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路德劝慰书信》
原书名:Luther: Letters of Spiritual Counsel
作者:马丁?路德
译者:孙为鲲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丛书名:基督教经典译丛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策划:橡树文字工作室
开本:16K
书号:9787542658166
定价:68.00元
作者简介: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国宗教改革家,牧师,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zui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与奥古斯丁、阿奎那、加尔文齐名。著有《论意志的捆绑》、《<加拉太书>注释》等。
英文选编、翻译者:西奥多?G.泰伯特(Theodore G. Tappert),当代美国路德宗学者、翻译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路德宗神学院教授,美国版《路德作品集》主编。著有《古今圣餐论》。
内容简介:
人们都知道,路德是伟大的改教家、神学家,却常常忘记,他更是牧师,是灵魂的牧者。本书收集了路德的属灵劝慰书信。这些书信是他写给同时代人的安慰、激励和劝诫,帮助他们面对疾病、死亡、逼迫、监禁、饥荒,以及社会动荡等各种挑战。它们体现了路德的教牧辅导与其神学的紧密关系,从中可以看到路德充满基督之爱的牧者心肠。这些书信能安慰和帮助许多心灵困苦的人。
目录:
中译本导言
序言
缩略语表
第yi章 致患病者和临终者的安慰
第二章 给丧失亲友者的慰藉
第三章 致忧郁愁苦者的喜乐
第四章 致困惑怀疑者的教导
第五章 致灰心失意者的鼓舞
第六章 为急迫落难者的代求
第七章 给被囚者和受逼迫者的鼓励
第八章 给身处瘟疫饥荒者的建议
第九章 对婚姻与性方面的解惑
第十章 致教牧人员的建议
第十一章 有关与在上掌权者关系的劝勉
参考书目
索引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坦率地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要知道,处理像路德那样的神学文本,语言的精确性和风格的还原度,简直是翻译工作中的“珠穆朗玛峰”。很多译本往往在追求字面准确时,牺牲了原文那种特有的激情与说服力,读起来就变成了干巴巴的教条堆砌。但这位译者(孙为鲲)的处理,简直达到了“信、达、雅”的完美平衡。他不仅准确地传达了神学概念的复杂性,更巧妙地保留了路德在信件中那种急切、恳挚,甚至带着一丝火药味的布道激情。我能感觉到译者对原文语境的深厚理解,那些晦涩的拉丁文背景知识,都被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中文语境,使得我们这些非神学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顺畅地领会其精髓。这种高质量的译作,极大地拓宽了普通读者接触早期宗教改革思想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虽然是按照信件的年代或主题自然汇集而成,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形成了一种清晰的脉络感。它像是一条时间轴,清晰地勾勒出路德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挑战时,其神学思想是如何逐步深化和定型的。从早期的自我怀疑,到与教廷的正面冲突,再到对普通信徒的日常关怀,每封信都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观察点,让我们得以一窥历史的转折是如何从个体的内心波澜中酝酿而出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贴合“劝慰”的主题——它不是一篇完整的论述,而是零散却又关键的“救命稻草”,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最需要它们的人面前。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现场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与烫金的书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掂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我一直很欣赏那些在细节上追求匠心的出版方,这本书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阅读的体验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更是一种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良好的载体无疑是这场对话的敲门砖。尤其是那种略带微磨砂质感的封面处理,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段重要的精神旅程的序章。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留出了思考和批注的空间,这对于深入研读经典著作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这本实体书的呈现已经为我接下来的阅读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基调。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信件中的“劝慰”远非廉价的口头安慰,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刻神学洞察之上的“结构性支持”。路德的智慧在于,他没有试图消除信众生活中的苦难和重压,而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去理解这些苦难的意义和位置。他教导人们如何在高耸的现实压力下,仍然能稳固地锚定在对上帝恩典的信靠上。这种劝慰是“教导性的”,它武装了读者的心智,使其具备了自我修复和自我坚固的能力。这与现代社会中流行的肤浅的“积极心态”宣传有着本质的区别,路德的文字要求你直面黑暗,却告诉你光明的来源。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献或宗教读物,它提供了一套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应对人生困境的有效精神工具箱。
评分每次翻阅这些跨越数百年的文字,我都会被路德那股子“撕裂感”深深吸引。那不是一种循规蹈矩的说教,而更像是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在极度挣扎与确信之间往复拉扯的真实记录。信件这种体裁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私人性和即时性,你仿佛能听到他敲打羊皮纸时的心跳声,感受到他面对教会权威时的孤勇与不安。这种直抵人心的真诚,是任何后世的总结和分析都无法替代的。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回避矛盾的勇气,他敢于在信中承认自己的软弱和困惑,但这恰恰反衬出他最终的坚定,这种复杂的人性光辉,让他的“劝慰”不仅仅是针对当时的特定情境,而是对所有在信仰与生活冲突中挣扎的灵魂,具有跨越时空的疗愈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