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远传的衣钵: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
原价:38.00元
作者:王晓平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227029298
字数:150000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佛教文学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过特殊重要的作用。被中国文学遗忘的文体——愿文,在日本发展成为哀伤的抒情文学,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说中主宰寿天的泰山府君,传到日本成了阴阳道中安邦护国延寿授禄的祭祀对象,在古典戏剧中,还成为了保佑樱花久开不败的功臣。
敦煌文学、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的热点。本书从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入手,通过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透析,对敦煌佛教文学的传播和日本对之的文化接受,做出了很好的梳理和发掘,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我们将要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去,那是以佛陀的名义创造的世界。敦煌石窟将一个充满神奇梦幻世界封存起来,也将一段横跨欧亚大陆和周边诸岛的文化交流史封存了起来。特别是那里丰富的佛教文学典籍,述说着古代各国民族信念和智慧的传说。
目录
试论中日市民阶层的婚恋观
从敦煌到日本海(代前言)
信念与智慧之光(引论)
正仓院与敦煌的因缘
遣唐僧的“留唐”心态
敦煌吹来哑欧大陆的风
愿文:被文学遗忘的文体
经卷中来——敦煌佛经与日本小说
人鬼恩仇 髑髅的形象学
在生死的门坎上
助髑髅离苦与助鬼魂申冤
谋财杀兄案
哲学家髑髅和美女髑髅
半是福根 半是祸殃
奸夫盗银 推理小说的远亲
盗银的印度人善听
包公智断奸夫窃银两
家猫记
客店里的“佛菩萨”
读本中的“奸夫盗银”
水落石出的酒席宴
甥舅共盗 犯罪文学的胚胎
埃及无头贼和他的兄弟
盗贼与孝子之间
盗贼与中国国王的游戏
盗贼与武士
盗贼捉盗贼
佛经与东亚汉文学
愿力文心——敦煌愿文与日本愿文
深藏古刹的愿文
日本愿文的源流
“福德如牛,愿如御者”
大名隐没的文僧
为即将降生者,也为业已亡故者
死生亦大矣
镇邦护国的咒愿
刀刻的文学——金石文中的愿文
长屋王愿文
圣武天皇愿文
《东文选》中的愿文
嗟死叹生的挽歌
《报凶问歌一首》的汉文序
愿文结构
愿文范本的表达方式
仿愿文
儿女亲情的颂赞
不见孝道字眼的孝道
孝道与孝子
儒家之孝与佛家之孝的合流
忆念之恩
……
伽蓝内外——敦煌文化与日本僧侣
主要参考书目
出版者的话
作者介绍
王晓平,1947年8月出身于四川省开江县,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日本帝埭山学院大学人间文化学部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亚洲汉文学》(天津人民
文摘
序言
读罢此书,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置身于丝绸之路的繁华之中,亲眼见证了佛教思想的 Seeds 如何在那片黄沙漫天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邃,将敦煌佛教文学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传衍”这一概念的深刻解读,它不仅仅是指佛教经典的流传,更是指佛教思想、艺术、实践等各个层面的深度融合与本土化。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上,吸取了儒家、道家的养分,又与中国传统的民俗信仰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敦煌佛教文化,这其中的智慧和创造力令人惊叹。书中对某些经典作品的分析,比如某个版本的《妙法莲华经》抄本,或者一幅描绘佛陀降生场景的壁画,都能让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我总觉得,研究历史,尤其是文化史,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些细微之处,是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痕迹,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但却承载着时代精神的碎片。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敦煌佛教文学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是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古朴的色调搭配着敦煌壁画的元素,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敦煌学和佛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演变充满好奇。这本书的题目“远传的衣钵”更是点明了主题,让我联想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最终在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学。我猜想书中应该会深入探讨敦煌佛教文学是如何汲取印度佛教的精髓,又如何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那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文化基因,在我看来,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解析一些具体的敦煌佛教文学作品,比如经变画、壁画题记、写经、寺院碑文等,通过这些鲜活的史料,来展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敦煌佛教文学的面貌。我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献,才能够将这段“衣钵”传衍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将带领我们去理解一个古老文明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佛教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深深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引人入胜。“远传的衣钵”——这四个字,瞬间就勾勒出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感,一种将珍贵的精神财富,从遥远的故乡,一代代传递下来的意境。我对敦煌佛教文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里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是佛教思想在中国扎根、发芽、最终绽放出一朵朵绚烂文化之花的奇迹之地。这本书,我猜想,一定是对敦煌佛教文学的“源”与“流”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梳理,从印度佛教的源头,到敦煌这片土地上衍生的独特文学形态,再到它对后世的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活”的佛教文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和教条,更是其中蕴含的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信仰、智慧和对生命的热情。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来展现这种“衣钵”是如何被“远传”的,是被哪些人、以怎样的方式,一点一滴地传承下来的。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挑战与创新,充满了坚持与融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深刻思考。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敦煌佛教文学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一些比较宏观的层面,比如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或者它对后世艺术的影响。而这本书,却从一个更加微观、更加深入的视角,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学世界。我理解的“远传”,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思想上的融合与发展。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原,又在敦煌这个枢纽之地,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碰撞与交融,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学作品。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保留并发展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作者一定对敦煌的史料有着非常扎实的掌握,才能将这些看似零散的文献,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衣钵”传衍的线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关于当时的写经人、译经师、僧侣,甚至是普通信徒的故事,是他们的智慧和热情,才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流传。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敦煌佛教文学。我之前对佛教文学的理解可能比较局限于经典本身,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传衍”这个更广阔的维度。作者似乎在强调,佛教文学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固守原初的教义,而在于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与当地文化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的新的生命形态。这种“变”与“不变”之间的张力,恰恰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敦煌佛教文学的“地方性”特征,比如它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政治格局、审美趣味,甚至是人们的世俗愿望。我想,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宗教,一定是能够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它能够回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祈求。书中提及的“衣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继承,一种对生命智慧的传承。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展现这种精神是如何在敦煌这片土地上,被一代代人所守护、所发扬,并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敦煌佛教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