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之颂:如何信而不狂 [How to Have Convictions Without Becoming A Fanatic]

疑之颂:如何信而不狂 [How to Have Convictions Without Becoming A Fanati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彼得·伯格,[荷] 安东·泽德瓦尔德 著,曹义昆 译
图书标签:
  • 批判性思维
  • 认知偏差
  • 理性思考
  • 信仰
  • 怀疑主义
  • 心理学
  • 决策
  • 价值观
  • 社会影响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54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452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How to Have Convictions Without Becoming A Fanatic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今天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在互动交流中繁衍生息。然而,这样的生存境况并没有张力存在。对于一些道德的争议问题,与人们强烈坚持适相对垒的观点时,该如何处置?当面临攻击性的基要主义的挑战时,文化如何维持其和谐性?作为个体以及作为整个社会构成的我们,如何在道德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达到理想的平衡?根据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们格和安东·洋德瓦尔德的阐述,答案在于:怀疑。
  《疑之颂:如何信而不狂》所言的“怀疑”并非是使人麻痹、因被形形色色的选择所惶惑变得毫无决断能力的相对主义的那种,而是指对“怀疑”的善巧运用、此种“怀疑”所持的“中间立场”,使人们能够以坚定的道德认知勇敢前进,而不至陷入狂热分子的诱惑之中。通过对宗教史卜怀疑精神的追溯,《疑之颂:如何信而不狂》阐释厂为什么真理乃至宗教信仰也需要“怀疑”才能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以及民主自由时代下怀疑和道德之间的深刻关联。

作者简介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和宗教学家,现象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1929年出生于维也纳,二战后移居美国,获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北卡罗来那大学、鲁特杰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现任波土顿大学神学与社会学教授,文化、宗教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早年与德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卢克曼合作的《现实的社会构建》,被认为是知识社会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1992年,因对文化研究的杰出贡献,被奥地利政府授予“斯宾伯奖”(Mannes Sperber Prize),并被罗耀拉大学、圣母大学、日内瓦大学、慕尼黑大学等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伯格学术兴趣广泛,思路开阔,著作颇丰,内容涉及社会学、宗教学、神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宗教、世俗化、多元性、“全球化的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论著,在西方人文社科界引起了持久的关注和影响。主要著作有《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2005)、《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2004)、《给笑声正名:人类经验的喜剧性》(1997)、《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1995)、《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1991)、《现代化与家庭制度》(1990)、《资本主义革命:关于繁荣、平等和自由的50大命题》(1988)、《飘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的意识变迁》(1985)、《家庭之战:夺取中场》(1983)、《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70)、《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精要》(1967)、《社会学入门:人文主义的视角》(1963)等。
  
  安东·泽德瓦尔德(Anton Zijderveld,1937—),荷兰社会学家,曾分别就学于荷兰和美国,获得社会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1985至2002年任教于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主要著作有《抽象的社会》(1972)、《论套话》(1979)、《福利国家的衰落》(1999)、《制度性强制》(2000)、《一种城市化的理论:城市的经济和市民文化》(2009)等。著作多有英文版,在欧美国家反响颇大。
  
  曹义昆,江西都昌人。曾就读厦门大学哲学系,获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曾在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从事传统儒学的相关教学和研究。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西方宗教学理论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本具有丰富实践智慧的书。其作者对于统治当代生活的各种心智动力有着深刻的洞见,说清了很少有人能够言明的问题。教育和宗教界的领导者尤其需要阅读此书。它鲜明勾勒出能够同时包纳普通生存感受和本质性信仰的一种理智上负责任的方式。
  ——达托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加州大学哲学教授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现代性的诸神
第二章 相对化的态势
第三章 相对主义
第四章 基要主义
第五章 确定性和怀疑
第六章 怀疑的界限
第七章 中庸政治
索引

精彩书摘

  每一个这样的挑战都以某种冲击(shock)的形式到来:人们实际上被从他们对某一特定制度不假思索接受的状态中抖落出来。这些冲击所针对的对象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以政治制度为例——譬如,在部落社会里一种特定的首长制形式。对集体造成冲击的情形是:部落被征服,首长被废黜,并且由宗教的等级制度取而代之。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部落的成员将从他或她对于社会秩序的理所当然的看法中震撼出来。对个体造成冲击的情形是:一个人在首长的家里碰巧遭遇到极度的腐败或欺诈,其结果,首长制度丧失了理所当然的合法性。这一个体可能单独地体验到这一冲击,而部落的其他人则继续乐意竭诚信守首长制度,即便在任的首长依然不尽如意、有一些事情渴望他去完成和兑现。此外,这类冲击所带来的震撼以及接踵而来的相对化进程可以是有意或无意的:首长制度可以被反叛性密谋所推翻,或者,当其他形式的权威入侵这一部落时——如民族政府机构,它可以变得几乎在不经意间丧失其自身的合理性。正如前面的例子所显示的,相对化的冲击可以是骤然的,也可是渐进的。
  大约20年前,一群社会学家重访“米德尔顿”。他们同时发现了连续性和变化。最值得注意的单一变化是“米德尔顿”(并由此大概可以说是整个的美国社会)变得更加宽容——对于人种、种族、宗教的少数群体以及他择性生活方式的人群。如果你乐意的话,也可以说,美国中产阶级变得更加的世界主义、更加的老练起来。
  ……

前言/序言


《疑之颂:如何信而不狂》 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摒弃信仰的指南,也不是一篇鼓吹怀疑主义的檄文。相反,它是一次深刻的探索,关乎人类在面对坚定的信念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开放的心态,以及对他人和世界的尊重。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旅程,探寻如何在拥有坚定立场的同时,避免滑入狂热的泥沼,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有同情心的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点和信仰如同潮水般涌来。无论是政治、宗教、伦理,还是个人价值观,我们都倾向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一旦这些见解变得根深蒂固,当它们与他人截然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时,冲突便在所难免。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信念裹挟着强烈的情绪,当我们深信自己所信奉的一切是唯一真理时,理性的声音往往会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偏执、攻击,甚至是仇恨。 《疑之颂》正是要直面这一挑战。它并非要我们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态度,而是要我们学会“适度的怀疑”,学会问“为什么”,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并在坚守自我与接纳差异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本书的核心在于,真正的信念并非建立在盲目的确信之上,而是建立在审慎的思考、开放的对话以及对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第一部分:坚信的本质与诱惑 我们将首先审视“坚信”的内在驱动力。为什么人类会如此渴望拥有坚定的信念?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信念提供了确定性,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规划人生,并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它们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混沌生活中寻找秩序的指南针。然而,这种渴望也伴随着巨大的诱惑。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信念受到挑战时,本能的反应可能是防御和攻击,因为这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确定性和自我认知。 书中将深入探讨“狂热”是如何悄然滋生的。它并非突如其来的爆发,而往往是信念与情感的失衡,是理性被情绪吞噬的结果。我们看到,当一个人过于沉浸在自己的观点中,无法容忍任何异议时,当他开始将所有不同意见者视为敌人或愚蠢之人时,狂热的种子便已种下。这种状态不仅会扭曲个人的认知,还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从微观的家庭矛盾到宏观的社会分裂,甚至引发历史上的无数悲剧。 第二部分:疑的艺术:通往智慧的桥梁 “疑”并非是消极的否定,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在《疑之颂》中,我们将学会如何运用“怀疑的精神”来审视我们的信念。这包括: 审慎提问: 鼓励读者培养一种习惯,即不断地问“为什么”,问“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问“我的证据是什么?”,问“我的观点是否存在盲点?”。这种批判性的提问并非质疑一切,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避免被表面的断言所迷惑。 拥抱不确定性: 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许多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学会容忍模棱两可,接受事物的复杂性,这是一种重要的智慧。当我们不再追求绝对的确定性时,反而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全貌。 反思自我: 审视自己的偏见、预设以及可能影响我们判断的个人经历。了解我们是如何形成自己观点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估这些观点。 区分信念与证据: 认识到信念和支持信念的证据之间存在差异。即使我们坚信某个观点,也需要有扎实的证据来支持它,并且愿意在新的证据出现时调整自己的看法。 第三部分:对话的智慧:在差异中寻求连接 《疑之颂》强调,真正的成熟在于如何在持有坚定信念的同时,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这需要一种特殊的技能和态度: 积极倾听: 不是为了反驳而听,而是为了理解。当我们真正去倾听他人的观点时,即使我们不同意,也能从中学习,发现对方逻辑的闪光点,或理解其情感的根源。 尊重与同理心: 即使意见相左,也要尊重对方作为个体的尊严。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立场,即便我们无法认同,也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或情感。 温和的表达: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避免使用攻击性、嘲讽性或绝对化的语言。用“我认为”、“我的理解是”、“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看”等温和的表达方式,更能打开沟通的渠道。 寻找共同点: 即使在最尖锐的冲突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目标。发现这些共同点,是弥合分歧、建立连接的基石。 知道何时停止争论: 有时候,继续争论只会加剧冲突,而不会带来任何进展。学会适时地结束争论,保留对方的空间,也是一种智慧。 第四部分:实践与成长:构建有原则且开放的人生 《疑之颂》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关注如何将这些原则融入日常生活。书中将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框架,帮助读者: 培养“质疑的习惯”: 将自我反思和对外开放的态度融入日常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 建立“健康信念系统”: 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非理性的信念,以及如何建立更加灵活和基于证据的信念。 成为“更好的倾听者和沟通者”: 积极参与到建设性的对话中,即使面对分歧,也能保持冷静和尊重。 为个人成长注入动力: 认识到保持开放性和愿意审视自身信念,是个人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结语 《疑之颂:如何信而不狂》是一封写给所有希望在坚定信念和理性判断之间找到平衡的人的邀请函。它倡导一种更成熟、更宽容、更富智慧的生存方式。在这本书中,你将发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不容置疑的狂热,而是来自于一种能够质疑自我、拥抱多样性、并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通往内在和平与外在和谐的旅程,一种让你能够“信”得坚定,却“狂”不起来的智慧之道。它鼓励我们,即使在坚守自己信仰的道路上,也不要忘记仰望星空,也要低头看见脚下的泥土,更要抬起头来,看见身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眼中同样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思维工具箱”。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拆解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信仰体系,然后告诉你如何从内部进行审视和校准。书中的论述逻辑非常缜密,它不鼓励你放弃思考,而是要求你用更严苛的标准去检验你所相信的东西的有效性和道德基础。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不确定性”时的态度——他没有试图提供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教会读者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并将此视为一种成长的契机。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在面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模棱两可的判断时,心里踏实了许多,不再因为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感到焦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有力,很多段落读起来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作者用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观念的表皮。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简直像一股清流,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探讨“信仰和极端主义”题材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很多晦涩的理论和冗长的哲学引用,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来描绘心智的挣扎。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记录,作者不断地抛出问题,比如“你的‘确信’究竟建立在何种证据之上?”或者“当你感到愤怒时,你是否在保护真理,还是在捍卫你的自我?”。这种内省式的探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不禁停下来审视自己。特别是在描述那些看似微小、却能引发巨大信念滑坡的心理机制时,作者的洞察力令人赞叹。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在告诉你该信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带着谦卑和警惕感去相信,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远比任何教条都要深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是有些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人类心理的关注。我必须承认,在某些关于认知偏差和群体心理学的论述部分,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精髓。然而,这种挑战是值得的,因为它打破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舒适区。作者似乎有一个核心观点:真正的强大不是在于你相信得多坚定,而是在于你质疑的勇气有多大。他没有回避人类情感中那些黑暗、固执的一面,反而将它们置于显微镜下进行细致的剖析。这种毫不留情的诚实,让这本书的论述具有了极强的穿透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避免成为狂热者”的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成熟的思考者”的入门手册。那些想要提升自己心智韧性和批判性思维深度的读者,应该会从这本书中汲取到巨大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既严肃又引人思考的质感。我特意去书店翻阅了一下,感觉它在试图触及一个非常核心的现代困境: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不至于走向极端。它的排版很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做得比较流畅,让人读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阅读障碍。作者的叙事风格似乎是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探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分享他的思考过程。我注意到书中似乎穿插了一些历史案例或者哲学思辨,这些元素的存在,让这本书的厚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尝试去挖掘信念形成的深层结构。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和初步印象,都给我一种它会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的期待感。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平衡“坚定”与“开放”之间的微妙关系,这通常是这类探讨思想立场的书籍中最难处理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掌控得非常漂亮,它巧妙地在“个人经验的微观叙事”与“宏大思想史的纵深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对比手法,比如将那些看似正义的信念如何一步步异化为压迫的工具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谦逊”这一品质的推崇,它被描绘成抵御思想僵化的最坚固的盾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啊,原来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的共鸣,但紧接着,作者就会给出更深层次的解构,将这种简单的共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本书的文字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使得它不仅能在智力层面提供帮助,也能在情感层面提供支持,帮助读者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既有立场又保持开放的、可持续的心灵栖息地。

评分

在中国的教育中,充斥着决定论乃至独断论,却不注重怀疑精神的培养,这造成几代人怀疑能力弱化。怀疑能力弱化,不是不怀疑,而是不会正确的怀疑。从微博上网友们的发言便能看出来,挑刺式、反逻辑、人身攻击式的怀疑比比皆是,随着矛盾激化,怀疑成了撕裂共识的诱因,这就给人们心中投下阴影:怀疑是一种负能量。

评分

“如果是一般高中,一定没有高三学生还对文化节这么热衷吧?毕竟是这样的学校,才能这么悠游。中道老师念的是有名的升学高中,高三时一定没有心思管什么文化节吧?”

评分

豆瓣上这本书的评价有保留,不过想和对知识的恐惧那本书比照阅读,就买了一本。

评分

这是一部另类的科幻电影,像片头的旁白的那样,这里不是地球,而是某个类似地球的...

评分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

评分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和宗教学家,现象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1929年出生于维也纳,二战后移居美国,获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北卡罗来那大学、鲁特杰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现任波土顿大学神学与社会学教授,文化、宗教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早年与德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卢克曼合作的《现实的社会构建》,被认为是知识社会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1992年,因对文化研究的杰出贡献,被奥地利政府授予“斯宾伯奖”(Mannes Sperber Prize),并被罗耀拉大学、圣母大学、日内瓦大学、慕尼黑大学等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伯格学术兴趣广泛,思路开阔,著作颇丰,内容涉及社会学、宗教学、神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宗教、世俗化、多元性、“全球化的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论著,在西方人文社科界引起了持久的关注和影响。主要著作有《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2005)、《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2004)、《给笑声正名:人类经验的喜剧性》(1997)、《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1995)、《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1991)、《现代化与家庭制度》(1990)、《资本主义革命:关于繁荣、平等和自由的50大命题》(1988)、《飘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的意识变迁》(1985)、《家庭之战:夺取中场》(1983)、《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70)、《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精要》(1967)、《社会学入门:人文主义的视角》(1963)等。

评分

“如果是一般高中,一定没有高三学生还对文化节这么热衷吧?毕竟是这样的学校,才能这么悠游。中道老师念的是有名的升学高中,高三时一定没有心思管什么文化节吧?”

评分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

评分

“如果是一般高中,一定没有高三学生还对文化节这么热衷吧?毕竟是这样的学校,才能这么悠游。中道老师念的是有名的升学高中,高三时一定没有心思管什么文化节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