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实体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而物质实体及其性质乃是自洛克之后争论极为激烈的一些哲学范畴。它们不仅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现代物理学和其他学科极为关注的对象。《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正是立足于当代哲学和科学中的物质观和实在观的发展,探讨了一系列由此引发的带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作者于十年前提出的“关系实在论”思想。
作者简介
罗嘉昌,1943年12月生,广西贵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主要代表作有专著《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论文《科学哲学·导论》、《关系实在论:纲要和研究纲领》、《整体论、本体论相对性和关系实在论》、《时间的哲学考察》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罗嘉昌先生通过十多年潜心研究,通过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的考察,提出了关系实在论,批评了绝对实体论,论证了性质也依赖于关系,是相对的,指出事物呈现的现象、性质y不仅依赖于x,而且也依赖于r,所以y不是f(x),而是f(x,r),而且x=f(y,r)。这样,从x,r可以导出现象y,从y,r可以导出实体x。所以罗嘉昌提出关系是实在的,现象即实在。这些都是很深刻的见解。罗嘉昌对克里普克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批判,对弗雷格的经典语义学的批判,对古德曼的绿蓝悖论的消除,都是很有启发性的。
——范岱年
目录
导论 从实体本体论到关系实在论
1.实体本体论和关系实在论
2.关系实在论和关系的逻辑
3.关系实在论的中国思想背景
第一章 从存在之思到物质实体
1.方法和分期
2.从存在之思到不确定的基质
3.质型论中的质料观
4.从“质料”到“物质”
5.物质实体概念的确立
6.形而上学实体观与实践唯物论的对立
7.物质即客观实在
第二章 物理实在观的变革
一、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1.相对论与20世纪哲学
2.相对论的哲学问题
3.相对性和不变性的关系实在论理解
二、爱因斯坦定域性破坏的哲学意义
1.爱因斯坦定域性及其物理和哲学基础
2.爱因斯坦定域性的破坏和贝尔定理的提出
3.非定域理论的自然观和过程哲学的解释
4.爱因斯坦定域性破坏的哲学意义
三、量子力学的再解释
1.物质属性及其相对表现
2.微观客体及其宏观度量表现
3.玻尔解释的合理内核
4.宏观仪器的局限性与波动表现之谜
四、操作与实在
1.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和操作主义
2.操作分析对静态语言分析
3.从操作观点看世界
4.神目观之否弃
五、时间与实在
1.时间概念的形成和关于时间本体论地位的不同观点
2.循环时间观和超时间本体的寻求
3.单向时间观和时间的无限性问题
4.绝对时间观和机械决定论
5.进化时间观和时间的过程哲学
6.相对论时间观、时间空间化和当代的时间哲学论争
7.结语:实在与时间
第三章 物质的非物质化
1.定义物质的方法论原则和近代物质实体观
2.“原子的非物质化”和物理学的数学化
3.当代“物质非物质化”的三种类型
4.场和实物、能量和质量、潜存和实存
5.实体承担者的消失
6.物、性质和关系的相互转化
7.实体和物自体
8.“物质”和“物质的”统一
9.结语:实体原则之扬弃
第四章 当代哲学中的物质和实体观
1.过程哲学、系统哲学以机体、系统和结构不变性等概念取代物质实体
2.“科学唯物主义”立足于变化重建物质的“本体论定义”
3.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物质观
4.通过语言分析排除物质实体
5.实用主义哲学的物质和实体观
……
第五章 客观实在论
第六章 从实体逻辑到关系的逻辑
第七章 关系实在论与当代西方哲学
第八章 非实体主义转向
附录一 哲学转型和科学的哲学
附录二 张华夏实体本体论评析
附录三 贺麟和怀特海研究
附录四 知识整体论与未来科技
精彩书摘
现在,按照多世界的观点,全部自然科学都不能成为客观实在性的普适标准,不能成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的普适的划界标准。使任何一种对象世界脱耦,向所谓终极的实在投影而去,所得出的本体论模型都不足以反过来成为一切对象世界的基础,都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日常人生活和劳动在其中的世界,一个画家、音乐家、品尝家以它为对象的世界,与物理学家、化学家的世界同样是真实的。这些不同的世界有其独立的自主性、平权性、不可还原性或不可替代性。
由于各个世界中有着受社会实践的不同方面所决定的特殊的真实性标准,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我们一方面应当承认洛克和中国古代的名家、近代的章太炎得出“雪不白”、“冰不冷”、“火不热”的论断,并非诡辩,而是有高度智慧和启发性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肯定,在日常生活中,谈论花是香的、草是绿的、雪是白的、糖是甜的,才是正确的;相反,硬要说花不香、屎不臭、煤不黑,那倒是荒谬的了。这种荒谬之所以产生,是由于错把物理世界(或其他世界)中的实在性标准搬到日常世界中来的结果。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常识,而且在日常生活领域,我们还必须尊重常识。在此,我们赞同反映论、模写论,并借助于描述系统相对性或多世界的观点,对反映和模写的条件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通过这样的说明,可以避免以往围绕反映论出现的诸如“象形文字论”、“符号论”之类的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按照多世界的观点,根本就不会再提出红色与波长是否相似的问题了。因而也就无须用“红色是‘辩证地’与光波相似的”一类说法来“辩证地”自圆其说了。①
这或许可以说是从马克思的“把握”论高度上来推动认识论发展的一个结果吧!
传统的形而上学不懂得任何把握方式、任何本体论都有其相对性和限定性。它们往往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膨胀为神化了的绝对,以为只有自己所偏爱的本体论才真正代表终极的实在,而其他的哲学系统则不过是胡说。
……
前言/序言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 编辑部致读者 在这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自身所处的世界进行深刻的审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代中国经历的翻天覆覆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思考素材。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个体经验,从物质层面的巨大进步到精神层面的深刻演变,无不值得我们细致地探究。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的创办,正是缘于这样的时代召唤。我们希望汇集当下最前沿、最深入的人文研究成果,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立体的当代中国图景。本系列图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现象,而是力求穿透表象,挖掘深层逻辑,探讨历史脉络,并对未来进行有益的启示。我们相信,真正理解一个时代,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融合多样的视角,并始终保持对人类境遇的关怀。 本系列丛书的命名,“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本身就蕴含着我们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思路。 “物质实体”——这是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当代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物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高楼林立的城市,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都是“物质实体”最生动的注脚。然而,我们不能止步于对这些物质成就的赞叹。经济的增长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它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这些物质基础的改变,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于社会结构?本系列中的许多著作,将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制度变迁、区域差异以及城乡互动。它们将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背后的复杂因素,包括政策选择、技术创新、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消耗、环境挑战和社会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数字,更是增长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实体”。 然而,如果仅仅将目光停留在“物质实体”,我们便会错失理解当代中国最关键的维度。因为,“关系实在”——才是支撑和解释这一切现象的更深层、更本质的逻辑。在东方文化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解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当代中国的发展,更是深刻地体现了“关系”的力量。 “关系”体现在社会结构层面。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熟人社会的影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非完全消解,而是以新的形态与新的力量继续发挥作用。单位制、户籍制度、社会网络(guanxi)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个体的社会资源获取、身份认同和发展机会。本系列将有大量研究关注这些“关系”如何构建和重塑中国的社会网络,分析其在资源分配、权力运作、社会流动以及危机应对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对城市化进程中新旧社会关系的变迁,农村社区的组织形式,以及新兴社会群体(如网络社群、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形成和互动模式的研究,都将深入探讨“关系”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关键角色。 “关系”也体现在文化与意识形态层面。中国人看待世界、理解人生,往往离不开对人际关系、社会和谐的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忠”、“孝”,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挑战和重塑,但其强调的等级秩序、集体主义、和谐共处等观念,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强调的阶级关系、人民民主、集体主义等理念,也在塑造着中国的政治话语和社会动员方式。本系列将有著作深入研究这些思想观念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解读、被践行,以及它们如何与现代性、全球化观念发生碰撞与融合,最终构建出当代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图景。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宣传,更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思想,以及它们如何体现在家庭、工作、邻里等各种关系之中。 更重要的是,“关系实在”还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自身的关系。在追求物质实体增长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本系列关注的重要议题。同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着人与技术的关系,改变着我们的沟通方式、工作模式乃至认知能力。而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构建自我认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实现精神的安顿,更是“关系实在”的内在体现。本系列将有研究探讨这些新型关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生存之道和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希望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物质实体与关系实在——的深入挖掘和相互映照,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完整、深刻、辩证的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方式。我们坚信,一个社会的真正繁荣,不仅在于其物质的丰裕,更在于其精神的丰盈,在于其社会关系的和谐,在于其个体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本系列图书的作者,都是在各自领域内深耕多年的学者,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带来了思想的盛宴。他们有的深入基层,进行细致的田野调查;有的梳理宏大的历史脉络,洞察时代变迁的逻辑;有的借鉴跨学科的理论工具,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精辟的分析。他们的研究,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微观的细腻;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乏实践的关怀。 我们期望,本系列图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不同学科的知识,连接起学术界与社会公众的理解,更连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当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物质实体”的生成机制,并洞悉“关系实在”的内在逻辑,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发展方向,应对时代带来的挑战,并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感谢您对“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一同走进这一思想的殿堂,共同探索当代中国丰富而迷人的精神世界。 编辑部