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因著作集(第4卷)

蒯因著作集(第4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涂纪亮,陈波 编
图书标签:
  • 蒯因
  • 哲学
  • 逻辑学
  • 语言哲学
  • 本体论
  • 知识论
  • 分析哲学
  • 美国哲学
  • 著作集
  • 第四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778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84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1
字数:60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蒯因著作集(第4卷)》共6卷,大致按年代顺序编辑而成。但出于各卷篇幅方面的考试,有时也打破了这种顺序。
第1卷收入两部论著:《威拉德·范·奥曼·蒯因自传》和《数理逻辑》
第2卷收入两部论著:《逻辑方法》和《本体论的相对性及其他论文》
第3卷收入两部论著:《集合论及其逻辑》和《逻辑哲学》
第4卷收入三部论著:《从逻辑的观点看》、《指称之根》以及《语词和对象》
第5卷收入两部论著:《悖论的方式及其他论文》和《信念之网》
第6卷收入四部论著:《理论和事物》、《一些离奇的想法——一部不连贯的哲学辞典》、《真之追求》、《从刺激到科学》
以上6卷收入了蒯因的绝大部分逻辑论著和哲学论著,只有少数论著未收入。

作者简介

威拉德·范·奥曼·蒯因,美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美国分析哲学和新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对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都很有研究,对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分析哲学的转折和新实用主义的兴起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目录

从逻辑的观点看
一 论何物存在
二 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三 语言学中的意义问题
四 同一性、实指和实在化
五 数理逻辑的新基础
六 逻辑与共相的实物化
七 略谈关于指称的理论
八 指称和模态
九 意义和存在推理
本书各篇文章的由来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语词和对象
前言
第一章 语言与真理
第二章 翻译和意义
第三章 指称的个体发生史
第四章 指称之异常多变
第五章 严格规整化
第六章 逃离内涵
第七章 本体论的判定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指称之根

导言
第一部分 感知与学习
第二部分 进入语言
第三部分 指称对象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蒯因著作集(第4卷)》 内容概要 《蒯因著作集(第4卷)》收录了享誉世界的哲学家W.V.O.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后期极具影响力的重要著作。本卷集中展现了蒯因在其哲学思想发展成熟阶段,对语言、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等核心哲学问题进行的深刻反思与精辟论述。与早期著作相比,本卷的讨论更加精炼、系统,并且进一步深化了他对诸多哲学难题的独特见解。 卷中包含的几部关键著作,共同勾勒出蒯因晚年思想的完整图景。其一,《词语与对象》(Word and Object)的续篇思想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展。蒯因在此强调了语言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和“相对性”(relativism)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意义、指称、翻译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人的语言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他论证了,即使在拥有完整行为和环境背景的情况下,对一个陌生语言的翻译也可能存在多种截然不同的、但同样有效的解释。这种“不可译性”(inscrutability)的论断,深刻地影响了语言哲学、认识论以及科学哲学的发展。 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蒯因早期著名论断“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two dogmas of empiricism)的深入探讨。在本卷中,蒯因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对这些论断的哲学含义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和辩护,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认识论框架中加以考察。他坚持认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的严格区分是不成立的,任何科学命题的真理性都不能独立于整个科学体系而存在。这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整体,任何单个的经验证据都可能影响到我们对整个理论体系中多个命题的接受程度。这种“整体论”(holism)的立场,是对传统经验主义的重大突破。 本卷还包含了蒯因对逻辑学及其哲学基础的持续关注。他不仅探讨了逻辑学的形式结构,更对其作为认识工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蒯因的观点倾向于一种“操作主义”的逻辑观,即逻辑的意义和真理性与我们如何使用和检验它密切相关。他关注逻辑规则在实际推理和理论构建中的应用,并警惕将逻辑视为一种脱离经验世界的纯粹抽象体系。 此外,蒯因在本卷中也对形而上学的一些经典问题,如实体、属性、存在等,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见解。他以其特有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视角,审视了形而上学命题的可证实性以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他常常通过分析语言的使用和科学实践来理解和界定形而上学概念,认为许多形而上学上的争论,可能源于对语言的误用或对科学理论的过度解读。 核心论点与贡献 《蒯因著作集(第4卷)》的核心贡献在于其对语言、知识和实在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解。蒯因的哲学思想以其严谨的逻辑分析、对科学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继承而著称。在本卷中,这些特点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1. 语言的“不确定性”与“相对性”: 蒯因对意义和翻译的“不确定性”论断,动摇了早期分析哲学关于意义的“指称论”和“分析-综合区分”的根基。他认为,即使拥有最详尽的背景知识,我们对于一个未知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多种解释,而无法确定哪一种是“正确”的。这种观点不仅挑战了我们对词语如何获得意义的理解,也对跨文化翻译和理解的可能性提出了深刻的质疑。这促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语言的本质,并更加重视语境和社会实践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2. 认识论的“整体论”: 蒯因对“两个教条”的否定,标志着他对经验主义的重大修正。他提出的“整体论”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任何单独的经验证据都无法独立地证实或证伪一个孤立的命题。相反,证据会影响到整个知识体系的调整。这暗示了科学理论的不可完全证伪性,以及科学发展并非简单的累积过程,而是一个理论框架不断重塑的过程。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科学哲学,并为理解科学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3. “自然主义”的哲学方法: 蒯因始终坚持一种“自然主义”的哲学进路,即将哲学研究视为自然科学的自然延续,反对将哲学置于科学之上或独立于科学之外。他认为,哲学问题最终可以通过科学的视角来解答,哲学的任务是澄清概念、分析方法,并为科学提供一个稳固的哲学基础。这种方法论上的坚定立场,使得他的哲学讨论始终紧密围绕着科学实践和人类认知能力展开,避免了空泛的思辨。 4. 对形而上学的实用主义解读: 蒯因对形而上学的态度,是以其对语言使用的分析为基础的。他并不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具有超验的意义,而是试图将其还原为可检验的、与科学理论相兼容的陈述。他对“存在”的理解,常常与其在逻辑和科学理论中的应用联系在一起。例如,他提出的“存在的标准是名称在理论中的使用”,就体现了这种将形而上学问题“工具化”和“语境化”的思想。 思想影响与学术价值 《蒯因著作集(第4卷)》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语言哲学: 蒯因对意义、翻译和指称的质疑,为语言哲学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激发了对语言实践、语境依赖性和交际意图的深入探讨。 认识论: 他的“整体论”和对“两个教条”的批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结构、证据作用和科学理论证成的理解,成为认识论研究中的重要里程碑。 科学哲学: 蒯因的自然主义方法和对科学理论整体性的强调,为科学哲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影响了对科学解释、理论选择和科学进步的理解。 逻辑学: 他对逻辑操作主义的关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逻辑在推理和认识中的实际作用,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套抽象的规则。 形而上学: 尽管蒯因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但他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处理方式,即通过语言分析和科学实践来考察,也为形而上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更贴近现实的视角。 总而言之,《蒯因著作集(第4卷)》不仅是理解W.V.O.蒯因晚年思想的关键文本,更是20世纪哲学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文献。本卷所包含的深刻洞见和严谨论证,至今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在语言、知识、逻辑与实在的复杂关系中,不断探索和追问。它是一部挑战固有思维、启发新视角,并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持久影响的经典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蒯因著作集(第4卷)》的包装和装帧设计倒是挺用心的,封面选择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色调上偏向深沉的灰蓝,很符合哲学经典的那种肃穆感。不过,我得说,拿到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蒯因的著作一向以晦涩著称,光是翻开扉页,那密密麻麻的拉丁文缩写和专业术语就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了。我本来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更接近“入门”性质的导读或者背景介绍的,哪怕是学者们对这卷内容的一些侧面解读也好,但看来这本更像是面向已经对蒯因的逻辑原子论或者语义学理论有相当了解的读者的“硬核”收藏。我对哲学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分析哲学的流派发展,但接触蒯因常常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需要极强的毅力和精准的理解力。我期待它能收录一些关于他后期转向自然主义,尤其是对认知科学、语言哲学那些交叉领域探讨的重量级论文,毕竟那才是真正将形而上学和经验科学拉到一起的关键一步。希望里面的排版能稍微友好一点,否则长时间盯着那些复杂的逻辑符号,眼睛真的吃不消。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可以说是完全站在了学者而非初学者的角度上。大量的长句、复杂的从句结构,加上那些几乎占据了半页篇幅的逻辑公式,使得阅读的节奏非常缓慢。我原本打算系统性地梳理一下蒯因对“内涵”与“外延”概念的颠覆性处理,并期望这一卷能够集中呈现他在这方面的集中火力。但是,在实际翻阅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跃,以期建立起一个整体的认知框架,因为这一卷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似乎是基于作者的写作时间线,而不是基于一个逻辑学习的递进关系。对于一个想要深入理解蒯因思想体系的读者而言,如果缺乏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红线”,那么这些散落的、高度专业化的论证片段,就很难被有效地组织和内化。我希望未来的版本或者配套的导读材料,能提供一个更明确的“阅读路径图”。

评分

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学术重量。坦白说,我买它主要是冲着那些被誉为“里程碑式”的、对传统实在论发起挑战的那些核心篇章去的。我印象中,蒯因的某个阶段的研究,着重探讨了“什么是真正可被经验证实的对象”,这直接触及了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根本困境。然而,当我快速浏览目录和索引时,发现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缺乏一个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导览图。每篇文章仿佛都是直接从学术期刊的“深水区”被捞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这固然保证了文本的纯粹性,但也大大提高了阅读门槛。我希望这卷里面至少能收录几篇能够展现他思想“转变”过程的草稿或者通信集锦,那样我们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一个伟大思想是如何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成型的,而不是仅仅看到一个最终定稿的、完美无瑕(但也冰冷)的理论结构。目前的版本,更像是给已经站在山顶的同行准备的补给包,而不是给正在攀登的人指引方向的地图。

评分

我向来认为,阅读经典就是要与其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但面对这本《蒯因著作集(第4卷)》,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一个布满密文的密室里试图破解密码。它的内容,无疑是哲学领域最精妙的智力游戏之一,涉及到量化、指称、真值条件的深度剖析,这些概念本身就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我特别关注他对于“不可翻译性”论题的后续发展,或者说他对语义学“不确定性”的探讨是否在这一卷中得到了更系统的阐述。遗憾的是,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查阅参考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部书的呈现方式显得过于精英化了。它几乎没有做任何妥协,比如在关键术语首次出现时提供一个简洁的脚注解释,或者用不同字体来区分原文和译者的插入说明。这让阅读体验成了一种持续的“认知负荷”,而不是一种知识的渐进吸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文本的堆砌,更是一种引导性的、充满关怀的学术呈现。

评分

从装帧质感来说,这本书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看得出出版方在实体书制作上是下了本钱的,这对于收藏价值来说无疑是加分的。然而,购买哲学著作,尤其是像蒯因这样影响深远的学者的汇编,更看重的是它在思想史上的定位和内容本身的易读性。我希望能在这第四卷中找到他关于自然主义哲学在面对“本体论承诺”时所做的那些关键反思,那些被后世解读为“我们如何既保持经验主义的严谨,又不陷入还原论的泥潭”的讨论。但目前看来,这更像是一份严谨的档案汇编,而非一部具有清晰叙事线的学术论述集。我希望译者团队能在文本的某些转折点上,给出一些更具洞察力的译注,因为很多英语表达在翻译成中文时,其精确的哲学内涵很容易流失。现在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虽然知道内容是顶级的,但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却打了折扣。

评分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三部分共三篇:《思想》;《否定》;《思想结构》。这三篇论文是弗雷格连续发表的系列论文,被分别称为“逻辑研究”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这是他用非形式语言描述和刻画命题逻辑的重要论文,其中也探讨了逻辑和心理学的区别。在“逻辑研究”这一标题下,他还写了第四篇论文《论逻辑的普遍性>,可惜没有完成,因而未能在生前发表。

评分

经典之作

评分

遇到京东搞活动,就和爱好哲学舍友凑单买书,听他的评价还不错

评分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三部分共三篇:《思想》;《否定》;《思想结构》。这三篇论文是弗雷格连续发表的系列论文,被分别称为“逻辑研究”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这是他用非形式语言描述和刻画命题逻辑的重要论文,其中也探讨了逻辑和心理学的区别。在“逻辑研究”这一标题下,他还写了第四篇论文《论逻辑的普遍性>,可惜没有完成,因而未能在生前发表。

评分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一部分共两篇:《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论概念文字的科学根据》。对《概念文字》,没有全译,只选译了《序》,第一章,还有第二章的一部分。这些内容基本反映出弗雷格构造概念文字的思想,他构造的逻辑演算系统,以及他这套符号的使用和推演方法。

评分

随着1806年巴登州的建立,大学的存在受到了威胁,因为相对较小的巴登州已经拥有一所重要的大学-鲁普莱希特-卡尔斯-海德堡大学。然而巴登州大公路德维希仍然从1817年起向弗莱堡大学提供稳定的经费并于1820年将此以手书的形式确立下来。这位大公始终认为:两种宗教-天主教与新教应各有一所大学来代表,而海德堡大学深受新教的影响。为此,弗莱堡大学遂更名为阿尔布莱希特-路德维希-弗莱堡大学,以示谢意。

评分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一部分共两篇:《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论概念文字的科学根据》。对《概念文字》,没有全译,只选译了《序》,第一章,还有第二章的一部分。这些内容基本反映出弗雷格构造概念文字的思想,他构造的逻辑演算系统,以及他这套符号的使用和推演方法。

评分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第二部分共四篇:《什么是函数》;《函数和概念》;《论概念和对象》;《论意义和意谓》。这四篇论文反映了弗雷格对函数、概念、对象、意义、意谓这些问题的认识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形成的理论,这些认识和理论对现代语言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评分

遇到京东搞活动,就和爱好哲学舍友凑单买书,听他的评价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