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宗镜录》一百卷,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是中国佛教传世的经典名著。延寿禅师为禅宗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感于当时禅宗信徒因未明佛法而产生的种种流弊及争论,乃邀集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知法比丘,互相问难,并以禅宗心要加以折中,著成此书。书中引用佛经及中印圣贤论著达三百本之多,可谓“和会千圣之微言,洞达百家之秘说”,这在佛学的相关论著中,可谓少有,后无来者。 南怀瑾 著述 南怀瑾(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有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地区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阅读《宗镜录略讲卷1》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精密的思想探险。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梳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逻辑结构异常清晰,犹如一张层层递进的思维导图被缓缓铺开。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即使涉及的议题宏大且抽象,作者也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者实例来锚定读者的理解,避免了纯理论阐述带来的迷失感。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源流的追溯,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可读性,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不至于感到疲惫。这种写作手法,可以说是将“深入浅出”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初学者而言,无疑是一座友好的灯塔,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也能从中寻得新的领悟点。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过于陈旧或晦涩,毕竟是涉及到“宗镜”这类传统范畴的作品。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现代,虽然内容是基于深厚的传统学理,但其遣词造句却显得非常精炼有力,没有一丝拖泥带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论点处那种直击核心的表达方式,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将一个困扰我许久的概念解释得豁然开朗。这种高效的沟通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愉悦感。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准的措辞,甚至忍不住要划线标注。这让我感觉到,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次高水平的思维对话,作者的智慧和清晰的洞察力,通过文字的力量,鲜活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评分这本《宗镜录略讲卷1》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甚至有些沉闷,初看之下,会让人觉得这是一本严肃到近乎枯燥的学术著作。然而,一旦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的厚重感,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它不是那种追求时尚或华丽包装的书籍,它似乎更在意的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非表面的光鲜亮丽。我个人对这种“内秀”型的书籍抱有好感,因为它暗示着作者是将所有心力都倾注在了文字本身,而非外在的修饰上。拿到手中的分量感,也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整体而言,从书籍的物理触感和视觉印象出发,它传递出一种沉稳、内敛的气质,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也做好了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心理准备。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深度,我认为它远远超出了一个“略讲”名义上所暗示的范畴。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宏大体系的简化复述,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解剖与重构。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不断地挖掘其背后的内在关联和哲学基础。有那么几个段落,我甚至需要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真正捕捉到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思想框架的精妙之处。这种需要主动投入、反复咀嚼才能获得真正理解的体验,恰恰是优秀学术书籍的标志之一。它强迫你的思维跳出舒适区,去主动参与到论证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高质量的智力挑战,让我感到自己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极其沉静而富有启发性的。它没有激烈的煽动性语言,没有迎合大众口味的哗众取宠,有的只是对事物本质的冷静审视和忠实记录。阅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放慢了速度,外界的喧嚣似乎都被隔绝在了书页之外。这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休憩之所,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专注于内省和求真的净土。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我穿越迷雾,去观察那些潜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规律和联系。这种由内而外的平静感和求知欲的满足,是我从许多其他书籍中难以获取的独特体验。这卷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自我、与真理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