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錘子科技CEO羅永浩傾情推薦,也是錘子科技與湛廬文化聯閤推齣的工業設計書係的di一本,他認為:“zui牛的設計師有四位——深澤直人 (無印良品設計顧問)、喬布斯 (蘋果的靈魂人物)、喬納森·艾維 (蘋果首席設計師)和迪特·拉姆斯 (博朗設計大師),但我zui崇拜的人是——深澤直人。”
這是一本能夠激發設計熱情的書。作者以産品設計為綫索,以故事開篇, 娓娓道來,闡述引發設計靈感的點;圖文並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作品集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珍藏價值、高逼格、極具調性的工藝品。給設計師以及設計愛好者以啓發。
Ziba的資深工業設計師瑪瑞爾·米德萊頓曾經說過:“他相當激情地將工業設計和互動設計融閤得天衣無縫,想法既簡單又神奇,而他的關注點在於創造的事物與周圍的環境相和諧。”
德國知名的工業設計師康士坦丁·葛切奇評價:“有著能將復雜變成簡單,醜陋變成漂亮,陳舊變成嶄新的魔力,他可以親吻一隻青蛙而讓她變成公主。”
他是極簡主義、返璞歸真、物的八分目的倡導者,簡單和便捷生活的締造者。
湛廬文化齣品
深澤直人親自編輯,國內首部深澤直人作品集。深澤直人本人親自整理從未發錶過的設計手稿,di一次麵嚮中國設計師與設計愛好者介紹其作品、靈感來源、設計過程;書中還囊括瞭全球設計領域核心人物的文章,這些設計大師分彆是當代著名雕塑傢安東尼﹒格姆雷(AntonyGormley),當今具影響力的英國工業設計師之一賈斯珀﹒莫裏森(JasperMorrison),全球著名創新&設計公司IDEO首席執行官蒂姆﹒布朗(TimBrown),英國知名産品設計師、工業設計教授以及IDEO聯閤創始人比爾﹒莫格裏奇(BillMoggridge),以及日本心理學傢佐佐木正人(MasatoSasaki)。
di一本全麵介紹深澤直人淡泊、細膩、極簡、追求細節、善於觀察生活、崇尚美好與和諧的性格特質;為國內設計師提供瞭di一手設計哲學資料,其作品靈感來源從哲學、禪意的角度齣發,以日常的所見所聞、生活點滴為核心,通過分析物與人的關係、提供人類生活便捷的角度開展並完成産品設計,終告訴人們“物的八分目”、“飯吃八分飽”的生活理念;
深澤直人(Naoto Fukasawa),世界著名工業設計大師,著名創意&設計公司IDEO的早期設計師;無印良品靈魂人物,現任多摩美術大學統閤設計學係創辦人兼主任教授,也是三宅一生基金會創建的21_21DESIGN SIGHT總監;
傢用電器和日用雜物設計品牌“±0”(極簡、Less is more經典詮釋)創始人;
在他三十多年的設計生涯中,其作品贏得瞭全球認可,獲得五十多項國際大奬,美國IDEA金奬、德國IF金奬、“紅點”設計奬、英國D&AD;金奬、日本Good Design設計奬等。
曾為多傢國際知名公司做過産品設計,如Apple、EPSON、NIKE、SHARP、HITACHI、TOSHIBA等;
“深澤直人從物的設計師變成關係的設計師。他專注於對物和人之間的關係。從物的外部一步步進入,以便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用戶的需求和心智。他的作品挑戰著設計師對新奇概念的理解,挑逗著設計師們的視覺和心靈。‘手藝’是能夠準確用在他作品上的詞,不是簡單的手工藝感,而是不斷利用多次創作迭代和不斷學習的深思熟慮的結果。用‘手藝人’來形容深澤直人一點都不為過。他對關係手藝的精通,對無人能敵。”
——蒂姆·布朗
IDEO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我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歐洲乃至世界很多國傢的公司、企業都邀請深澤直人去進行産品設計。這與時尚趨勢無關,而是對設計思考的一緻性和認同感的共鳴,他提供瞭如此之多的可持續性意識。”
——原研哉
日本平麵設計大師、無印良品總監
“不得不說我們很受深澤直人的影響,我不能否認APPLE的許多産品,將深澤直人式的日本哲學與商業結閤的更完美。”
——喬納森·艾維
蘋果(APPLE)公司現任高級副總裁
6 Without Thought 無意識設計 深澤直人
16 不完美的完美 打印機
18 包含瞭操作的外觀 CD播放器
22 抹除實體的存在 瓷片燈
24 所有麵都朝嚮用戶 收據打印機
26 消除邊框 LED手錶
28 桌子般大小的“天空” 個性化天空
31 在場的設計 靈魂留在瞭背後的椅子
32 不平衡:生命的跡象 動能自動續電
34 行為中的不連續 電飯煲
36 Noticing the Unnoticeable 察覺到不可察覺的 賈斯珀·莫裏森
40 意識的中心 茶包+指環
42 為事物匹配不同的行為 木偶
43 被忽略的顔色 茶包+染色的茶
44 觸摸起來感覺很好的外形 INFOBAR
48 舒適的形式 ISHICORO
50 機器的容貌 烘乾洗衣機,真空吸塵器
54 似乎有一個連接,但其實並沒有 EKI
56 不像它的設計 按摩椅
58 呈現現象 空氣淨化器
60 我們不能先抹除外形嗎? 碎紙機
62 Affordance and Design 可供性與設計 佐佐木正人
66 運動中的信息 緊急齣口燈
68 感覺的記憶 W11K
70 似乎已經存在但其實並沒有的東西 ±0
72 隨著發展而失去的東西 8寸LCD電視
74 不用銀色的金屬漆 22V LCD電視
76 人們所喜愛的無意義的形狀 加濕器
78 切換人們模式的開關 帶有圓盤的燈
8 0 夾在物品之間的燈 A4燈
8 2 快樂的形狀 烤麵包機
8 4 融入環境 咖啡機
8 6 無繩話筒 傢用&辦公電話
8 8 2.5R 便攜CD/MD播放器
9 0 灰色 DVD/MD立體聲組閤
9 4 共同的懷舊 鞋底包
9 6 每個人都知道卻不在意的事是有價值的 網篷布手提袋
9 8 正常的形狀 CD收音機
100 溫暖的外形 加熱器
102 莊重的 無繩電話
104 中立的立場 熱水飲水機
106 想象的形狀 香水瓶
108 親和力 床和椅子
110 激活記憶 多啦A夢緊急齣口燈
112 喚醒五感 觸覺
113 果汁皮膚 果汁皮膚
116 Thinking About Naoto Fukasawa 關於深澤直人 安東尼·格姆雷
124 正是你所尋找的 Bincan係統
126 那邊的某個地方…… 碗燈
128 中庸特質 颱燈
130 溝通不用語言,而用設計 B&B; 意大利
無意中使用到的東西 X書架
134 設計齣意料之外的 B&B;配飾
像花束一樣的花瓶 花瓶
136 蹦齣來的應用 容器外麵
138 既是外部也是內部 容器裏麵
140 不錯的雜亂 筆筒
142 失準的鏡頭 鎮紙
144 徒勞的功能 燭颱
146 微妙的張力 沙發
148 一片塑料 燈
150 張力 電腦包
152 一個可以坐著的地方 沙發
154 工藝品般的工業化産品 MUKU傢具
158 超常規 DEJA-VU凳子,椅子和桌子
162 在我們想象中的像椅子的椅子 木質椅子和桌子
166 The Meiji Shrine 明治神宮 比爾·莫格裏奇
168 顯而易見的想法 Twelve,Twelve 365 手錶
170 形狀消失 NEON手機
172 角和邊 模塊化浴室
176 ZUI小工作 滾珠筆
178 無邊界的光 燈
180 兩個圓 颱燈
182 凹坑 浴盆
184 像一個産品的椅子 椅子
186 光的殘影 水晶吊燈
188 可供性 圓木椅子
190 切除的場景 手錶
192 物品中的草率就是設計中的草率 水龍頭
196 似乎無處不在的椅子 辦公椅
198 精確的習俗適閤精確的裝置 衝水馬桶
200 風的形狀 吹風機
202 通過感覺識彆品牌 印章
204 盡可能多地保留傳統元素 硃砂印颱
206 正如你所想的形狀 帶有名字印章的滾珠筆
208 模仿 兒童椅
210 不匹配 兒童餐具
212 使人感覺很方便的大小和形狀 2.5R
216 空氣淨化 空氣淨化器
218 適度的外形 咖啡機和茶壺
220 不太方便的好處 烤麵包機
222 融化著的形狀 手機
224 WORKSHOPS 工作坊
226 From Object to Relationship 從物到關係 蒂姆·布朗
228 Naoto Fukasawa Was Napping Mid-Pacific 深澤直人在太平洋中央小憩 原研哉
230 ACKNOWLEDGMENTS 緻謝
232 NAOTO FUKASAWA Exhibitions/Design Awards/Biography 深澤直人
234 LIST OF WORKS 作品列錶
240 TRANSLATOR AFTERWARD 譯者後記
書摘-1
恰如其分的設計(Appropriate solutions)
在編排這本書時,我纔意識到自己的靈感是如此多樣。我知道,讀者們希望獲得一些行之有效的設計經驗。比如,與設計師有著密切聯係的特殊形式,設計中傾嚮於使用的某種材質,源自於創新流程的某種特殊技藝,以及揭示某種隱含的機製或者新現象,可能有的人還希望得到許多諸如此類問題的答案。但是,我的設計其實並沒有這些統一的原則或者顯而易見的延續性。有一段時期,我曾要求自己能夠遵循“單一的設計思路”進行創作。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其實這種設計思路非常令人窒息。不同於以往在每一次設計中都引入“我自己的感覺”,我開始傾嚮於追求清晰的想法。可能那是我DIYI次真正開始努力讓設計恰如其分地適閤於情景,即摒除自己所刻意強調的“我建議如此”的個人特徵,根據實際情況讓設計契閤各方麵的約束條件,從而讓設計看上去非常自然。實際上,當我站在公眾的立場,客觀地確信ZUI終用戶有“希望擁有這樣的東西”的願望時,恰如其分的設計就會自然而然地産生。我有種感受:設計並不是我所創造的,它原本就在那裏,我所做的一切,隻是將它呈現齣來。
ZUI終用戶知道恰如其分的設計應該具備哪些不同參數,但他們並不能準確地描述齣來。這就是為什麼類似於“希望擁有這樣的東西”的模糊概念,並不能産生一個具體的形象,這也是為什麼當用戶發現一個好設計的時候,他們通常會說“我一直都希望擁有這樣的東西”。
無意識設計(Without thought)
1998年,我組織瞭一場名為“無意識設計”的工作坊,這也是我對人們在無意識狀態下會如何處理事情的一次探索。從傳統觀點來看,設計通常都是有意識的活動。因此,“無意識設計”的概念對於設計師和外行來說都很難理解。在思考一個産品采用什麼名字時,我曾詢問過兩位正好在日本訪問的朋友,一位是比爾·莫格裏奇(Bill o Mggridge),他是我曾經工作過的美國設計公司I D E O 的創始人;另一位是比爾·韋普朗剋(Bill Verplank),他是新興交互設計領域的先驅。我問他們:“當一個人進入房間後,發現地麵上鋪瞭瓷磚,但是沒有傘架,他就把傘靠在牆邊,把傘尖插在瓷磚之間7毫米的接縫裏,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無意識行為。你會使用怎樣的詞來形容這種無意識行為的感覺?”他們都立刻迴答:“無需思考”。“可以使用‘沒怎麼思考’嗎?”我又問。“不”他們說,“沒怎麼思考的意思是不替彆人著想,是一種不友善的態度”。的確,“無意識設計”就是這樣。與此同時,我想象在一個大廳的入口處,距牆10厘米的地麵上,有個相似的7毫米的凹槽,它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傘架。當訪客進來時,他們自然就會把傘往牆上一靠,而雨傘的另一頭就插在瓷磚與瓷磚之間的凹槽中。這樣就設計齣不同於傳統圓柱形的傘架瞭。設計和目的都達成瞭,而物理的實體卻消失瞭——這觸發我舉辦瞭下一場叫做 “設計消解在行為之中”的工作坊。
在這種去物質化的設計思考中,凹槽可以成為一個傘架,傘架也在字麵上從人們的行為過程中消解瞭。這些行為所具有的功能性,可能並不會立刻顯現齣來,但是當人們無意識地做齣這些行為時,它們的功能性就會立刻明瞭。再比如,當許多人在同一個地方攀爬一條陡峭的山路時,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抓住一些樹枝和石頭。這些樹枝和石頭因此也被磨得越來越光滑,它們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可以提供幫助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成瞭我們意識中的焦點,成瞭行為過程中的節點。我相信,設計就在於找齣那些共同點,它們存在於美麗的流動、無需思考的行為和意識集中的交匯之處,設計師就是要去找到它們ZUI佳的形狀,擺放在那裏。雖然今天許多人都嚮往有刺激的設計,但是太多的刺激對於人們的生活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刺激,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有意識的關注,從而打斷無意識的行為。在我看來,人與物之間無意識的、和諧的關係,纔是“無意識設計”的ZUI好錶達。
書摘-2
Centre of awareness 意識的中心
我受邀為名為“再設計”的展覽設計一個茶包。這個展覽是由平麵設計師原研哉負責規劃並指導,由紙製品公司Takeo負責舉辦。展覽的目的是再次設計那些我們已經熟悉的日常事物。我不會先設想一種材料再進行設計,如果我努力要達成的設計需要新材料,我也不會拒絕使用;有時候我也會考慮新技術。我選擇技術和材料都是為瞭達到目的,但我從來不會把新材料和新技術作為我的設計之源。再設計人們都已經很熟悉的茶包並不容易。我下意識地相信,在每個人沏茶到喝茶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意識的中心。茶色正好,可以飲用,就是意識的中心,也是我們整個交互感覺的根本所在。無論你是在和人交談還是自己在做白日夢,讓你瞬間從“沏”到“喝”轉變的是茶葉的紅褐色。我在綫繩的末端係上瞭一個半透明的指環,它的顔色是紅褐色,足夠濃的茶色。其實並不需要等茶的顔色漸變成指環的顔色之後纔可以喝,也不需要知道指環的含義是什麼。但是如果這個顔色代錶瞭一種味道,而且是沏茶人謹慎錶達他們對茶鍾愛的方式,這就會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與其領略指環的功能,不如把它從綫繩上拆下,將它送給和你一起喝茶的人。
Matching things with different actions 為事物匹配不同的行為
我覺得在熱水裏上下、前後移動一個茶包,就像在移動一個木偶。當綫繩被左右拖拽,熱水裏微微搖晃的茶包會比手移動得慢一些,搖晃的幅度也會小一些。因此茶包被設計成瞭一個木偶的形狀。當茶包放在熱水裏,裝瞭一半茶葉的茶包會膨脹變大,一個胖胖的木偶形狀就顯現瞭齣來。
An obvious idea 顯而易見的想法
當我為這款手錶想到十二邊形玻璃的設計概念時,我很想知道為什麼從未有人産生過這種顯而易見的想法。當然,有可能也有人有過這種想法,隻是我不知道。
三宅一生的形象是簡潔而清晰的。錶盤被設計成12邊形,形成12個頂點,正好代替瞭手錶的12個時間刻度。由於這個原因,十二邊形的想法在ZUI小的改動下得以實現。為瞭達到效果,指針被加粗到瞭極限,品牌也被設置在圓柱形的錶殼上。“Twelve”這個名字也是來自於想法本身。
我還發布瞭一個有著相同設計的模型,它增加瞭星期、日期和秒針——三個小圓圈,三個短的錶針都被加粗。為什麼設計成這樣?比如10號,星期四,那麼這幾個指針整體看上去就像一個悲傷的錶情,很有意思。於是,一張像人臉一樣的手錶就被創造齣來瞭。
……
老實說,我最初是被羅永浩的推薦語吸引的,畢竟他對産品細節的苛求是圈內聞名的。但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達齣的那種對“本源”的探尋。那些案例分析,沒有過多的炫技成分,而是專注於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讓設計更自然地融入生活,而不是淩駕於生活之上。我喜歡那種近乎禪意的描述,比如對光影、材質、重力的把握,這些都是最基礎卻也是最難拿捏的要素。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創新往往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對既有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微小調適。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沉澱感,讀起來讓人心緒平靜,仿佛經曆瞭一場深入的內心對話。對於追求“匠人精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告訴你,慢下來,纔能走得更遠。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直擊我心,那種簡約而富有設計感的風格,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抓住瞭。我知道深澤直人是設計界的大師,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少即是多”這種設計哲學的闡述,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寜靜和力量的結閤。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僅僅是翻閱那些精美的插圖和圖注,我就能感受到設計師在每一個細節上所傾注的心血。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觀察世界、如何用最純粹的語言去錶達思想的指南。每次翻開它,我都感覺自己對美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那種由內而外的觸動,是很多其他設計書籍無法比擬的。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齣乎意料地好,紙張的觸感、油墨的細膩度,都體現瞭對“物”的尊重,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水平的設計語言。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邏輯極其清晰,即便你不是科班齣身的設計師,也能被作者的思路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種堆砌理論的教科書,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帶著你一步步走進他構建的那個充滿巧思與剋製的創作世界。我尤其欣賞其中對“物體與人”之間關係的探討,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讓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物件。讀著讀著,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工作方式,那種急於求成、不注重根本的浮躁感,在深澤直人的敘事中被溫柔地剝離瞭。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讀起來不快不慢,恰到好處地讓你有時間去消化那些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意的設計理念。它更像是提供瞭一種“心法”,而不是具體的“招式”,對於希望提升審美層次的讀者來說,價值難以估量。
評分這本書的視覺呈現方式極其現代,但其核心思想卻非常“復古”,強調手工的溫度和設計的持久性。我注意到,書中對於“手感”的描述篇幅相當大,這在充斥著數字化模型的當代設計書籍中顯得尤為可貴。它似乎在提醒我們,設計最終還是要迴歸到人體的尺度和皮膚的觸感上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放下書本,去觸摸手邊的日常物品,嘗試用書中所學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它們——這個椅子扶手的高度是否閤理?這個開關的按壓力度是否舒適?這種即時的互動和反思,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價值。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對感官世界的重新校準,它讓你在浮躁的時代裏,重新學會用安靜、專注的心態去感知周圍的一切。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聚焦於某幾個標誌性的産品設計,但事實是,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設計方法論體係。從概念的誕生到最終形態的落地,每一步驟都伴隨著深刻的哲學思考。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似乎從未試圖“教育”讀者,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分享他的思考路徑。這種開放性使得不同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産生共鳴的點。比如,書中對材料特性的挖掘,那種對木材、金屬、塑料等不同載體“脾氣秉性”的理解,簡直像是在描述一群性格迥異的朋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連續的、漸進的,你不會覺得某個部分是孤立的,而是所有元素都在為最終呈現的那個“完美瞬間”服務,這種整體性令人嘆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