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有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本书分别从基本原理、课程原则、教学方法、教科书、玩具与游戏、艺术教育、幼儿园管理、教师修养等方面对幼儿教育予以阐述,内容全面,道理深刻,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书中的大部分教学法、案例、研究报告、教材等内容,曾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施、使用、推广,几十年后,这所幼儿园仍然享有盛誉,生机勃勃。这是一本兼备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为广大幼儿教师量身定做的读物。 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有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先后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前后近70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开拓性的实践、实验和研究工作,创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全书的结构安排是极其精妙的,它采用了螺旋上升的论述方式。从最初的“自我认知与职业伦理”的宏观铺垫,到中间关于“环境创设与材料支持”的微观实践,最后落脚于“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评估与记录”这一环节时,突破了传统的表格化记录模式。书中提出了一种“叙事性观察”的方法,要求教师不仅要记录孩子“做了什么”,更要记录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我的干预产生了什么微妙的影响”。这种强调过程和反思的记录方式,虽然费时费力,但它带来的反馈回路是极其宝贵的。我尝试用书中的模板来记录一周的观察日志,结果发现,过去我遗漏了太多孩子在“过渡时间”(比如穿外套、排队时)所表现出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没有提供一个固定的“优秀教师画像”,而是提供了一套让你不断自我校准的罗盘。它让你明白,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实验,而教师就是那个最主要的、也最需要被关注的实验对象。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些功利性的目的的——我希望找到一些立竿见影的区域活动方案,特别是关于感觉统合训练和早期识字的方法。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压根就没给我现成的“菜谱”。它的核心似乎在于构建一种“环境感知力”。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空间叙事”的论述,作者认为幼儿园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老师,每一个角落的布置、材料的摆放,都在向孩子讲述着关于秩序、可能性和探索的故事。我当时正在头疼如何优化我班的“建构区”,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尺寸图纸,而是让我反思:我的建构区是否允许失败?它是否鼓励合作多于个体展示?这种哲学层面的追问,迫使我不得不把手头的工作停下来,重新审视我现有的教学哲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教室里去“观察”,而不是“检查”。书里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像一个“耐心的园丁”,但园丁的主要工作不是“修剪”,而是“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光照”。这种将“教师”身份从“管理者”降维到“促进者”的转变,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对“活动计划”的解构,强调了“偶发性教育契机”的捕捉能力,这远比死记硬背一套活动流程要困难得多,也深刻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说句老实话,有些许的“学院派”的痕迹,但它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励志读物,它有坚实的理论根基,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又很贴近一线工作者的日常困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家园共育”那几章的处理。通常这类书籍会给出很多“如何与家长沟通”的固定剧本,但这本却着重分析了“文化差异”和“代际教育观念的冲突”。作者通过一系列访谈记录(虽然是虚构的案例,但真实感极强),展示了当家长对老师的教育理念产生根本性抵触时,教师应如何运用“同理心桥梁”进行有效的、非对抗性的对话。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界限设定”的阐述——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协议。阅读至此,我感觉自己的“社交能量”得到了补充,因为很多时候,比起教孩子,与成年人的有效沟通才是更消耗心力的部分。书中没有提供一键解决冲突的“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你根据不同的锁芯,选择合适的工具去尝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抓住我的并不是那些活泼的色彩,反而是一种沉静的、近乎素描的线条感,这让我对内容产生了微妙的期待。我手里拿的是精装版,纸张的触感很舒服,那种略微有些粗粝的质感,仿佛能让我感受到油墨的厚重。我翻开扉页时,发现作者引用了一段关于“儿童心智奥秘”的古老格言,那段话的翻译腔调很重,但很有韵味,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克制,留白很多,这在当前许多追求信息密度的书籍中显得尤为难得。它没有立刻展示那些实操性的技巧,而是用大段的篇幅来探讨“教师的心态重塑”。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面对幼儿的负面情绪爆发时的具体应用场景,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场景对话,引导读者去体会情绪背后的动机。比如,当一个孩子因为积木倒塌而大哭时,书中不是简单地建议“安慰他”,而是深入剖析了“共情性倾听”如何将破坏性情绪转化为建设性的表达。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和职业理念的打磨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心理学理论时,总能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场景模拟中,避免了理论的空洞化。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层感受,是一种“被理解”的踏实感。它没有将幼教工作描绘成一个充满阳光和鲜花的童话世界,而是坦诚地揭示了其背后的复杂性、疲惫感以及偶尔的无力。作者在谈到教师的“情感劳动”时,用词极其精准,描述了那种需要不断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压抑下去,去接住孩子的情绪“溢出”的隐形负担。这让我这个在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找到了久违的共鸣。书中甚至讨论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的预防”——这不是那种空洞的“多休息”的建议,而是从时间管理、能量分配到建立专业支持小组的切实策略。我发现它在探讨“游戏”的价值时,也超越了“玩耍即学习”的口号,深入到了游戏背后的“社会性建构”和“权力关系”的初步萌芽。总而言之,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思维敏锐且富有同理心的资深导师,他不会给你答案,但他会引导你,让你自己发现,在每一个平凡的教学日里,你到底还能做得更好、更深入的地方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