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资本论(全三册) |
| 作者 | (德)马克思 ,郭大力,王亚南 |
| 定价 | 15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542629791 |
| 出版日期 | 2009-04-01 |
| 字数 | 1911000 |
| 页码 | 全三册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2.724Kg |
| 内容简介 | |
| 1938年我国部中文全译本重新再版,马克思著作翻译家郭大力、王亚南翻译。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读《资本论》是一种时尚。 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科学著作。它被奉为工人阶级的“”,是一部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一体,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是人类思想史上不配的理论丰碑。它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基本原理。《资本论》这部巨著,一至三卷有190多万字。 |
| 作者简介 | |
| 马克思,19世纪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
| 目录 | |
| 资本论一 原著者初版序 原著者第二版跋 法文译本之序与跋 编者第三版序 英译本卷 编者序 编者第四版序 篇 商品与货币 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第三篇 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 劳动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合作 第十二章 分工与制造业 第十三章 机械与大工业 第五篇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上的量的变化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种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工资化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之国民的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蓄积过程 导论 第二十一章 单纯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蓄积的一般法则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蓄积 第二十五章 近世殖民学说 资本论卷补遗(马克思未发表遗稿) 资本生产物的商品(彭迪先译) 附录 《资本论》通信十篇 《资本论》述评(恩格斯著) 评瓦格讷《经济学教程》(马克思遗稿撰于1881年或1882年) 资本论二 编者序 篇 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上的诸种费用 第二篇 资本之周转 第七章 周转期间与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第九章 垫支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循环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学说——重农主义派与亚当斯密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学说——里嘉图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在资本垫支量上的影响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第十八章 绪论 第十九章 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明 第二十章 单纯再生产 第二十一章 蓄积与扩大的再生产 附录 《资本论》通信五篇 资本论三 编者序 资本论第三卷补恩格斯遗稿 篇 剩余价值之化为利润及剩余价值率之化为利润率 章 成本价格与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比例 第四章 周转速度对于利润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七章 补论 第二篇 利润之平均利润化 第八章 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不同的资本构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上的差异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商品价值之生产价格化 第十章 竞争及一般利润率的均衡化市场价格及市场价值剩余利润 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所及于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十二章 补论 第三篇 利润率下落倾向的法则 第十三章 其法则 第十四章 抵消的原因 第十五章 这个法则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第二十章 商人资本的史的考察 第五篇 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的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与企业利益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态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二十六章 货币资本之蓄积及其对于利息率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上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与资本:杜克和富拉吞的见解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Ⅰ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Ⅱ(续)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Ⅲ(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及英吉利1844年以来的银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与汇兑行市 第三十六章 前资本主义的状态 第六篇 剩余利润之地租化 第三十七章 绪论 第三十八章 对差地租——总论 第三十九章 对差地租的形态(对差地租Ⅰ) 第四十章 对差地租的第二形态(对差地租Ⅱ) 第四十一章 对差地租Ⅱ(场合:生产价格不变) 第四十二章 对差地租Ⅱ(第二场合:生产价格下落) 第四十三章 对差地租Ⅱ(第三场合:生产价格增) 第四十四章 劣等耕地的对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的地租 矿山地租 土地价格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 第七篇 所得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公式 第四十九章 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竞争的外观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第五十二章 诸阶级 附录 《资本论》通信十篇 译者跋 |
| 文摘 | |
这是一部需要工具书辅助才能勉强阅读的著作,这点我必须坦诚。初读体验并不算“愉快”,更像是一种持续性的脑力健身。我尝试过直接通读,结果是概念混淆、逻辑链条断裂。后来我采取了“章节精读+笔记梳理”的方法,效果才有所改善。特别是关于货币、信用和流通那几卷的内容,逻辑跳跃性极大,如果不彻底弄明白“G-W-G'”(商品-货币-增殖的商品)这一核心公式,后面的内容就如同空中楼阁。但一旦你跨过那道门槛,你会惊叹于作者构建的这套数学般精确的经济运动规律。它不像很多经济学家那样热衷于短期波动和政策建议,而是着眼于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结构性趋势。读完后,再看新闻里关于金融危机或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报道,立刻就能从更宏观、更本质的层面去理解事件的起因和必然性,这种“穿透迷雾”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复杂性,注定了它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甜点”,而更像是为那些渴望深刻理解社会机器的“学者”或“思想探索者”准备的“主食”。在我看来,它的价值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它强迫读者将经济现象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例如,书中对工厂制度的描述,其细节之详尽、对技术进步与劳动强度之间关系的分析之深刻,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他不会使用空泛的道德谴责,而是用无可辩驳的逻辑和数据去支撑他的每一个论断。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虽然过程艰辛,但结束后那种知识的充实感和对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理解的满足感,是无以替代的。它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反复参悟”的。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投入的时间和心力,它绝对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典范。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尝试过,最后都放弃了,因为他们期待的是一本能快速提供答案的教科书。但《资本论》恰恰不是,它提供的是一套分析世界的方法论。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拜物教”的批判。那种将活生生的社会关系,异化、扭曲成物与物之间的冷冰冰的关系,简直是洞察人性与社会结构的关键。我常常在超市里挑选商品时,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对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瞬间让眼前的购物行为带上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这种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它像一种慢性的哲学熏陶,让你的思维模式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评分说句实在话,我最初是冲着它的“批判性”名头才买的,期望能找到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来印证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某种不公。然而,真正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控诉”或“批判”。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惊人的系统性。作者构建的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模型,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历史结构分析框架。比如,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演变进行梳理,从封建社会到后来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每一步的逻辑衔接都无比顺畅。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异化劳动”时的那种哲学思辨深度。它不仅告诉你工人如何被剥削,更深入探讨了这种制度如何扭曲了人的本质、使人的创造力被物化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这种洞察力,让我看任何一部描绘工厂生活的文学作品时,都会自动带入这本书里描绘的生产关系,瞬间理解了那些表面上的和平共处下潜藏的深刻矛盾。它的文字虽然古老,但其对人与生产关系的终极拷问,至今仍振聋发聩,让人无法回避。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那厚度就让人有点望而生畏了。我本来以为自己对社会经济理论有点了解,但翻开第一页,那密密麻麻的德文术语和严谨的逻辑推演,立马就给我上了一课。它可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我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啃完了第一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剩余价值”的剖析,那种层层剥茧、将商品转化为抽象价值,再深入到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简直是一场思想上的解剖手术。作者的论证方式极其细腻,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和历史案例的引用,构建起一个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有时候读到凌晨,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子里反复咀嚼他对于资本循环和积累的描述,感觉世界观都在被重新塑造。这种深度和广度,在当代诸多经济学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消费习惯,去审视隐藏在商品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种运作机制对人类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影响。对于想真正理解现代经济运行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绝对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