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帛画是指作在绢帛上的字和画,由于绢帛易 腐,难以保存,所以古代之帛书帛画留存者极为罕见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所编的《秦汉简帛名品(下)/ 中国碑帖名品》所选的汉代帛书主要是马王堆汉墓出 土帛书,为湖南省博物馆所藏。
馬王堆漢墓帛書
老子甲本·德篇
老子甲本·道篇
稱
道原
老子乙本·德篇
五行
戰國縱横家書
蘇秦自齊獻書於燕王章
蘇秦謂熬王
磨嘴子漢墓出土墨書銘旌
元致子方書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套书抱有一丝谨慎的期待,毕竟“名品”二字的分量不轻。但实际上手后,那种惊喜感是压倒性的。它的学术梳理工作做得极其扎实,每件简帛都有详尽的背景介绍和考证,绝非简单的图片堆砌。我注意到,在对一些存疑或具有争议性的作品处理上,编者也给出了非常严谨的论述,这对于深入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前几天正对着其中一篇关于某县令日常文书的摹本研究,那种朴拙自然、未经雕琢的笔意,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它没有后世碑刻的刻意雕琢,保留了书写时最真实的状态和情绪。对比过去看到的模糊不清的影印件,这本《秦汉简帛名品(下)》简直是里程碑式的进步,它让那些沉睡的历史文字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对于理解秦汉篆隶过渡时期的风格变化,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选材视角显得格外独到和宏大。它不仅仅关注那些“完美”的字例,更注重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用途(如律令、私人信件、占卜记录)的简帛,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秦汉书法生态图景。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版式和书写载体的呈现方式。比如,有些是横向书写的,有些是竖向排列的,篇章布局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古人处理信息流的智慧。这对于现代设计师或者书法家在进行版面设计时,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灵感启示。我甚至可以将它视为一部古代信息传播和视觉美学的教科书。它让我跳出了单纯的“描摹”层面,开始思考书写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取向,这种深层次的启发,远超出了我购买时对一本“碑帖”的预期。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代文字的“手感”非常着迷的人,这本书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视觉触摸欲”。市面上很多碑帖选本往往侧重于精美、规整的字体,而忽略了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书风”。但下册收录的这批简帛,恰恰展现了秦汉时期隶书尚未完全定型时的那种多元面貌——有的方峻,有的扁逸,有的则带着浓厚的草意。每一次翻到那些看似随意却功力深厚的书写,我都会忍不住拿起笔来对着临摹几遍。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写”隶书,更是如何去感受那种笔墨在简牍上洇开的微妙感受。特别是那些墨色的深浅变化,甚至连写字时用的工具材质仿佛都能透过纸面传达出来。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古代书手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名品”并非只有宫廷御用,市井间的真实记录同样光芒万丈。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只会越来越凸显。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文字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市场上关于秦汉简帛的权威出版物相对稀缺,尤其是能将高清图像质量和详尽学术注释完美结合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这本《秦汉简帛名品(下)》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装帧和内容质量,完全达到了国家级博物馆出版物的标准,但价格却亲民许多,这对于普通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利。我把这书放在案头,时不时地翻阅一下,那种踏实感无与伦比。它不炫耀,只是安静地陈列着历史最本真的面貌,如同一个沉默的老师,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后来者传授着中华文明最深厚的底蕴。任何对中国书法史、秦汉文化有兴趣的人,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收藏它。
评分这本《秦汉简帛名品(下)/中国碑帖名品》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啊!我最近入手了这本,简直爱不释手。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看出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印刷出来的拓片和摹本都清晰锐利,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真迹就在眼前。尤其是那些精选的下册内容,涵盖了大量重要的秦汉时期简帛书法的代表作,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书风演变提供了无比直观的视觉材料。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每一个字的点画起承转合,都看得清清楚楚。对于我们这些平日里只能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真品的人来说,拥有这样一本高质量的图册,无异于拥有了一个随身的“微型展厅”。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古人运笔时的那种沉着与洒脱,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是其他普通资料书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反复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