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术续考

中国方术续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零 著
图书标签:
  • 方术
  • 道教
  • 中国古代思想
  • 宗教研究
  • 历史
  • 文化
  • 民俗
  • 神秘学
  • 术数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15066
版次:2
商品编码:1017477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方术续考》是讨论中国方术。中国以外,语言不灵,知识贫乏,作者不敢做比较研究。但作者研究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比较,那也不是。粗糙的想法还是有一点。早就应该告别方术。只是为了弥补《中国方术考》留下的各种遗憾,只是为了追论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在等待再版的同时,作者又写了这本《中国方术续考》。《中国方术续考》怀它的前身一样,也是以考古材料为主,也是讨论早期方术,但不同点是,结构比较松散,思路比较开阔。作者自己的感觉是,它比前书更接近作者想讨论的“绝地天通”(作者在《中国方术考》再版前言中计划要写的三个题目之一)。
  在《中国方术续考》中,作者想贯穿作者对“现代化”的古代思考,一个可能会被视为荒诞的念头。首先,读者不难发现,在《中国方术续考》中,作者的“时间观念”很差,差到常常淆乱古今,竟把考古学家才关心的时段和我们正在要“走向富强”的时代相担并论。作者并不相信历史学家告诉他的基本常识:“现代”和“古代”绝不可同日而语。作者不但怀疑“现代化”的高贵出身,也怀疑“现代化”的绝对优势。

作者简介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娘先生作殷周铜器研究。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从事考古发掘。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零教授长期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放虎归山》、《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花间一壶酒》等。

目录

“关公战秦琼”的可行性研究(代前言)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方术四题
天地悠悠
利玛窦与“三首巨怪”
卜赌同源
药毒一家
咬文嚼字
先秦两汉文字史料中的“巫”(上)
先秦两汉文字史料中的“巫”(下)
穷原竞委
从占卜方法的数字化看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战国秦汉方士流派考
礼仪为本
秦汉礼仪中的宗教
秦汉祠畤通考
星官索隐
“太一”崇拜的考古研究
“三一”考
地书发微
中国古代地理的大视野
说早期地图的方向
数术丛谈
“南龟北骨”说的再认识
跳出《周易》看《周易》
读几种出土发现的选择类古书
方技琐语
五石考
东汉魏晋南弱朝房中经典流派考(上)
东汉魏晋南弱朝房中经典流派考(下)
附录一 读银雀山汉简《三十时》
附录二 读九店楚简《日书》
附录三 读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附录四 秦骃祷病玉版的研究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方术续考 一、 序言 《中国方术续考》一书,意在对我国古代流传久远的方术体系进行一次更为深入、系统且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方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而又庞杂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悠久,内涵丰富,曾经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生活与文化观念。从最早的巫祝祭祀、占卜问卦,到后来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再到炼丹修道、符咒辟邪,乃至堪舆风水、择吉避凶,种种方术以其神秘而又实用的一面,吸引着无数求索者,并在民间流传、发展,形成了一个与主流学术思想并行不悖却又相互渗透的独特领域。 历代以来,关于方术的研究已有不少著作,或侧重于某一类方术的探讨,或着眼于其思想渊源的追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流传于世的方术资料日益散逸,其间的脉络也逐渐模糊。部分方术在现代社会中甚至被简单地归于迷信,其背后所蕴含的朴素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以及古人的智慧,因此被忽视甚至遗忘。《中国方术续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是对前人研究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力求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细致的考证、更为深入的辨析,对中国方术的内涵、发展、流变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一次全新的审视与阐发。 本书的“续考”二字,不仅意味着对已有研究的补充和延伸,更代表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即在对现有史料进行充分挖掘与梳理的同时,积极探索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更具代表性的方术门类与个案。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编纂,能够勾勒出中国方术图景中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细节,揭示其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立体、也更具深度的认识视角。 二、 内容概述 《中国方术续考》全书围绕中国古代方术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讨。其内容涵盖了方术的起源、发展、主要类型、理论基础、实践活动、社会功能及其演变轨迹等诸多方面。 (一) 方术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开篇即追溯方术的源头,探讨其在原始社会萌芽的迹象。从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崇拜,到巫术、图腾、萨满等早期宗教活动的出现,揭示了方术与人类早期世界观、宇宙观的紧密联系。重点考察了殷商甲骨文中记载的占卜活动,分析了其作为早期方术重要代表的特征,以及与政治、军事、生活等领域的交织。 (二) 方术的主要类型及其演变 本书将对中国方术的各种主要类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辨析。这些类型不仅是独立的体系,也常常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方术的庞大网络。 1. 占卜与预言类方术: 详细考证了包括《易经》占卜(卜筮)、占星术、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等在内的多种占卜术。分析了它们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如决策辅助、预测祸福、军事谋划等。重点探讨了占卜术从早期对自然神灵的解读,逐渐演变为一种基于数理逻辑和哲学思辨的预测体系的过程。 2. 符箓与咒术类方术: 深入研究了道教符箓、民间咒语、巫祝科仪等。分析了符箓的结构、绘制方法、功能(如镇宅、避邪、治病、召灵等)及其与文字、图形、神祇信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咒语的构成特点、发音规则、以及在仪式中的作用。阐释了这些方术如何通过语言、符号的力量,试图与超自然力量沟通,达到特定目的。 3. 炼丹与养生类方术: 详细考察了中国古代炼丹术(内丹与外丹)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炼丹所依据的物质基础、炼制过程、以及其目标(如追求长生不老、炼制丹药以治病等)。同时,深入研究了导引、吐纳、辟谷等养生方术,揭示了它们在调理身心、延年益寿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这部分内容将着重展现方术中蕴含的朴素的生命科学观念。 4. 堪舆与风水类方术: 详细探讨了堪舆学,即风水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应用。分析了阴阳、五行、八卦、峦头、理气等风水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如何指导人们进行建筑选址、墓葬规划、城市布局等。研究了风水在影响古代社会人居环境、权力结构、宗族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5. 杂类方术: 触及一些更为边缘或难以归类的方术,如相术(面相、手相、骨相)、医卜结合的方术、以及一些民间流传的特定仪式和法术等。力求展现方术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三) 方术的理论基础与哲学思想 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国方术背后的理论支撑。重点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人际关系、宇宙运行等各个层面。同时,分析了天人感应、类比思维、象数思维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塑造方术理论体系的影响。揭示方术并非纯粹的神秘主义,而是与当时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紧密相连,是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四) 方术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影响 本书将考察方术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实践活动,分析其如何在政治决策、军事行动、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探讨方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将分析方术与主流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互动关系,揭示其作为一种“别学”或“隐学”的文化地位。 (五) 方术的传承与演变 本书还将关注方术的传承方式,包括师徒相授、秘籍流传、民间口传等。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方术所经历的变迁,以及其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探讨在近现代社会,方术面临的挑战与挑战,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的新的形态与价值。 三、 研究方法与特色 《中国方术续考》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兼顾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 1. 文献考证法: 以大量传世文献为基础,包括古籍、史书、笔记小说、道藏、医学典籍、以及考古发现的简牍、帛书等,进行细致的文献梳理与比对,辨析史料真伪,溯源流变。 2. 类型学分析法: 将方术按照其性质、功能、理论体系等进行分类,以便更清晰地展现其内部结构与外延。 3. 历史比较法: 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方术进行比较,考察其异同与发展脉络。 4. 文化语境分析法: 将方术置于其产生的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理解其产生的动因、以及在当时的社会功能。 本书的特色在于: 史料的丰富性与深度: 搜集和梳理了更为广泛且不易获取的方术史料,对许多被忽视的方术门类进行了重新发掘。 理论的系统性与原创性: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解读,力求构建一个更为完整和系统的方术理论框架。 内容的全面性与层次感: 不仅关注方术的表面现象,更深入探究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哲学思想以及社会文化根源,力求展现方术的复杂性与多重面向。 语言的严谨性与可读性: 采用清晰、准确的学术语言,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播,力求让专业读者与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四、 结语 《中国方术续考》的出版,旨在为学界提供一份关于中国古代方术的较为详实、深入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公众对这一独特文化遗产的关注。方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们既是古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尝试,也是对生命、自然、宇宙理解的一种独特表达。通过对《中国方术续考》的阅读,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拨开笼罩在方术之上的神秘面纱,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历史价值,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古老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羊皮纸的混合气味。作者对文献的梳理工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引用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让人在阅读时对信息的可靠性充满了信心。它不像那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通俗化”处理的普及读物,而是扎扎实实地在做学术考据。特别是对于那些偏僻的、早已失传的古代典籍的重新发掘和解读,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演变所做的详尽对比分析,那种细腻和耐心,足以让任何一个严肃的史学爱好者为之倾倒。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作者并非全盘接受前人的所有观点,而是敢于提出质疑,并用手中的史料进行有力的反驳或修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图景有了一个更深、更广阔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一个更加结构化的体系。对于想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极佳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设计非常值得称道,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而是采用了主题式和地域性的交叉分析框架。这种复杂的结构安排,使得作者能够对某一特定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理范围内的发展进行深度的横向比较。举个例子,书中某一节专门探讨了“媒介与载体”对知识传播的影响,它将纸张、竹简、绢帛乃至石刻等不同材料的特性,与特定术语的流传范围和稳定性挂钩,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这种打破常规的组织方式,虽然初读时可能需要时间去适应,但一旦掌握了其逻辑脉络,就会发现它极大地提升了理解的效率。它鼓励读者跳出线性的历史观,从更宏观、更互联的角度去看待古代的知识体系。对我来说,这种结构带来的启发,远超于具体的知识点本身,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工具和分析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倒是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它似乎刻意模仿了一种早期的学术专著风格,字体选择偏向古朴,行文间距也相对紧凑,给人一种“干货满满,不浪费空间”的感觉。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略显“学术化”的阅读节奏,因为它确实需要你集中全部注意力去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表格的运用,极大地辅助了复杂的概念梳理,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它们不是简单的插图点缀,而是逻辑推理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一处关于古代天文观测工具演变的图示,简直是把抽象的原理具象化了,让人对古人的智慧有了直观的认识。然而,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确实不低,它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我偶尔会因为某个术语的解释不够详尽而不得不停下来查阅其他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和研究专著的结合体,适合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去啃硬骨头的求知者。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最强烈的感受是知识的“密度”极高,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承载了大量的考据信息。它不像是一本可以轻松放在床头翻阅的小册子,而更像是一块需要被细细打磨的矿石,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但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去提炼。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史料的精准把握,体现出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真态度。我留意到,书中关于某一特定概念的起源追溯,竟然横跨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古代文明的文献记录,这种跨领域的整合能力令人叹服。它强迫读者必须以一种极为严谨的姿态来对待阅读这件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很容易就会错过那些关键的逻辑转折点。对于那些寻求权威、深度且不妥协的学术探讨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令人充实的智力冒险,它留给读者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是极其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克制”的。作者仿佛是一个旁观者,专注于描绘历史的肌理,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来渲染气氛或褒贬人物。这种客观性在学术写作中是优点,但在长时间阅读中,偶尔会让人感到一丝疲惫。它更侧重于“是什么”和“如何形成”,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的宏大叙事。我读到某个章节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份极其详尽的档案整理报告,条理清晰到令人敬佩,但缺乏故事性。不过,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反而让那些被掩盖在历史尘埃中的细微线索得以凸显。比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朝代官方文书与私人信件中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记载差异,揭示了信息传播在古代社会中的复杂性。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方法,需要读者有极大的耐心去捕捉那些细微的语境变化。对于希望探究历史文本背后真实脉络的读者,这种风格是宝贵的,因为它拒绝了一切花哨的修饰。

评分

10年前的书,纸张比新版的要好。

评分

脑洞大开。

评分

好书,不错!一直都想买了!

评分

书本质量还是内容都不错。实惠,没买错。

评分

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

评分

买了正考,不买续考,总觉缺了什么

评分

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大法师打发士大夫士大夫士大夫撒旦

评分

适合专业人士阅读。

评分

买了正考,不买续考,总觉缺了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