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路德勸慰書信》
原書名:Luther: Letters of Spiritual Counsel
作者:馬丁?路德
譯者:孫為鯤
齣版時間:2017年9月
叢書名:基督教經典譯叢
齣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策劃:橡樹文字工作室
開本:16K
書號:9787542658166
定價:68.00元
作者簡介: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宗教改革傢,牧師,基督教神學思想史上zui重要的思想傢之一,與奧古斯丁、阿奎那、加爾文齊名。著有《論意誌的捆綁》、《<加拉太書>注釋》等。
英文選編、翻譯者:西奧多?G.泰伯特(Theodore G. Tappert),當代美國路德宗學者、翻譯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路德宗神學院教授,美國版《路德作品集》主編。著有《古今聖餐論》。
內容簡介:
人們都知道,路德是偉大的改教傢、神學傢,卻常常忘記,他更是牧師,是靈魂的牧者。本書收集瞭路德的屬靈勸慰書信。這些書信是他寫給同時代人的安慰、激勵和勸誡,幫助他們麵對疾病、死亡、逼迫、監禁、飢荒,以及社會動蕩等各種挑戰。它們體現瞭路德的教牧輔導與其神學的緊密關係,從中可以看到路德充滿基督之愛的牧者心腸。這些書信能安慰和幫助許多心靈睏苦的人。
目錄:
中譯本導言
序言
縮略語錶
第yi章 緻患病者和臨終者的安慰
第二章 給喪失親友者的慰藉
第三章 緻憂鬱愁苦者的喜樂
第四章 緻睏惑懷疑者的教導
第五章 緻灰心失意者的鼓舞
第六章 為急迫落難者的代求
第七章 給被囚者和受逼迫者的鼓勵
第八章 給身處瘟疫飢荒者的建議
第九章 對婚姻與性方麵的解惑
第十章 緻教牧人員的建議
第十一章 有關與在上掌權者關係的勸勉
參考書目
索引
每次翻閱這些跨越數百年的文字,我都會被路德那股子“撕裂感”深深吸引。那不是一種循規蹈矩的說教,而更像是一個身處時代洪流中的人,在極度掙紮與確信之間往復拉扯的真實記錄。信件這種體裁本身就帶有強烈的私人性和即時性,你仿佛能聽到他敲打羊皮紙時的心跳聲,感受到他麵對教會權威時的孤勇與不安。這種直抵人心的真誠,是任何後世的總結和分析都無法替代的。我尤其欣賞他那種不迴避矛盾的勇氣,他敢於在信中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睏惑,但這恰恰反襯齣他最終的堅定,這種復雜的人性光輝,讓他的“勸慰”不僅僅是針對當時的特定情境,而是對所有在信仰與生活衝突中掙紮的靈魂,具有跨越時空的療愈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的色調與燙金的書名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裏掂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對知識的尊重。我一直很欣賞那些在細節上追求匠心的齣版方,這本書顯然是下瞭不少功夫的。閱讀的體驗不僅僅是信息的輸入,更是一種與作者跨越時空的對話,而良好的載體無疑是這場對話的敲門磚。尤其是那種略帶微磨砂質感的封麵處理,讓人愛不釋手,每次翻開它,都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段重要的精神旅程的序章。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頁邊距的處理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留齣瞭思考和批注的空間,這對於深入研讀經典著作來說,是非常人性化的設計。整體而言,從視覺到觸覺,這本實體書的呈現已經為我接下來的閱讀設定瞭一個非常高的基調。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質量,坦率地說,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要知道,處理像路德那樣的神學文本,語言的精確性和風格的還原度,簡直是翻譯工作中的“珠穆朗瑪峰”。很多譯本往往在追求字麵準確時,犧牲瞭原文那種特有的激情與說服力,讀起來就變成瞭乾巴巴的教條堆砌。但這位譯者(孫為鯤)的處理,簡直達到瞭“信、達、雅”的完美平衡。他不僅準確地傳達瞭神學概念的復雜性,更巧妙地保留瞭路德在信件中那種急切、懇摯,甚至帶著一絲火藥味的布道激情。我能感覺到譯者對原文語境的深厚理解,那些晦澀的拉丁文背景知識,都被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瞭中文語境,使得我們這些非神學專業齣身的讀者也能順暢地領會其精髓。這種高質量的譯作,極大地拓寬瞭普通讀者接觸早期宗教改革思想的路徑。
評分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些信件中的“勸慰”遠非廉價的口頭安慰,而是一種建立在深刻神學洞察之上的“結構性支持”。路德的智慧在於,他沒有試圖消除信眾生活中的苦難和重壓,而是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框架去理解這些苦難的意義和位置。他教導人們如何在高聳的現實壓力下,仍然能穩固地錨定在對上帝恩典的信靠上。這種勸慰是“教導性的”,它武裝瞭讀者的心智,使其具備瞭自我修復和自我堅固的能力。這與現代社會中流行的膚淺的“積極心態”宣傳有著本質的區彆,路德的文字要求你直麵黑暗,卻告訴你光明的來源。因此,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曆史文獻或宗教讀物,它提供瞭一套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應對人生睏境的有效精神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雖然是按照信件的年代或主題自然匯集而成,但在閱讀過程中,我卻形成瞭一種清晰的脈絡感。它像是一條時間軸,清晰地勾勒齣路德在不同人生階段,麵對不同挑戰時,其神學思想是如何逐步深化和定型的。從早期的自我懷疑,到與教廷的正麵衝突,再到對普通信徒的日常關懷,每封信都像是為我們搭建瞭一個觀察點,讓我們得以一窺曆史的轉摺是如何從個體的內心波瀾中醞釀而齣的。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貼閤“勸慰”的主題——它不是一篇完整的論述,而是零散卻又關鍵的“救命稻草”,恰到好處地齣現在最需要它們的人麵前。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曆史現場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