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

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首都博物馆 等 著
图书标签:
  • 宗教艺术
  • 宗教文化
  • 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
  • 艺术展
  • 文化遗产
  • 宗教信仰
  • 台湾文化
  • 博物馆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安考古文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6424
版次:1
商品编码:1504777182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 首都博物馆 等 9787501036424 文物出版 06/01/2013

小贴士:  高校、考古所、博物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采购图书可直接联系我书店销售客服,可同时索取书店实体店库存总书目表(目前约近5000种图书),

联系方式:QQ532439569、手机15117982194、邮箱linglingzhixin@163.com (销售客服 刘零)

内容简介

创办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灵鹫山主持心道法师是佛教徒。世界各国有众多的单一宗教类博物馆,他办一座台湾的佛教博物馆顺理顺情。但心道法师志存高远,他要办一座宗教多元的博物馆,包括信众广泛的大型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也包括规模较小的犹太教、神道教以及台湾的地方宗教。心道法师是佛教徒,在他的博物馆内对佛教予以特殊的强调无可非议,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把自己偏爱的事物置于博物馆内最好的位置,赋予最大的面积、最佳的设备。但世界宗教博物馆却不然,展厅中的佛教艺术品没有特权,其展陈面积与其他宗教没有区别,一视同仁。同样的面积意味同等的地位,这一切反映创办人的良苦用心,他在试图传递一种他归纳的基本理念,这就是“尊重、包容和博爱”。如果我们要问什么是真正的慈悲情怀,什么是真正的现代人的胸襟?心道法师的办馆理念便是突出体现。

目录

美丽的无言之教-基督宗教艺术
伊斯兰艺术简介
佛教文物在世界文物史的地位
印度教的艺术
不同寻常的文化——神道及其造型

壹 基督教文化艺术
1.《圣经》
2.念珠
3.牧羊人朝拜圣婴
4.圣母与圣子
5.耶稣的故事
6.基督的复活与十二圣节
7.拜占庭十字架
8.圣尼古拉
9.圣方济各
10.圣体匣
11.圣体灯
12.圣杯

贰 伊斯兰教文化艺术
13.《古兰经》
14.《古兰经》经架
15.大型古兰经页
16.笔墨盒
17.经文挂饰
18.铜盘
19.清真寺油灯
20.念珠
21.拜毯
22.拜毯
23.天房罩幕(局部)

叁 佛教文化艺术
24.佛陀诞生浮雕
25.释迦牟尼像
26.缅甸立佛
27.十一面观音
28.白度母
29.绿度母
30.佛足石
31.时轮金刚坛城
32.莲华生大士唐卡
33.九宫八卦唐卡
34.念珠
35.普巴杵
36.骨衣
37.贝叶经
38.护经板
39.护经板
40.夹经

肆 印度教文化艺术
41.永恒的湿婆神
42.毗湿奴雕像
43.梵天
44.吹笛的黑天
45.林迦面门
46.毗湿奴与他的妻子
47.毗湿奴的宇宙形象
48.印度教性力派的仪式图像
49.杜尔迦女神
50.黑天的故事

伍 犹太教文化艺术
51.《妥拉》经卷罩胸牌
52.犹太教会堂圣牌
53.《妥拉》经卷
54.《西都尔》(祈祷书)
55.指经标
56.经文护符匣
57.塔利特(祈祷披巾)
58.逾越节塞德宴餐盘
59.朔法尔(公羊角号)
60.美祖扎赫(门柱圣卷)
61.哈努卡节烛台

陆 神道教文化艺术
62.雨宝童子绘像
63.山王神像
64.神棚
65.注连绳
66.狮子/狛犬
67.御灵代
68.出云大社御守
69.御祓箱
70.高野四所明神图
71.三社托宣图
72.须佐之男命假面
73.伊势神宫大神乐之图
74.日本神话卷
75.东照宫祭礼略图
76.结钱之木

柒 道教与台湾民间信仰文化艺术
77.斗灯
78.高功绛衣
79.帝钟
80.手炉
81.龙角
82.雷令
83.剑狮兽牌
84.八卦牌
85.瓦将军
86.石狮
87.文昌帝君神像
88.妈祖神像
89.土地神
90.张天师符版
91.保安宫(保生大帝)雕版
92.王爷雕版
93.三太子雕版
94.东兴宫(妈祖)雕版
95.三星(福、禄、寿)雕版
96.纸钱(经衣)雕版
97.关圣帝君神图
98.观音妈联神图
99.魁星点斗神图
100.十殿阎王神图(部分)
101,玄天上帝神图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画也产生了,同样是礼拜的对象。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描绘风景中的诸神与化身为诸神本体的佛的“宫曼荼罗”图像,至今仍然是礼拜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到15世纪左右,出现了描绘络绎不绝的参拜者喧哗于神社境内的图景,以鼓励人们来访参拜。被称为“参诣曼荼罗”图像的产生,表明以庶民为对象的诸神造形开始在日本出现。
神观念的新表现
如风景画般的宫曼荼罗绘画形式,不是佛教文化的产物,而是由日本诸神固有的特性所衍生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视特定场所为神圣,并透过此处感知神的力量,凭借的正是原本的神道观念。这说明日本的诸神在受到佛教影响发生某些变化的同时,始终保持着神道初始的观念,并在转变中蜕变出新的表现形式。
因而,在9世纪神社独立创造的俗形神像问世时,神道的无个性也充分体现了出来。即使在日本的诸神和佛教众佛融合的神佛习合时代,神仍旧是神,佛还是佛,神佛终究还存在区分,没有整合,正是在这种习合中产生出新的神像造形。
与此关联,饶有趣味的是神像和佛像的做法也有所不同。确切而言其区别在于“寄木造像”的不同:制作佛像一般是从多棵树中取材,而非同一棵树,然后将取出的材料加以适当的组合而造就一尊佛像;而制作神道神像.必定只从同一棵树取材来造像,这是日本神像的特殊之处。甚至奉祀的是男女诸神像组合,诸神像也须取材于同一棵树。
总之,神像和佛像不同,其差异还相当大。佛像的重点在于表现出不同佛的特定姿态形象;而有别于此,神像的焦点永远是只用一棵树木来制作。神像制作的这一意图是为了雕现出一棵树的生命本身,因为寄宿在树木之中的生命力须由神像来体现。虽然神像因受佛像影响而出现,但从未远离神寄宿于自然之中的原始神观念,只是神观念所展现出的新表现形式。
而且,佛像本来是供信仰者瞻仰的,照理说受佛像影响的神像也应该供奉在耀眼之处,然而被奉祀在神社的神像大多和御神体或御灵代一样,供奉在主殿的最里面,不轻易为人所见。反而是后来日本的佛像,也从原本的任人瞻仰转变成“秘佛”——变为人们所不能见之物了。神佛分离
在历史进程中,神佛习合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其宣扬的诸神由来、灵迹、参拜等成为激励人们信仰的心灵源泉。13世纪以降,日本开始创作描绘神社由来的绘卷,随后又出现了参拜图及讲说诸神利益的绘图,特别是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这种讲说图大量涌现,诸神的造
…… 收起全部↑
《神圣的凝视:超越时空的宗教艺术之旅》 这是一场跨越地域与时间的艺术盛宴,一次深入灵魂的文化探索。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展览图录,而是以一种更具叙事性和哲学性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宗教艺术殿堂。我们不局限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博物馆或展览,而是试图捕捉宗教艺术所蕴含的普遍精神和多元表达,展现人类在不同信仰体系下,对生命、宇宙、神性以及终极意义的永恒追问。 本书的序章,以“为何需要宗教艺术?”为题,抛砖引玉。我们从人类文明的起源讲起,探讨艺术作为连接凡俗与神圣的桥梁,如何在最初的壁画、雕刻中承载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宗教艺术,是人类集体意识的投射,是精神信仰的具象化,更是历史文明的生动见证。它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哲思的凝结、以及社群凝聚力的象征。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古老的回响”。从古埃及的宏伟神庙壁画,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浮雕,再到古希腊罗马的神祇雕塑,我们追溯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是如何通过艺术来构建他们的神话世界,表达他们的宇宙观。这些作品,即使历经沧桑,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最早的精神追求。 接着,我们深入“东方哲思的东方画卷”。本书将重点描绘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从印度佛教造像的演变,到中国佛教寺庙的壁画与雕塑,再到日本佛教艺术的独特韵味,我们展现佛教如何以其包容性,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催生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从释迦牟尼的慈悲庄严,到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再到藏传佛教唐卡的神秘绚烂,本书将细致剖析这些艺术形象背后的教义、哲学以及所承载的普世价值。我们还将触及印度教艺术的多元神祇体系,以及道教艺术中对自然和谐与个体修养的追求,展现东方文化中宗教艺术独特的精神气质。 “西方的精神图腾”,则带我们走进基督教艺术的辉煌。从早期基督教的地下墓穴壁画,到拜占庭的马赛克艺术,再到哥特式的教堂尖顶与彩绘玻璃,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宗教画作,本书将一一呈现基督教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与精神内涵。我们探讨色彩、构图、象征符号如何被用来传递福音、激发虔诚、以及塑造信徒的精神世界。从圣经故事的生动描绘,到圣徒形象的庄重塑造,再到对基督受难与复活的深情演绎,西方宗教艺术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影响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艺术品,而是力求展现“艺术背后的故事”。每一件作品,无论是宏伟的建筑,精美的雕塑,还是细腻的绘画,都承载着创作者的虔诚,信徒的信仰,以及时代的烙印。我们将探究艺术家们的创作动机,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同宗教教义如何体现在艺术形式中。例如,佛教艺术中的“空”与“无相”,如何通过简洁的线条与留白来表达;基督教艺术中的“神人二性”,如何在圣徒的形象中体现人性的光辉与神性的庄严。 “跨越疆界,融合与对话”,是本书的另一重要视角。在全球化的今天,宗教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本书将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艺术如何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例如,早期佛教艺术中希腊化风格的痕迹,或者伊斯兰艺术对几何图案和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都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我们还将探讨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宗教艺术的创新与转型,以及它如何继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精神寄托和文化启蒙的角色。 本书的最后一章,以“观照自我,精神的栖息地”为题,回归到艺术与个体生命的连接。我们相信,宗教艺术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物,更是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引导我们思考生命意义的镜子。通过欣赏这些跨越时空的艺术杰作,我们得以暂时放下尘世的喧嚣,与古人的智慧对话,与内在的灵魂相遇。本书希望籍由这些神圣的艺术形象,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栖息的空间,激发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神圣的凝视:超越时空的宗教艺术之旅》,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视觉与心灵的深度对话。在这里,您将看到信仰如何化为不朽的艺术,看到人类对永恒的追求如何雕刻成永恒的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远足,每翻过一页,都像是踏足了一个新的地域,遇见了一群新的灵魂。我原本对一些宗教的艺术形式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刻板印象,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包容和开放的视角,展现了宗教艺术的多样性和共通性。我被书中对某些艺术品背后故事的挖掘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信仰以及时代的烙印。 例如,书中对某个古老文明的祭祀面具的描述,让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个部落在夜色中,围绕着篝火,戴着这些面具进行神秘仪式的场景。面具上粗犷而充满力量的线条,以及那些象征着祖灵和自然神灵的图案,都诉说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并对其充满敬畏的生存哲学。又如,书中对某个宗教绘画的解读,让我明白了画面中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细节,以及背景的色彩,是如何共同构建出一种特定的宗教氛围,传递着特定的教义或精神信息。这并非简单的视觉美感,而是深层文化和信仰的凝练。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理解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最好窗口。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宗教世界。它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对艺术品的细致描绘和深度解读,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去感受。 我尤其被书中对某些宗教仪式艺术的描述所吸引。例如,书中对某个民族的萨满教仪式中使用的服饰和道具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些鲜艳的色彩、奇特的造型,以及它们在仪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些物品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沟通神灵、传递力量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古老部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探索。 同样,书中对某个宗教节日庆典中使用的艺术品,如灯笼、彩绘等,也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些艺术品在特定的节日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们是欢乐、祈福和团聚的象征。通过这些细节,我不仅仅看到了艺术的形态,更感受到了艺术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明白,宗教艺术并非仅仅是供奉神灵的工具,它更是人类情感、文化认同以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宗教艺术其实是一种非常普世的语言,它能够跨越文化、语言和地域的界限,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宗教艺术知之甚少,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其实也能够从中感受到美,感受到力量,感受到那份对神圣的敬畏。 书中对某些宗教绘画中“光影运用”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来营造出特定的宗教氛围,突出画面中的神圣人物,以及表达某种精神上的启示。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更加欣赏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我也被书中对某些宗教歌曲和赞美的艺术表现所吸引。虽然我无法听到它们的声音,但文字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庄严、肃穆,以及深藏其中的情感。这些歌曲,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信徒们对神圣的倾诉,对救赎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评分

我一直以为,理解宗教艺术需要深厚的宗教学识,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亲民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这扇大门。它没有使用艰涩的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我走进不同宗教的艺术世界。我不再觉得宗教艺术是遥不可及的,反而觉得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并且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书中对某些宗教故事的雕塑化表现的解读,让我对那些古老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书中对某个关于“创世”的神话故事的雕塑描绘的阐释,让我看到了艺术家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过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周围的元素,来表达生命起源的神秘和伟大。 我也被书中对某些宗教节日庆祝活动中使用的艺术形式的描写所打动。例如,书中对某个宗教节日中,人们用鲜花、彩绘以及特殊的歌曲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描绘。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递情感,凝聚社群,以及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跨越时空的艺术品有着莫名的情愫,总觉得它们承载着比单纯美学价值更深厚的东西。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这些宝藏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门后的世界。初读,便被那些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所吸引,虽然没有实物照片,但那细腻的文字,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场景。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寺庙,听着低沉的诵经声,看着烛光摇曳下,僧侣们专注地雕刻着佛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对佛陀的虔诚。又仿佛站在雄伟的教堂前,仰望着高耸的穹顶,感受着圣经故事在彩色玻璃上的流光溢彩,那些圣徒的面容,即使在文字的描绘下,也显得那么庄严而慈悲。 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展品,而是将艺术品置于其产生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中,让我们理解它们为何如此呈现,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意义。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某些颜色会被反复运用,为什么某些图案会成为重要的象征,为什么艺术会成为宗教传播的重要媒介。书中对不同文化中关于生死、轮回、救赎等概念的艺术表现,有着深入浅出的阐释,让我对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我读到那些关于祭祀用品的描述时,我感受到了古人与神灵沟通的仪式感,那种对未知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依恋,在那些精美的器物上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静谧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而这本书却像是一片宁静的绿洲,让我得以放慢脚步,沉浸在古老文明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之中。我惊喜地发现,原来不同宗教的艺术,在表面差异之下,有着如此深刻的共鸣。 书中对某些宗教艺术品的历史渊源的追溯,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和时期的演变,让我看到了人类思想和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我被那些跨越千年的艺术作品所打动,它们穿越了历史的烟云,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例如,书中对某个古代东方文明的佛像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那份宁静、慈悲和智慧。佛陀的姿态,手势,以及眼神,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当我对某个西方宗教艺术品进行深入了解时,我发现其中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对救赎的渴望,与东方宗教的某些思想竟然有着奇妙的契合。 这种共通性,让我觉得人类在精神层面上,其实是紧密相连的。艺术,成为了这种连接的无声桥梁,它超越了语言的障碍,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宗教”和“艺术”这两个词,它们不再是疏远的、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我的精神导师,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相信什么”,而是通过展示不同宗教艺术的魅力,让我去思考“人类是如何表达自己的信仰”以及“艺术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惊喜地发现,原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在表达对神圣的敬畏和对终极意义的追寻时,竟然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书中对某些宗教音乐和舞蹈艺术的描述,虽然是文字,但却能让我感受到那种神圣的氛围和情感的张力。例如,书中对某个民族在丰收季节进行的祭祀舞蹈的描写,让我想象出那充满活力的步伐,悠扬的歌声,以及那些与自然神灵沟通的神秘动作。这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与宇宙连接的方式,一种表达感恩和祈求的方式。 我也被书中对某些宗教建筑的艺术风格的解读所吸引。那些宏伟的寺庙,庄严的教堂,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祭坛,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它们本身就是艺术品,是人类对神圣空间的一种诠释。建筑的布局,材料的选择,装饰的细节,都承载着深刻的宗教意义和文化象征。

评分

这本书像一本沉睡了千年的古籍,轻轻翻开,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尘埃和文明的馨香。我原本只是被“宗教艺术文化展”这几个字吸引,想着能一窥各地奇妙的信仰图腾和虔诚的创作。然而,当指尖划过那些细腻的笔触、庄严的雕塑,甚至是通过文字描绘出的恢弘场景时,我才意识到,我不仅仅是在欣赏艺术,更是在穿越时空,与那些古老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万里的对话。 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诉说着不同的信仰如何孕育出独特的艺术表达。从东方古老文明的祥和宁静,到西方中世纪的宗教肃穆,再到非洲部落的原始图腾,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深深地烙印着该地域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我被那些描绘天堂地狱的壁画所震撼,它们如同史诗般的叙事,将抽象的信仰具象化,让人在敬畏中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那些象征着重生与救赎的雕塑,在光影的流转下,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永恒的祈愿。甚至连那些朴实无华的民间工艺品,也凝聚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解教义,而是通过艺术这个最直观、最动人的载体,让我们去感受、去体会不同文明的宗教情感,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的艺术品充满了敬畏。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珍贵的“时间胶囊”,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古老的文明是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他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的。它并没有直接宣扬任何宗教,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深入的方式,展现了宗教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我尤其被书中对某些地域的“图腾崇拜”艺术的描述所吸引。例如,书中对某个原住民部落的图腾柱的描写,让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奇特的图腾,它们代表着祖先的力量,家族的荣耀,以及与自然的连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更是对生命起源和文化传承的深刻表达。 我还被书中对某些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圣物”的艺术加工所打动。例如,书中对某个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圣杯”或“念珠”的精美制作的描绘。这些物品,虽然在物质上可能并不贵重,但它们在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艺术家在制作过程中倾注的心血,都让它们变得非同寻常。

评分

每当我翻开这本书,都有一种进入一个巨大宝库的感觉,里面闪耀着各种形态的智慧之光。我一直对那些与精神世界相关的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展品,而是将每件艺术品都置于其深厚的文化和宗教土壤中进行解读。 我记得书中对某个古代文明的“守护神”雕像的描述,那粗犷的线条,威严的眼神,以及身上象征着力量和庇佑的纹饰,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力量。这件雕像不仅仅是为了祈求神灵的庇佑,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象征,代表着那个民族对自身历史和精神的传承。 又比如,书中对某个宗教故事的插画解读,虽然没有配图,但文字的描述却足以让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些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周围的环境,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们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牺牲与救赎的故事。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仅仅是看到了艺术品的外形,更是理解了它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