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 | 出版社: 文物 | 出版时间:2011-01-01 |
| 作者:宿白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1-01-01 |
| 定价: 160 | 页数:431 | 印次:1 |
| ISBN号:978750103114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1 |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著录,唐代即已开始。北宋提倡恢复古礼,研讨古器物蔚成风气。宋元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都邑志书的纂修,因此,较详细地著录三国两晋南北朝遗迹遗物,应自宋元始。清代提倡金石考据之学,石刻的菀辑和古器物的考订,规模广泛又驾宋元之上。宿白编著的《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墓葬及宗教遗迹做了考古研究。
一、城址·墓葬及其他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1986)
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1978)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1978)
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1990)
现代城市中古代城址的初步考察(2001)
武威行(1992)
宣化考古三题
——宣化古建筑·宣化城沿革·下里八辽墓群(1998)
青州城考略(1999)
太原北齐娄叡墓参观记(1983)
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札记(1989)
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1995)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1982)
关于河北四处古墓的札记(1996)
中国境内发现的中亚与西亚遗物(1986)
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遗物(1986)
中国古代金银器和玻璃器(1992)
西藏发现的两件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1996)
三记拉萨大昭寺藏鎏金银壶
二、宗教遗迹
四川钱树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器物上的佛像
——中国南方发现的早期佛像札记(2004)
4至6世纪中国中原北方主要佛像造型的几次变化(2005)
东汉魏晋南北朝佛寺布局初探(1997)
隋代佛寺布局(1997)
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2009)
唐代长安以外佛教寺院的布局与等级初稿
武威天梯山早期石窟参观记(2002)
西部大开发中维修和保护新疆石窟寺遗迹应注意事项(2001)
有关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调查工作纪略
试释云冈石窟的分期
——《云冈石窟卷》画册读后(2010)
定州工艺与静志、净众两塔地宫文物(1997)
青州龙兴寺沿革(1999)
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1999)
大功德主苻(苻磷?)重修安阳修定寺塔事辑(2003)
独乐寺观音阁与蓟州玉田韩家(1985)
记新剥出的蓟县观音阁壁画(1972)
我和中国佛教考古学(1999)
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1962)
永乐宫调查日记
——附永乐宫大事年表(1963)
附录
朝鲜安岳所发现的冬寿墓(1952)
日本奈良法隆寺参观记(2003)
后记
我不得不说,这套《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的出现,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墓葬考古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特别是其中关于唐代墓葬的研究,很多文章都聚焦于一些新近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墓葬,比如一些官员墓、贵族墓,甚至是女性墓葬。作者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土物,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来解读。例如,对唐代墓葬壁画的研究,不仅分析了画面的内容、艺术风格,更深入探讨了这些壁画所承载的社会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服饰、生活用品的流行趋势。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关于丝绸之路沿线墓葬的研究,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出土的胡人俑、波斯银币,到墓葬建筑风格中受到的外来影响,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宋代的部分同样精彩,对宋代瓷器墓葬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龙泉窑、景德镇窑等重要窑口的最新考古发现的梳理和分析,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读这些文章,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作坊,看着工匠们如何将泥土变成精美的瓷器,又如何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入墓中,寄托着生者的哀思和对逝者的怀念。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略有关注的读者来说,《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中的一些章节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中不乏对当时手工业技术,特别是冶金、陶瓷、纺织、建筑等领域的考古学研究。例如,对于唐宋时期先进的冶铁技术,通过对相关遗址出土的工具、兵器以及冶炼遗迹的分析,让我们能够了解当时金属加工的精湛水平。在陶瓷方面,对唐宋时期著名窑口的考古发掘,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瓷器艺术史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当时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创新以及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我记得其中有一篇文章,对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精美丝织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织造技术到图案纹饰,都展现了当时中国丝织业的高度发达,以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内容,都让我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
评分这部《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之所以能够被誉为“精”,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装帧,更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的研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南下或汉族北上,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碰撞,在考古遗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书中不少文章,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品、以及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服饰、饮食、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例如,对北方鲜卑族墓葬中出现汉族器物的分析,以及对南方汉族墓葬中出现少数民族风格器物的解读,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种跨文化的研究视角,是这部文稿辑丛的亮点之一。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最初是被《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书名中“唐宋”二字吸引。我对唐宋时期的历史有着特别的情感,那是一个开放、自信、充满活力的时代。而这部文稿辑丛,恰恰在考古学层面,为我打开了观察那个时代的全新视角。书中对于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的研究,通过对普通百姓墓葬、城市民居遗址、以及各类生活用具的出土物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市井风情和日常生活细节。比如,对唐宋时期女性墓葬的研究,就让我们能够窥见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以及她们的喜怒哀乐。对宋代城市商业的考古学解读,更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高度发达的商业经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早市到夜市,从商品种类到交易方式,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唐宋时期对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那些来自域外的器物,以及航海技术的考古学证据,都生动地证明了那个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在阅读《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考古学对于历史真相的还原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史书中记载模糊或存在争议的时期和事件,通过考古学家的细致发掘和严谨分析,能够提供宝贵的物证,从而修正或补充历史的记载。例如,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政权的考古研究中,许多文章通过对鲜卑、匈奴、柔然等民族墓葬的出土物,以及其聚落遗址的分析,澄清了许多关于这些民族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的误解,让我们能够更客观地认识那个时代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再者,书中对唐宋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考古学印证,比如对安史之乱后部分地区社会经济的破坏程度的考古学评估,或者对宋朝对外战争中武器装备的考古学分析,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历史证据。这种以物证史的治学方法,令人信服。
评分《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这部书,对于我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变迁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书中涉及了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的考古学研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佛教寺院遗址、石窟寺、以及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作者们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佛教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情况,以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对唐代佛教的集中研究,更是展现了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在艺术、建筑、思想等各个层面的影响。而宋代的道教考古,也为我们了解宋代道教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通过对道观遗址、符箓、以及道教神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道教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评分这部《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阶层分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考古学证据。尤其是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下的墓葬研究中,作者们通过对不同等级墓葬的规模、形制、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进行详细的比对,清晰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特点。某些文章对南方士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墓葬的比较研究,也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差异和融合。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唐宋时期城市考古的部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都城遗址、州县城市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通过对这些遗址中发现的建筑基址、道路系统、排水系统、以及出土的各类生活用具,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水平。某些文章对宋代城市商业活动的考古学还原,通过对街区遗址、店铺遗址、以及与商业活动相关的遗物的分析,更是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繁华的商业时代。
评分这部《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绝对是考古学界的一部重量级著作,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精装的封面设计也透着一股沉静内敛的学术气息。我最近一直在细细地研读其中的文章,感觉收获颇丰。尤其是那些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的部分,作者们对出土器物的年代判断、墓葬形制演变、以及随葬品反映的社会等级和文化交流的分析,都做得非常细致入微。比如,某篇文章对于洛阳地区魏晋时期砖室墓的精细分类和年代标注,就打破了我以往一些模糊的认知,让我对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文化张力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再者,文章对器物材质、工艺的考证也极尽所能,从陶器、青瓷到金银器,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前世今生,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能想象出那些风尘仆仆的考古队员们在烈日下、在寒风中,小心翼翼地发掘,一步步揭开历史的面纱。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也是这部文稿辑丛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它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经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呈现出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景。对于热爱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丧葬习俗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断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在翻阅《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时,被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深吸引。我并非专业考古学家,但书中对于考古发现的解读,很多都采取了一种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例如,在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墓葬的研究中,作者们在解释那些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器物时,会详细介绍其文化渊源,并与其他族群的文化进行对比,这使得我对当时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有时候,一篇关于某一个小型墓葬的报告,也能读出很多门道。它可能揭示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地主的生活状态,或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匠的技艺传承。这种“见微知著”的解读方式,让我感受到考古学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发掘宏伟的宫殿和陵墓,更是关注每一个个体,还原一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本书的装帧也做得相当用心,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图片也都很高质量,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也方便了我们对照文字和图像进行研究。
评分我特别想赞扬的是,《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精)》在对唐宋时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考古学解读上,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书中一些文章,通过对唐宋时期港口城市遗址、商贸街区遗址出土的遗物进行分析,比如大量的外销瓷器、铜钱、以及来自海外的香料、珠宝等,有力地证明了当时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唐宋时期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更是直接呈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那些沉睡海底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前的辉煌。我记得其中有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唐代长安城及周边地区出土的佛教造像,这不仅仅是对艺术史的研究,更是对当时宗教传播、社会思潮变迁的深刻洞察。造像的材质、工艺、风格,都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艺术特点,以及与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过程。这种将物质遗存与精神文化紧密结合的分析,是这部文稿辑丛的一大特色,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