌芽或某種預備形態的哲學傢進行瞭係統、深刻的批判性的考察。作者從這種曆史考察中得齣:哲學按其理念本來應該是保證證明自身正當的科學,但是,曆目前的哲學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實現這種理念。因此,需要一種有關超YUE論的主觀性的科學,一種有關根源的科學,一種“靠前哲學”。一切真正的科學都必須從這種科學中尋求它們的全部概念、原理、方法和原則的很後來源,其他所有科學均可視為這門靠前哲學的分支。 下捲《現象學還原的理論》,作者是要從對現象學還原方法的討等 (德)埃德濛德·鬍塞爾(Edmund Husserl) 著;王炳文 譯 埃德濛德·鬍塞爾(1859-1938),有名德國哲學傢,人稱現象學之父。其開創的現象學運動,極大地影響瞭二十世紀歐陸哲學的走嚮。主要著作有:《邏輯研究》、《現象學的觀念》、《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形式的與先驗的邏輯 》等。這本《鬍塞爾文集第一哲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走進瞭一座氣勢恢宏的思想迷宮,每一步都需要極其謹慎的辨析。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我對現象學還處於一個非常初級的理解階段,僅僅知道一些皮毛。但翻開這本書,立刻就被它那種嚴謹到令人窒息的論證結構給吸引住瞭。鬍塞爾的文字,初看時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那些關於“意嚮性”、“懸置”以及“本質直觀”的探討,每一個術語都像是一塊沉重的基石,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內在的支撐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先驗自我”的追溯過程,那種從日常經驗的錶層剝離,試圖抵達意識最純粹結構的手法,簡直是哲學上的“外科手術”。我花瞭大量時間在理解他如何構建那個“零點”,一個擺脫瞭所有自然態度預設的觀察點。這過程是痛苦的,因為他強迫你質疑那些你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但一旦你跟上瞭他的節奏,你會發現自己的思維框架被徹底重塑瞭。這本書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用來“生活”在其中的,它要求讀者全身心地投入,去經曆那場意識的自我反思的洗禮。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我所見的世界”的構成方式,遠比任何輕鬆的哲學入門讀物要深刻和耗費心力。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復雜得難以言喻,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意識操作手冊”,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論述集。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意嚮性”的展開部分,那裏是理解整個現象學大廈的關鍵。作者對意識“總是指嚮某物”這一基本事實的挖掘,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的洞察力。他並沒有停留在描述性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結構的層麵,探究這種“指嚮性”是如何在不同層級的意識活動中運作的。我嘗試將書中的理論應用於我自己的日常感知中——比如觀看一幅畫,或者聆聽一段音樂——試圖捕捉那種“先驗地被賦予意義”的過程。然而,這確實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智力活動。文風上,它繼承瞭德語哲學特有的那種冗長、嚴密且極度精確的風格,缺乏明顯的“文學性”或通俗易懂的引子,這使得閱讀門檻非常高。我常常需要對照著輔助的導讀材料,纔能勉強跟上鬍塞爾在試圖建立一種“嚴格的科學”的過程中,對語言所施加的極限壓力。這本書無疑為後來的存在主義和現象學運動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石,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密碼纔能解鎖的珍貴手稿。
評分這本書的最大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強大的“反思工具箱”,而非一套現成的世界觀。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對“情感的意嚮性”的初步探索——雖然篇幅不多,但已經暗示瞭後世許多關於體驗哲學的深度挖掘方嚮。鬍塞爾試圖將那些原本被認為是“主觀的”、“模糊的”領域,納入到嚴格的現象學描述的範圍之內。閱讀此書,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瞭如何“看”而不是僅僅“觀察”。在描述一個物體時,不再是簡單地羅列其屬性,而是去追問“是什麼讓這個物體對我呈現齣這樣一個麵貌”的結構。這種視角轉換,使得我對待藝術、人際關係乃至自然景觀的態度都發生瞭一種微妙的偏移。當然,由於年代和文本的性質,翻譯質量有時候也會成為理解的阻礙,一些關鍵德語術語的中文對應,在不同語境下會産生細微的偏差,需要讀者保持警惕。總而言之,它是一次對自我心智邊界的極限挑戰,不適閤尋求輕鬆哲理的讀者,而是獻給那些渴望進行徹底思想清理的探險傢。
評分對於這本書的評價,我必須從它對“確定性”的追求角度來談。鬍塞爾試圖擺脫十七世紀以來哲學中那種依賴外部世界或先驗形而上學的確定性,轉而尋求一種完全由意識自身所擔保的絕對基礎。這種雄心壯誌是令人敬佩的。書中關於“判斷的有效性”和“意義的構成”的分析,極其深入地揭示瞭我們是如何在日常交往中達成共識的。但實話實說,閱讀過程中伴隨著強烈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並非源於內容本身的晦澀(雖然它確實晦澀),而是源於作者對“清晰”和“無矛盾”的極緻要求,這種要求使得任何不那麼精準的錶達都顯得蒼白無力。我感覺自己好像被要求用全新的、尚未完全掌握的語法去撰寫一篇重要的論文。書中的論述節奏變化莫測,時而急促而專注地突破一個概念的障礙,時而又迴過頭來,用大量篇幅去澄清一個看似已被解決的小問題,顯示齣作者在麵對“真理”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審慎態度。它更像是一本哲學傢的工作日誌,記錄瞭通往精確思維的每一步掙紮與勝利。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進行瞭一場漫長而艱苦的“心智體操”。我最感到震撼的,是在他構建“迴到現象本身”這一口號背後的方法論。他不是在談論上帝或者形而上學的終極實在,而是堅定地將目光收迴到“經驗如何被經驗”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上。這種“還原”的過程,被描述得極其精細,仿佛是給意識的每一個環節都做瞭一次詳細的解剖。令我有些睏惑的是,他對“純粹意識領域”的界定,在某些段落,似乎顯得有些過於理想化,似乎忽略瞭語言和曆史背景對主體建構的不可避免的滲透性。不過,瑕不掩瑜,他對“自我同一性”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時間意識中保持連續性的探討,實在是精妙絕倫。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用他的視角去審視我的記憶和預想,那種對時間維度的細緻梳理,遠遠超越瞭普通心理學的範疇。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你放下所有既有知識,以一種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哲學傢的批判精神去對待的著作,否則很容易迷失在他那層層遞進的邏輯迷宮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