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高级理论和技巧

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高级理论和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詹姆斯邹德威杨惠 著,邹德威 译
图书标签:
  • 脊柱外科
  • 脊柱功能重建
  • 手术技巧
  • 高级理论
  • 脊柱畸形
  • 微创脊柱
  • 脊柱退行性疾病
  • 脊柱肿瘤
  • 神经外科
  • 骨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ISBN:9787509112786
商品编码:1756323375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8-01-01
页数:764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由世界脊柱功能重建学会(SAS)组织国际权威专家集体编写的前 沿性学术著作,共分97章。作者首先从以往临床工作中应用保留和重建脊柱 节段运动功能技术的经验教训入手,以引人入胜的独特写作方法,系统地介 绍了保留和重建脊柱节段运动功能技术的发展、脊柱关节装置的分类,保留 和重建颈椎及腰椎运动功能手术的脊柱解剖、生物力学机制、材料特性和磨 损分析等高级理论,然后对保留和重建脊柱节段运动功能手术的术前评估、 颈椎和腰椎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颈椎和腰椎疾病的发生机制及诊断方法 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客观地评价了应用保留和重建脊柱节段运动功能技术的 社会经济效应,同时还结合临床病例详细地介绍了一系列保留和重建脊柱节 段运动功能最前沿的手术技术,重点阐述了各项保留和重建脊柱节段运动功 能技术的手术入路、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和手术翻 修等内容,总结了近几年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临床研究成果和经验,展望了 保留和重建脊柱节段运动功能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本书内容科学严谨,资 料丰富翔实,适合中、高年资的骨科医师及相关研究人员,尤其是脊柱外科 医师参考阅读。

关联推荐 本书根据不同的脊柱疾患分章,介绍了目前保留和重建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最新技术、最新材料及大量病例,包括选择保留和重建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入路、术中注意事项、术前术后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总结了近些年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临床研究成果和经验,给我们展望了其良好的前景。本书在编译风格上强调“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在内容上强调临床实用性,是一本能够让骨科各级医师,尤其是脊柱外科医师及时了解目前国际脊柱外科发展动向和学习最新技术的重要著作。 目录
第1章 脊柱运动功能保留技术的基础 第2章 运动功能保留技术的发展史 第3章 脊柱关节置换装置的分类 第4章 保留和重建颈、腰椎运动功能手术的脊柱解剖 第5章 保留和重建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生物力学机制 第6章 材料特性和磨损分析 第7章 脊柱动态稳定术的临床前评估 第8章 保留和重建腰椎运动功能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9章 保留和重建颈椎运动功能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10章 保留椎间运动治疗的椎间运动量分析和椎间融合术 第11章 有创诊断方法 第12章 腰椎与颈椎相邻节段的退变和疾病 第13章 随机临床试验的统计学结论辨析 第14章 保留和重建腰椎运动功能技术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15章 腰椎前路技术 第16章 腰椎前侧入路并发症的治疗 第17章 腰椎侧前方手术入路 第18章 腰椎后路的微创手术入路 第19章 内镜下腰椎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 第20章 颈椎前方和后方手术人路 第21章 颈椎间盘成形术的基本适应证及植入空间准备 第22章 Bryan人工椎间盘 第23章 Prestige人工颈椎间盘 第24章 多孔运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PCM)颈椎关节成形术 第25章 ProDisc—C颈椎人工全椎间盘置换 第26章 NeoDisc弹性颈椎全椎间盘置换 第27童 MOBI—C 第28章 Cervicore颈椎间盘置换 第29章 SECURE—C人工颈椎间盘 第30章 cerPass TM颈椎全椎间盘置换 第31章 Kineflex│C TM人工颈椎间盘 第32章 DlSCOVER TM人工颈椎间盘 第33章 M6人工颈椎间盘 第34章 颈椎前路翻修并发症:手术人路相关注意事项 第35章  颈椎间盘置换翻修术 第36章  颈椎关节成形术后的持续疼痛 第37章  腰椎间盘置换的椎间隙准备 第38章  CHARITE TM人工椎间盘置换 第39章  ProDisc—L 人工椎间盘置换 第40章  Mobidisc 人工椎间盘假体 第41章  FlexiCore椎间盘 第42章  Kineflex TM 第43章  Activ-L TM人工椎间盘 第44章  MaverickTM全椎间盘置换 第45章  Theken eDisc TM:第二代人工腰椎间盘 第46章  外侧全腰椎间盘置换 第47章  腰椎前路手术翻修 第48章  全翻修策略:腰椎 第49章  腰椎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翻修策略 第50章  腰椎全椎间盘置换后持续性疼痛 第51章  DASCOR 第52章  PDN和HydraFlex TM人工髓核置换系统 第53章  NeuDisc TM人工腰椎髓核置换 第54章  NuCo re TM注射性髓核:一种原位固化的髓核置换 第55章  AquarelIe水凝胶髓核 第56章  BioDisc TM髓核置换 第57章  TranS1经皮髓核置换(PNRTM) 第58章  NUBAC TM椎间盘内关节成形术 第59章  Satellite TM:球形部分椎间盘置换 第60章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 第61章  动力稳定系统 第62章  Stabilimax NZ TM后路腰椎动态稳定系统 第63章  Scient'x IsoBar TTL 动态棒稳定系统 第64章  Cosmic退变腰椎的动态稳定系统 第65章  IST(innovative spinal technologies)动态稳定装置 第66章  NFlex TM 第67章  PERCUDYNTM系统 第68章  DIAM TM脊柱稳定系统 第69章  WaIll s动态稳定系统 第70章  稳定腰椎的棘突间植入装置:Coflex TM系统 第71章  腰椎管狭窄X STOP棘突间撑开减压术 第72章  TOPS TM:后路小关节置换和运动节段动态稳定系统 第73章  全关节突关节成形术 第74章  解剖学小关节置换系统(AFRS TM) 第75章  The Zyre TM脊柱小关节置换装置 第76章  FENIXT TM脊柱小关节表面重建假体 第77章  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椎板成形术的联合应用 第78章  混合性非融合技术 第79章  采用动力椎弓根螺钉稳定技术的椎间盘髓核置换 第80章  腰椎融合与全椎间盘置换的联合手术 第81章  应用Inclose TM外科网状修补系统的椎间盘纤维环修复重建术 第82章  Barricaid内部治疗装置 第83章  人类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第84章  生长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第85章  细胞疗法治疗椎间盘退变 第86章  椎间盘修复和再生的基因治疗 第87章  自体椎间盘软骨细胞移植:早期临床结果 第88章  用于手术方法评估的个性化肌电图辅助的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 第89章  脊柱畸形与运动保留技术 第90章  在脊柱侧弯畸形的邻近节段实施腰椎问盘置换是否可行 第91章  Orthobiom TM:儿童脊柱侧弯的非融合治疗方法 第92章  老年及骨质疏松患者行脊柱关节成形术的注意事项 第93章  多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 第94章  后路腰椎关节成形术 第95章  颈椎椎间关节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第96章  颈椎关节成形术在邻近融合节段、多节段病变中的应用和联合应用 第97章  非融合技术的展望


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 脊柱,作为人体骨骼的轴心,承载着至关重要的支撑、运动和神经保护功能。当脊柱因病变、创伤或退化而失去其原有功能时,精准、高效的重建手术便显得尤为关键。本书《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高级理论和技巧》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编撰,旨在为临床医生,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前沿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指南。本书聚焦于脊柱功能重建的深层理论依据,以及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的各类高级技术,力求在理论深度与技术广度上达到新的高度。 第一部分:脊柱生物力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再审视 在深入探讨手术技术之前,我们必须对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在各种病理状态下的改变有深刻的理解。本书首先对脊柱的整体力学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椎间盘的承载机制、椎弓根螺钉在矫正脊柱畸形中的应力分布、以及关节突关节在运动中的交互作用。特别地,我们对脊柱在不同姿势下的负荷变化、椎间力线的传导路径以及脊柱微运动的生理范围进行了量化分析,为理解脊柱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治疗的力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脊柱退行性疾病,本书详细剖析了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包括其细胞学、生化学以及结构上的改变,并将其与椎体滑脱、椎管狭窄等临床表现紧密关联。对于脊柱肿瘤,本书区分了良性与恶性肿瘤的生长模式、侵袭机制以及对脊柱结构完整性的影响,并探讨了肿瘤切除后脊柱重建的生物力学考量。在脊柱创伤方面,本书系统回顾了不同类型骨折(如爆裂骨折、铰链骨折、骨折脱位)的力学损伤模式、脊髓受压机制以及脊柱不稳的评估标准,为制定恰当的内固定和融合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等脊柱畸形的发病机制,从胚胎发育、遗传因素、肌肉失衡以及生物力学异常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脊柱畸形(如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退行性脊柱侧弯、僵直性脊柱炎相关的畸形)在解剖结构和力学上的独特表现。对脊柱功能重建至关重要的神经解剖学知识,本书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重点关注脊髓、神经根及其周围血管的走行、毗邻关系,以及术中可能遇到的变异情况,强调在手术操作中保护神经结构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脊柱功能重建的外科策略与技术精要 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本书将重心转移至脊柱功能重建的各项外科策略和具体技术。本书并非罗列所有脊柱手术,而是聚焦于“功能重建”这一核心理念,强调在切除病灶、稳定脊柱的同时,尽可能恢复脊柱的活动度、承载能力和生物力学平衡。 一、微创技术在脊柱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微创理念已深刻影响脊柱外科的发展。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类微创脊柱手术技术,包括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椎间融合术(MIS TLIF, MIS PLI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经皮椎体前凸成形术(PVP)等。对每一种技术,本书都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评估、体位选择、器械介绍、解剖标志定位、操作步骤、并发症防治及术后管理等方面的阐述。特别是对于微创脊柱融合技术,本书强调了其在减少肌肉创伤、缩短恢复时间方面的优势,以及在特定适应症下的应用策略。 二、脊柱融合与非融合技术的选择与优化: 脊柱融合术是脊柱功能重建的重要手段,但也可能导致邻近节段退变。本书深入探讨了各类脊柱融合技术,包括前路、后路、侧方入路椎间融合术(PLIF, TLIF, ALIF, XLIF),以及各种融合器(Cage)和植骨材料的选择与应用。针对融合的不足,本书重点介绍了脊柱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如动态稳定技术、JESS系统、DIAM系统等。这些技术旨在维持节段的活动度,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融合与非融合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技术要点、优缺点以及在特定疾病中的应用选择,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变性质和脊柱的生物力学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融合或非融合策略。 三、脊柱畸形矫形与重建: 对于复杂的脊柱畸形,功能重建的难度和挑战更大。本书系统介绍了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等畸形矫正的原则与技术。包括: 侧弯矫正: 详细阐述了各种矫正器械(如 Harrington rod、Luque rod、Cotrel-Dubousset system、VDS system、Stryker system等)的设计理念、力学特点及应用技巧,以及多种矫正操作(如 vertebral derotation、translation、correction of 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的应用。重点关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僵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等不同类型畸形的矫形策略。 矫形性融合: 强调了在畸形矫正过程中,如何实现良好的力线恢复和长期稳定性,包括对脊柱全长力线的评估、术中内固定的选择与放置、以及充分的脊柱植骨融合。 邻近节段的保护: 讨论了在长节段固定融合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以及在必要时如何进行邻近节段的翻修手术。 四、脊柱肿瘤切除与重建: 脊柱肿瘤的治疗往往需要兼顾肿瘤的彻底切除与脊柱结构的稳定。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不同类型脊柱肿瘤(如骨母细胞瘤、脊索瘤、转移瘤等)的手术入路选择、肿瘤切除策略(如 En bloc 切除、次全切除)、以及术后脊柱重建的原则。重点介绍了各种椎体替代材料(如钛网、可膨胀金属网笼、骨水泥等)和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强调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重建脊柱的力学支撑和运动功能。 五、脊柱感染与假关节的翻修: 脊柱感染和假关节是脊柱外科中棘手的并发症,需要精细化的处理。本书详细阐述了脊柱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药物治疗及手术清创、引流、植骨融合等治疗原则。对于假关节,本书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详细介绍了翻修手术的技术要点,包括对原有内固定的取出、假关节腔的清理、充分的植骨融合以及新的内固定系统的选择与应用。 第三部分:术中监测、并发症防治与前沿展望 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影像引导: 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本书重点介绍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如 MEP、SSEP)的应用,以及术中导航系统(O-arm, StealthStation等)和术中CT/MRI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监测神经功能状态,精准引导器械定位,有效降低神经损伤和手术误差的风险。 二、脊柱功能重建的并发症与管理: 任何手术都存在并发症的可能。本书系统梳理了脊柱功能重建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固定失败、感染、假关节形成、硬膜撕裂、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等。针对每一种并发症,本书都详细分析了其发生机制、预防措施以及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技术。 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前景: 展望未来,本书对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技术在脊柱功能重建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前瞻性探讨。包括AI在术前诊断、手术规划、术中决策支持方面的潜力,以及手术机器人如何提高手术精度、稳定性和效率。本书认为,这些前沿技术将为脊柱功能重建带来更精准、更安全、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 《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高级理论和技巧》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与临床实践为一体的专著。本书不仅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和操作指南,更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以功能重建为导向的治疗理念,致力于推动脊柱外科领域不断向前发展。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脊柱生物力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复杂性,熟练掌握各类高级脊柱重建技术,有效规避手术风险,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脊柱外科领域充满热情的临床医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脊柱功能重建的精髓、并提供前沿手术技巧的书籍。在浏览了众多相关著作后,《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高级理论和技巧》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预示着它将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堆砌,而是对复杂脊柱疾病治疗的系统性梳理和创新性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面对各种脊柱退变、畸形、创伤等复杂情况时,如何从生物力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出发,制定出最符合患者个体情况的功能重建策略。 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高级理论”这个部分。这预示着本书不会止步于传统的治疗理念,而是会深入探讨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如何精确评估脊柱的生物力学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在术后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脊柱动力学、负载传递以及脊柱节段稳定性评估的最新理论模型和实用方法,并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讲解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手术决策中。同时,“高级技巧”的承诺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一些目前在脊柱功能重建领域最前沿、最复杂的手术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微创技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新型植入物的应用等,并且能够对这些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术中关键步骤、潜在并发症以及术后管理提供详尽的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对脊柱外科前沿技术充满好奇心的年轻医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突破瓶颈、提升手术境界的经典著作。《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高级理论和技巧》这个书名,无疑是我近期搜索到的最令人兴奋的参考文献之一。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功能重建”这个概念。在许多情况下,单纯的固定和融合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真正意义上的功能重建,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脊柱的生物力学机制,并在手术中尽可能地恢复甚至改善其原有的运动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从源头上分析脊柱疾病的病因,并据此选择最能实现功能优化的治疗方案。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术式在恢复脊柱运动、稳定性和生物力学平衡方面的不同作用。比如,在面对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时,应该如何平衡减压、固定和融合的范围,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活动能力?在处理脊柱创伤时,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以确保骨骼愈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脊柱正常功能的损害?我还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新型器械和材料的应用指南,以及它们在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优势。同时,作者们在手术并发症防治和术后康复方面的经验总结,对我来说将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

我一直在关注脊柱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那些能够真正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手术技术。《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高级理论和技巧》这本书的标题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脊柱疾病临床实践的医生,我深知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高难度手术的前提,而精湛的手术技巧则是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关键。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高级理论”与“高级技巧”有机结合起来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脊柱生物力学的深入见解,比如不同手术方式对脊柱整体稳定性和运动节段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术前规划来最大化手术效果、最小化并发症。 此外,“技巧”部分也让我遐想联翩。我想知道本书是否会涵盖一些目前尚不普及但极具潜力的微创技术,以及作者们是如何在保留脊柱原有功能的前提下,解决复杂的畸形或退变问题。例如,对于一些严重的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如何在实现充分矫形的同时,避免过度的融合,保留更多的生理活动度?对于椎体滑脱等问题,是否会介绍一些更具创新性的固定和融合技术?我也很想了解作者们在术后疼痛管理、康复指导方面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分享,因为这些往往是决定患者最终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评分

我是一名在脊柱外科领域深耕多年的医生,经历过技术和理念的快速迭代。如今,我愈发感受到,单纯掌握传统的手术技巧已经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临床挑战。因此,《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高级理论和技巧》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精神食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维度, namely,在“功能重建”这个宏大命题下,我们究竟应该关注哪些核心要素?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最新的影像学技术和力学模型,对脊柱的功能状态进行更精确的评估? 另外,关于“高级理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而是能够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导思想。例如,在处理脊柱肿瘤切除后的重建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生物力学支架,以确保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同时又不影响残余脊柱的稳定性和功能?在面对复杂的脊柱侧弯手术时,如何通过精密的术前规划和多层次的内固定,实现理想的矫形效果,并最大程度地避免神经损伤和术后疼痛?我渴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高难度手术的“秘诀”和“窍门”,帮助我们这些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

评分

在我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始终认为,脊柱外科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修复”或“固定”,而是要尽可能地“重建”脊柱的自然功能。《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高级理论和技巧》这个书名,恰恰契合了我一直以来追求的方向。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来界定和阐释“高级理论”?我希望它能超越现有的知识体系,提出一些关于脊柱生物力学、神经生理学与力学相互作用的全新视角。比如,在进行脊柱融合术时,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邻近节段的负荷,避免加速其退变? 同时,“高级技巧”的描述也让我跃跃欲试。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针对特定复杂病情的创新性手术策略。例如,对于一些难治性的感染性脊柱疾病,在彻底清除病灶后,如何进行稳固而有效的重建,以恢复脊柱的承载能力和运动功能?在处理先天性脊柱畸形时,除了矫形和固定,是否有一些能促进脊柱正常发育和生长的技术?我也很想了解作者们在术中如何精准地判断和处理术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以及他们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有哪些独到的经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脊柱功能重建新境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