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礼记·孝经译注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礼记·孝经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德永 注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化
  • 礼记
  • 孝经
  • 儒家经典
  • 传统文化
  • 译注
  • 文化典籍
  • 国学
  • 古代文献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9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63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丛书 七十部精选经典文存
   全七辑囊括经史子集 儒释道独领诸子百家
   汇聚青年学子才力 萃取中华文化精华
   双色译注版 第一辑出炉

内容简介

  《礼记》四十九篇,或单篇流行,或收录在儒家某弟子的著作中,或被编选在儒家弟子传授的笔记中,各篇作者不一,写作年代也不同。诚如梁启超所说:“《礼记》为儒家者流一大丛书。”东汉经学家郑玄为《礼记》作注时,就没有把作者问题讲清楚。而班固注说:“七十子后学所记也。”至于具体作者,也没有指明。唐人陆德明在其《经典释文·序录》中认为:“《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后人通儒各有损益。《中庸》是子思所作,《缁衣》为公孙尼子所制。郑玄云,《月令》是吕不韦所撰。卢植云,《王制》是汉时博士所为。”可是陆氏的观点也不能得到公认。关于各篇作者问题之争,自郑玄注解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迄今尚无定论。今人王锷《〈礼记〉成书考》对此问题考辨颇为翔实精当,可资参考。

作者简介

贾德永,男,1987年6月生,山西朔州人。2009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师从黄怀信先生攻读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研究领域:先秦文献、儒家文献。受乾嘉朴学之影响,尤好训诂,笃志于我国传统文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礼记
曲礼上
曲礼下
王制
礼运
学记
乐记
祭义
经解
儒行
冠义
昏义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精彩书摘

  冠义
  题解
  郑玄云:“名曰‘冠义’,者,以其记冠礼成人之义。”本篇是对《仪礼·士冠礼》的具体阐述,并阐发冠礼的意义。
  冠礼是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典礼,表示男子已经成人。本篇和以下五篇都是对《仪礼》的解释,以说明冠、婚、射、乡、宴、聘这六种礼仪的含义,此六礼为古代天下通行的礼仪。以本篇作为六篇之首,是因为这六礼都是成人所行之礼,而冠礼则是成人的开始。
  1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译文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礼仪。礼仪的起始,在于举止得体、神态端庄、言辞通达。举止得体,神态端庄,言辞通达,然后礼仪的要素才算完备了。以此来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而后礼仪才算确立。因此,举行加冠礼之后,服饰才会完备,服饰完备之后,才能举止得体,才能神态端庄,才能言辞通达。所以说:“冠礼,是礼的开始。”因此,古代圣王都非常重视冠礼。
  2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
  ……

前言/序言

  《礼记》
  一、《礼记》的书名
  今本《礼记》,也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礼”,指的是《仪礼》,“记”是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西汉时,《仪礼》取得了“经”的地位,而当时的《礼记》只是从属于《仪礼》,到汉末才独立成书,并逐步取得了经典的地位,影响越来越大。
  《礼记》一书的得名,据目前材料,始于西汉刘歆,《汉书·韦玄成传》云:“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曰:《礼记·王制》及《春秋糓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在西汉,时人也称《礼记》为《礼》或《记》。魏晋以后,《礼记》又有《小戴礼》之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礼“或”礼记“在两汉时并非为今天我们所见的四十九篇本《礼记》的专名。当时的,《仪礼》也称《礼记》,因为《仪礼》一书中既有经,又有记,故有此名。如《史记·孔子世家》曰:“故《书传》《礼记》自孔氏。”这里的“《礼记》”就是指《仪礼》。又《汉书,儒林传》曰:“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这里的《礼》也指《仪礼》。因此,要特别注意理清《仪礼》《礼记》两书的渊源,避免误解。
  ……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礼记·孝经译注》内容简介 一、 引言:千年智慧的传承与现代解读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礼记·孝经译注》并非孤立地呈现两部古籍,而是旨在连接古今,让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核心价值观与生活智慧,以更加清晰、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本书不懈怠于对原文的忠实还原,更着重于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社会功能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通过细致的译注,我们试图剥离历史的尘埃,让《礼记》与《孝经》这两颗璀璨的中华文化明珠,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构建现代社会伦理的重要参照。 二、《礼记》:规章制度与社会秩序的百科全书 《礼记》是中国古代关于礼制的典籍,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从国家大典到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它并非一部逻辑严密的哲学著作,而是一部汇集了周代至战国时期关于礼的各种论述、仪式、制度、思想的集成。其核心在于“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范与仪节,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系人伦关系、安定社会生活的根本准则。 本书对《礼记》的译注,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概念的梳理与阐释: 《礼记》中充斥着许多重要的概念,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敬”等。我们将逐一梳理这些概念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在不同篇章中的具体体现,力求清晰阐明它们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关于“礼”,我们将探讨其作为社会规范、道德准则、行为模式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如何渗透到政治、教育、宗族、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 社会结构的透视: 《礼记》详细记载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通过对这些制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认识到“礼”是如何构建和维持这种社会秩序的。例如,关于“宗法制”的阐述,将揭示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孝”等观念如何维系这种结构。 人生礼仪的描摹: 《礼记》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人生不同阶段的礼仪记载,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这些礼仪不仅是仪式性的活动,更是对生命过程的象征性阐释,承载着对个体成长、家庭繁衍、社会责任的期许。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礼仪的流程、意义,并探讨它们在塑造个人品德、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教育思想的探究: 《礼记》中关于教育的内容,如《学记》篇,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以及教育的目的。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教育思想,展现中国古代教育的智慧,以及它们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例如,《学记》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哲学思想的挖掘: 尽管《礼记》并非纯粹的哲学著作,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关系、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我们将尝试发掘这些深层的思想内涵,展示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光芒。例如,关于“中庸”的阐释,将揭示其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本书的译注方式将力求严谨而不失流畅,力求在保留古籍原意的基础上,辅以现代的语言和逻辑,使其易于被当代读者理解和接受。我们相信,《礼记》中所蕴含的关于社会治理、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的智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体品德,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孝经》: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其篇幅不长,但影响深远,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的基石和核心。它以“孝”为主题,阐述了孝道在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根本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奉养,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一种责任的担当,一种社会秩序的维系。 本书对《孝经》的译注,将聚焦于以下几个层面: “孝”的内涵与外延: 我们将深入剖析“孝”字的本义,以及在《孝经》中不断延展和深化后的多重含义。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孝顺之始,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孝顺之终,我们将层层剥茧,展现孝道贯穿人生始终的完整图景。 孝道与个人修养: 《孝经》将孝道视为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根本。我们将探讨“孝”如何促使个体克制私欲,培养仁爱之心,建立良好的品德,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例如,通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论述,展现孝道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孝道与家庭伦理: 孝道是维系家庭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纽带。《孝经》将孝与“慈”、“忠”、“顺”等其他家庭伦理观念紧密结合,阐述了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应有的关系和责任。我们将重点解读这些关系中的伦理要求,以及孝道如何成为构建美满家庭的基础。 孝道与社会治理: 《孝经》将个人孝道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认为“先王之道,斯为美谈。”。我们将分析孝道如何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如何通过推己及人,达到“养老”、“尊贤”的社会境界,进而实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例如,书中关于“德”的论述,强调了通过孝道来培养德行,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孝道文化的时代意义: 尽管时代变迁,但孝道所倡导的感恩、尊重、责任等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将尝试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语境下,重新理解和践行孝道,使其不落于形式,而是回归其真正的精神内涵,成为连接代际、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本书对《孝经》的译注,将注重其思想的精髓,力求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当代人理解家庭伦理、社会责任,乃至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指导。 四、本书的特色与价值:古今对话,智慧启迪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礼记·孝经译注》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于其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价值: 严谨的学术性与通俗的可读性并重: 我们在翻译和注释时,力求遵循古籍的原意,不随意增删,保证学术上的严谨性。同时,我们采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并辅以详尽的注释,解释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使得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多角度的解读与深入的分析: 本书不局限于字面意思的解读,而是从历史、社会、文化、哲学等多个维度,对《礼记》和《孝经》进行深入的分析。力求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展示其思想的深度。 连接古今的时代视角: 我们始终关注古籍的当代意义,探讨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应用。力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系统的梳理与条理化的呈现: 本书将对《礼记》和《孝经》的篇章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采用条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集权威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文化工程: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的一员,《礼记·孝经译注》旨在成为一部集权威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文化读物,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五、结语:开启中华智慧之旅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礼记·孝经译注》是一扇通往中华古代智慧的窗口。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更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构建现代文明的重要参照。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期望读者能够: 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把握“礼”和“孝”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责任感的人。 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认识到孝道在维系家庭、安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付诸实践。 激发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感受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璀璨文明,并为之自豪。 我们相信,通过对《礼记》和《孝经》的深入解读与传播,能够帮助更多人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感受千年智慧的魅力,并在现代生活中,汲取古圣先贤的教诲,实现自我完善,促进社会进步。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场启迪心智的旅程,一本值得您珍藏和细细品味的文化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古代典籍的接触大多停留在选段或白话译本上,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体会到原文的韵味和古人的思维方式。然而,这本译注本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这一遗憾。译文的处理非常到位,它既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大部分的词汇精髓,又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了精准的阐释,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平衡。更让我赞叹的是那些详尽的注释部分。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去考证那些晦涩的典故、特殊的礼仪用词以及历史背景,每一处不解之处都有细致的考量,配有相关的引文作为佐证,使得阅读过程如同跟着一位博学的老师在身边进行一对一的讲解。这种深度挖掘和细致梳理,让那些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古老概念,变得清晰、立体,仿佛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以烫金的书名和一些古典纹饰,整体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亮光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用心了,比如内文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也留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长时间阅读时能保持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而且,这本书的开本拿在手中也很有分量感,体现出它作为“大系”中的一员应有的厚重感。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对于珍视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文化气息。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份对经典应有的敬意。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觉得这种“译注”的形式会不会过于学院派,读起来枯燥乏味。毕竟,涉及到古代的礼制和伦理规范,很容易陷入僵硬的条文解释中。但阅读之后,我的疑虑完全打消了。编者在处理材料时,非常注重内在逻辑的梳理和文化脉络的展现。他们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将文本置于其产生的社会结构和历史环境中去理解。例如,对于某些礼仪程序的描述,译注部分会穿插讲述其在不同朝代或不同场合下的细微差别,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鲜活性和历史的纵深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只是罗列事实,而是更像在重构一个活生生的古代社会图景,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日常生活的庄重与规范。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阅读古代经典往往需要极强的自制力和专注力,稍有分神就容易迷失在古奥的文字中。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恰恰在于它对现代读者的“友好度”。编排上,译文和原文是并置对照的,这对于喜欢对照阅读,或者想检验自己理解程度的读者来说非常方便。同时,全书的注释系统非常完善,很多关键概念的解释都放在了页边的空白处,使得读者无需频繁地去查阅书后的索引或附录,阅读的连贯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我们接触和消化这些深奥经典的门槛,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和愉悦,真正实现了将深奥的学问普及化的目标。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特定文本的阐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秩序”和“人伦”的角度。在现代社会,很多传统的关系模式和行为准则正在被稀释或重塑。通过研读这些经典,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古人是如何构建和维护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行礼”,更是如何理解“恭敬”的本质,如何理解“孝道”在维系家庭与社会稳定中的核心作用。这种对“立身之本”的探讨,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它提供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反思我们自身在当下的处境和应有的行为准则,其思想价值远超文本本身。

评分

不错 值得购买

评分

③《韶》:舜时乐名。

评分

20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评分

《礼记》是对《礼》进行注释的文章汇编,本书以戴圣选编篇章为主。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解释先秦的礼制、礼仪,涉及祭祀、文艺、历法、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孝经》主要阐述了孝道的重要内涵,对“尊老,敬老,养老,送老”的孝行作出规范,以指导世人。

评分

注释

评分

注释

评分

依据天地的运行规律,冷热不合时宜,人就会生病,风雨不调就会发生饥荒。乐教相对于民众而言就像是寒暑交替,乐教不及时就会损害世道。礼制相对于民众而言就像风雨,礼制没有节制就会劳而无功。由此可知,先王的制乐,用它来作为治理民众的方法,用得好就能使民众的行为合乎道德。

评分

好书,版本不错,很经典,值得收藏,多了很多,有空慢慢看

评分

20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