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

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施以諾 著
圖書標籤:
  • 詩歌
  • 療愈
  • 心理健康
  • 情緒管理
  • 幸福感
  • 正念
  • 人生哲理
  • 文學
  • 自我成長
  • 抗抑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主流齣版
ISBN:9789868989405
版次:1
商品編碼:1606521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9-13
頁數:184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隻字不談高深的樂理,也不多談嚴肅的醫學、藥學,乃是暢談“幸福人生的態度”!
  諸多詩歌背後的創作心境與思考方式,正是現代人最好的心靈處方,可以讓一個人的生活帶來喜樂、平安與智慧。

作者簡介

  施以諾 博士
  在病人眼中,他是一個仁心仁術、滿腔熱忱的精神科治療師;
  在大學生眼中,他是一個溫文儒雅、潛心研究的醫學院小教授;
  在讀者眼中,他是一個擅於用筆傳遞感動、分享好消息的有為作傢;
  在老婆眼中,他是一個迴到傢愛說、學、逗、唱的大玩偶。
  施以諾生長在颱北市一個平凡、純樸的牧師傢庭。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復健醫學係職能治療組學士,後又在輔仁大學榮獲管理學博士(Ph.D)學位。現專任教職於「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係」,教授心理疾病職能治療學、醫療行政與管理學......等必修科目,並兼任於「萬芳醫院精神科」擔任兼任職能治療師。曾於國內、外發錶多篇醫療學術期刊論文,其研究文獻並曾多次被國內、外學者專傢引用之。
  而除瞭醫療、學術上的專業錶現之外,施以諾共著有《信心,是一把梯子》等十餘本書籍著作,曾榮獲國內、外多項文藝獎,以及政府機關的正式推薦,並曾受南颱灣文學重鎮「高雄文學館」聘請齣任短期的「駐館文學傢」,並由高雄文學館於民國百年主動齣資、規劃,舉行為期兩週之<施以諾先生創作文物展>,於該館展覽區展齣其書籍著作、年錶、新聞剪影……等文物,開放一般市民參觀。
  是一位在專長上橫跨醫療與人文領域的年輕學者、精神科治療師。

內頁插圖

目錄

推薦序 1 詩歌音樂,讓生活沒有錯誤/江漢聲(輔仁大學校長)
推薦序 2 醫學與信仰的雙重角度談音樂/林昱廷(臺藝大中國音樂學係教授暨係主任)
推薦序 3 三條線的祝福/葉薇心(金麯獎得主)

◎作者序: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帶來「喜樂」的心靈處方:
1. 善用「認知行為療法」-聖詩【?真偉大】的療癒
2. 別讓自己天天「跨年」-勝過「創傷後壓力癥候群」的女孩
3. 走齣喪偶之痛—【恩友歌】的音樂故事
4. 這樣作,讓人「享睡覺」-交托,使人天天高枕無憂
5. 若上帝愛她,為何不醫好她?-關節炎纔女所活齣的另類奇蹟
6. 這樣想,可以防止免疫力降低-聖詩【這是天父世界】的歌詞意境
7. 不用別人的眼光來定義自己-老作麯傢的長壽秘訣
8. 謝謝,是一帖藥!-用【獻上感恩的心】過日子
9. 她,為什麼沒有自殺?-寫瞭9000首歌的盲人
10. 心靈的暴食癥-你對權、名、利的攝取量正常嗎?
11. 樂當人生的「C咖」-寫齣【數算主恩】的低調大人物
12. 饒恕別人,使自己快樂-響起【平安夜】的動人戰爭夜
13. 讚美,是一麵盾牌-用小提琴對抗土著的長矛
14. 麻雀神學-學習看見自己的貴重與價值
(章後語) 【樂來越健康】音樂治療與疼痛控製

◎帶來「寧靜」的心靈處方:
15. 開刀房裡的音樂會-降低焦慮的歌詞
16. 常想「有人在為你禱告」-肉眼看不見的後勤部隊
17. 信仰,心靈的鎮定劑-讓心靈得安寧的秘訣
18. C大調的人生-金融風暴的心靈解藥
19. 許一份「平安量錶」-從詩歌【我知誰掌管明天】得來的學術靈感
20. 病床邊的信心-聖詩【天父必看顧你】的創作故事
21. 報復、修復、康復-帶齣療癒力的【寬恕】
22. 天國的經濟學-從詩歌【我寧願有耶穌】看人生的經營管理
23. 左手的幸福-一個深知所信是誰的「福二代」
24. 復活節,最浪漫的節日-經歷一份可以為您去死的愛情
25. 白目的宮廷牧師-人生一無所懼的關鍵
26. 我雖軟弱,主強壯—從貧戶遺腹子到博士的關鍵
27. 《詩篇》裡的音樂治療-從新得力的「音樂處方」
28. 祂用自己來代替-倪柝聲的信心與風範
(章後語) 【樂來越健康】淺談「莫劄特效應」(Mozart Effect)
◎結語:精神科治療師的「心」處方!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詩歌的療愈力量:心靈的避風港與成長的階梯 在這個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人們的心靈常常被焦慮、壓力和迷茫所睏擾。我們渴望一處寜靜的角落,一個可以放下重負、與自我深度對話的空間。詩歌,這種古老而又常新的藝術形式,正是這樣一劑溫柔而有力的良藥。它不以說教取勝,不追求宏大的敘事,而是以其獨特的韻律、意象和情感的張力,直接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提供瞭一種超越日常語言的理解與慰藉。 本書並非一本探討詩歌美學理論的學術專著,也非單純的詩歌選集,而是一部深入挖掘詩歌在現代生活中所能扮演的“精神處方”角色的指南。我們相信,詩歌的力量不在於它被如何分析,而在於它如何被體驗和內化。它如同一次精心設計的冥想,引導讀者穿越文字的迷霧,抵達真實的自我。 第一部分:聆聽與覺察——詩歌如何成為一麵清晰的鏡子 生活的喧囂常常使我們失去瞭與自身感受的連接。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何感到低落,也無法清晰地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喜悅。詩歌的第一個功能,便是幫助我們重新“命名”感受。 1. 識彆被壓抑的情感: 優秀的詩篇往往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難以言喻的復雜情緒——例如,那種介於懷舊與釋然之間的灰色地帶,或是在巨大變故後産生的麻木感。當你讀到某句詩,心中猛然一動,仿佛作者早知曉你內心深處那未曾言說的秘密時,那一刻的共鳴本身就是一種釋放。本書將引導讀者探索那些關於“失落”、“疏離”、“韌性”等主題的詩作,學會通過詩人的眼睛,更全麵地審視自己的情感光譜。 2. 慢下來的藝術: 現代生活要求我們“高效”,這意味著我們習慣於快速掃描信息,追求即時反饋。詩歌則反其道而行之,它要求慢讀,需要停頓、迴味、反復咀嚼。這種對時間節奏的重塑,本身就是對過度活躍神經係統的鎮靜。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聚焦於一個詞語、一個意象的深層含義,將注意力從外部世界的乾擾中抽離齣來,迴歸到呼吸與當下。 3. 意象的重構: 詩歌通過具象的意象來承載抽象的情感。一滴雨水,一片落葉,一束光影,都可以成為承載復雜心理狀態的容器。本書將展示如何解讀這些意象,並將它們投射到自身的生命情境中。例如,麵對“迷宮”或“荒原”的意象,讀者可以反思自己當前所處的睏境,從而獲得一種“我並不孤單”的理解。 第二部分:詩歌作為精神的“營養劑”——應對日常的挑戰 詩歌並非隻在情緒低榖時纔需要。它更像是一種預防性的維護,幫助我們在日常的跌宕起伏中保持平衡和清晰的視角。 1. 賦予平凡以尊嚴: 許多傑齣的詩歌聚焦於日常瑣事——一杯茶的溫度,清晨的霧氣,一次不期而遇的微笑。通過詩人的凝視,這些尋常的瞬間被提升,獲得瞭新的意義和神聖感。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學習這種“詩意地觀看”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轉化為充滿發現的旅程,從而提升整體的生命體驗感。 2. 拓寬痛苦的邊界: 痛苦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詩歌教導我們,痛苦可以被“承載”,而不是被“擊垮”。它通過展現曆史上無數個體(通過詩句流傳下來的)如何麵對死亡、背叛、疾病和絕望,提供瞭一種超越個體的、集體的精神韌性範本。閱讀那些關於“超越性”和“永恒性”的詩篇,能夠幫助我們把眼前的睏難置於更宏大的人類經驗背景下考察,從而減輕其壓倒性的個人色彩。 3. 激發創造性的解決之道: 抑鬱和焦慮往往伴隨著思維的僵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勢。詩歌的語言是非綫性的、多義的,它鼓勵思維的跳躍和聯想的自由。這種對邏輯束縛的暫時解放,常常能意外地為現實生活中的睏境提供新的角度和解決方案。本書會提供一些練習,引導讀者嘗試用詩歌的邏輯來解構一個現實難題。 第三部分:從閱讀到行動——詩歌與自我構建 最終,詩歌的療愈作用需要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它不是外在的藥物,而是內在的催化劑。 1. 培養同理心與聯結: 詩歌是人類經驗的濃縮,它跨越瞭文化、時代和語言的障礙,直接溝通心靈。當我們深入理解瞭詩人所錶達的痛苦或喜悅時,我們也同時深化瞭對他人,乃至對整個人類共同命運的理解。這種深層次的聯結感,是抵抗孤獨感和疏離感的有效武器。 2. 建立個人的“精神檔案”: 本書鼓勵讀者建立自己的“精神急救包”——一個由最能觸動自己的詩句構成的個人文本庫。這些詩句將在關鍵時刻,充當快速喚醒內在力量的錨點。我們將討論如何選擇這些“心靈的種子”,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激活它們的方法。 3. 詩意地麵對未來: 詩歌不承諾一個沒有挑戰的未來,但它賦予我們麵對未來的勇氣——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建立在對生命本質深刻理解之上的平靜接受和期待。它讓我們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一首不斷被書寫、被修正的、充滿張力和潛能的傑作。 通過對這些角度的深入探討,本書旨在將詩歌從“高雅藝術”的殿堂中解放齣來,重新定位為一種實用、親切、高效的日常心靈工具,陪伴每一個在現代生活中尋求意義與安寜的探索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結構有一種奇特的韻律感,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它沒有使用那些艱澀難懂的心理學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散文體,構建起一個堅實的精神堡壘。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他/她分享的不是公式化的答案,而是無數次自我探索的結晶。特彆是其中對“接納不完美”那幾段的論述,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們總是被社會期待裹挾著嚮前奔跑,總想把自己打磨成一個光滑、無瑕的物件。而這本書溫柔地提醒我們,正是那些棱角和瑕疵,纔構成瞭我們獨一無二的質地。那種被允許“不那麼完美”的釋然感,是這本書帶給我最直接的放鬆。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心靈的綠洲,翻開它,仿佛走進瞭一個充滿陽光和溫暖的花園。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穿透人心的力量,直擊那些我們常常試圖掩飾的脆弱與不安。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不動聲色的溫柔,它不會強行給你灌輸某種“必須快樂”的理念,而是耐心地陪伴你,一步一步地探索內在的風景。那些細膩的觀察,關於日常生活中微小美好的捕捉,讓人讀來會心一笑,繼而感到一種久違的平靜。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被重新校準瞭一樣,那些平日裏讓人心煩意亂的瑣事,似乎都變得不那麼重要瞭。這是一種非常深層的、結構性的調整,它不是那種轉瞬即逝的“打雞血”,而是長久的滋養,讓人有力量去麵對生活的本質。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帶著一種近乎懷疑的心態開始閱讀的,畢竟“抗憂鬱”這類字眼在書名裏總容易顯得誇張。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偏見。它的行文節奏非常舒緩,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冥想過程,而不是說教。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痛苦”的方式——她不迴避,反而邀請我們正視它,將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緒實體化,然後用一種近乎藝術傢的筆觸去描摹。這種處理方式,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安全和有建設性。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被告知“如何做”,而是被理解“為什麼會這樣”。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種深度的理解和共情,使得那些曾經看似無解的睏境,忽然間有瞭新的齣口和視角。它教會瞭我如何與自己的陰影和平共處,這比單純的“驅散陰霾”要深刻得多。

評分

讀完這本,我最大的感受是“被賦能”——不是那種盲目的樂觀,而是基於對自我現實的清醒認知後,所産生的內在驅動力。作者對於“行動”的描述也很有見地,她強調的不是宏大的目標,而是微小的、日常可以堅持的“儀式感”。比如,如何對待清晨的第一杯水,如何看待窗外的一棵樹,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被提升到瞭關乎精神健康的層麵。這種對“當下”的極緻關注,有效地打斷瞭大腦中那些反芻式的負麵思維循環。我嘗試著去實踐書中的一些小建議,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它們像一個個小小的錨點,穩住瞭我漂浮不定的心緒。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的書,因為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

坦白說,市麵上關於心靈成長的書籍太多瞭,大多雷同,讀過就忘。但這一本,它成功地跳脫齣瞭那些陳詞濫調。它的可貴之處在於其真誠性,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的心血與掙紮。它沒有提供任何快速修復的“靈丹妙藥”,而是提供瞭一整套重建內心秩序的工具箱。我特彆欣賞它對“孤獨”的解讀,作者將其描述為一種必要的“沉澱期”,而不是需要被急切治愈的疾病。這種視角上的轉變,極大地緩解瞭我對獨處的恐懼。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劑藥,不如說是一盞燈,它不會替你走夜路,但它能照亮你腳下的每一步,讓你走得更堅定、更從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