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政府公关
原价:46.00元
作者:洪建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301170755
字数:480000
页码:2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从政府形象公关、政府危机公关、政府企业公关、政府外部公关等方面入手。书中沿着始基之美—史镜冰鉴—三刻拍案—回味隽永的逻辑指向,以主案例为核心,通过对大量古今中外政府公关正反两方面的案例逐一进行点评,旨在为从事政府公关实务的公关人员及企业高层在处理类似事件时提供借鉴和帮助,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成功的政府公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美誉度,获得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谅解和支持。本书从政府形象公关、政府危机公关、政府企业公关、政府外部公关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政府公关正反两方面案例的逐一介绍和点评,旨在为各级政府中从事政府公关实务的人员今后在处理类似事件时提供借鉴、参考、启发和帮助。
本书可以作为相关政府机构或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的公关培训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一篇 展示公关力量传播政府形象——上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宣传之联想
第二篇 危难时刻政府应更显能力——汶川大地震政府公关案例
第三篇 政府善用媒体塑形象——“非典”时期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准确定位
第四篇 政府优化行为——塑造良好形象——从中国救市计划看政府公关
第五篇 走在钢丝绳上的公关——政府企业公关
第六篇 政府主旋律下的新城新貌——上海浦东的开放与发展纪实
第七篇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信息传播和利用——以安徽省阜阳手足口疫情为例
第八篇 城市之光点亮政府形象——城市形象推广策略定位
第九篇 借人文气息造城市之魂——城市营销案例
第十篇 双向互动中的政府公关——以某开发区为例
第十一篇 社会舆论风潮的应对和利用——华南虎事件公关案例
第十二篇 人民的政府——从无锡市处理太湖蓝藻事件说起
第十三篇 与时间赛跑——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的政府公关
第十四篇 政府媒介公关搭建沟通桥梁——以2001年上海举办APEC会议为例
第十五篇 媒体之镜映鉴政府形象——美国白宫的媒体公关策略
第十六篇 媒介传情,塑魅力公关——中美乒乓外交
第十七篇 主动公开信息掌握舆论主导权——大旱无情,政府有为慰民心
第十八篇 搭台的政府与唱戏的非政府组织——安乐街村的故事
第十九篇 混乱中的秩序保障——北美大停电政府公关案例
第二十篇 领导者个人形象公关——从关注民生说起
第二十一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做人民好公仆——以福州市公交进入一元时代为例
第二十二篇 无刃外交,公关无棱——国家公关舞台上的夫人风采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大致浏览完这本书的脉络,整体感受是,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每一个论点似乎都有着坚实的支撑点,很少有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尤其是在探讨某个关键理论时,作者往往会追溯其历史源流,对比不同的学派观点,最终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具有个人洞察力的结论。这种深入挖掘的写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案例分析时的那种冷静克制,没有过度渲染情绪,而是专注于剖析事件背后的机制和驱动力,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切入问题的核心。书中的术语解释也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附带的注释和索引迅速跟上节奏。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的价值不在于快速提供答案,而在于教会你如何构建思考的框架,如何去质疑和深入探究表象之下的真实运作规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视野开阔了许多,尤其是在面对复杂信息流时,那种条分缕析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引入了一些非常前沿的、甚至带有未来预测性质的探讨,这让我对作者的思考深度感到由衷的敬佩。他没有停留在对既有模式的梳理,而是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技术迭代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范式的可能瓦解与重构。特别是关于“信任的数字化转移”那几个章节,作者的论述充满了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新技术,而是以一种平衡的视角,分析了其中潜在的伦理困境和社会结构变化。这种前瞻性的研究,让这本书在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因为它提供了应对未来挑战的思维工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总结。对于那些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人士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干货”。它促使我跳出日常琐碎的事务,从更宏观的、具有历史纵深的维度去重新审视当下的工作和决策,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刻洗礼。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字体,透着一种庄重又不失现代感的气息。初拿到手中,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细腻而有分量,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为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章节的过渡处理上颇具匠心,每一部分开始前的小引言,虽然简短,却能迅速将读者的思绪拉入新的议题,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运用得非常巧妙,它们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有效地辅助理解了复杂的理论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从书籍的物理形态来看,它无疑是一件令人赏心的收藏品,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也间接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重视,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总能感受到一种被认真对待的愉悦感,这对于一本厚重的理论书籍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附录部分,处理得极其用心,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读者的负责。通常学术著作的附录部分容易被敷衍了事,但在这里,不仅包含了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还专门开辟了一个板块来解析那些在正文中因为篇幅限制而未能深入探讨的次要理论模型。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提供了一份自我反思的“研究路径建议”,坦诚地指出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种透明度和开放性,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和实用性。它仿佛在对读者说:“我的思考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起点,请带着我提供的工具箱,继续探索。” 这种引导式的收尾,非常鼓励读者进行二次创作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或进行更深层次学术探索的人而言,这些细致入微的补充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主体内容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叙事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近乎散文式的优雅,这与它所探讨的主题的严肃性形成了有趣的张力。他似乎并不急于将读者拽入浩瀚的理论海洋,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壁炉旁娓娓道来,用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日常生活片段来引入宏大的主题。我记得其中有一章分析信息扩散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古代城邦的口头传播方式作为类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原本枯燥的传播模型瞬间鲜活了起来。此外,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极强,用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阅读起来常常有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之中。这种文笔上的功力,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文学作品。它成功地打破了专业书籍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壁垒,让那些原本可能望而却步的复杂议题,变得平易近人,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的深厚同理心才能达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