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藏品叢書: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

魯迅藏品叢書: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傑 著,孫鬱,李亞娜 編
圖書標籤:
  • 魯迅
  • 現代文學
  • 書信集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藏書
  • 名人手稿
  • 曆史文獻
  • 民國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大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59765
版次:1
商品編碼:163668413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魯迅藏品叢書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7
字數:5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中國現代齣版史上,有關魯迅的齣版物豐富多彩,有目共睹。魯迅著作版本的品種和印數,是任何他現代作傢都無法比擬的。幾年前,北京魯迅博物館和大象齣版社開始計劃齣版魯迅的藏書和其他藏品。魯迅藏書中還有不少珍貴版本,更有很對對研究魯迅思想、創作及中國現代思想史有參考價值的書。因此,魯迅博物館和大象齣版社製定瞭更大的齣版計劃,準備將更多的魯迅藏書齣版,把藏在博物館裏的文化珍品呈現給讀者。現存同時代人緻魯迅信,實在是劫後殘存,因而彌足珍貴;現存大部分書信,顯係魯迅特意保留,這就為讀者和研究者遺留瞭更加廣闊的思考空間。

內容簡介:

《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所收書信,均具備以下條件:一、魯迅是收信人,或收信人之一;二、曾經魯迅、許廣平保存;三、原信現藏於北京魯迅博物館。據《魯迅日記》記載,從1912年5月至1936年魯迅逝世,魯迅所收書信達數韆封之多,能夠保存至今的,本書所收雖不是全部,卻已是大部。本書由孫鬱,李亞娜主編;張傑編著。

序言:

總序

    在中國現代齣版史上,有關魯迅的齣版物豐富多彩,有日共睹。魯迅著作版本的品種和印數,是任何其他現代作傢都無法比擬的。不但如此,還有一些獨特品類,如魯迅手稿全集、魯迅輯校古籍手稿全集、綫裝本大字排印本魯迅全集等等,也是其他作傢很少享有的待遇。就連魯迅在日本學醫時期的課堂筆記也被北京魯迅博物館和日本仙颱東北大學的聯閤研究小組復製、解讀和研究著,並且也被納入齣版計劃。而時下,頗有入黨得魯迅是交瞭“華蓋運”,魯迅研究進入瞭低潮期。但從這幾年的趨勢看,形勢似乎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樣悲觀。2005年年底,《魯迅全集》修訂版齣版,一時成為文化界的熱點,最近又有《魯迅大辭典》齣版,而坊間魯迅作品的選本、注本、插圖本等,充類至盡,也一直不斷地供應給讀者。

    雖然如此,在魯迅相關文物資料的齣版方麵還不能說窮盡,即便是魯迅博物館的藏品中,也還有不少文物資料沒有同讀者見麵。

    幾年前,北京魯迅博物館和大象齣版社開始計劃齣版魯迅的藏書和其他藏品。2001年翻譯、齣版瞭四捲本的魯迅藏版畫插圖本外國名著:法國版畫傢居斯塔夫·陀萊做插圖的《神麯》、《唐吉可德》、《失樂園》和《十字軍東徵》。這套印製精美的圖書齣版後,受到讀者好

評,對我們也是很大的鼓舞。魯迅藏書中還有不少珍貴版本,更有很多對研究魯迅思想、創作及中國現代思想史有參考價值的書:因此,魯迅博物館和大象齣版社製訂瞭更大的齣版計劃,準備將更多的魯迅藏書齣版,把藏在博物館裏的文化珍品呈現給讀者。

    魯迅博物館建館五十年來,在文物資料收藏、保管方麵取得豐碩成果。在魯迅文物資料庫外,又建立瞭特藏庫,入藏大量魯迅同時代人的文物資料,對研究魯迅,研究現代文學史、文化史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雖然我們對這些資料進行瞭初步的整理編目,可供專業研究者查閱,但一般讀者卻很難見到。因此,齣版一套魯迅博物館館藏精品叢書就顯得十分必要瞭。

    我們計劃齣版的藏品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魯迅自己珍藏的圖書和文物資料。

    首先是魯迅的藏書。魯迅一生雖然經濟並不寬裕,但從工作需要齣發,力所能及地購買瞭一些書籍,也接受瞭不少饋贈。對一個人所購藏圖書的研究,有助於瞭解一位思想傢、文學傢的學術淵源。而從接受的贈書中,可以看齣一個人與同時代同行業人士的交往情況,對研究當時文壇情形及作傢之間的關係等不無參考價值。

  從數量上看,魯迅藏書共有4000餘種,近13800冊,範圍涉及哲學、社會科學、教育、語言、文學、藝術、曆史、考古、宗教、自然科學、醫學等各個領域。其中中文書籍2193種,10683冊;外文書籍1869種,3115冊。

    ……

    這次齣版《魯迅著譯影記》,隻是魯迅博物館藏品係列編輯齣版的一個開端。今後當有更多特藏庫藏品整理齣版。

    多年來,大象齣版社對魯迅博物館的事業給予熱心關注和大力支持,兩個單位的閤作也獲得瞭良好的社會效益。今後,雙方將繼續本著弘揚優秀文化的宗旨,真誠閤作,努力做齣更多更好的成績。

黃喬生

北京魯迅博物館

2009年12月22日

歡迎光臨小店

目錄:

章太炎緻魯迅、周作人(1909年春、夏間)

範愛農緻魯迅(1912年3月27日)

範愛農緻魯迅(1912年5月9日)

範愛農緻魯迅(1912年5月13日)

錢玄同緻魯迅(1915年4月9日)

錢玄同緻魯迅(1918年12月11日)

錢玄同緻魯迅、周作人(1918年12月25日)

錢玄同緻魯迅(1919年1月4日)

錢玄同緻魯迅、周作人(1919年3月9日)

陳獨秀緻魯迅、周作人(1920年8月13日)

周作人緻魯迅(1923年7月18日)

李秉中緻魯迅(1925年1月16日)

李秉中緻魯迅(1925年1月23日)

李秉中緻魯迅(1925年1月30日)

李秉中緻魯迅(1925年2月18日)

李秉中緻魯迅(1925年4月9日)

李秉中緻魯迅(1925年4月11日)

李秉中緻魯迅(1925年5月7日)

李秉中緻魯迅(1936年7月13日)

賀存之緻魯迅(1925年1月16日)

硃大柵緻魯迅(1925年2月8日)

振緻魯迅(1925年3月8日)

劉弄潮緻魯迅(1925年4月2日)

劉弄潮緻魯迅(1925年5月4日)

吳呆羊緻魯迅(1925年4月12日)

鬍寄窗緻魯迅(1925年4月12日)

白麟水緻魯迅(1925年4月24日)

蔣鴻年緻魯迅(1925年4月27日)

任國楨緻魯迅(1925年4月27日)

任國楨緻魯迅(1925年6月8日)

童企魯緻魯迅(1925年4月28日)

王峙南緻魯迅(1925年5月5日)

壽洙鄰緻魯迅(1925年5月7日)

田問山緻魯迅(1925年5月16日)

田問山緻魯迅(1925年9月3日)

田問山緻魯迅(1926年4月13日)

田問山緻魯迅(1926年4月21日)

田問山緻魯迅(1926年4月23日)

王誌恒緻魯迅(1925年5月20日)

王希禮緻魯迅(1925年6月)

張炳鈞緻魯迅(1925年6月)

尚鉞緻魯迅(1925年7月6日)

尚鉞緻魯迅(1925年7月10日)

鄭舉之緻魯迅(1925年7月14日)

張直覺、王銑、王黻丞緻魯迅(1925年7月17日)

張直覺緻魯迅(1925年7月25日)

裴勁霜緻魯迅(1925年9月13日)

許欽文緻魯迅(1925年9月19日)

許欽文緻魯迅(1933年10月12日)

孟憲熙緻魯迅(1925年9月20日)

蹇先艾緻魯迅(1925年9月28日)

顧韆裏緻魯迅(1925年10月5日)

羽太重久緻魯迅(1925年10月7日)

張春波緻魯迅(1925年10月11日)

颱靜農緻魯迅(1925年10月13日)

颱靜農緻魯迅(1935年6月1日)

劉夢葦緻魯迅(1925年11月16日)

長弓緻魯迅(1925年12月3日)

×××緻魯迅(1925年12月3日)

×××緻魯迅(1925年12月8日)

×××緻魯迅(1925年12月9日)

浙江省立第四中學校全體學生緻魯迅(1925年12月18日)

廢名緻魯迅(1925年12月26日)

鬍風緻魯迅(1926年1月16日)

章衣萍緻魯迅(1926年1月)

敬隱漁緻魯迅(1926年1月24日)

敬隱漁緻魯迅(1926年3月29日)

廚川白村會緻魯迅(1926年3月3日)

白雲僧緻魯迅(1926年3月25日)

李天織緻魯迅(1926年3月28日)

戴敦智緻魯迅(1926年4月12日)

鄭焯緻魯迅(1926年4月25日)

李鴻梁緻魯迅(1926年6月26日)

扶劍緻魯迅(1926年7月12日)

孫伏園緻魯迅(1926年12月22日)

孫伏園緻魯迅(1927年1月5日)

周伯超緻魯迅(1928年2月9日)

馬湘影緻魯迅(1928年2月21日)

季誌仁緻魯迅、周建人(1929年5月4日)

季誌仁緻魯迅(1929年5月8日)

蘇金水緻魯迅(1929年6月6日)

李小峰緻魯迅(1929年7月22日)

李小峰緻魯迅(1929年8月12日)

李小峰緻魯迅(1929年8月15日)

李小峰緻魯迅(1930年4月16日)

李小峰緻魯迅(1930年4月23日)

李小峰緻魯迅(1930年7月4日)

李小峰緻魯迅(1930年9月8日)

李小峰緻魯迅(1930年10月15日)

李小峰緻魯迅(1930年10月30日)

林庚白緻魯迅(1929年12月26日)

林庚自緻魯迅(1929年12月28日)

李誌雲緻魯迅(1930年6月24日)

譚金洪緻魯迅(1930年10月16日)

李霽野、韋叢蕪、颱靜農緻魯迅(1932年8月7日)

鬍蠻緻魯迅(1933年4月27日)

許席珍緻魯迅(1933年6月14日)

榖萬川緻魯迅(1933年6月22日)

章锡琛緻魯迅(1933年9月20日)

章锡琛緻魯迅(1933年9月25日)

章锡琛緻魯迅(1933年11月10日)

韋叢蕪緻魯迅(1933年9月11日)

史濟行緻魯迅(1934年5月10日)

史濟行緻魯迅(1935年2月28日)

史濟行緻魯迅(1935年4月24日)

鄭振鐸緻魯迅(1934年3月5日)

鄭振鐸緻魯迅(1936年4月9日)

葛賢寜緻魯迅(1934年3月13日)

徐式莊緻魯迅(1934年3月24日)

蔡元培緻魯迅(1934年7月4日)

鄭文生緻魯迅(1934年9月6日)

李天元緻魯迅(1934年9月22日)

何白濤緻魯迅(1934年10月31日)

李樺緻魯迅(1934年12月4日)

袁牧之緻魯迅(1934年12月9日)

田漢緻魯迅(1935年1月28日)

俞印民緻魯迅(1935年2月22日)

俞印民緻魯迅(1935年3月10日)

陳畸緻魯迅(1935年4月18日)

韓恒章緻魯迅(1935年4月20日)

梁耀南緻魯迅(1935年6月4日)

段煉緻魯迅(1935年9月8日)

蕭三緻魯迅(1935年9月15日)

張露薇緻魯迅(1935年11月22日)

曹靖華緻魯迅(1935年12月15日)

曹靖華緻魯迅(1936年9月11日)

孫用緻魯迅(1936年2月8日)

徐詩荃緻魯迅(1936年4月7日)

何傢槐緻魯迅(1936年4月20日)

何傢槐緻魯迅(1936年5月18日)

張春橋緻魯迅(1936年4月27日)

徐懋庸緻魯迅(1936年4月30日)

徐懋庸緻魯迅(1936年8月1日)

宋慶齡緻魯迅(1936年6月5日)

方之中緻魯迅(1936年6月21日)

普實剋緻魯迅(1936年6月23日)

陳仲山緻魯迅(1936年7月4日)

端木蕻良緻魯迅(1936年7月10日)

端木蕻良緻魯迅(1936年7月18日)

曹聚仁緻魯迅(1936年8月17日)

孫右銘緻魯迅(1936年8月21日)

賴少其緻魯迅(1936年9月10日)

王冶鞦緻魯迅(1936年9月22日)

艾丁格爾緻魯迅(1936年10月6日)

李虹霓緻魯迅(1936年10月16日)

湯詠蘭緻魯迅(1936年10月17日)

曹白緻魯迅(1936年10月17日)

費同澤緻魯迅、周作人(5月7日)

歡迎光臨小店

在綫試讀:

孫伏園緻魯迅(1926年12月22日)

豫纔先生:

    今天見著留先瞭。當初在汽車上碰見他,略一招呼,我頗不能確定是他,仍到他住所

    留條而去,齣來又遇見瞭,纔知道他往法政學校講演。他當初也沒有確定遇見的是我,因為他以為我總一定換穿中國衣服剃去鬍子往長江走的瞭。後來在他傢午餐,他與戴季陶君住在一起,所以戴君也一同吃飯,談得甚快。留先極力希望您肯目快來,他說他因為接我的信,知道我要去武漢瞭,所以已單獨寫信給您,但沒有提起薪水數目,其實您的薪水已決定五百毫洋,且定名為正教授,現在全校隻有您一人。學生知道先生要來,希望得極肯切。(廈大學生,要轉學的)而真吾諸兄要來的事,我也與他談及,他也非常歡迎,而且這事已在廣報上披露,將來編級必無問題的,盡請他們大膽同來好瞭。達夫已離粵,據說此番他態度頗不好,因為創造社中人並不完全聯任,他覺得不滿意,實在創造社中人據說也頗有不甚好者。達夫仍有現代評論思想雲。至於現代評論之周鯁生、王世傑,則有請他們來粵之說,據雲夢馀也非不知道彼輩太有把持之脾氣,然一則在廣東環境中或可以感化之.(此恐未必能)二則帶瞭齣來亦可以減少北京方麵之糾紛雲。葉公最富研現二種思想,我亦與之談及,彼覺殊齣意外。鳳舉與關應麟,且已匯川費去,然至今無迴信,亦雲懶矣。現在聘人,十分慎重,故除極熟者外,均暫從緩,據雲季黻聘書之所以遲發者,也不外此,“隻要待魯迅一到,再有一度商量,必無問題者也”。許廣平君處我先擊,被已辭職齣校,故未遇見,三主任同時辭去矣。我至硃處,乃為之述說前事,彼雲必可設法,但須去瞭前差,如辭職竟成事實,則可以成功。履曆我已大約開給他瞭。李遇安君竟去粵,據留先雲,彼頗不安於區區速記,但留先答應他為助教(即所以助先生),而他竟去,或當在鄂雲。先生能早來甚好,彼等均望能早來也。真吾諸兄最好同來,廈大方麵結束與否其實不成問題。我一時恐走不成,須俟有伴,三五天內想沒有伴也。

    廿二日下午。

    ①孫伏因(1894-1966),名福源,後改名伏園,字仰全,筆名柏生、鬆年等-浙江紹興人。魯迅任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時的學生。1918年入北京大學國文係.1921年畢業。先後編輯《國民套報副刊》、《晨報副刊》、《京報副刊》,創辦《語絲》周刊。1926年下半年與魯迅同在廈門大學任教,同年底先於魯迅至中山大學任職。

歡迎光臨小店 歡迎光臨小店 歡迎光臨小店 歡迎光臨小店 歡迎光臨小店 歡迎光臨小店    

《魯迅藏品叢書: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是一部極為珍貴的文獻匯編,它以史料的眼光,將魯迅先生當年珍藏並保存下來的同時代人的書信,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呈現在讀者麵前。這套叢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信件,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通信背後所蘊含的曆史信息、思想交流以及時代脈絡。 本書的編纂者,秉持著對魯迅先生及其所處時代的深刻理解,精心梳理、考證並編輯瞭這批書信。每一封信件都如同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那些曾經活躍在文學、思想、社會運動等各個領域的重要人物,在私密的書信往來中所展現齣的真實麵貌。這些信件的作者,涵蓋瞭當時與魯迅先生有密切聯係的社會名流、文學巨匠、思想先驅,他們的身份背景、思想觀點、情感波動,都通過這些筆墨記錄得以鮮活呈現。 《魯迅藏品叢書: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的內容之豐富,體現在瞭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思想交鋒與學術探討。在那個思想解放、文化碰撞的時代,知識分子之間的書信往來是重要的思想交流平颱。通過這些書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學派、不同思想體係之間的碰撞與對話,瞭解當時中國知識界在現代化、民族獨立、文化革新等重大議題上的激烈討論。魯迅先生作為其中一位核心人物,他與他人的通信,不僅反映瞭他自身的思想發展軌跡,也摺射齣當時中國思想界的復雜圖景。例如,關於文學的性質、創作的道路、革命的策略等,在這些信件中都有細緻的討論,為我們研究當時的思想史提供瞭第一手資料。 其次,文學創作與藝術實踐。許多書信都涉及瞭當時文學創作的細節,包括作品的構思、發錶的麯摺、接受的反饋,甚至是創作過程中的睏難與靈感。作傢們在信中交流創作經驗,探討藝術理論,互相鼓勵,也偶爾流露齣對文壇生態的看法。這為我們理解當時的文學思潮、創作風貌以及文學傢的個體生存狀態提供瞭生動的注腳。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部部經典作品是如何在作者的心血與社會的評價中逐漸成形的。 再次,社會生活與人際交往。書信作為一種古老的通信方式,其內容往往充滿瞭生活氣息。這些信件中,不僅有嚴肅的學術和政治討論,也有對日常生活的記述,對親友的問候,以及對時事熱點的評論。通過這些細節,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以及在動蕩年代中的個人情感與際遇。魯迅先生與同時代人之間真摯而深厚的情感聯結,也通過這些書信得以淋灕盡緻地展現。 第四,曆史事件與時代印記。這些書信往往誕生於特定的曆史時期,因此它們天然地承載瞭豐富的曆史信息。信件中提及的社會事件、政治變動、文化活動,甚至是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都可能成為研究當時曆史的重要綫索。通過閱讀這些書信,我們可以更直觀、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與多麵性,感受到曆史的車輪是如何滾滾嚮前的。 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其文獻的珍稀性與研究的獨特性。魯迅先生以其獨特的眼光和對文化遺産的珍視,保存瞭大量的書信,這些書信得以流傳至今,無疑是極其幸運的。而《魯迅藏品叢書: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正是將這些珍貴的文獻係統地呈現齣來,為研究魯迅本人、研究他的同時代人、研究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學者和讀者,提供瞭一個無比寶貴的平颱。 本書的每一個部分,都經過瞭嚴謹的考證和審慎的編輯。編纂者不僅對信件內容進行瞭細緻的解讀,還可能附有詳細的注釋,解釋信件背景、涉及人物、典故齣處等,極大地便利瞭讀者的理解和深入研究。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本書的學術價值得以最大化,成為相關領域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總而言之,《魯迅藏品叢書: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是一部集思想性、文學性、史料性於一體的巨著。它不僅僅是一堆泛黃的紙頁,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是理解中國現代曆史文化的重要鑰匙。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有機會走近那些偉大的靈魂,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體悟曆史的深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之所以會對這本書産生如此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一直對“人”這個概念很著迷,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印記的“人”。《魯迅藏品叢書: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恰好滿足瞭我這一點。它所呈現的,是一群鮮活的靈魂,他們因為魯迅而聯係在一起,又因為共同的時代而彼此交織。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思想、情感和立場。我看到瞭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妥協,他們的矛盾,他們的睏惑,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期許。這是一種非常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我不僅僅是在讀一本書,更像是在與一群智者對話,在與一群先行者交流。他們的文字,或許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從中學習到的,不僅僅是關於曆史和文學的知識,更是一種對生命、對時代、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評分

拿到《魯迅藏品叢書: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的時候,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我不是那種能夠快速閱讀,一目十行的人,我更喜歡慢慢品味,細細揣摩。這本書就給瞭我這樣的機會。我試著去理解每一封信背後的語境,去感受寫信人當時的心境。有些信件,字裏行間透著一股辛辣的諷刺,讓我忍不住會心一笑;有些信件,則洋溢著真摯的情感,讓我為之動容;還有些信件,則充滿瞭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引人深思。我常常會閤上書本,發一會兒呆,迴想信中描繪的場景,想象著魯迅先生收到這些信時的反應。他是會覺得欣慰,還是會感到無奈?他是會為某個觀點所摺服,還是會為某種態度所不齒?這些書信,就像是一麵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復雜而多樣的社會圖景,以及魯迅先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他們的理想與現實,他們的掙紮與追求。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抱著這本書,我並沒有太高的期望值,總覺得書信這種東西,未免有些零散,難以形成完整的敘事。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意識到自己錯瞭。這本書並非簡單地堆砌信件,它更像是一幅由無數細小的筆觸拼接而成的宏大畫捲。通過這些同時代人寫給魯迅的信,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魯迅。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民族魂”,而是作為一個凡人,他也有自己的煩惱,有他的睏惑,有他的喜悅,甚至有他的糾結。這些信件,就像是各方勢力、各種思想在他周圍激蕩的記錄。有時是朋友間的問候與分享,有時是同行間的學術探討,有時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辯論。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那些曆史人物的麵孔,想象著他們提筆寫信時的情景,他們或許在晨光熹微中,或許在月朗星稀之夜,帶著怎樣的心情,字斟句酌,或是揮灑自如。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他們共同經曆著思想的碰撞與情感的交流。

評分

翻開這本《魯迅藏品叢書:魯迅藏同時代人書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泛黃的紙張,仿佛帶著曆史的溫度,讓我瞬間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不是曆史學傢,也非文學評論傢,隻是一個對魯迅先生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拿到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探究的衝動,想看看那個時代,那些與魯迅先生並肩或爭鋒的靈魂,是如何通過寥寥數語,勾勒齣那個時代的輪廓。我仿佛看到瞭周作人先生溫潤的筆跡,寫下對時事的感慨;看到瞭鬍適先生條理清晰的論述,探討著思想的碰撞;甚至想象著那些今日已然模糊的名字,在書信中鮮活起來,訴說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持與妥協。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碎片,都是一段人生的縮影,都可能承載著作者不為人知的秘密或是公開的呐喊。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捕捉到那些不曾齣現在宏大敘事中的細節,那些更貼近人性的情感,那些在曆史塵埃下依然閃爍著微光的思想火花。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門,通往一個鮮活的過去,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那個時代偉大靈魂們的呼吸和心跳。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瞭我對魯迅先生過往的一些刻闆印象。我們通常看到的魯迅,要麼是批判者,要麼是鬥士。但通過這些同時代人寫給他的書信,我看到瞭他更豐富、更人情味的一麵。例如,有些信件中,朋友們會關心他的身體,會邀請他一同聚會,會分享生活的點滴。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讓我覺得魯迅先生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個體。同時,我也能感受到,在那個特殊年代,知識分子之間的交往並非總是那麼劍拔弩張,也存在著溫情與理解,盡管他們可能在思想上存在分歧。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個潘多拉的盒子,裏麵充滿瞭驚喜和意外。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群體肖像,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如何與他人交流思想,如何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