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定价:42.70元
作者:袁行霈,罗宗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040309881
字数:
页码:437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第二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又是学术研究著作。全书的编写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观点;各卷之后又有研修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全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在出版后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目录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如何将宏大的文学史叙事,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作品和人物之中。作者并非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历史,而是通过对作品的精读和对人物命运的细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文学发展的温度。例如,在描述唐代诗歌的辉煌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李白、杜甫等巨匠,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创作背后的情感波动、人生际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诗歌风格。让我觉得,文学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回响。而且,作者在处理不同时代文学特征的对比时,也非常有匠心。例如,他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宋代文学在题材、风格上与唐代文学的显著差异,并分析其深层原因,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文学批评的理论,但讲解得非常通俗易懂,让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文学评论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阅读文学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必须承认,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标签,抱着一种“至少不会太落伍”的心态。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判还是太保守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的简单堆砌,而是有着严谨的学术视角和独到的分析方法。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时,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能够将看似零散的现象归纳出内在的联系,让我看到文学发展并非无迹可循。尤其是在探讨汉代赋的兴盛与衰落时,作者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深刻理解了文学的繁荣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书中引用的史料翔实,论证有力,对一些学术上的争议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提升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虽然某些章节涉及的理论性较强,但作者的语言表述清晰,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术语,使得我在理解复杂的学术观点时,能够有章可循。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能激发思考的书籍,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对中国文学进行系统性学习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学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浩如烟海的书籍和复杂的历史脉络吓退的“门外汉”,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带我入门,又不会过于枯燥的读物。偶然间翻到这本书,简直是眼前一亮。它的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两汉的文学发展,语言生动有趣,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死气沉沉。作者巧妙地将文学作品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产生原因和思想内涵。例如,在讲到《诗经》时,作者不仅详细解读了其中的诗篇,还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与古人一同歌唱、一同劳作。而且,书中对不同学派和流派的介绍也十分清晰,逻辑性很强,让我能够逐步梳理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不再感到迷茫。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征,让我对中国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便我之前对文学史了解不多,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且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非常期待继续阅读后续的卷册,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评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文学知识体系。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文学的认知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总感觉像是在海中漂浮,找不到方向。而这本书就像一艘坚实的船,载着我循序渐进地驶向文学的海洋。作者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时,逻辑性极强,每个时期、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征,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承接和演变关系。例如,在讲到散文的演变时,书中对先秦诸子散文、汉代辞赋、唐宋古文运动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分析了它们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让我对散文这一文体有了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各个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阐述也相当到位,让我明白文学作品的产生并非孤立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文学史,就像在拼凑一幅精美的中国文学画卷,每一笔、每一色都充满了意义。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想着是二手书,内容肯定不会特别新颖。但是,读完之后,我真的被打动了。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许多文学史,只是枯燥地罗列一些古籍和作家名字,而是用一种非常鲜活、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中国文学的演变。比如,在讲到魏晋风度的时候,作者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是通过描绘当时士人的生活方式、饮酒作乐的情景,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魏晋风流”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情境式”的讲述方式,让我更容易将文学作品与那个时代的人们联系起来,体会到文学的生命力。而且,书中穿插的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细节,也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时不时还能会心一笑。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一些被大家熟知的文学作品的解读,总能挖掘出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层面,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作者就像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将我带入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文学史,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富有感染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