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暴力批判

政治暴力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高山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政治暴力
  • 批判理论
  • 社会运动
  • 冲突研究
  • 政治学
  • 社会学
  • 历史学
  • 公共政策
  • 人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21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22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政治哲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政治暴力问题的著作,从人、国家、国际体系三个层面就政治暴力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反思。政治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问题,它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后果受到了广泛关注。人类历史既是一部政治暴力史,也是一部政治暴力批判史。政治暴力的批判关乎政治暴力的意义和人的命运。政治暴力的实质就是人的问题,政治暴力就是建立对“敌人”的认知并确认“谁是我们的敌人”,而人的政治存在是由合法的国家暴力所;维护和引导的。政治暴力构成了理解社会秩序与正义社会存在的前提。只有重视历史的暴力,我们才有可能最终跨越暴力的历史。

作者简介

  左高山,1971年出生,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2005年于清华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2009年于中央编译局从事政治学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伦理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学术代表作有《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2008)、《敌人论》(博士后报告,2009)、《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译著,2009)等。主持完成与“政治暴力”相关的国家、省部级等各类基金项目十余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论:政治暴力对存在的政治性剥夺
1.1 政治暴力与政治性死亡
1.1.1 政治暴力:全球性的公共问题
1.1.2 政治性死亡:政治暴力对存在的政治性剥夺
1.2 政治暴力批判的理论传统与研究现状
1.2.1 政治暴力批判的理论传统
1.2.2 国外政治暴力研究的兴起与现状
1.2.3 我国政治暴力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3 政治暴力的批判与批判的政治暴力
1.3.1 “暴力的批判”与“批判的暴力”
1.3.2 批判理论
1.3.3 批判
1.4 政治暴力批判的思路与结构
1.4.1 政治学与伦理学
1.4.2 事实与价值
1.4.3 实证与规范
1.4.4 思路与结构

第2章 政治暴力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
2.1 “暴力”的理论界定
2.1.1 “价值无涉”:实证主义的暴力观分析
2.1.2 绝对的恶或善:绝对主义的暴力观分析
2.1.3 暴力的界定
2.1.4 暴力、权力和武力的区分
2.1.5 暴力的类型学分析
2.2 政治暴力的概念
2.2.1 几种主要的定义分析
2.2.2 政治暴力概念的界定标准
2.2.3 政治暴力的定义
2.3 政治暴力的类型学分析
2.3.1 梅登对政治暴力的类型学分析
2.3.2 齐默曼对政治暴力的类型学分析
2.3.3 政治暴力的类型学分析
2.4 政治暴力的相关理论检讨
2.4.1 攻击与本能:心理机能理论分析
2.4.2 理性与决策:理性决策理论分析
2.4.3 阶级与暴力:阶级理论分析
2.4.4 文明与冲突:冲突理论分析

第3章 敌人、政治暴力与苦难
3.1 “我们”、他者与暴力
3.1.1 “我们是谁?”
3.1.2 “他者”对唯我论的颠覆
3.1.3 暴力对他者的剥夺
3.2 “敌人”的维度及其建构
3.2.1 敌人的政治相对性与泛化
3.2.2 敌意、仇恨与共有意义
3.2.3 恶与敌人的毁灭
3.3 苦难、暴力与伦理
3.3.1 “心理性”的痛苦与“现世性”的苦难
3.3.2 暴力的世界与苦难的世界
3.3.3 人是羊抑或狼?
3.3.4 自然正义与伦理

第4章 国内政治暴力与合法性
4.1 国家:垄断合法暴力和强制机构的统治团体
4.1.1 “国家”的理念
4.1.2 国家的虚拟性与实体化
4.1.3 阶级与“合法暴力”
4.2 “合法性”:政治暴力的伦理基础
4.2.1 “合法性”:一个“回溯性”的评价概念
4.2.2 政治暴力“合法性”的深层理据
4.2.3 政治权力:政治暴力的合法化
4.2.4 政治暴力的“合法化”危机
4.3 内战与革命:对“合法暴力”的挑战
4.3.1 内战——最恶劣的政治暴力
4.3.2 革命——政治暴力的道德化
4.3.3 政治暴力在何种条件下是正义的?

第5章 无政府状态与国际政治暴力
5.1 国际政治暴力中的“愚夫”问题透析
5.1.1 何谓“愚夫”问题?
5.1.2 “愚夫”问题的柏拉图传统
5.1.3 “牧羊人”问题的霍布斯转向
5.1.4 “愚夫”问题的现代博弈
5.2 无政府状态与国际政治暴力
5.2.1 “无政府状态”的特征
5.2.2 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与国际政治暴力
5.2.3 洛克式无政府状态、康德式无政府状态与国际政治暴力
5.3 战争伦理:正义的战争与战争的正义
5.3.1 正义的战争:战争权利伦理
5.3.2 战争的正义:战争行为伦理
5.3.3 战后的正义:战争责任伦理
5.4 恐怖主义:死亡的工具化与绝对之恶
5.4.1 恐怖与恐怖主义
5.4.2 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的逻辑
5.4.3 死亡的工具化与绝对之恶
5.5 国际政治暴力的核心价值:国际秩序与全球正义
5.5.1 “萨达姆之死”与“失败国家”问题
5.5.2 “萨达姆之死”对国际秩序的挑战
5.5.3 “萨达姆之死”与全球正义
5.5.4 国际秩序与全球正义何者优先?

第6章 结论:政治暴力的终结
6.1 政治暴力推动国际体系走向终极状态
6.2 政治暴力随着统治关系的消亡而终结
6.3 政治暴力基于对“敌人”的认知
参考文献
基本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先秦儒家的战争观张扬着一种独特的伦理精神。孔子很少直接论述战争与道德的关系。他一方面对战争充满排斥情绪,另一方面又把它作为实现儒家政治的手段,推崇德礼战争观。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他将“礼”作为衡量战争最主要的价值尺度和使用战争暴力的主要依据,“杀人之中,又有礼焉”(《礼记·檀弓下》)。孟子反对纯粹功利性目的的战争,赋予战争以道德使命,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主张“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孟子主张战争应成为仁政的手段,他提出的“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以至仁伐至不仁”(《孟子·尽心下》)等重要观点,体现了战争的道德使命意识和道德自律性,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老子把战争当作迫不得已而使用的暴力,他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十一章》)墨翟则主张“兼爱”、“非攻”,他之所以主张非攻,是因为战争不利于民生。墨子将“攻”与“诛”加以区分,反对伐“无罪之国”的“攻”,而认为讨灭暴君、使社会得以安定的“诛”是必要的。①法家则认为战争可以使人从辛苦劳作中解脱出来,主张对民众需要进行暴力统治。古代中国的战争理论与和平主义思想虽然并未系统化,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文化中关于以战争为典型范式的政治暴力的理论有着不同的渊源,人们对暴力存在的合理性论证也未达成一致。

前言/序言

  摆在您面前的是我和道友们一起努力推出的“政治哲学丛书”。如果您步入书店选购书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知识信息,而且还想通过语言、图画或符号的阅读,进入我们共同的生活世界,那么,很可能这套丛书会或多或少地满足您的心愿。我们和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惟一愿望,正在于使读者在获取政治哲学之前沿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取一些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生活信息,尤其是那些关乎我们社会生活之重大问题的政治信息,虽然我们努力的结果也许并不一定全部达成了我们的初衷。
  在当今国内林林总总的“丛书”中,以“政治哲学”命名者似乎少见。而且,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之学科体制的设置中,“政治哲学”一直都没有取得合法的学科名分:在“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名目下没有“政治哲学”,在“哲学”一级学科(甚至是学科门类)的名目下,同样没有“政治哲学”,尽管从事这两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师生们很早就或多或少地(而且,近年来则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这一学科设置的缺陷有可能甚或实际上既大大减弱了我国哲学研究的现实关切能力和参与能力,也降低了我们的政治学研究和教学的理论水平。然而,无论是政治学还是哲学,从来都不可能省略政治哲学的现实关切而超然于社会政治生活之外,也无法逃避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哲学追问。

《政治暴力批判》:一场深度剖析,直抵权力运作的隐秘深渊 本书并非一部历史事件的编年史,亦非某位理论家的思想汇编。它是一次严肃的、不懈的对“政治暴力”这一概念及其现实显现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我们将目光从表层的冲突与对抗移开,深入挖掘其根源、机制、表现形式以及对个体与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对既有政治秩序的质疑,更是对权力本身如何形塑、维持乃至瓦解社会关系的根本性追问。 第一部分:概念的解构与政治暴力的多维维度 在开启这场批判之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澄清“政治暴力”的内涵。它绝非仅限于流血的冲突、战争或恐怖袭击。这种狭隘的理解,恰恰是掩盖其更普遍、更隐蔽形态的烟幕。我们将政治暴力定义为:任何旨在通过强制、胁迫、剥夺或压制,以达成或维持特定政治目的、改变或维护现有权力结构、控制或塑造个体行为的手段。 这种定义包含了两层关键含义:一是其目的的政治性,即暴力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在政治的权力和秩序之中;二是其强制性与控制性,即它剥夺了个体的自主性与选择权。 基于此,我们将政治暴力展开为以下几个维度: 直接暴力 (Direct Violence): 这是最容易被识别的形式,包括身体上的伤害、死亡、酷刑、奴役、流放等。然而,即使是这种“显性”的暴力,其背后往往也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动机与策略。我们将探讨直接暴力如何被用作政治工具,例如镇压异见、巩固统治、制造恐慌以压制反抗。这里,我们不满足于罗列历史上的战争与屠杀,而是分析其在政治语境下的功能性,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更宏大的政治议程。 结构性暴力 (Structural Violence): 这是政治暴力中最具迷惑性也最具破坏性的形态。它并非由特定的个人或群体直接实施,而是内嵌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之中。贫困、饥饿、疾病、教育和医疗机会的不平等、剥夺公民权利、系统性的歧视(基于种族、性别、阶级、宗教等)——所有这些,当它们成为造成个体生命机会的重大限制,并系统性地维持特定群体在权力结构中的优势时,都可被视为政治的结构性暴力。我们将深入分析经济分配不公、法律体系的倾斜、社会资源的垄断如何构成对特定群体的长期压迫,即便没有直接的身体伤害,这种“无形”的暴力同样扼杀生命、剥夺尊严,并以一种“自然”或“必然”的方式被接受。 文化性暴力 (Cultural Violence): 这是对人类意识形态、价值观、信念体系的操纵与渗透,以合法化和合理化政治权力及其运作方式。宣传、意识形态灌输、媒体的操纵、历史的改写、对特定叙事的垄断、将某种价值观看作“唯一真理”——这些都是文化性暴力的表现。我们将探讨,当一种文化被塑造成服务于特定政治利益的工具时,它如何剥夺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权力的附庸。例如,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或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当它们被用来压制个体、煽动仇恨、合理化歧视和压迫时,就构成了文化性暴力。 制度性暴力 (Institutional Violence): 这是结构性暴力在具体政治运作中的体现。它指代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通过其法律、政策、行政程序、司法系统等,以合法化的方式实施对个体或群体的压迫、剥夺或控制。例如,不公正的法律条文、选择性的执法、带有政治偏见的司法判决、限制公民集会自由的规定、限制媒体报道的审查制度,这些都属于制度性暴力。我们将分析,一个看似“合法”的制度,如何可能成为政治暴力最坚实的后盾。 第二部分:政治暴力的根源与运作机制 政治暴力并非偶然或无缘无故的现象,它根植于权力本身的运作逻辑。我们将深入探究其核心驱动因素: 权力与恐惧: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而恐惧则是维系和扩展权力最古老也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我们将分析,统治者如何系统性地制造、散布和利用恐惧——无论是对外部威胁的恐惧,对内部“敌人”的恐惧,还是对混乱与无序的恐惧——来压制异议,巩固统治,并驱使民众服从。这种恐惧可以是有形的,如军事镇压,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对失业、贫困的担忧,对社会排斥的恐惧,从而被政治力量所操纵。 合法性的构建与侵蚀: 任何权力都需要合法性来支撑其统治。政治暴力往往伴随着对合法性的构建过程。统治者通过宣传、意识形态、宗教、民族主义等手段,将自身的统治描绘成正义、必然或唯一可行的选择。反之,反对者则可能利用政治暴力来挑战和侵蚀现有政权的合法性。我们将探讨,当合法性受到挑战时,政治暴力如何被激活;而当暴力本身被合法化(例如,“维护国家安全”、“反恐战争”等名义)时,它又如何进一步巩固权力。 资源分配与权力斗争: 资源(物质的、精神的、符号的)的分配是政治的核心议题,也是权力斗争的焦点。对资源的争夺,无论是土地、财富、石油、信息,还是话语权、名誉,都可能导致政治暴力的发生。我们将分析,当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极端不公时,它如何转化为结构性暴力,并可能引发直接的冲突。掌握资源的人,往往也掌握了制造和施加暴力的能力。 身份认同与群体对立: 政治暴力常常利用并操纵群体身份认同,将社会划分为“我们”与“他们”。民族、宗教、阶级、政治派别等身份,一旦被意识形态所裹挟,就可能成为制造对立和仇恨的催化剂。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妖魔化“他者”、制造群体恐惧与焦虑,来煽动仇恨,并为政治暴力的实施提供“道义”上的辩护。 话语权与意义的控制: 谁掌握了定义世界的权力,谁就掌握了塑造现实的权力。政治暴力并非仅仅体现在行动上,更体现在对“意义”的争夺与控制上。通过媒体、教育、文化产品等途径,对事件的解释权、对概念的定义权、对历史的叙事权,都成为政治斗争的战场。我们将考察,当权力试图通过垄断话语权来压制批评、掩盖真相、塑造公众认知时,它如何构成了更深层次的政治暴力。 第三部分:政治暴力的表现与影响 政治暴力并非静态存在,它以多种形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产生深远的、往往是毁灭性的影响: 国家暴力与非国家暴力: 我们将区分由国家机器直接或间接实施的暴力(如警察暴力、军事镇压、司法滥用),以及由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组织、极端团体、武装民兵)发动的暴力。然而,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的复杂联系与相互转化,以及它们共同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的可能。 日常政治暴力: 除了大规模的冲突,政治暴力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例如,对弱势群体的系统性歧视、言论自由的压制、对公民参与的阻碍、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看似“日常”的现象,实质上都是权力运行机制中政治暴力的体现,它们潜移默化地限制了个体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心理与社会创伤: 政治暴力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创伤是长期而深刻的。它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侵蚀个体的尊严、信任和安全感,导致社会分裂、群体间的隔阂加深、集体记忆的扭曲。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由政治暴力遗留下的心理与社会创伤。 对民主与自由的侵蚀: 政治暴力是民主与自由最直接的敌人。它通过压制言论、剥夺权利、制造恐惧,来瓦解民主制度的基础,扼杀公民社会的活力。我们将分析,政治暴力如何以各种形式侵蚀政治参与空间,扭曲政治进程,最终导向极权或专制。 第四部分:批判的进路与超越的可能性 这场批判并非为了宣泄愤怒或制造绝望,而是为了寻求理解、反思,并最终指向超越的可能性。 批判性思维的唤醒: 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持续的、不妥协的批判性思维。这意味着挑战既有的权力叙事,质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或“必然”的政治安排,识别并揭露隐藏在权力背后的暴力运作。 个体责任与集体行动: 理解政治暴力并非将责任完全推卸给“权力”。个体的麻木、沉默、对不公的容忍,同样是政治暴力得以滋生的土壤。我们将探讨,个体如何通过觉醒、发声、参与,来抵制和削弱政治暴力;以及集体行动在构建更公正、更少暴力的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和平与公正的替代方案: 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公民参与、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来削弱政治暴力的根源,构建一个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公正、更加和平的社会。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个持续的、艰辛的探索过程。 《政治暴力批判》是一次对权力游戏本质的深刻审视,一次对那些隐藏在社会肌理中的压迫力量的彻底揭露。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挑战与启迪的旅程,去理解政治暴力如何无处不在,又如何可能被遏制。本书旨在点燃思考的火花,唤醒对现实的警觉,并激发为更少暴力、更多尊严的社会而努力的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从一场漫长而迷雾重重的旅程中走出来。它并没有给我一个清晰的地图,反而更像是一面破碎的镜子,让我看到了无数个关于权力与秩序的碎片化的影像。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微观的、日常生活中潜藏的张力时,显得格外有力。他似乎对人类社会中那些“不得不如此”的妥协与对抗有着深刻的洞察,但又不急于给出一个廉价的结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述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感,他不像某些理论家那样急于将一切纳入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更愿意在具体情境中去捕捉那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性。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静而又暗流涌动的,它迫使你不断地去质疑那些你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是如何通过那些看似无害的行为模式被不断再生产的。这绝非一本轻松的书,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梳理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哲学思辨和历史回溯,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恰恰是其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种极度抽象的理论框架,用一种既不失深度又兼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地在哲学本体论和具体的社会学观察之间进行穿梭,这种跨越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有了触手可及的重量。我个人认为,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些我们试图遗忘或合理化的历史阴影。那些关于权力运作机制的论述,虽然在某些段落显得晦涩难懂,但一旦领悟其核心意图,便会感到豁然开朗。它没有提供简单的安慰剂,相反,它提供了一剂清醒剂,让人以更审慎、更怀疑的目光去观察周遭的世界。这本书需要的不是快速阅读,而是深度的共鸣和反思,它像一个知识的黑洞,不断地将读者的既有认知吸入并重新塑形。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张力构建得非常高明,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反而带有一种强烈的文学色彩,尤其是在描述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时,那种宿命感和悲剧性被烘托得淋漓尽致。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张力,常常用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意象来描绘那些宏大的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偶然性”的强调,他似乎在对抗那种将历史视为必然进程的决定论视角,强调了在关键时刻,微小的变量如何能导向完全不同的走向。这种对非线性叙事的偏爱,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样的哲学陷阱或历史回响。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和当下冲突的新视角,不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困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冲突”的理解不再是表面的暴力行为,而是一种渗透在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张力。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地来自于它对“常态”的解构能力。作者仿佛是一位冷峻的外科医生,冷静地剖开了社会肌理下那些早已被麻木感所掩盖的痼疾。我读到某些章节时,不禁感到一阵寒意,因为他揭示了在看似稳定的表象下,那些边缘化的声音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消音,以及这种“沉默”本身是如何构建起一种强大的、隐形的控制力。书中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时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推演,下一刻又迅速转向对具体案例的犀利分析,这种切换让人在精神上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对我而言,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在于,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所依赖的许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其根基往往建立在某种不可言说的基础之上。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每一个规则,每一次妥协,似乎都隐藏着更深层的博弈,读罢掩卷,世界观被轻微地但不可逆转地修正了。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曾被其密度和跳跃性稍微劝退过。它不像是一本平铺直叙的论著,更像是散落在不同时间线上的手稿片段,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其中的关联。然而,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碎片化的逻辑美感。作者似乎并不在乎构建一个完美的、自洽的理论体系,他更热衷于提出那些尖锐的问题,那些让人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的问题。比如,关于权威的合法性,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老辣,他没有直接去批判那些公开的压迫,反而将焦点投向了知识生产和符号传播的内部机制。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思想的“颗粒感”,让你能切实感受到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的泥淖中挣扎和演化的。这本书需要细嚼慢咽,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先前忽略的细节和隐喻。

评分

再次买了一堆书!囤书,慢慢看看!

评分

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

书好!快递好!愉快的网购!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好!快递好!愉快的网购!

评分

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

这本书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好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