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

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游彪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宋朝
  • 政治
  • 文化
  • 军事
  • 文治
  • 武功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民書局
ISBN:9789571449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0835
包装:平裝
丛书名: 中國斷代史
开本:18開
出版时间:2009-01-05
页数:517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7*23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書主要涵蓋的時間範圍包括了古代近東兩河文明、古代埃及、波斯、以色列,以及希臘、羅馬。全書基本上以年代順序介紹這些不同的古代文明,除了政治和社會的基本架構之外,本書也設法多談一些文學、藝術、宗教、思想等主題,希望能對這些古文明提供多角度的了解,以及其歷史發展和文明的特色,並且不時提出一些有關其興衰關鍵的討論,提供相關史料,讓讀者能直接聽到這些古代文明中一些人的聲音。

作者简介

游彪,1965年出生,四川省簡陽市人。1982年9月-1986年7月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獲學士學位。1989年7月於河北大學獲碩士學位。1999年3月-2000年4月,到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撰寫博士論文,2000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宋遼夏金史研究,講授課程包括:宋史、宋代文獻解讀、宋代制度史。著作有《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經濟史稿》、《宋代特殊群體研究》、《中國民俗史》(宋遼金元卷),主要論文有四十餘篇。
《大唐帝国:盛世下的隐忧与变革》 第一部分:贞观之治的辉煌底色 本书深入剖析了唐帝国建立初期至开元盛世前夕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面貌。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被誉为“贞观之治”,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对前朝隋亡教训的深刻反思。 一、制度的重塑与完善: 唐初,面临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和战乱后留下的残破局面。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首要便是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优化。三省六部制的进一步成熟,使得权力制衡与分工更加明确,有效避免了权臣专权对皇权的侵蚀。太宗时期推行的租庸调制,在初期阶段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土地的稳定和人口的恢复。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一制度在不同地域的执行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刺激作用。 二、军事上的主动防御与战略前瞻: 与后世的防御性战略不同,唐初的军事行动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和进攻性。本书重点分析了对东突厥的决定性胜利,不仅解除了北方边患,更确立了唐朝在东亚世界无可争议的宗主国地位。“天可汗”的称号并非虚名,它代表着一种超越传统中原王朝的、涵盖多民族的政治和军事联盟的领袖权。我们通过对渭水之盟、定襄之战等关键战役的地理、兵力部署和后勤保障的细致梳理,揭示了唐初军队高效能的运作机制。这支军队的组成,多为府兵制下训练有素的自耕农,保证了在和平时期对国家基础生产力的维持。 三、文化的兼容并蓄与思想的宽松环境: 贞观年间的思想界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开放姿态。太宗接纳魏征等谏臣的直言不讳,形成了一套健康的君臣关系范本。佛教在此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玄奘西行求法不仅是宗教事件,更是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本书探讨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在社会主流中相互渗透、彼此影响,为后来的科举制度改革和士人阶层的崛起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第二部分:开元盛世的表象与结构性矛盾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前期,将大唐的繁荣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史称“开元之治”。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城市面貌和文化创造力是空前的。 一、经济的极大繁荣与城市化浪潮: 农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曲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漕运系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效率的巅峰,保障了长安、洛阳等核心城市的物资供应。扬州、广州等地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丝绸之路的畅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积累。我们详细描绘了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从坊市制度的精细化管理到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展示了一个高度组织化和物质富足的帝国景象。 二、人才选拔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玄宗时期,通过科举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和人才的大量选拔,有效补充了吏治队伍,形成了以张说、姚崇、宋璟为代表的优秀宰辅集团。他们对财政和行政的精细化管理,是盛世稳定运行的基石。书中对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地方的控制力进行了量化分析。 三、盛世之下的潜在危机: 然而,繁荣的表象下潜藏着深刻的结构性危机。首当其冲的是府兵制的瓦解。随着边境扩张的减缓和常年驻防制度的兴起,府兵的兵役负担日益加重,逃役现象普遍,失去了其原有的生产基础。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募兵制开始抬头,军队的性质开始由自耕农向职业军人转变,这直接导致了地方节度使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增强。 其次,土地兼并问题在盛世中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豪强地主和皇室贵族的土地集中,使得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户或流民,国家税基(租庸调制所依赖的自耕农数量)受到侵蚀。我们研究了这一时期户籍登记的疏漏与税收体制的失衡。 第三部分:边疆的压力与军事部署的转向 唐帝国在地理上达到了最大的版图,但也因此面临着空前复杂的边疆局势。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唐朝在面对西北突厥残余势力、东北靺鞨以及西南吐蕃的崛起时,其战略重心和军事部署是如何逐渐发生微妙变化的。 一、北方边患的演变: 突厥汗国的覆灭并未终结北方的军事压力,而是转化为更为分散和游牧化的抵抗力量。唐朝在河西走廊和幽州地区设立的防御体系,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过度依赖强大的前线将领,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我们分析了唐初与西域诸国的联盟和军事干预政策,探讨了其得失。 二、吐蕃的崛起与青藏高原的战略价值: 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开始崛起,并逐步成为唐朝西部的最大挑战。与突厥的直接军事对抗不同,唐蕃之间的关系是军事冲突、和亲以及茶马贸易的复杂混合体。本书详述了唐朝在处理青海湖以西地区控制权时所采取的外交与军事手腕,并评估了唐朝对高原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军事适应能力。 三、军事重镇的权力集中: 为了应对多线作战的压力,唐玄宗时期开始设立节度使制度,赋予其集军、政、财权于一身的权力,以期快速反应。虽然在初期,这些节度使(如安禄山)在平定边疆叛乱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权力授予的非制衡性,正是帝国在盛世中为内部稳定所做的“不安全”投资。本书将这一军事集权视为盛世转向的重要分水岭。 结语:由盛转衰的结构性张力 本书的结论是,开元盛世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衰败,而是建立在高度集中化的行政效率和暂时稳定的边疆局势之上的“高压平衡”。当内部的财政压力和土地兼并削弱了府兵基础,外部的边疆压力因吐蕃的强悍而持续增加时,这种平衡自然瓦解。最终,对优秀将领的过度依赖和对地方军权的放任,使得整个帝国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观察视角,理解盛唐的繁荣是如何在结构性的矛盾中孕育出日后藩镇割据的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对宋朝最核心的疑问。我一直觉得宋朝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涌现了无数的大家,但同时,它在军事上的表现又常常令人扼腕叹息。这种反差,使得宋朝的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和研究价值。 我脑海中想象的,是书中描绘的那个充满活力的宋朝。我想象着它会细致地介绍宋朝在科举制度上的改革和完善,这如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在文化上,我对宋词的繁荣、宋画的意境、以及理学思想的发展都充满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文化成就的社会背景和影响?比如,宋朝的市民阶层是如何壮大的,他们的文化生活又是怎样的?我还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宋朝在科技上的突破,像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这些发明是如何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 然而,与这份辉煌并存的是宋朝在军事上的诸多失利。从辽、西夏到金、元,宋朝似乎总是在与外族的对抗中处于被动。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剖析这种“文治”与“武功”之间的脱节。是因为宋朝的政治体制存在根本性的缺陷,比如“以文制武”的政策,导致军事指挥权旁落,将领缺乏自主性?还是因为其经济的高度发展,反而滋生了享乐主义,使得整个社会的军事意识淡薄?书中是否会分析一些关键的战役,比如著名的“靖康之耻”,来揭示宋朝军事上的脆弱性? 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出的解决方案或历史教训感到期待。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宋朝是如何应对的?它是否有过试图改变这种军事弱势的努力?如果有,为何最终未能成功?这种“文治昌盛”而“武功弱势”的发展模式,是否是宋朝注定的命运,或者说,它是否也包含了其他时代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更好地理解宋朝的历史,以及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就像一扇门,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的世界。我对宋朝的了解,一直停留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军事积弱”的浅层认知,而这个标题恰恰点出了我最想深入探究的核心。 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中看到,宋朝的“文治昌盛”是如何具体体现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名臣名士,我更想知道,宋朝是如何建立起一套高效且相对稳定的文官制度,以及这套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例如,宋朝的财政制度是否比前代更加先进?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否得益于某种独特的政策支持?还有,宋朝的教育体系又是如何培养出那么多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堪称巨匠的人物?我会非常关注书中对这些具体制度和文化现象的细致描写。 但与之相对的,“武功弱势”这个词,则让我充满了疑问和探究的欲望。为何一个如此富裕和发达的文明,却在军事上屡屡受挫?是因为其社会结构本身就存在某种“重文轻武”的倾向?还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其长期处于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中,而自身又缺乏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导致宋朝军事不振的深层原因,或许是从政治制度、军事策略、武器装备,乃至社会风气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它是否会提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宋辽战争、宋金战争,并从中找出宋朝失败的根本性因素?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来解释这种“文强武弱”的内在联系。是否正是因为文治的强大,才使得宋朝在军事上显得保守和谨慎?或者说,军事上的压力,又反过来促使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投入更多资源,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局面,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宋朝那个独特而复杂的历史面貌,并最终影响了它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给我一种非常深刻的触动。我在很多地方都听说过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著称,但同时在军事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的并存,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且难以完全理解的。 我脑海中会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宋朝的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山水画中挥洒才情,科技的进步也令人瞩目。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那些推动时代发展的技术创新,比如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活字印刷术如何促进知识的传播,还有火药在军事和民用上的发展。在经济方面,宋朝推行了许多先进的政策,比如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也变得更加繁华。我期待书中能细致描绘当时的社会经济图景,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生活场景,以及商人阶层的崛起。 然而,一提到宋朝,我们很难回避它在军事上的困境。与它辉煌的文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朝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屡屡签订屈辱的条约,最终甚至经历了靖康之耻,国都沦陷。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分析导致这种军事弱势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宋朝的政治体制,比如“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还是由于士大夫阶层普遍缺乏军事素养,导致战略决策失误?书中是否会探讨宋朝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的局限性? 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陈述史实,更能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它能否解释清楚,为何一个在经济、文化、科技上都如此发达的朝代,却在军事上显得如此疲软?这种“文强武弱”的现象,是如何塑造宋朝的整体历史命运的?是否正是这种军事上的被动,反而促使宋朝在其他领域更加注重发展,从而造就了其独特的辉煌?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个充满矛盾和传奇色彩的宋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宋朝的“富而不强”感到非常好奇。虽然我没有阅读过这本书,但仅仅从书名就可以预见到,它将围绕着宋朝独特的历史轨迹展开深入的探讨。 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副生动的画面:繁华的东京汴梁,纸醉金迷的市井生活,士大夫阶层的高雅情趣,以及那似乎永远也挥之不去的边患危机。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成就,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描绘那些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比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它们如何改变了当时的世界?关于经济方面,我特别期待书中能介绍宋朝发达的商业网络,比如那令人惊叹的“交子”,它如何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还有那些精美的瓷器、丝绸,它们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但与此同时,我无法忽视宋朝在军事上的软肋。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到最终被蒙古铁骑所灭,宋朝的军事力量似乎总是难以与同时期的其他强权匹敌。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这种“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之间的张力?是因为过度强调文官制度,导致军事人才和军事体系的建设受到忽视?还是因为其经济繁荣,反而使得其社会更加注重享乐,而缺乏尚武精神?书中是否会分析一些关键的军事事件,比如澶渊之盟、靖康之耻,从中找出导致宋朝军事上屡屡失利的根本原因? 我对本书的另一个期待是,它能否揭示这种“文强武弱”的局面对宋朝整体命运的影响。是否正是因为军事上的不足,才使得宋朝不得不通过经济和文化上的成就来维护其统治和尊严?这种发展模式,是否也为宋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跳出传统的历史叙事,去理解宋朝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前行的。 这本书的标题简洁有力,直指宋朝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悖论。我坚信,这本书的内容必然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见解,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那个辉煌而又充满遗憾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宋朝,因为我知道它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都极其繁荣的时期,但同时又在军事上屡屡受挫。这本书的副标题“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最想深入了解的核心矛盾。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如何剖析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在我印象中,宋朝的文官体系非常发达,科举制度也日益完善,涌现了无数杰出的文人墨客、科学家和思想家。像苏轼、欧阳修、沈括这样的名字,都是我耳熟能详的。他们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留下了辉煌的遗产,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详细介绍哪些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文化成就,是如何将宋朝推向文治的巅峰的?例如,对于宋朝的经济政策,比如纸币的发行、商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这本书会不会有深入的探讨?我也好奇,宋朝的教育体系是怎样的,为何能孕育出如此多的文化巨匠? 另一方面,宋朝的军事劣势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辽、西夏到金、元,宋朝似乎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最终也未能摆脱灭亡的命运。这与它强大的文治形成鲜明对比,确实令人费解。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导致宋朝武功弱势的原因。是制度上的弊端,比如重文轻武的国策?还是军事技术上的落后?亦或是地理环境的限制?书中会不会提到具体的战役,分析失败的战略和战术,以及朝廷在军事决策上的失误?我很想了解,那些所谓的“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在军事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解开宋朝“文强武弱”这个历史谜团,揭示其背后的复杂原因。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刻的分析以及独到的见解。对于喜欢历史、对宋朝有一定了解,并且渴望深入探究其核心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对宋朝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游彪先生的书已经读过两本书,文笔流畅,论证有力,功力深厚!

评分

游彪先生的书已经读过两本书,文笔流畅,论证有力,功力深厚!

评分

三民的书,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中华书局可以来比比!

评分

本書主要涵蓋的時間範圍包括了古代近東兩河文明、古代埃及、波斯、以色列,以及希臘、羅馬。

评分

优惠图书,还是台湾正版,棒棒哒!

评分

难得买到好书!

评分

“书史”作为一门学术研究既古老又年轻,“古老”是说它的研究对象可上溯至文字发轫之初,“年轻”则指其系统化的理论阐述迄今只有半个世纪。经诸多西方学人的努力构建,书史从20世纪早期聚焦于单一的目录学和文本稽考,转变为目前集中关注技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研究。《书史导论》即是两位英国书史方家戴维•芬克尔斯坦和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合著的成果。      顾名思义,“导论”弃高深的理论研讨而只做普及性介绍,其邀约读者的抛砖之意再清楚不过。这些普及性介绍涵盖了书史研究的基本范畴:书籍的形式、内容、版本、校勘、辨伪(目录学、文献学);阅读习惯、阅读心理、读者对书籍的接受机制、文本意义的探究(文学理论);书籍产生传播模式的演变及其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历史学);书籍的社会属性及其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学);对书籍前世今生以及未来作出解释和预见(传播学)……这些学术分科在总的书史项下被整合为一体,某种意义上,对“一本书”的研究意味着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数个领域的跨越与综合。      对我来说,本书最吸引人的一点在于清晰描绘了书籍演变过程中,书写、阅读与权力之间的博弈。按两位作者的看法,书文化经历了三次革命:从口述文化到手抄文化,再到印刷文化,而如今风头正劲的多媒体电子出版,则是正在进行中的第三次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而这种改变无不凝聚着强大的思想和技术动力。      比如,从口述文化到手抄文化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方式发生转变,还使国家(或教会)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观念得以确立。书面文字从一开始便与巫术、天启之类的符号难解难分,后来更是成为“神谕、权力、法令”的载体。在此背景下,书写和阅读被大大神秘化,且只掌握在少数人(贵族、教会)之手,加之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稀有和昂贵,大众不得也没有条件与闻其事,贵族和教会对知识(权力)的垄断从4世纪一直延续到12世纪。      随着13世纪大学和学术中心在欧洲各地兴建,这种垄断从“僧侣时代”逐步过渡到“世俗时代”,读写能力的普及使知识(权力)及对它的讨论,从封闭的“私人领域”迈入“公共领域”。15世纪中叶,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标志着社会交流控制手段的改变,以及对既存权力结构的再分配。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过程中,主张进步的思想与反对进步的思想占领各大城市的印刷业,借助小册子、书籍、海报、木版画等印刷品,通过影响和争夺公众以达到推销自己的目的。据此,两位作者认为著名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印刷机是变革的动因”的论断失之偏颇,因印刷机背后的变革思想才是社会变革的动因(况且,在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中国,并没有发生改变社会的思想革命),但印刷机使思想长上翅膀在区域乃至全球扩散普及,其功莫大焉。

评分

难得买到好书!

评分

618时买书真是实惠,书是好书价是好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