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

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以諾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疗愈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幸福感
  • 正念
  • 人生哲理
  • 文学
  • 自我成长
  • 抗抑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主流出版
ISBN:9789868989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6065212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9-13
页数:18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隻字不談高深的樂理,也不多談嚴肅的醫學、藥學,乃是暢談“幸福人生的態度”!
  諸多詩歌背後的創作心境與思考方式,正是現代人最好的心靈處方,可以讓一個人的生活帶來喜樂、平安與智慧。

作者简介

  施以諾 博士
  在病人眼中,他是一個仁心仁術、滿腔熱忱的精神科治療師;
  在大學生眼中,他是一個溫文儒雅、潛心研究的醫學院小教授;
  在讀者眼中,他是一個擅於用筆傳遞感動、分享好消息的有為作家;
  在老婆眼中,他是一個回到家愛說、學、逗、唱的大玩偶。
  施以諾生長在台北市一個平凡、純樸的牧師家庭。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學士,後又在輔仁大學榮獲管理學博士(Ph.D)學位。現專任教職於「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心理疾病職能治療學、醫療行政與管理學......等必修科目,並兼任於「萬芳醫院精神科」擔任兼任職能治療師。曾於國內、外發表多篇醫療學術期刊論文,其研究文獻並曾多次被國內、外學者專家引用之。
  而除了醫療、學術上的專業表現之外,施以諾共著有《信心,是一把梯子》等十餘本書籍著作,曾榮獲國內、外多項文藝獎,以及政府機關的正式推薦,並曾受南台灣文學重鎮「高雄文學館」聘請出任短期的「駐館文學家」,並由高雄文學館於民國百年主動出資、規劃,舉行為期兩週之<施以諾先生創作文物展>,於該館展覽區展出其書籍著作、年表、新聞剪影……等文物,開放一般市民參觀。
  是一位在專長上橫跨醫療與人文領域的年輕學者、精神科治療師。

内页插图

目录

推薦序 1 詩歌音樂,讓生活沒有錯誤/江漢聲(輔仁大學校長)
推薦序 2 醫學與信仰的雙重角度談音樂/林昱廷(臺藝大中國音樂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推薦序 3 三條線的祝福/葉薇心(金曲獎得主)

◎作者序: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帶來「喜樂」的心靈處方:
1. 善用「認知行為療法」-聖詩【?真偉大】的療癒
2. 別讓自己天天「跨年」-勝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女孩
3. 走出喪偶之痛—【恩友歌】的音樂故事
4. 這樣作,讓人「享睡覺」-交托,使人天天高枕無憂
5. 若上帝愛她,為何不醫好她?-關節炎才女所活出的另類奇蹟
6. 這樣想,可以防止免疫力降低-聖詩【這是天父世界】的歌詞意境
7. 不用別人的眼光來定義自己-老作曲家的長壽秘訣
8. 謝謝,是一帖藥!-用【獻上感恩的心】過日子
9. 她,為什麼沒有自殺?-寫了9000首歌的盲人
10. 心靈的暴食症-你對權、名、利的攝取量正常嗎?
11. 樂當人生的「C咖」-寫出【數算主恩】的低調大人物
12. 饒恕別人,使自己快樂-響起【平安夜】的動人戰爭夜
13. 讚美,是一面盾牌-用小提琴對抗土著的長矛
14. 麻雀神學-學習看見自己的貴重與價值
(章後語) 【樂來越健康】音樂治療與疼痛控制

◎帶來「寧靜」的心靈處方:
15. 開刀房裡的音樂會-降低焦慮的歌詞
16. 常想「有人在為你禱告」-肉眼看不見的後勤部隊
17. 信仰,心靈的鎮定劑-讓心靈得安寧的秘訣
18. C大調的人生-金融風暴的心靈解藥
19. 許一份「平安量表」-從詩歌【我知誰掌管明天】得來的學術靈感
20. 病床邊的信心-聖詩【天父必看顧你】的創作故事
21. 報復、修復、康復-帶出療癒力的【寬恕】
22. 天國的經濟學-從詩歌【我寧願有耶穌】看人生的經營管理
23. 左手的幸福-一個深知所信是誰的「福二代」
24. 復活節,最浪漫的節日-經歷一份可以為您去死的愛情
25. 白目的宮廷牧師-人生一無所懼的關鍵
26. 我雖軟弱,主強壯—從貧戶遺腹子到博士的關鍵
27. 《詩篇》裡的音樂治療-從新得力的「音樂處方」
28. 祂用自己來代替-倪柝聲的信心與風範
(章後語) 【樂來越健康】淺談「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
◎結語:精神科治療師的「心」處方!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诗歌的疗愈力量:心灵的避风港与成长的阶梯 在这个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常常被焦虑、压力和迷茫所困扰。我们渴望一处宁静的角落,一个可以放下重负、与自我深度对话的空间。诗歌,这种古老而又常新的艺术形式,正是这样一剂温柔而有力的良药。它不以说教取胜,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以其独特的韵律、意象和情感的张力,直接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语言的理解与慰藉。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诗歌美学理论的学术专著,也非单纯的诗歌选集,而是一部深入挖掘诗歌在现代生活中所能扮演的“精神处方”角色的指南。我们相信,诗歌的力量不在于它被如何分析,而在于它如何被体验和内化。它如同一次精心设计的冥想,引导读者穿越文字的迷雾,抵达真实的自我。 第一部分:聆听与觉察——诗歌如何成为一面清晰的镜子 生活的喧嚣常常使我们失去了与自身感受的连接。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何感到低落,也无法清晰地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喜悦。诗歌的第一个功能,便是帮助我们重新“命名”感受。 1. 识别被压抑的情感: 优秀的诗篇往往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例如,那种介于怀旧与释然之间的灰色地带,或是在巨大变故后产生的麻木感。当你读到某句诗,心中猛然一动,仿佛作者早知晓你内心深处那未曾言说的秘密时,那一刻的共鸣本身就是一种释放。本书将引导读者探索那些关于“失落”、“疏离”、“韧性”等主题的诗作,学会通过诗人的眼睛,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情感光谱。 2. 慢下来的艺术: 现代生活要求我们“高效”,这意味着我们习惯于快速扫描信息,追求即时反馈。诗歌则反其道而行之,它要求慢读,需要停顿、回味、反复咀嚼。这种对时间节奏的重塑,本身就是对过度活跃神经系统的镇静。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聚焦于一个词语、一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将注意力从外部世界的干扰中抽离出来,回归到呼吸与当下。 3. 意象的重构: 诗歌通过具象的意象来承载抽象的情感。一滴雨水,一片落叶,一束光影,都可以成为承载复杂心理状态的容器。本书将展示如何解读这些意象,并将它们投射到自身的生命情境中。例如,面对“迷宫”或“荒原”的意象,读者可以反思自己当前所处的困境,从而获得一种“我并不孤单”的理解。 第二部分:诗歌作为精神的“营养剂”——应对日常的挑战 诗歌并非只在情绪低谷时才需要。它更像是一种预防性的维护,帮助我们在日常的跌宕起伏中保持平衡和清晰的视角。 1. 赋予平凡以尊严: 许多杰出的诗歌聚焦于日常琐事——一杯茶的温度,清晨的雾气,一次不期而遇的微笑。通过诗人的凝视,这些寻常的瞬间被提升,获得了新的意义和神圣感。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学习这种“诗意地观看”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转化为充满发现的旅程,从而提升整体的生命体验感。 2. 拓宽痛苦的边界: 痛苦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诗歌教导我们,痛苦可以被“承载”,而不是被“击垮”。它通过展现历史上无数个体(通过诗句流传下来的)如何面对死亡、背叛、疾病和绝望,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的、集体的精神韧性范本。阅读那些关于“超越性”和“永恒性”的诗篇,能够帮助我们把眼前的困难置于更宏大的人类经验背景下考察,从而减轻其压倒性的个人色彩。 3. 激发创造性的解决之道: 抑郁和焦虑往往伴随着思维的僵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诗歌的语言是非线性的、多义的,它鼓励思维的跳跃和联想的自由。这种对逻辑束缚的暂时解放,常常能意外地为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提供新的角度和解决方案。本书会提供一些练习,引导读者尝试用诗歌的逻辑来解构一个现实难题。 第三部分:从阅读到行动——诗歌与自我构建 最终,诗歌的疗愈作用需要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它不是外在的药物,而是内在的催化剂。 1. 培养同理心与联结: 诗歌是人类经验的浓缩,它跨越了文化、时代和语言的障碍,直接沟通心灵。当我们深入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痛苦或喜悦时,我们也同时深化了对他人,乃至对整个人类共同命运的理解。这种深层次的联结感,是抵抗孤独感和疏离感的有效武器。 2. 建立个人的“精神档案”: 本书鼓励读者建立自己的“精神急救包”——一个由最能触动自己的诗句构成的个人文本库。这些诗句将在关键时刻,充当快速唤醒内在力量的锚点。我们将讨论如何选择这些“心灵的种子”,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激活它们的方法。 3. 诗意地面对未来: 诗歌不承诺一个没有挑战的未来,但它赋予我们面对未来的勇气——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质深刻理解之上的平静接受和期待。它让我们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一首不断被书写、被修正的、充满张力和潜能的杰作。 通过对这些角度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将诗歌从“高雅艺术”的殿堂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位为一种实用、亲切、高效的日常心灵工具,陪伴每一个在现代生活中寻求意义与安宁的探索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太多了,大多雷同,读过就忘。但这一本,它成功地跳脱出了那些陈词滥调。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真诚性,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的心血与挣扎。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修复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了一整套重建内心秩序的工具箱。我特别欣赏它对“孤独”的解读,作者将其描述为一种必要的“沉淀期”,而不是需要被急切治愈的疾病。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极大地缓解了我对独处的恐惧。这本书,与其说是一剂药,不如说是一盏灯,它不会替你走夜路,但它能照亮你脚下的每一步,让你走得更坚定、更从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结构有一种奇特的韵律感,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没有使用那些艰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体,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精神堡垒。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他/她分享的不是公式化的答案,而是无数次自我探索的结晶。特别是其中对“接纳不完美”那几段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们总是被社会期待裹挟着向前奔跑,总想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光滑、无瑕的物件。而这本书温柔地提醒我们,正是那些棱角和瑕疵,才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质地。那种被允许“不那么完美”的释然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放松。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绿洲,翻开它,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花园。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穿透人心的力量,直击那些我们常常试图掩饰的脆弱与不安。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动声色的温柔,它不会强行给你灌输某种“必须快乐”的理念,而是耐心地陪伴你,一步一步地探索内在的风景。那些细腻的观察,关于日常生活中微小美好的捕捉,让人读来会心一笑,继而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被重新校准了一样,那些平日里让人心烦意乱的琐事,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一种非常深层的、结构性的调整,它不是那种转瞬即逝的“打鸡血”,而是长久的滋养,让人有力量去面对生活的本质。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带着一种近乎怀疑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毕竟“抗忧郁”这类字眼在书名里总容易显得夸张。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偏见。它的行文节奏非常舒缓,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冥想过程,而不是说教。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痛苦”的方式——她不回避,反而邀请我们正视它,将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实体化,然后用一种近乎艺术家的笔触去描摹。这种处理方式,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安全和有建设性。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被告知“如何做”,而是被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种深度的理解和共情,使得那些曾经看似无解的困境,忽然间有了新的出口和视角。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自己的阴影和平共处,这比单纯的“驱散阴霾”要深刻得多。

评分

读完这本,我最大的感受是“被赋能”——不是那种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自我现实的清醒认知后,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作者对于“行动”的描述也很有见地,她强调的不是宏大的目标,而是微小的、日常可以坚持的“仪式感”。比如,如何对待清晨的第一杯水,如何看待窗外的一棵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被提升到了关乎精神健康的层面。这种对“当下”的极致关注,有效地打断了大脑中那些反刍式的负面思维循环。我尝试着去实践书中的一些小建议,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锚点,稳住了我漂浮不定的心绪。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因为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