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私房相冊(1958-1995)

鄧麗君私房相冊(1958-19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師永剛,樓河 著
图书标签:
  • 鄧麗君
  • 怀旧
  • 音乐
  • 照片
  • 回忆
  • 名人
  • 流行音乐
  • 影音资料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社
ISBN:9789570828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60490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書內文與照片多為首次曝光!從出生100天到生前最後留影,彌足珍貴,值得永久收藏。
  ◎本書全彩印刷,體現鄧麗君不同時期的光芒。
  ◎5月8日是鄧麗君的忌日,2005年是她逝世十週年紀念,特推出此紀念相簿。

内容简介

  鄧麗君本名:鄧麗筠,英文名:TeresaTeng 生日:1月29日(水瓶座),血型:O型
  身高:165cm 興趣:唱歌、跳舞 最喜歡的顏色:紫色、桃色系列 最喜歡的花:玫瑰
  最喜歡的運動:網球 最喜歡的一本書:齊瓦哥醫生 最欣賞的電影明星:勞勃瑞福
  最欣賞的歌手:黛安娜蘿絲 最崇拜的人物:南丁格爾 最想感謝的人:母親
  生平簡介:
  1953.1.29 生於臺灣省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隔年舉家遷往屏東機場附近居住
  1960 舉家搬遷至臺北縣蘆洲定居,就讀蘆洲國小
  1963 參加中華電臺歌唱比賽以《訪英臺》獲得冠軍
  1964 參加國語朗讀比賽,獲全縣第一名
  1966 參加金馬獎唱片公司歌唱比賽以《採紅菱》奪魁
  1967 加盟宇宙唱片公司開始灌錄唱片
  1969 演唱中國電視公司開播第一檔連續劇《晶晶》主題曲,風靡全臺
  1970 主演第一部電影《謝謝總經理》,同年在香港並與張沖合演《歌迷小姐》,當選香港「白花油慈善皇后」
  1972 當選香港十大最受歡迎歌星,並再度當選「白花油慈善皇后」
  1973 與日本「渡邊公司」簽約,並與「寶麗多」機構合作唱片發行,赴日接受密集訊練
  1974 三月推出首張日本專輯《無論今宵或明宵》;七月再推出次張個人專輯,一曲《空港》獲得唱片大賞『新人賞』、『新宿音樂祭銅賞』
  1975 加盟香港寶麗金唱片公司,推出《島國之情歌第一集》
  1976 首次在香港「利舞臺」舉辦大型個人演唱會
  1977 於臺灣電視公司錄製《鄧麗君專輯》,第二度於香港「利舞臺」舉行演唱會
  1979 赴美修讀語文,首次在美加地區辦個人演唱會
  1980 於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創下華人歌星在當地演唱的首例;同年榮獲金鐘獎『最佳女歌唱演員獎』;首張粵語專輯《勢不兩立》一推出即獲白金唱片
  1981 在香港連獲五張白金唱片,刷新香港歷屆金唱片紀錄
  1982 在香港灣仔「伊利莎白館」舉辦個人演唱會,寶麗金錄製出版整場演唱會,不久即獲白金唱片
  1983 歌唱事業邁入第15年並於香港「紅磡」舉行個人演唱會;推出次張粵語專輯《漫步人生路》及以唐詩宋詞為主題的《淡淡幽情》專輯
  1984 在臺灣「中華體育館」舉辦『從歌15年-十億個掌聲』個人演唱會,同年當選臺灣地區『十大傑出女青年』;歌曲「償還」於日本獲得『有線放送大賞』
  1985 「愛人」一曲再度獲得日本『有線放送大賞』,並首度入圍『紅白歌合戰』
  1986 「韶光流逝」一曲,獲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唱片大賞金賞』,再度入選『紅白歌合戰』
  1987 推出由日本曲「韶光流逝」改編之《我只在乎你》專輯
  1988 日曲「別離的預感」一曲,獲日本有線大賞年中冠軍
  1990 父親因病去世。同年參加香港「星光熠熠耀保良」晚會
  1991 第三度入選日本『紅白歌合戰』,參加香港「愛心獻華東」慈善節目
  1992 在日本推出《難忘的TERESATENG》專輯
  1993 應中華電視臺總經理張家驤之邀,錄製「永遠的情人」勞軍晚會
  1994 參加中華電視臺「永遠的黃埔」勞軍晚會,為最後一次在臺公開演出
  1995 出席3.23香港亞視臺慶,是為最後一次在香港露面。5.8在泰國清邁因氣喘病發與世長辭,5.11遺體返抵臺灣,5.28長眠金寶山「筠園」。
  《鄧麗君私房相冊(1958-1995)》為已故的國際藝人鄧麗君私房相冊,收錄最獨家、最私密的一百多張從未公開的照片,包括鄧家的私人收藏、鄧麗君自己沒看過的照片、鄧麗君生前足跡所到之處的人、事、物留影;文字資料則有罕為人知的鄧麗君的人生私密、她的家庭、愛情與傳說中的誹聞、親密的同性密友……可說是一本鄧麗君的百科大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小城故事中的「清貧樂」:臺北姑娘
第二卷 二月黃鶴飛上林:歌迷小姐
第三卷 無端更渡桑斡水:北上的列島
第四卷 歌盡桃花扇底凰:淡淡幽情
第五卷 問君能有幾多愁:崎嶇情路
第六卷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獨上西樓
第七卷 人問正道蒼桑:何日君再來

前言/序言


《星海流光:跨越时代的群星侧影》 一部回望二十世纪后半叶华语世界光影变幻的非虚构影像集锦,聚焦于塑造了我们集体记忆的那些闪耀瞬间与幕后人物。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个体演艺生涯的传记,而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即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叶,华语文化圈——涵盖香港、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群——在娱乐、艺术、社会思潮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的细致梳理。我们试图通过一系列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侧影”,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图景。 第一辑:战后重建与萌芽之光(1950s-1960s 初) 本辑深入探讨了战后初期,香港和台湾地区电影工业的艰难起步与早期探索。内容聚焦于粤语片黄金时代的崛起,以及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的兴衰。我们详尽考察了早期邵氏兄弟在香港片场建立的工业化流程,以及那些在黑白光影中摸索前进的导演和编剧们。重点呈现了早期舞台剧、广播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它们如何成为日后流行音乐和影视表演的温床。本部分特别收录了对数位仍在世的老一辈电影幕后工作者的深度访谈,他们回忆了物资匮乏年代如何用智慧和汗水支撑起初生的娱乐产业。内容也涉及当时移民潮背景下,文化形态在不同地域间的迁移与适应过程。 第二辑:时代交响与文化熔炉(1960s 中期 - 1970s)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聚焦于全球性思潮涌入对华语流行文化产生的巨大冲击。在台湾,民歌运动的兴起被视为对过度商业化和西方入侵的一种本土回应。我们细致分析了早期校园民歌的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如何植入了对土地、对青春的深沉思考,以及这种音乐形态如何构建起一代人的集体情感叙事。 在香港,英文歌的翻唱热潮达到顶峰,武侠电影进入了新的视觉时代。本辑深入剖析了香港电影公司如何应对好莱坞的竞争,以及李小龙现象如何一举改变了世界对东方动作美学的认知。书中还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当时在东南亚地区蓬勃发展的“歌舞厅文化”——它不仅是娱乐场所,更是跨地域华人社群信息交流和身份认同的隐秘空间。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文化输出模式,展现了那个时期华语流行文化的多元面貌。 第三辑:录像带革命与新浪潮的冲击(1980s) 进入八十年代,录像带(VCD/VHS)的普及彻底颠覆了内容的传播方式。本辑探讨了录像带如何绕过传统院线和电台的审查,将地下文化和另类艺术形态推向大众。香港电影在新浪潮导演的推动下,在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上进行了大胆革新,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对未来回归和身份认同的焦虑。 同时,台湾的电视制作业迎来全盛时期,本土剧集开始大规模抢占市场。本书通过对几部标志性电视剧制作过程的还原,揭示了幕后团队如何在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下,创造出影响深远的荧幕形象。此外,本辑也关注了早期唱片工业的工业化进程,探讨了“包装”艺人的标准流程如何形成,以及唱片封面设计、MV 制作等视觉元素的演变如何成为营销战略的关键部分。 第四辑:市场成熟与全球视野的萌动(1990s 初 - 1995)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华语娱乐产业开始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前夜。九十年代初,文化产品的输出不再仅仅依赖“功夫片”这一单一标签,音乐、电影在亚洲范围内形成了更紧密的联动效应。我们考察了当时几大唱片公司为抢占国际市场所做的战略布局,以及音乐制作人如何开始引入更复杂的编曲技术和国际合作模式。 本辑也侧重于探讨“跨界”现象的出现:演员开始大规模投入音乐领域,音乐人也开始尝试电影导演的工作。这种人才的流动性,标志着娱乐产业的壁垒开始松动。书中对那个时代媒体报道的语态和焦点变化进行了分析,展现了公众对娱乐明星的关注如何从单纯的欣赏转向对个人生活和商业运作的深度窥探。 结语:时代的残像与文化的遗产 全书力求以冷静的史学视角,呈现出在经济腾飞、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娱乐工作者们如何用他们的才华和努力,塑造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本书不提供个人隐私的八卦,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被时间掩盖的创作动机、工业标准的确立、以及文化产品在特定社会结构中流动的历史逻辑。它是一部关于“我们是如何看到、听到那个年代”的影像与声音的历史档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逝去美好时代的情怀寄托。邓丽君的歌声是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她的形象也定义了那个年代东方女性的典雅与柔美。因此,我对这本《私房相册》的视觉呈现有很高的要求。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纸张的质感、印刷的色彩还原度都必须达到顶级水准。特别是那些彩色照片,要能准确地再现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胶片特有的那种温暖、略带饱和的色调,而不是那种失真的数码亮色。我特别留意那些关于她幕后生活的记录,比如她私下里的穿着风格,她如何对待自己的宠物,或者在异国他乡安静地读书、喝茶的场景。这些细节,恰恰是构成一个“人”而非“偶像”的关键元素。如果能看到她亲手挑选的几件私人物品,比如她常戴的首饰或随身携带的小物件的照片,那将是对她个人品味和生活哲学的直观展示,远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描述。

评分

说句实话,我更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温度”而不是“历史的陈列”。对于一个像邓丽君这样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我们早已在无数的演唱会录像和官方宣传照中认识了她的“光芒万丈”。因此,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那些不为人知、甚至略显“粗糙”的瞬间。比如,她可能因为疲惫而没有化妆的素颜照,或者是在旅行途中随手拍下的风景,反映出她对生活本身的热爱。我尤其关注她与工作人员、乐手的互动,那些瞬间往往能折射出她对待工作伙伴的真诚与尊重。如果能有一篇摄影师的后记,讲述拍摄某张照片时的趣闻轶事,甚至记录下邓丽君当时的一句随口之言,那种“现场感”是任何官方传记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不应该只是对她演艺生涯的总结,更应该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视觉日记,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光彩夺目的舞台背后,她是如何认真地、小心翼翼地度过她的每一天。

评分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时间维度的连接感。邓丽君的魅力在于她的歌声跨越了语言和地域的界限,触动了所有人的内心深处。这本相册如果能成功,就应该像一扇时光之门,让我们得以一窥她生命中那些相对私密、未被外界过度解读的时刻。我特别期待那些反映她情感世界的照片——不是指八卦,而是她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爱、对友谊的向往和珍视。例如,与她亲密友人(哪怕是尚未被大众熟知的圈外朋友)的合影,会比与任何一位歌坛巨星的合影都更具说服力。我希望看到,在她生命的不同阶段,她对自己的形象是否有过挣扎或转变,这些细微的心绪变化,如果能被摄影师捕捉到并被编辑收录,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这位艺术家的理解。最终,这本书的目的,不应是简单地展示“她看起来如何”,而是展示“她活得怎样”,让读者能通过这些定格的瞬间,感受到她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喜悦、孤独与成长。

评分

这本影集,光是看到“私房”二字,就让人心头一热,仿佛能窥见那个舞台上光芒万丈的邓丽君,在镜头之外最真实、最柔软的一面。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被精心挑选、印制精美的照片,更希望透过这些影像,能拼凑出她从青涩少女蜕变为一代歌后的心路历程。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应该会是那些黑白或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场景,那时的她或许还只是个喜欢哼唱的小女孩,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懵懂与好奇。我特别想看到那些生活化的瞬间,比如她和家人的合影,或是录音室里专心致志的侧影,而不是那些经过完美布光和化妆的舞台照。如果能配上一些家人或老友的亲笔手札、简短的批注,哪怕只是只言片语,那份年代感和亲密感都会瞬间拉满,让人感觉不再是隔着玻璃看明星,而是仿佛坐在她身边,听她讲述那些被时光冲淡的故事。这本书如果能做到“私房”二字的名副其实,就该有我们从未在主流媒体上见过的角度,展现那个被光环笼罩下,依然保有赤子之心的邓丽君。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纪念性的画册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市面上的“遗作”或“纪念版”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是在已有的素材上做简单的重新排版和注脚,缺乏真正的深度挖掘。我更看重的是摄影师的视角和影像的策展逻辑。这本书的作者,或者说整理者,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拍摄背景、当时邓丽君心境的深度访谈资料,那份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时间轴上的精妙编织,从她初涉歌坛时的青涩与惶惑,到红遍亚洲的巅峰时期那种泰然自若,再到后来在异国他乡沉淀下来的恬静与从容。如果能找到一些她自己亲手写下的便签,关于某首歌的灵感,或者对某次演出的感想,那就太珍贵了。照片本身的颗粒感、光影的处理,都应该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而不是经过现代过度美化的数码重制。我期待的不是一张张完美的肖像,而是能捕捉到她眼神中情绪流动的瞬间,哪怕有些照片技术上并不完美,但只要情感真实,就足以打动人心,成为我们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关键钥匙。

评分

师永刚,曾从军十五载,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作家,图书策划人,媒体研究人。内地画传热潮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等二十多本。另有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研究《读者》杂志的《解密读者》、研究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子先生》与美国《时代》周刊的传记《中国时代》等。现为南京大学等数所大学客座教授。

评分

太多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在这字字行行间。但是最终,这一切都会归于平静。因为我明白,因为有太多的感同身受,这就是生活啊!

评分

真的,如果痛苦不能改变生存,那还不如平静地将自己毁灭。毁灭。一切都毁灭了,只有生命还在苟延残喘。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评分

定价: 39.80

评分

这批人刚进去,又一批人就到了,声势更惊人,那是一条蛟在开路,长有二十几米,浑身鳞片熠熠生辉,而且生有一对巨翅,横空而过,在地上投下大片的阴影,上面坐着一名中年人,还有三个孩子,一个五六岁,一个**岁,还有一个十一二岁,皆头角峥嵘。

评分

是生活教会了我平静,是生活教会我去奋斗;但是也是生活,带给了我沉重;却也还是生活,在这沉重中又给我了许许多多的希望。

评分

“再夸他尾巴都快翘起来了。”罗浮大泽的中年男子摇头道。

评分

“这个镇名为小孤山,难道祭灵是一座山?”那名十一二岁的孩子自语道。

评分

往日的痛苦比这现在来说,那又算得了什么呢?那痛苦是一个健全人的痛苦——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你能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可如今的痛苦是绝望的痛苦,绝望的痛苦甚至使人不再痛苦——既然生活没有了希望,还有什么必要再痛苦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