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 |
| 图书名称: |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
| 作者或编译者: | 彼得·沃森 (Peter Watson) (作者), 胡翠娥 (译者)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770637 |
| 定价: | 248元 |
| 出版日期[仅参考]: | 2018年1月 |
| 装帧及开本: | 精装16开 |
| 页数[仅参考]: | 1276页 |
| 其他参考信息: | 媒体评论 ——《泰晤士报》 本书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这样一本卷帙浩繁的书,原本很容易让读者迷失其中,但沃森以其强大的叙述能力,将全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点亮了其中的知识信息,一本历史杰作诞生了。 ——约翰·格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思想的历史值得这样大书特书。 ——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官》主编 本书对“思想”的定义,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将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纳入其中,极大地完善了思想的谱系……书中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设想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也必将激发所有读者。 ——诺埃尔·马尔科姆爵士,历史学家 |
|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 |
编辑推荐 彼得·沃森是写作思想史的大家,向来以大格局的写作风格闻名。沃森着迷的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征服与统治的历史,而是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历史。他的成名作《20世纪思想史》(将由译林社在2018年出版),2000年初版以来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是一本涵盖了所有塑造和改变了20世纪的人物和理念的野心之作,被誉为从当代视角了解20世纪的*杰出作品。 在沃森那里,“简史”的写法似乎并不适用于书写人类智识的发展。在完成《20世纪思想史》之后,沃森又向前追溯,以一己之力梳理了人类从刀耕火种到微观物理的全部知识发展历程,写就了这本《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可谓是历史领域的一大壮举。
★ du yi wu er的完备性与参考价值 本书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以兼收并蓄的写作囊括了人类思想到20世纪初为止的全部历程,结合本社将于2018年出版的《20世纪思想史》,可以说收录了人类有史以来已然确立影响力的所有重要思想,而且本书不仅仅回答了那些关乎人类命运的大思想和大问题,也关照了诸如公元前后的概念分别何时诞生等“小问题”,不仅具备百科全书的广博,也富有很大的趣味性。
★ 文理并重,中西合璧 本书不像许多哲学史或科学史那样,局限于自身的领域,而是通过“实验”和“灵魂”这两条同样重要的线索,回望了人类智力发展的历程。“实验”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而“灵魂”则是人文学科所掌管的领域,是人类亘古以来不断认识自身的尝试。这种文理并重的写法,令本书兼顾了这两个领域的思想大成,做到了对人类思想成就的真正梳理和记录。 本书还抛弃了西方作者普遍存在的欧洲中心观念,对东方思想,尤其对中国思想在历史关键时期所起的作用有所关照,比如古代发明、理学和“毛笔文化”,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性质和地位,都在书中有所涉及。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中东在现代落后于欧洲也是历史事实,作者对于欧洲在中世纪落后的情况下实现赶超的具体原因也做了详细分析,综合了许多前人的见解,提出了“欧洲”的观念。
★ 精彩译本,精美装帧 本书由译林出版社精心策划,请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系主任胡翠娥,经多年潜心翻译和打磨,以一己之力完成了这套近百万字的《思想史》翻译工作,不仅译文优美地道,而且对历史资料均有细致查证,保证了本书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本书护封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拉斐尔的著名画作《雅典学院》,青金专色处理,以上下册对拼的形式,表现出人类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盛况。同时内封印暖金色,正文使用70克纯质纸,印刷精美,既适合阅读,也适合收藏。
|
| 作者简介 | |
彼得·沃森 (Peter Watson,1943— ) 英国思想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社会》杂志副主编,为《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观察家》等报纸撰写过专栏,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德国天才》等。 |
| 目录 | |
| 中文版序 作者按 思想史大事记 前言 历史上zui重要的思想:一些候选 序曲 发现时间 di yi部 从露西到吉尔伽美什:想象的演化 1 语言之前的思想 2 语言的出现及战胜寒冷 3 神灵的诞生,房屋和家的演化 4 智慧之城 第二部 从以赛亚到朱熹:灵魂的传奇 5 祭祀、灵魂、救世主:“精神的突破” 6 科学、哲学和人文学科的起源 7 以色列思想与耶稣思想 8 公元0年的亚历山大港,西方和东方 9 法律、拉丁语、读写能力和自由七艺 10 异教徒和基督徒,地中海和日耳曼传统 11 书籍的浩劫,基督教艺术的兴起 12 巴格达和托莱多的哲学与代数 13 印度数字、梵语、吠檀多 14 中国的士大夫、理学和毛笔文化 第三部 历史的伟大转折:欧洲的加速发展 15 欧洲的观念 第四部 从阿奎那到杰斐逊:攻击quan wei、世俗思想和现代个人主义的诞生 16 “上帝与人之间”:教皇的思想控制手段 17 学术的传播和精确性的兴起 18 世俗的到来:资本主义、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 19 想象力的爆发 20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精神视野 21 印第安人的心灵:新大陆的思想 22 历史一路向北:新教在思想上的影响 23 实验天才 24 自由、财产和社会: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起源 25 “无神论恐慌”和怀疑论的到来 26 从灵魂到心灵:寻求人性的法则 27 工厂的概念及其影响 28 美国的创造 第五部 从维柯到弗洛伊德: 平行的真理,现代的不协调 29 东方的文艺复兴 30 伟大的价值颠覆:浪漫主义 31 历史、史前史和深度时间的兴起 32 关于人类秩序的新思想:社会科学和统计学的起源 33 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应用与滥用 34 美国精神与现代大学 35 十字架的敌人:灵魂的终结 36 现代主义与无意识的发现 结语 电子、元素和难以捉摸的自我 注释和参考文献 索引 |
| 精彩内容及插图 | |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拿在手里,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初翻开目录,那些横跨千年的思想家名字如同星辰排列,让人不禁对人类心智的演化旅程充满了敬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将不同的哲学流派、科学发现乃至社会思潮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错综复杂却又逻辑清晰的思维网络。比如,当他谈到某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如何受到古希腊思想的启发,并反过来影响了后世的启蒙运动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就油然而生。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基础认知,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知识被激活、理解被拓宽的愉悦感,是其他许多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这次的主讲人是沃森先生,而听众席上坐着历史的幽灵与未来的先知。
评分我被作者处理细节的精妙手法深深折服了。他似乎拥有将宏大叙事拆解成一个个生动场景的天赋。比如,在描绘某次关键性的科学辩论时,他不仅仅复述了交锋的要点,更细致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与会者的个人秉性如何影响了最终的结论。这种“立体化”的历史书写,让原本冰冷抽象的哲学思辨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雾弥漫的沙龙里,亲耳聆听那些决定了西方文明走向的低语与争辩。这种细致入微的描摹,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不再是高悬于空中的概念,而是特定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的必然或偶然的选择。这种对“人”在思想史中角色的强调,非常对我胃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使得即便是面对跨度巨大的历史时期,阅读体验也出奇地流畅。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的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让人感觉历史的洪流是如此的连贯和不可阻挡。他知道何时该放慢笔速,深入剖析某个里程碑式的著作或人物的内心挣扎;也知道何时该加快步伐,用概括性的语言勾勒出一段快速变革的时代风貌。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那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获取的现代读者也能相对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步伐。我很少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感到“拖沓”,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律感。
评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时代的镜子。彼得·沃森在回顾那些古老的争论与探索时,总能巧妙地引申出它们对我们当下生活、科技进步乃至社会伦理困境的隐秘关联。阅读完关于理性与非理性之争的章节后,我忍不住会反思当前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这是否正是某种被遗忘的哲学思辨在今天的变体?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未生硬地进行说教,而是通过重述历史上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完成那关键的一步——将历史的智慧应用于眼前的现实。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远比直接的批判更有力量,它激发了我对“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如何思考”这一永恒命题的更深层次的关切与追寻。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对既有认知的持续性“颠覆”与“重建”。沃森似乎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抛出一枚挑战性的观点,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原本以为已经牢固掌握的概念。这种挑战并非是哗众取宠,而是基于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擅长揭示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思想领域之间隐藏的深层联系,比如宗教信仰的演变如何间接催生了某种经济理论的萌芽。对于一个渴望进行跨学科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个宝藏。它不断地在提醒我,思想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悖论、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的复杂过程。每一次感到思绪被卡住的时候,翻过下一页,往往总能找到一条新的、更富启发性的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